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散結構”理論思想對企業經營管理的啟示
武四海
摘要:耗散結構理論是研究開放系統在遠離平衡狀態的非線性區從混沌而有序轉化、將系統引向自我完善的機理和規律的理論。對我們在經營管理實踐中,深入、透徹地認識和分析企業,掌握其內在發展規律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耗散結構 企業系統 一、耗散結構及其特點 耗散結構是開放系統在遠離平衡態時可能形成的一種時空有序結構。它是由比利時科學家普利高津(I.prigogine)于1969年針對非平衡熱力學和統計物理學的發展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一個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通過不斷與外界交換物質和能量,當影響系統的條件變化達到一定閾值時,可以形成新的有序結構,這種結構要依靠消耗外界的物質和能量來維持,因此稱為耗散結構(dissipative structure)。 耗散結構是一個動態的穩定有序結構,是一種“活”結構。它可以從一種耗散結構向新的更高級的耗散結構躍遷和發展,最典型的例子是生命體。這種結構具有以下特點:一是開放系統。耗散結構是在開放環境中生成的,系統和外界保持著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二是系統要遠離平衡態。系統是在非平衡條件下生成的,始終處于遠離平衡態的區域。三是系統中存在非線性作用。線性的正反饋作用可導致系統失穩,產生分叉。只有系統內部存在非線性作用,才能使其形成穩定的耗散結構。 耗散結構理論是研究開放系統在遠離平衡狀態的非線性區從混沌向有序轉化、將系統引向自我完善的機理和規律的理論,它解決了建立于封閉系統的熱力學第二定律所解釋不了的問題。 二、企業系統的耗散性 普利高津把開放系統、遠離平衡、非線性作用,作為耗散結構形成的基本條件。遠離平衡態的非平衡系統可以是生物的、物理的、化學的,也可以是社會的。一個發展中的企業作為社會大環境中的一個子系統,具備耗散結構的諸多特點,亦可視為耗散系統來加以研究。 第一,企業是一個具有多元組分的開放系統。事實上,任何社會組織都可視為一個開放的系統,它們都或多或少地與外界環境進行著各種資源的交換。就企業系統而言,它需要從外部輸入原料、人力和信息等資源,通過技術與運營的有機結合,變換成產品向市場輸出,以滿足社會需要,并獲取利潤。輸入(買入)、變換(制造)和輸出(賣出)是企業經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一個由人、財、物、信息等要素在一定目標下組成的一體化系統。通過買和賣,企業與市場間實現了物資、資金、信息、技術、人才等資源的交流。因此,企業系統的生存和發展是在與外界不斷進行資源交換的過程中實現的。當企業系統沒有能力從外界環境攝取物資和能量時,也就無法將自己的產品和服務輸送給市場,這時,企業就處于封閉狀態。一個企業如果不能實現資源的迅速轉化,勢必趨于無序、解體和死亡。 第二,企業是一個遠離平衡區的系統。對開放的企業系統而言,平衡態是相對的,非平衡態是絕對的。管理者水平、員工能力、資金保障、技術差異、原材料及產品質量等級等等,都處于遠離平衡狀態。系統內部的差異、分化和遠離平衡,使系統功能趨于復雜和完善。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職責、權力、義務要分開,技術人員與非技術人員要各司其責;收入水平要分出檔次;在系統各個部分的發展上,也應有優劣先后之分。系統內部差異越多,分化程度越高,系統功能水平越完善,其發展的綜合能力也越強。開放的企業系統在與外界環境交換物質、能量和信息的過程中,演化為一種遠離平衡的耗散有序狀態。企業系統只有遠離平衡態,才能向動態、有序的方向演化。 第三,企業系統本質上具有非線性特性。在一個非平衡系統內有許多變化著的因素,它們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并決定著系統的可能狀態和可能的演變方向。企業系統不是各種資源的簡單堆積,而是各種要素相互作用,最終形成價值增值的產品和服務。例如,企業上下級之間、各部門之間、各個人之間,都存在復雜的相互作用和反饋機制,這些反饋通常也是非線性的。非線性相干作用導致系統時間上、空間上對稱性的失衡,引起物質、能量等資源信息在各部分的重新搭配,從而改變系統的內部結構及各要素問的相互依存關系,是系統有序演化的內部源泉。 第四,企業運營中存在漲落和突變。漲落通常指企業的運營在動態有序的穩定點附近來回振蕩,在宏觀上保持著動態的有序性,也就是說,企業運營中時刻存在著漲落。當漲落被放大后,會出現突變,這時,企業就有可能轉換到一個新的運作狀態。 可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一個與外界不斷進行著資源交換的開放性的、遠離平衡態并具有非線性特征的系統,具備耗散結構生成所必須的基本條件。如果在外部環境的負熵流作用下,企業系統完全可以形成穩定化的、有序的耗散結構。 三、耗散結構理論對企業運營管理的啟示 根據耗散結構理論,在系統發展過程中,將不斷從外界引入熵流,并以引入的負熵流來抵消正熵的增加;當負熵達到一定域值時,漲落形成突變,通過系統內非線性動力學機制,才有可能形成穩定、有序的耗散結構。我們用dis表示系統本身由于不可逆過程所產生的正熵流,也就是企業內部有效能量的耗散與減少而引起的熵值的增加(dis>0);用des表示系統與環境交換物質和能量引起的熵流,這一熵值可正、可負、可為零。只有當des<0,且ds=des+ais<0時,也就是從外界輸入的有利于減少企業系統熵增的要素(包括管理者主動導入的新技術、新機制等改革創新、抑制熵增的措施)足夠大時,輸入能量才能達到某一臨界狀態并大于耗散能量,企業系統就才有可能處于穩定態或演化狀態。 企業系統的耗散性可以為我們如何經營和管理企業帶來一系列啟示: (一)企業系統必須保持良好的開放性。 企業要發展,必須使其保持開放,開放是系統有序化的前提,是耗散結構形成、維持和發展的首要條件。封閉會導致企業內部熵增,并陷入極度混亂;開放才能從外界吸收負熵流來抵消自身熵增,使總熵逐步減少,維持系統有序或從無序到有序的演化。一個良好的企業系統,必然是一個有序、開放的自組織系統,通過對外界開放,不斷地與外界進行人員、資金、物資和信息等多方面的交流,保持新陳代謝,才能有適應環境的能力和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