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信產業互聯互通的績效分析
梅潔
論文關鍵詞:電信產業互聯互通網絡經濟
論文摘要:世界各國電信產業放松管制、引入競爭的實踐表明:互聯互通和網絡競爭是決定電信產業市場績效的關健因素。研究通過電信產業的績效模型分析,認為即便管制機構沒有強制規定,電信運營商之間也有互聯互通的動力。
一、電信產業的互連互通和網絡競爭
互聯互通是指一家電信載體使用同行業中另一家載體的基礎設施。在電信、電力、鐵路運輸、民航、自來水和煤氣供應等基礎設施產業中,都存在互連互通問題。這些產業由于投人到基礎設施上的固定成本和沉沒成本相對于通過此類基礎設施傳送或發射單位服務的成本來說非常大,被公認為自然壟斷產業。
自然壟斷產業最根本的經濟特性是網絡經濟,這是因為這些產業的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傳輸和消費等環節都具有很強的垂直關系,生產者和消費者必須借助于特定的傳輸網絡才能夠生產、傳輸和消費各種產品和服務,而且這種傳輸網絡具有極強的專用性(不易改作它用,沉淀成本很大)和全面性(必須提供普遍服務,部分地域要虧本經營)。從這個意義上說,自然壟斷產業也可以稱為網絡產業。
傳統的經濟理論認為,自然壟斷產業應該由政府直接投資,實行壟斷經營。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世界上許多國家對自然壟斷產業的政策正是建立在這一理論基礎之上。但是,政府壟斷經營使企業缺乏競爭活力,從而使自然壟斷產業長期處于低效率的運轉狀態,因而迫切需要對自然壟斷產業進行改革。
就電信產業而言,本地網作為連接用戶最后一公里的瓶頸設施,長期被壟斷電信運營商用來向其他電信運營商尋租:任意提高網間結算費,增加對手成本,遏制其業務拓展。美國1996年《電信法》取消長途電話、市話和有線電視網(CATV)的互相準人限制,準許IXC以自備設施(faeility一based)、轉售(resale)和分項租用形式進人LATA內市場(拉豐,2001),其中最大的舉措就是本地網放開。中國電信剛剛進行的南北分割更是導致世界上壟斷本地網的最大兩個對稱電信運營商的互相競爭(劉先華,2003),所有這些固定網之間都需要互聯互通。世界各國電信產業放松管制、引人競爭的實踐表明:互聯互通和網絡競爭是決定電信產業市場績效的關鍵因素。
電信產業市場績效可以用有效競爭的概念大致衡量。所謂有效競爭,就是將規模經濟和競爭活力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使經濟效率達到最大化。有效競爭的實質就是壟斷和競爭的合理搭配問題,因此,有效競爭可以用來當作衡量自然壟斷產業改革的標準。對于自然壟斷產業來說,還需考慮管制。筆者認為,管制其實是一種介于壟斷和競爭之間的手段。對于壟斷性產業來說,管制是一種代替競爭機制的制度性安排;而對于競爭性產業來說,管制起到宏觀調控的作用。
有效章爭=a*‘單斷)+6*(章爭)+v*〔管制)
二、中國電信產業互連互通的市場化改革進程
中國電信產業引進互聯互通和網絡競爭的市場化改革起始于20世紀90年代,期間大體經歷以下幾個步驟:l、1994年原電子工業部、電力部、鐵道部聯合13家單位發起成立中國聯合通信公司,電信業開始引人市場競爭.2、1998年郵電分營,兩者間交叉補貼取消,信息產業部成立,初步實現管制和運營分離;3、1999年原中國電信公司按業務種類縱向分割為電信、移動、衛星通信和國信尋呼四公司(該公司后未被整體并人聯通公司);同年,中科院、鐵道部、廣電總局和上海市政府合資成立中國網絡通信公司;中國電信產業至此初步實現從壟斷向競爭轉變,業務競爭和單向接人成為決定市場績效的關鍵因素。與此同時,中國電信公司憑借本地網壟斷向其他電信運營商尋租,市場并未出現充分競爭。(張維迎、盛洪,1998)2001年,國務院決定對中國電信公司按地域進行二次橫向分割,北方10省電信分公司和原網通、吉通公司組建新的網通集團公司,南方21省則組建新的電信集團公司。至此,中國電信產業再次經歷從業務競爭向網絡竟爭的轉變,雙向互聯成為新的市場焦點。
原以為市場化改革會給消費者帶來更好的選擇余地、更高的服務水平、更多經濟上的實惠,但事與愿違。由于互聯互通不暢,許多地區用戶頻頻反映電話難打,四川、廠一東、河南等地更是傳來幾家公司之間互相破壞通信設施、人為設置技術壁壘的消息。本地電信運營商往往采取在交換機上修改數據,在網間設置壁壘等手段,使正常通信無法保證。
三、電信產業互連互通的績效分析模型
根據中國電信產業橫向分割的實際背景,構造雙寡頭競爭模型如下:假設固定通信市場的任一用戶都屬于兩網絡之一且通過雙向互聯實現同網和異網呼叫(主叫方和接聽方分別在同一網絡或不同網絡),兩運營商用戶數加總即為市場份額。考慮到信息不對稱會增加管制的實際難度和電信產業市場開放的主導趨勢各運營商可自主設定網間接人費和終端通信費率。
由于橫向分割前,原中國電信公司本地網早己存在,為沉淀成本,故固定成本不計。而民,隨著兩電信運營商網絡競爭加劇,終端產品價格下跌,人網人數和個人平均呼叫量都會大幅增長,業務量增長帶來的消費者剩余增加會攤薄固定投資增多的社會成本,增加社會福利。
參數設定:網絡中任一用戶平均呼叫量為q,兩網絡用戶均有價格彈性不變的需求曲線q(p)=p(已為價格彈性系數);任一呼叫的邊際始發和終接成本同為c。(因為都是原中國電信公司本地接人網),邊際中繼成本為c,(c=2C0+c;)異網呼叫時單位時間接人費為a;兩電信運營商市場份額分別為s{,sJ(s.+s=l)。電信運營商的利潤函數為:
式(l)等號右邊第一項是電信運營商的同網和異網呼叫收人,第二項則是其接人費收人。
以往的國際長途電話模型中的雙向互聯通常是在共生條件F進行,各國市場分別被國內電信運營商把持,各電信運營商用戶數和市場份額都由地理狀況外生決定,不存在網絡競爭。本模型的特殊性在于,雙寡頭電信運營商電信和網通雖然在分割初期壟斷相關省市固定網絡,依靠共生協議完成全程呼叫,但隨著兩電信運營商業務擴張和完全覆蓋,在相關地域必然出現雙網共存,兩電信運營商共生關系將發生改變,市場份額就成為網絡競爭行為決定的內生變量。例如新電信己在北方相關地區開展業務,新網通也在南方很多地區建立了分支機構。此時,對任一用戶而言,就是一個兩階段動態博弈:
根據對稱的Hotelling模型,假設兩電信運營商位于區間0,1j兩端,用戶在10,1間均勻分布。網絡i任一用戶的個人效用函數為U(Di,x)=Ni+a(1-x- pi,式中Ni為該網絡可聯結的用戶數.可視為i的網絡外部性參數(即網絡覆蓋范圍越廣,用戶的個人效用也越大)。a表示兩電信運營商提供產品的差異化程度,也是衡量兩電信運營商非價格競爭(如品牌、售后服務、繳費方式等)程度:。越大,產品差異越多,固有市場力量越強,價格競爭越不激烈;a越小,價格競爭越激烈,當a=0時,產品完全替代,兩電信運營商只能進行Bertrand競爭。
同理,網絡j任一用戶的效用函數為:U(Pj,x)-Nj+aXp。由x*時用戶人兩l司是無差異的:U(pi,x)-U(pz,x)得X-12+(N-Ni)/2a+(PPi) /2a互聯式的每個網絡中的任意用戶皆能呼叫和接聽兩網絡中所有其它用戶,即N=N,所以,0= S1(pi,pj,x)=x*-l/2十(pj一pi)/2a (3) 代人式(l)的一階條件式(2)可得: 2p(p一e)/a+2p一2(pe)+ E(ajeo)=0 (4) 由于兩電信運營商對稱,取s1=sj=s=l/2,ai=aj-a,pi-pj=p 社會福利最大時,p=c此時a=co2C/e,可見,如果進行雙向互聯,當存在網絡競爭時,社會福利最大的接人費a低于網絡接人邊際成本c。并有可能為負。當-個網絡運營商不但不收取接人費,反而向主叫方提供接人補貼。這實際上是不可行的,因為這種做法不滿足個人理性約束(i,lpidualratio:zalityeonstraint,IR),所有電信運營商沒有建網動機。故最優接人費管制不可行。 當a>c-2e/。,即p>e時,對應任一設定的接人費a,有網絡競爭時的終端產品價格皆低于無網絡競爭時的價格,社會福利增加。因而,網絡競爭有福利增加效果,無論是否存在接人費管制。 從上面的分析來看,網絡競爭條件下兩對稱電信運營商不進行雙向互聯時,其獲取的最大利潤要低于雙向互聯條件下的合謀利潤;如果沒有接人費管制,兩電信運營商仍有雙向互聯動機,即便管制機構對此無強制規定。 中國電信產業目前存在互聯互通的不暢,歸根結底還是經濟利益問題。以中國電信為例,據不完全統計,2001年,互聯互通給中國電信(包括新網通的10省)帶來的業務收人,僅網間結算、網絡出租、增加的通信費收人3項,就約為150多億元,占去年總收人1700億元的8%。其實,無論是主導電信企業,還是非主導電信企業,實現叼洛互聯都會使自己原有網絡增殖。從國外的經驗看,在電信市場開放后,新的電信運營者進人市場與原有電信企業互聯,原有電信企業的互聯業務收人將占總收人的15%一30%,而新的電信運營商從互聯中得到的收人將占70一80%以上。由此看來,互聯互通不僅是電信產業市場績效的關鍵,也是電信運行企業的一項新業務。因此,無論是主導電信企業,還是新興電信企業,都應該樹立網間互聯新觀念,支持互聯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