南海城市發展設計中公共交通體系的研究
孫志堅
摘要:通過南海城市發展研究和概念設計,對南海未來新的交通方式以及城市交通體系的優化組合進行了系統的探討,從經濟、節能、環保等方面論證了合理導入城市新輕快電車(LRT)優化公共交通組合的可行性。
關鍵詞:汽車依存型社會 環保型交通 公共交通體系 優化組合 新輕快電車(LRT) 1 南海公共交通發展的課題 位于廣州與佛山之間的南海城區,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城市交通體系與廣、佛交通緊密相連,在廣佛區域交通發展上起著重要作用。近年,城市公路網建設迅速發展,廣州至茂名的客運鐵路雖然東西向穿過市區,但沒有停車站。現有51條公共汽車交通仍是南海唯一的公共交通手段。公共汽車停車間隔約15-30分種,可以說公共交通體系還處在單一、低效的水平,不能滿足南海城市,特別是廣、佛城市間公共交通發展的需要(圖1)。為了發揮其在區域交通發展上的協調作用,還需進一步優化城市交通運輸結構,合理發展具有較大運輸能力的城市軌道交通。據統計,佛山市私人汽車擁有率的年平均增長率為 12%-13%,預計今后兩三年中每年將以比前年增加40%-50%的速度增長。按此趨勢未來汽車依存型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機動車交通需求總量的增長必將使城市交通對環境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
城市公共交通若不完善,隨著城市交通需求總量的迅速增長,會發生嚴重的交通阻塞,使汽車運行節奏減慢,產生的汽車尾氣導致大氣污染、加劇地球溫暖化的速度,不僅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也給社會和人帶來燃料、時間等方面的經濟損失。另外交通的不便,使老人和無私家車居民的日常外出減少,導致城市某些商業中心逐步衰退。為了減少城市能源消耗、恢復城市中心區活力等各種目的,國外許多城市都已開始著手優化城市交通組合。 解決交通擁擠擴大城市交通容量,主要通過擴大道路建設和優化公共交通體系兩種手段來實現。只盲目進行道路擴建,不能從根本上完全解決城市交通擁擠問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許多城市一樣南海正處在城市發生質變的關鍵時期。針對今后10-15年我國汽車進入家庭的關鍵時期,如何有效、經濟合理地擴大交通容量,逐步形成一種高效的、合理的、滿足可持續發展需要的環保型公共交通體系是城市交通面臨的代表性重大課題。南海急需對城市交通進行優化組合,可以考慮將公共汽車為主的公共交通體系逐步轉換成有利于環境保護的公共交通體系,確立合理的公共交通體系,以適應汽車依存型社會的發展需要(圖2)。
據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城市軌道交通專業委員會完成的報告顯示“,中國城市軌道交通面臨巨大的運輸需求。為優化綜合交通運輸結構,‘十一五’及今后一段時間,我國將把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的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其中,城市軌道交通的發展重點是:加快軌道交通的規劃建設,強化軌道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地位和作用,注重軌道交通新技術的應用,在大城市逐步實現以地面常規公交為主體向以軌道交通為骨干的城市交通體系的過渡。” 近年廣州城市交通發展較快,建設中的廣州與佛山地鐵一號線、新白云國際機場、廣州快速鐵路客運站的建設都會對南海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因此南海必須經濟有效地發展城市軌道交通,解決與廣州、佛山公共交通的銜接,進一步優化綜合交通運輸結構,逐步確立能應對交通需求變化的、環保型高效的、滿足可持續發展需要的城市公共交通體系。進一步調整交通需要,更多地向公共交通方式引導,限制摩托車,控制交通容量,確保各交通體系互不干擾。保證居民出行的自由性及時間和安全的可靠性。通過公共交通加強地區間、城市間聯系,與大區域交通設施間的銜接,市內各區間銜接。應綜合考慮少量運輸與大量運輸、近距離運輸與遠距離運輸的要求,充分發揮各交通系統特長,在考慮建設運營投資成本等經濟要素的基礎上,規劃注重從以下三方面探討如何優化交通組合構筑環保型城市公共交通體系:1)城市間公共交通的優化組合;2)加強與大區域性交通節點的銜接;3)優化市內公共交通組合,實現環保型公交體系。
3.2 直通新廣州高速鐵路客運站的高架式城市單軌電車 根據高速鐵路運轉的高速度、客流量大的特點,由南海中心區至新廣州高速鐵路客運站之間的聯絡交通。雖然采用地鐵比較合理,但是對乘客利用情況、城市建設經濟性等分析的結果,按一日乘客流量55000人計算,決定采用建設投資約相當于地鐵1/3-1/2程度的,綜合分析較為合理并且有效的“高架式城市單軌電車”。 4 優化市內公共交通組合,實現環保型公交體系 4.1 問題與課題 在南海“兩橫一縱”的公共軌道交通發展基本構架的基礎上,首要問題是解決現有單一的公共汽車交通體系問題,完善市內交通服務,改善南海城市環境污染。 從圖5城市移動距離與可選擇交通的關系來看,人的徒步能力圈與各種公共交通工具之間都存在長短不同的可達距離。隨著橫軸移動距離的增加,相應交通手段的可達距離越來越遠,利用的便利性相對減弱。在徒步能力圈與城市地鐵、輕軌體系之間約1-5km距離公共交通的“空白地帶”上,根據不同城市發展特點,如何選擇合理交通方式及優化交通組合是構筑城市交通可持續發展框架的關鍵課題。 4.2 優化市內公共交通組合構筑環保型城市公共交通體系 地鐵、輕軌、公共汽車等是主要的市內交通(移動距離約10km左右)手段。軌道交通和公共汽車的關系,猶如人體主動脈和微血管之間的關系。盲目強調發展地鐵會給城市建設帶來經濟負擔。作為市內交通歐美及日本都曾大力發展地鐵及新交通的建設。花費巨大建設費,可是地鐵的建設路線必定有限。軌道交通是線型交通,地鐵、輕軌的運能大、速度快、安全性能好,但它不能離開軌道;而汽車是面型交通,其優勢在于機動靈活,可實現“門到門”運輸。如表1所示軌道交通具有環境負荷小,運行安全、準時等特點,但是工程導致市內建筑搬遷,造成城市分割,交叉口設置易導致交通阻塞,特別是建設投資巨大,運營費較高。其中LRT造價相對經濟一些。雖然公共汽車設施投資,運營費較經濟。比重過大會加劇交通阻塞,交通時間的不確定性,特別是加劇城市污染的主要根源。 圖 5顯示LRT導入前在徒步能力圈與城市地鐵、輕軌體系之間公共交通的“空白地帶”上,缺乏有效的、利用方便的交通手段。雖然有公共汽車及私家車,但是由于運行的不定時性等固有缺陷,特別是單一低效的公共汽車不僅加大了城市交通量,某種意義上還限制了至地鐵站的交通手段。造成嚴重的城市污染問題。南海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其公共交通將擔負來自廣州和佛山的交通負荷。從城市經濟、環保、節能、交通優化組合及南海交通需求量等綜合考察,南海不適合建設大規模地鐵網絡,有必要發展有中型運輸能力的 LRT 體系,來有效地實現公共交通體系的優化組合。 交通體系的確立應有充分城市節能發展戰略的考慮,根據日本交通運輸能源要覽的統計,按將1人運送1km所需能源消耗量計算,LRT 是公共汽車的約 1/2,是私家用車的 1/5,由此可見 LRT作為城市公共交通的節能效應(圖7)。 新輕快電車(LRT)是路面有軌電車的發展型城市交通工具。特別是在控制、解決城市交通阻塞,提高社會街區活力上都能達到一定的效果。被認為是地鐵等的補足交通手段的 LRT,LRT 較其他交通系統具有建設投資較低、加減速性能好、振動小、噪音低的特點。乘用方便,是易于高齡者、殘疾人乘降的車內地板超低型構造的車輛。特別是LRT是在擁擠阻塞區間設置專用軌道化交通體系,能夠維持正常交通速度。 LRT路上軌道有3種設置途徑(圖8),與城市道路并行,不設專用線路。可根據乘客適用的安全性方便等要求,采用單排或雙排規劃。配置上注重與地鐵等交通節點設施及大規模商業中心等的直接聯系,合理設置LRT停車站。并在此基礎上,對區域公共汽車站進行完善。LRT作為代替私家車的市內移動手段,特別是到地鐵等車站的輔助交通手段特別有效。地鐵通常是作為解決城市間大量的高速移動的交通體系。LRT起著補足完善地鐵運輸的作用。因此LRT的配置盡可能地覆蓋以各地鐵站為中心的約10分鐘以上的步行能力范圍。 在南海“兩橫一縱”的公共交通地鐵基本骨骼線的基礎上,根據城區、郊區不同地段的交通需求,以500m、1000m距離設置地鐵站,并具體規劃出LRT體系及其相應徒步能力區,擬在桂城、平洲、黃岐、大瀝、鹽步各區內逐步完善“街中移動”的LRT體系,完善適宜南海發展要求的城市軌道交通體系。 5 結語 南海城區地處廣州、佛山兩大都市間,有著其特殊的交通需求,以上根據南海的具體特點對南海未來新的交通方式以及城市交通體系的優化組合進行了系統的探討。從經濟、節能、環保等方面論證了合理導入城市新輕快電車(LRT)進行公共交通優化組合的可行性。交通擁堵造成的城市污染、經濟損失問題,已經成為我國城市的重要問題。隨著汽車依存型社會的發展,在城市規劃和設計中必須注重公共交通的優化組合、科學有效地發展城市公共交通,改善目前城市交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