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構建對外漢語專業英語教學模式的心理語言學依據
線宏力
二、對外漢語專業英語教學模式的討論 經過近40年的發展, 對外漢語專業構建起了由語言知識和技能、文化知識、經貿知識、漢外翻譯等幾大課型組成的課程體系,其中外語課程設置從最初一兩門發展為包括精讀、(視)聽說、口筆譯、寫作在內的近十門課程,有力支撐了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基本保證了培養目標的實現。這一背景下,集理論的謹嚴和實踐的可操作性于一體的符合本專業特點的本科英語教學模式亟待建立。創建一種新教學模式,除了教學目標、操作程序、實現條件以及評價體系等構成要素以外,科學的理論依據尤為重要,它將從根本上指導特定教學環境中形成的教與學各要素有機地結合成為穩定的新型關系,并使之成為被驗證的樣板形式(蕭好章王莉梅:2007)。結合上述心理語言學理論和該專業人才培養規格,下面本文將進一步從教學模式的幾個基本構成要素宏觀地探討關于該專業本科英語教學模式合理構建的可能路徑。 首先,明確專業教學目標及專業二語學習的工具性目的,以雙語詞庫通達研究為理論指導。對外漢語專業二語培養目標要求學生具有扎實的英漢語基礎和文學文化基礎,較強的漢英口筆譯能力,較系統掌握漢英翻譯、中外文學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能在黨政機關及新聞出版、科技教育、文化經貿等部門從事翻譯工作。有人甚至提出人才的培養目標應定位于“跨文化人才”培養上。以華東師大為例,外語必修課程設有精讀、聽力、口語、寫作等,選修課程包括泛讀、視聽說、報刊、英美文學、英美文化、口譯、專題討論等。不難看出,漢語的推廣或文化的通達都是以良好的外語能力做為保障的。 其次,在操作程序上須注重個體的語言心理特點,以學生為中心圍繞具體任務在多種教學活動中調動參與的最大積極性,引導他們充分利用學習資源。在教學模式確立之初,課程體系建設特別是教材改革須立足于漢文化傳播人才培養的歸宿以及學科的獨特的文化性特點,力推一批熟諳心理語言學理論的、雙語能力較強的師資和文化型專才完善教材體系,借此創造性開展教學活動,合理化課型和課時分配,多開選修課講座課,激發二語課堂熱情。 第三,在實現條件以及評價體系上,盡管語言心理學的相關理論并不是現成的模式,但它具有普遍適用性,同時必須承認,將它應用于模式建立和評價體系等教改活動中時仍需要更多的探索,鼓勵在專業內部尤其開展相關實驗,歷時考察和保證發揮其科學技術的合理性。 三、結語 對外漢語專業本科英語教學必須服務于人才培養終極目標。單一課型和體系分割的多門外語課勢必沒有合力,心理語言學指導下的外語課統籌化模型可以幫助優化資源配置,便于靈活操作,對于提升對外漢語專業英語教學質量無疑是最好的解決方案之一。心理語言學語言的研究成果一直都在為對外漢語教學的英漢語言教師提供著有益幫助,同時,本文論及的二語教學模型的宏觀架構還有待在未來的實踐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檢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