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溫州人”的經營模式和管理創新
胡飛航
內容摘要:溫州人在實踐中摸索出的經營之道是“溫州人經濟”不斷發展的重要原因。溫州人在經營理念、組織制度和管理生產、人才技術等方面的獨特之處和不斷創新是“溫州人經濟”競爭力的重要組成。
關鍵詞:溫州人 經營管理 模式 創新 敢為人先,特別能創業的溫州人,具有中國猶太人的美譽。溫州人的適應能力、應變能力、開拓創新能力、構成了具有特色的“溫州人現象”。“溫州人經濟”(包括溫州地區和地區外的溫州人所創造的經濟)的不斷壯大和持續繁榮的重要原因是溫州人經營的獨特思維和管理的不斷創新。 溫州人經營理念 溫州有兩千多個服裝企業,這兩千多個服裝企業中有不少只創辦了四、五年,如較具影響力的“雪歌”女性時裝,也只搞了四、五年,但這些企業中許多都發展得非常好,為什么在已有眾多服裝企業,服裝市場大量供過于求的情況下它們還要創建新的服裝企業而且還是能夠脫穎而出呢?這跟他們的經營理念有關。 營銷理念上的逆向思維 運用逆向思維考慮市場,那個地方沒有市場,那個地方人家最不愿意去,他們往往就到那里去。事實上這是溫州人在尋找市場的真空點,薄弱點,往往是別人不愿涉足的地方,溫州人去了。所謂“哪里有市場,哪里就有溫州人,哪里沒有市場,哪里就有溫州人去開拓”。這是上百萬溫州人在全國各地,無論是上海、北京還是新疆、寧夏都能夠占領市場,站穩腳跟的重要原因;溫州人往往能從全局、長遠來考慮市場。溫州人的困難轉化意識強。依靠自己轉化市場風險的意識和能力是溫州人在市場競爭當中能夠戰勝困難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營銷方式上喜歡“扎堆”經營 專家戲稱是“小狗經濟”。溫州人既有濃厚的競爭意識,也有足夠的合作精神。在他們進入的行業中體現“團體作戰”的威力,盡管同業競爭非常激烈,然而溫州人之間卻時常溝通信息,互相傳遞商機,形成協作和分工,形成一種信用機制和溝通機制。 對于溫州人這種聚集在一個行業共同發展的現象,專家曾不帶貶義地稱之為“小狗經濟”,意思是一群小狗團結起來,能夠戰勝強大得多的對手。然而溫州人自己更愿意稱作“森林經濟”,一片森林有大樹,也有灌木、小草,在生態上相互聯系和支持,遠比單打獨斗更有活力。 營利上注重多贏、注重小利 溫州人往往能夠尋找營利的突破點。溫州人非常注重雙贏、多贏,兩個人合作,他不一定考慮你錢賺多少,我只要能夠賺到錢就可以,這也是溫州人從商的一個理念。贏利雙方或多方不管有多少利潤,都會有一種進取精神,我們講大利大干,小利小干,無利不干。溫州有很多企業實際上都是從小利發家的,所以溫州人是大利大干,小利也大干,短期無利、長期有利也干。 企業組織制度 溫州人敢為人先,善于創新。溫州民營企業從家庭工廠、掛戶經營到股份合作制、股份制,到現代的公司化企業制度,內部組織體制不失時機地創新。正是溫州創造的掛戶經營這個“土特產”,使千家萬戶的能工善商者找到了打入全國市場的支點,找到了在當時特殊歷史背景下發展商品經濟的變通方式。推動了溫州家庭工業的發展。一些經濟學家稱,沒有掛戶經營這一創新,就沒有溫州經濟的發展,就不可能形成“溫州模式”。 溫州是中國股份合作制企業的發祥地,最先使用“股份合作企業”名稱。上世紀80年代中期,溫州眾多家庭合伙企業擴大規模,合股經營,又不能掛集體的牌子,于是溫州人發明了“股份合作企業”這個名稱。這項創新,不僅使原本分散的資本有了結合的可能,有利于企業的技術進步和規模擴大,更重要的是,在當時所有制歧視的情況下,給民營經濟打起了保護傘,使當時的溫州成了中國私營企業的熱土。就是這么一個創造,為中國企業體制的改革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維。而今一批優秀的民營企業已經從傳統的家族制走上了現代企業制度,如正泰、德力西等。組織模式上不斷的創新中,發明了一條中國農村能夠經濟而有效地開始工業化的道路,找到了傳統農村順利實現工業化的最低而又有效的起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