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建設常見的六個誤區
郁月玲
[摘要]企業文化是上世紀80年代美國人研究二戰后日本經濟迅速崛起的原因時發現,日本企業都有一種文化積淀。正是這種文化積淀,引領這索尼、松下、三菱等日本企業劈荊斬棘,不斷超越,敲開了世界市場的大門。上世紀90年代企業文化進入中國,并越來越被國人看重,特別是隨著我國加入WTO,經濟全球化趨勢日漸明顯,企業文化已經成為經濟全球化后企業之間溝通、交流和合作的通用話語和文化基礎。然而,企業文化建設卻存在諸多誤區,使一些企業文化建設離其本意漸行漸遠。 [關鍵詞]企業 文化建設誤區 一、把企業文化等同于企業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解決人的思想、觀點、政治立場問題,提高人們思想覺悟的工作,是黨的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黨的領導的重要途徑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用共產主義思想體系教育黨員、干部和群眾,使人們確立正確的立場、觀點,掌握正確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由此可見,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建設是有共同之處的,兩者是有著內在聯系的,形象點說一個交集。兩者的共同點在于:工作對象都是人,工作內容都在于精神層面,工作目的都是實現企業員工價值理念趨同的。 因此,企業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載體,而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有助于推動企業文化的建設。 于是,一些企業改頭換面,將原來的企業黨委政工部或者宣傳部改為企業文化部,將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改成了企業文化研究會,企業文化建設也由政工部或宣傳部來實施完成。隨著這些變化,一些行業協會也將思想政治工作委員會改為企業文化委員會,其實換湯不換藥,工作內容、工作對象、工作方法都沒有變化。 二、把企業文化建設等同于企業文體活動 把企業文化等同于文體活動也是常見的一個誤區。在一些企業,要不就是知識競賽、演講比賽、事跡報告會;要不就是籃球比賽、足球比賽、羽毛球比賽、乒乓球比賽,甚至過兩年再搞一次全員運動會,搞得企業人人都像運動員; 不可否認,競賽活動也好,體育比賽也好,文藝演出也好,的確有助增強員工的團隊意識和榮譽感,能夠增進友誼、溝通感情,但這些可能是部分文體愛好者的事情,不能靠此去挖掘人才、發現人才、培養人才和留住人才,因為企業畢竟不是專業文體團體,要把這些問題活動當成企業文化的全部就值得商榷了。 三、把企業文化建設等同于CI系統 CI(corporate identity strategy)的全稱為企業形象戰略,也簡稱為CIS系統。它是先于企業文化理論進入中國的一種理論,嚴格意義上來說,它并不是一種完全意義上的管理理論,而是基于美學基礎之上的一種企業形象宣傳手法。 這種類型的企業,往往是一些民營企業。他們一開始便以不菲的一筆投入,引進專業化企業文化策劃公司,然后進行問卷調查、訪談,設計出一整套辭藻華麗、空洞的企業精神、企業理念、企業哲學、企業遠景、企業使命等等,并且還印制有《企業文化手冊》、《企業員工手冊》等以及企業標識、標準字、標準色、司歌、司期等完善的視覺、聽覺識別系統等企業文化建設“成果”。 雖然對于外部環境的不知情者可能會起到一時的“包裝”功效,但是對于企業自身而言,純屬一個漂亮的“花瓶”,很多這樣的企業往往太重視這些外顯層面的建設而忽視了企業內涵的提升和完善。形成內外兩張皮,一方面企業有一整套的外顯企業文化“成果”;另一方面,企業人文關懷不足,員工的忠誠度不夠,流動率過高、工作滿意度和幸福感很低,企業的凝聚力、向心力渙散,生產率和績效水平下降。 其實,CIS僅是企業文化的外顯部分,如冰山露出海面的一角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