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學的人才培養觀提升獨立學院教師教學實踐能力①
佚名
摘要:獨立學院是我國新型的辦學模式,介于本科院校與職業技術學院之間,培養學生要求是實踐型、應用型和創新型的人才。因此對教師的素質要求是擁有先進的教學理念,較強的創新能力,強烈的責任心與使命感。教師只有走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才能滿足獨立學院教學培養目標的要求。教師應該通過去企業蹲點、見習;設立校內實驗研究機構;建立社會獨立運作的經濟實體等途徑來提高自身素質,為培養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做出貢獻。 論文關鍵詞:人才培養,責任使命,實踐途徑 一、樹立科學的人才培養觀 獨立學院因為是高考后第三批投檔錄取的院校,因此也常被人們簡稱為三本,獨立學院的學生又叫自費生,因為本科院校在招收獨立學院學生時要比本科院校(簡稱為二本,即第二批投檔錄取的院校,承辦獨立學院的學校絕大部分是第二批投檔錄取的本科院校)學生低一個分數段,還需要自行承擔較高的學習費用,因此,獨立學院的學生與本科院校的學生有較大的不同,培養目標是,要求既有比較系統的理論素養、又要有較強的實踐能力。而從人才培養的主體教師來說,則涉及到以什么樣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培養什么樣人才的大問題。科學的人才培養觀應該是教給學生社會需要的真才實學,讓學生在大學講堂學到未來工作崗位上所需要的知識、能力和技能,在大學的熔爐里鍛煉出具有高尚思想道德素養和較高綜合素質的、身心全面發展的、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 具體可以有幾種情況: (一)培養實踐型人才 當代大學生,均出生在80年代以后,成長于我國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的時代。他們當中絕大部分的人,是在相對封閉的中學校園環境中直接進入大學讀書的,因此,他們一般均具有極強的掌握書本知識、應付課堂考試的能力,但是同時,他們也缺乏感知社會、了解民生、親身參與生產勞動的能力,而且有些人甚至懼怕社會,厭惡勞動,將不勞而獲視為自然之事,因此大學教育——就業前的最后教育,承擔著類似職業教育的重任。雖然大學教育也為更高級的教育服務,是碩士、博士教育鏈條中的一環,但是對于獨立學院的大學生來說,畢竟絕大部分是要離開校園走上社會的。因此,教師在常規課堂講授知識的同時,采用校內實踐教學及將課堂延伸至社會,進行校外教學實踐,對培養實踐型人才是十分必要的。中國學生動手能力差,這是傳統教育模式留下的弊端。獨立學院的學生要求掌握較為系統的大學教育知識,也要具備一定實際操作能力,以既區別于本科院校學生,又不同于職業技術學院的畢業生,因此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鍛造實踐型人才,應是獨立學院教育教學中的重要目標。 ————①本論文為2007年浙江省新世紀教改課題,編號:yb07050 (二)培養應用型人才 在高等教育階段學習知識,其目的主要是為了就業或創業前的準備。雖然獨立學院中的大部分專業課程,在設置中仍然保留有一定部分的基礎理論課程,用于系統理論的學習與研究,但是大部分的知識主要體現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面,即有用性,特別是對于與社會實踐結合緊密、具有很強操作性的課程,這一方面的特性體現得更加鮮明。然而,應用能力的培養僅僅依靠課堂的滿堂灌是無法解決問題的,教師只有具備較為豐富的實踐能力,在課堂上適當開展實踐性的教學過程,讓學生當場了解知識的應用特色,并能初步操作,則這樣有的放矢的教學,才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恰當途徑。 (二)培養創新型人才 獨立學院的學生與其他本科院校學生有一個共同點是,他們都是處于16——25歲間最朝氣蓬勃的年輕人,熱情奔放,自由激情,充滿懷疑、叛逆、創新和自立的傾向,在教學活動中注重把握這一特點,是高質量獨立學院教育的前提。如果按照傳統教育模式,不論上什么課,“老師上課念筆記、學生課上記筆記、考試之前背筆記,畢業之前賣筆記”,則培養創新型人才恐怕只是一句空話。在今天市場篩選人才的大形勢下,看大學畢業生的能力,不再是以畢業生檔案上的分數為“唯一標準”了,而更多地是看一個大學畢業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即創新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不是一句空話,它源于實踐、源于探索、源于對理論知識的深刻體悟與理解。實踐出真知。教師先進的理念、知識更新以及教學手段創新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的溫床,有效利用新的教學手法,將培養創新能力、應用能力放在人才培養的中心點上,對扭轉教育痼疾,培養符合市場需求標準的人才有重要意義。 二、適應社會變化,增強責任感與使命感 (一)建立時代緊迫感,主動適應時代變化需要 進入21世紀,全球化的趨勢進一步加劇,高校教師與外界世界的接觸面進一步廣闊和深化,現代信息技術的進步也使傳統授課方式受到了很大的沖擊,教師對知識權威的解釋和傳播遭遇到了嚴峻的考驗,“一桶水到一碗水”的傳統理念被信息技術的社會化沖擊得七零八落。對此,獨立學院的教師應該怎樣做,“為人師表”主要體現在什么方面,成為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考量著每一個教師的教學觀。對此,故步自封、以不變應萬變的消極態度來應對課堂教學肯定要被社會淘汰,惟有清醒而理性地分析面臨的形勢,積極主動地學習與轉變,將自己不適應形勢的觀念和做法去掉,更新觀念,謙虛學習,扎實苦練內功,將新知識、新手段、新做法為我所用,充實新能力,才能主動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做一個新世紀的合格教師。 (二)增強職業責任感,確立高度負責的敬業精神 獨立學院學生對大學教師的新要求,要求教師自覺增強責任感,樹立高度負責的敬業精神,應學生之需而需,教社會之學而學,積極在教學內容、教學手法上下工夫。站在三尺講壇,面對學生渴求知識的眼光,教師應激發強烈的憂患意識,不滿足于一桶水的限度,以寬廣的知識面、更實用的知識體系,讓學生學有所成、學有所得、學有所用。這不僅需要教師的勤耕夜讀,也還需要教師在一定條件下對社會現實的親身參與。 對于獨立學院的教師來說,已不能僅僅局限于書齋里的思考,而應該走出象牙塔,親身履足于火熱的現實生活,真正地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道路,來適應新形勢下對高等院校特別是獨立學院教師的高標準、高要求。 三、開辟教師參與社會實踐的途徑 (一)去企業蹲點、見習 獨立學院的教師可以利用寒暑假或課少的學期,聯系與專業相關聯的企業或行政事業單位,進行蹲點見習。這樣做有利于教師在短時間內了解實際生活中專業的運作情況,對新變化的專業內容和手段或方式在最短時間內感知。教師在見習單位的介入由于時間集中而短,因而不容易影響被見習單位的正常運做,易于得到見習單位的接納和合作,如能長期堅持在多個企業或行業進行,則會迅速地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使之有效地將理論知識與現實實踐相結合,提高教學質量。 (二)設立校內實驗研究機構 獨立學院的教師去單位蹲點、見習雖然簡單易行,但由于時間短,難以真正介入實際的業務運作中,對某一專業過程的全程無法進行真正的了解,因此對實踐的感受不易深入和全面,獲得的實踐體會畢竟有限。但是如果以校內實驗研究機構的形式進行,則實踐的機會和介入的深度都要較前一途徑好。校內實驗研究機構是教師以專業知識為底蘊,主動邁向社會、尋求實驗研究項目的基本平臺。教師在為社會提供服務的同時,也會使自身的業務實踐能力達到較大提升,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而且,由于校內實驗研究機構立足于學校,教師的參與面大,還可以整合不同專業的優勢資源,為教師提供較廣闊的社會實踐領域,有利于推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 (三)建立社會獨立運作的經濟實體 校內實驗研究機構雖然可以為教師提供一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平臺,但是以教學研究為目的、以為社會提供服務為宗旨,對社會介入的程度還是比較淺,業務量也難以與真正的社會獨立經濟實體相比擬,且教師均為兼職從事教學和實踐研究工作,因而介入實踐時自然避重就輕,不會放入太多精力。如果建立社會獨立運轉的經濟實體,則教師會全面感受與經歷真實的實踐場景,這對實踐能力的提高將是巨大的,對理論水平的提高也是前兩種途徑無法比擬的。另外許多大學教授靈活游離于校企和政界之間,使其學術水平達到了較高水準就是實例。這里關鍵是要處理好教學工作與社會實踐之間、時間與精力之間的矛盾。常有教師以職業責任感的初衷投向社會,自開公司,勇于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幾年之內,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教學水平與經濟回報雙贏,也為教師們樹立了榜樣。但也有一些教師在下海之后,戀戰不退,影響學校的教學工作,最終辭職“下海”,棄教從商,這也導致某些教師對真正走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心懷顧慮,躑躅不前,因而遠離實踐,只鉆入書齋,苦研理論,最終導致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教師的職業道德大打折扣。這是應該堅決避免的。 總之,教師是提高獨立學院教學質量的核心環節、培養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要求獨立學院的教師以先進的理念和積極地提升自我能力來適應新形勢的變化,相信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教師投身實踐的條件更加寬松和便利,教師素質的提高一定會極大推進獨立學院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