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生態語言學視野中的漢語新詞匯
張俊麗 夏敏
論文關鍵詞:生態語言學新詞匯環境自然選擇協同進化恒定性
論文摘 要: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生態危機的加劇,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生態語言學。學者們認為語言系統本身也是一個開放的生態系統,語言的生存和發展狀態與自然生物生態之間具有某種程度的內在同構性。學者們把一些生態學概念用來研究語言現象和語言發展規律,以幫助人們從新的視角審視各種語言現象。本文試從環境(environment)、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協同進化(co-evolution)和恒定性(conservation)角度來分析現代漢語新詞匯的產生。
一、生態語言學的發展
生態學是生物學家Haeckel(1866)根據達爾文進化論而提出的一個概念,該詞來自希臘語Oikos(房子),意思是整個地球就像個大房子一樣,人類在這所房子里具有和其它有機物一樣的地位,任何一種生命的存在形式都取決于其它物種的存在。所謂生態系統就是一種相互和諧、相互依存的關系。
受達爾文的影響,19世紀德國語言學家施萊歇爾(A.Schleicher)認為:“語言和生物一樣,也要經歷生、長、老、死的生物生命過程”(裴文,2003)。美國斯坦福大學的E.Haugen(1971)最早提出并使用“語言生態”(language ecology)這一概念。之后,Haugen在《語言生態學》一文中提出要“研究任何特定語言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并將語言環境與生物生態環境作隱喻類比。此后,“語言生態”的隱喻開始被語言研究者接受并廣泛使用。
20世紀80年代,德國Bielefeld大學的一批學者進一步將生態學原理和方法應用于語言研究。這一時期出現了一些以“語言生態學”或“生態語言學”為題的著述,使學科理論框架得以確立。1990年,M.Halliday在國際應用語言學會議(AILA)上的報告促使語言研究者對語言和環境問題的關系做出新的思考,即把語言和語言研究作為生態問題的組成部分加以考察,從而形成了生態語言學的另一研究范式。20世紀90年代,全球生態危機使人類生存與發展問題變得十分嚴峻,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生態語言學。學者們以不同的方式、方法把生態學應用于語言研究領域。同時,一些生態學概念被用來研究語言現象和語言發展規律,以幫助人們從新的視角審視語言現象。
語言系統本身也是一個開放的生態系統,語言的生存和發展狀態與自然生物生態之間具有某種程度的內在同構性。本文從環境(environment)、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協同進化(co-evolution)和恒定性(conservation)角度來分析現代漢語新詞匯的產生。
二、從生物產生和依存的環境(environment)看新詞匯的產生
在某一生物群落中,由于自然的長期演化,當溫度、濕度以及氣候等外部環境允許時,該群落中就會產生新的物種。生態語言學認為,世界上任何語言系統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產生和發展都與自然、社會、文化、人群等環境因素密切相關。語言與它所處的生態環境構成生態語言系統。當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文化環境和人類環境等外部環境允許時,該語言體系中就會產生新的詞匯。
如果我們將漢語語言體系看成是一個生態語言系統,那么目前,我國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的飛速發展,為新詞匯的產生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環境,使詞匯以多渠道、多形式在漢語語言體系內部進行優化重組,從而導致新詞匯的產生。
(一)以形象比喻來表達詞匯意義
“蟻族”指大學畢業生低收入聚居群體;“草根網民”指那些身份普通、平凡的網民;“裸考”指考生沒有任何加分(如三好生、體育特長生、少數民族考生等),僅憑考試成績報考高校。
(二)以數字、字母或符號來彰顯個性
7456——氣死我了;886——拜拜了;520——我愛你;MM——妹妹或美眉;GG——哥哥;(-_-)表示神秘笑容;^-^表示咪著眼睛笑;Zzzzz……表示睡覺打呼的樣子。
(三)以漢字諧音來表達詞匯意義
大蝦——大俠;郵箱——油箱或幽香;斑竹或斑豬——版主。
(四)以飛白構詞
故意運用白字示錯的修辭方式來追求新奇獨特或標榜新潮。例如:“我”用“偶”替代;“什么”用“神馬”替代;“悲劇”用“杯具”替代;“院士”用“院仕”替代;“諾貝爾獎”用“暖被兒獎”替代。
(五)以仿詞派生來創造新詞匯
“淑”字以前僅用于形容女孩,現在“淑”被單獨作為一個自由語素,轉移修飾對象,溫文爾雅的男孩也可以稱作“淑男”。
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發展,為新詞匯的產生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環境,而新詞匯的產生則對原有生態語言系統進行了更好的補充和完善,這樣便更好地反映了社會生活、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的新現象和新情況。
三、從自然選擇(natural election)角度看漢語新詞匯的產生
生物學告訴我們,生命力是生物的活動能力,生命呈現著生生不息的動態。作為交際與傳承文化載體的語言同樣具有這一顯性。隨著歷史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語言也存在交融、消退、舊詞復出、變異等生命發展的特質?!拔锔偺鞊瘢m者生存”是自然界和物種進化的規律。適應環境的物種得以生存,不適應環境的物種消失、消退或被融入其它物種中。詞匯也是如此。一些詞匯因為失去了生存使用的環境,逐漸退出原有的生態語言系統。一些語言在交際中并不是被全盤吸收和接納的,往往會產生語音、詞匯結構、語法規則等的變異。變異產生的原因與人們的個人因素、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等因素有關。詞匯的自然選擇體現在:詞匯的消退,舊詞復出,舊有詞匯意義被吸收融入新詞匯中,固有詞匯增加新義和專業詞匯應用的泛化。
(一)詞匯的消退
1.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古漢語詞匯如人名、地名、官名、器物名、少數民族的稱呼等,因為這些事物的消失而逐漸退出人們的日常生活。如:皐陶——傳說中的夏初人;天姥山——古地名;單于——古代匈奴首領;匏-古代樂器。
2.一些不適應文明社會進步發展的詞匯也逐漸退出日常交際的舞臺。如20世紀六七十年代大量涌現的反映時代特色的文革詞匯。如:揪斗、黑后臺、黑線人物、黑七類、文斗、武斗、文攻武衛、一小撮、三反分子、批林批孔等詞匯,由于帶有很強的侮辱性和瘋狂性,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變革,因失去了生存的環境和土壤而被淘汰,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二)舊詞復出并被賦予新義
囧,本義“光明”,在現代漢語中基本已經不再使用,近年來,它被民眾“望形生義”而復活。由于其形象如“八字眉、張口結舌的方塊臉”而重新被吸納入漢語語言詞匯系統,并被賦予“悲傷、無奈或者是極為尷尬的心情”義,通“窘”。
(三)舊有詞匯意義被吸收融入新詞匯中
菜鳥——網絡新手;藝人——俳優,掛——死;旅途——客路。
(四)固有詞匯增加新義
炒,原指烹調形式的一種,現增加詞義為:①經營、倒賣,如:炒股;②價格暴漲,如:炒賣;③辭退、解雇,如:炒魷魚;④宣傳,如:炒明星。 宰,原義為“主管、殺”,新增加詞義為“詐取錢財”,如:宰客。
(五)專業詞匯應用的泛化
“病毒”原為醫學名詞,指比細菌更小、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見的病原體,現指能讓電腦軟件或硬件出現錯誤的指令或故障。“沖浪”原指一種水上運動,現用來表示上網時從一個網站到另一個網站連續不斷地鏈接瀏覽。
漢語詞匯的淘汰、復活和舊詞賦新義,與社會文化和人們心理的變化發展有關,與政治、經濟等因素的發展變化息息相關,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四、從物種多樣性和協同進化(co-evolution)角度看新詞匯的產生
生態科學研究表明,生態系統的年齡與生物多樣性密切相關,其自我調節功能也隨著生物多樣性的提高而提高。豐富的多樣性使占據不同生態位的物種能有效地利用環境資源,從而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達到生態系統的平衡。
美國文化史學家、生態思想家托馬斯·柏勵提出了生態紀(Ecozoic Era)學說,“解決自然生態平衡的最好的辦法是人類要有與自然協作的精神。”
漢語語言體系作為一個開放的生態體系,須與外界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須與強勢語言協同進化,以增強漢語語言體系的自我調節功能,從而提高語言系統的穩定性。協同進化的方式主要表現為:外來詞匯的引進、方言和網絡詞匯的泛化。
(一)外來詞匯的大量涌現
1.派生詞
“的士”(TAXI——出租車)派生出的詞匯有:“的哥(出租車男司機)、的姐(出租車女司機)”等;“吧”(BAR、柜臺、酒館)派生出的詞匯有:“吧臺(酒吧用柜臺)、網吧(可以登錄網站的營業場所)、泡吧(過久地呆在‘吧’里面消費)、水吧(茶坊的別名)、吧女(酒吧女招待)”等。
2.外文縮略詞
AA制(各自付費的聚餐)、ADSL(寬帶)、VOA(美國之音廣播電臺)。
(二)方言詞匯的泛化
“忽悠”來自北方方言中的東北方言;“拍拖”來自粵語方言。
(三)網絡流行語
神馬、浮云、給力、被就業、躲貓貓、芙蓉姐、犀利哥等。
五、從恒定性(conservation)角度看漢語新詞匯的產生
詞匯的恒定性體現在基本詞匯中。斯大林說:“基本詞匯是比語言的詞匯窄小得多的,可是它的生命力卻長久得多,它在千百年的長時期中生存著并為語言構成新詞的基礎。”漢語的基本詞匯具有歷史穩定性和極強的構詞能力?;驹~匯為新詞匯的產生提供了基礎。如:“人”,古有“賈人、白相人”;今有“監護人、經紀人”等。
基本詞匯具有穩定性,但并非一成不變。隨著社會的發展,基本詞匯在不斷地擴充、調整。基本詞匯的擴充是以新詞為主的。如:“飛機”曾經是一個新詞,后來“機”產生了新的語義,衍生了 “機場”“機票”等詞。
六、結語
漢語新詞匯的產生、發展和變化是語言生態體系在穩定性基礎上,不斷與各環境因素進行物質、能量交換的結果,有其客觀必然性。為保證漢語生態系統的多樣化和健康、和諧的發展,需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努力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兼收并蓄地方方言和少數民族優選詞匯
近年來,隨著普通話的推廣,地方方言呈現出弱勢,其生存環境堪憂。而我國的地方方言中有許多生動的詞匯,對這些詞匯應予以重視和吸收。
(二)引進外來詞匯以豐富漢語詞匯
漢語必須不斷吸收外來詞匯中的新名詞、新術語,以豐富漢語詞庫,使漢語具有更強的生命力。
(三)合理規范漢語新詞匯
近幾年來,漢語新詞匯以多形式、多渠道呈現在公眾視野中。漢語新詞匯的出現,豐富了漢語語言體系,使其充滿生機和活力。但同時也應看到,大量新詞匯的出現也給原有的詞匯系統帶來了強烈的沖擊,容易造成惡性競爭,破壞語言體系的生態平衡。為給漢語語言體系營造一個良性的生態環境,使其在兼容并包、兼收并蓄、保持物種多樣性的基礎上,促進和諧生態的發展,既需要相關語言機構定期對社會正在使用的新詞匯進行評議,既分析新詞匯的合理性提出指導性建議,也需要語言工作者加大研究力度,使語言健康發展、服務社會。
參考文獻:
[1]R.A.Hudson.Sociolinguistic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0.
[2]盧風.論生態文化與生態價值觀[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
學版),2008,(1).
[3]李國正.生態語言系統說略[J].語文導報,1987,(10).
[4]范俊軍.當代生態語言學研究述評[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
(2).
[5]劉潤清.西方語言學流派[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