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管窺
季進
美國學界對中國現代文學的研究始于一九五○年代。一九六一年出版的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成為美國以至海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開山之作。此后,經過幾代學者的努力,美國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已經取得相當豐碩的成果,從最初從屬于地區研究(Area Studies)的邊緣研究,逐漸發展成為具有鮮明特色和獨立定位的專業學科。早在一九七○年代中期,劉若愚在《中國文學研究在西方的新發展、趨向與前景》① 一文中就已指出,由于以中國文學作為研究專長的學者日愈增加,使中國文學研究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不再附屬于傳統漢學。戈茨(Michael Gotz)一九七六年的研究報告《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在西方的發展》也指出:"在過去二十年左右,西方學者對中國現代文學嚴肅認真的研究已大大地發展起來,可以名副其實到了稱為'學科'(field)的階段。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已不再是附屬于漢學的一部分,它已經從語言、歷史、考古、文學研究及其他與中國有關的學術研究中脫離,自成一門獨立的學科。"② 從一九七○年代到現在,美國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又有了長足的發展,形成了自成體系的研究范式,無論是研究內容的廣度與深度,還是研究成果的豐富與復雜,都與一九七○年代不可同日而語。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夏濟安的《黑暗的閘門》③(一九六八)及李歐梵的《中國現代作家的浪漫一代》(一九七三)之后,又出現了一系列以作家為重點的專論,論及魯迅、巴金、錢鐘書、戴望舒、丁玲、老舍、茅盾、卞之琳、沈從文、蕭紅、周作人等現代文學名家,還出現了一批對不同文類、文學現象與文學運動的研究,考察的時限也從五四推進到晚清。進入一九九○年代,隨著大批青年學者的涌現,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更呈現出充滿活力的發展態勢。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一批在大陸讀完大學,而后留學美國的年輕學者,先受中國文化與中國文學浸淫,再接受系統的西方理論訓練,構成了較為完善的知識結構,其論述中國現代文學亦有了新的角度和新的發現,比如張旭東、王斑、唐小兵、陳小眉、陳建華、張英進、史書美、劉康、劉劍梅等④,都可視為其中的代表。 美國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一直為大陸學界所關注。面對"中國現代文學"這樣一個研究客體,海外學者與大陸學者往往采取迥然不同的理論立場與研究方法,得出了不盡相同的研究結論,兩者之間形成了有趣的對照與互補。海外學者跳出了中國現代文學的現實語境,從一個異質的西方文學語境來反觀中國現代文學,其解讀與闡釋,也就與大陸學者不盡相同。因此,海外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盡管評價褒貶不一,但一直頗受關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陸的現代文學研究格局,一九八○年代以來大陸現代文學研究的發展路向與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無論是對沈從文、張愛玲的重新評價,還是"現代性與中國現代文學",無論是"重寫文學史",還是"晚清與被壓抑的現代性"等學界熱點,都與海外學界有著密切的聯系。盡管海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也有其自身的局限,但畢竟提供了全新的視角、拓展了思想的空間、推進了理論的縱深,值得認真借鏡。 一九八○年代以來,國內學界對美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關注不斷加強,主要體現于兩個方面: 一是美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成果陸續在大陸翻譯出版,除了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⑤,李歐梵的《中國現代作家的浪漫一代》⑥、《鐵屋中的吶喊》⑦、《上海摩登》⑧,王德威的《想象中國的方法》⑨、《被壓抑的現代性》⑩、《現代中國小說十講》(11) 等著作之外,還有一些重要的代表性著作紛紛出版,比如安敏成的《現實主義的限制》(12),金介甫的《沈從文的奧德賽》(13),劉禾的《跨語際實踐》(14),耿德華的《被冷落的繆斯》(15)等等;南京大學出版社推出了"海外華人學者論叢"三種;我們與上海九久讀書人文化實業公司合作,即將推出一套十五種的"海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譯叢"。這套譯叢從地域上講,兼顧歐美(美國學者中包括了李歐梵、奚密、周蕾、林培瑞、王斑、陳小眉等人);從作者來講,兼顧老中青三代學者,又以青年學者為主;從選題來講,兼顧純粹的作家作品研究、文學史研究、理論研究以及文學與電影研究。以此體現海外所理解的"中國現代文學"特有的包容性與研究趨向,試圖整體性地呈現海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基本面貌。這些著作的出版為我們直接了解與評說海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功過得失,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 二是美國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已被納入"海外漢學研究",開始了研究之研究,發表了一批相關的評論和對話。比如饒芃子等人從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的角度提出了海外華人學者的理論批評,李鳳亮發表了《海外華人學者批評理論研究的幾個問題》(16) 以及關于李歐梵研究的系列論文,劉鋒杰發表了《創立張學的闡釋模式--讀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張愛玲〉》(17),程光煒、孟遠發表了對話《海外學者沖擊波》(18),吳曉東、馮金紅等人發表了關于《中國現代小說史》、《想象中國的方法》的評論(19),《當代作家評論》專辟"海外漢學研究"欄目,陸續發表了一批海外學者的專輯。值得注意的是,也有一些學者對海外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發表了不同的看法,甚至是尖銳的批評,比如鄭闖琦《從夏志清到李歐梵和王德威》(20),清峻的《昧于歷史與過度詮釋--近十年海外現代文學研究的一種傾向》(21),王彬彬的《胡攪蠻纏的比較》(22),郜元寶的《"重畫"世界華語文學版圖?--評王德威〈當代小說二十家〉》(23),欒梅健的《"海外漢學"與學術自主創新》(24) 等等。無論是褒是貶,相比起美國頗為龐大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國內對它們的關注與研究還是遠遠不夠的。一是大量的研究成果尚未譯介,僅我收集到的專著或論文集就有一百多種,而得到譯介的只占很小的比例;對海外(包括美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翻譯介紹,始終處于零星的狀態,一直沒有系統地展開。二是尚未見到對美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進行整體研究的專著,對它們的發展脈絡、基本特點、總體成就與不足等,還缺少深入的分析與研究,而這些對于拓展我們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顯然大有裨益。 王德威為"海外中國現代研究譯叢"撰寫的總序,高瞻遠矚,提綱挈領,梳理了海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歷史譜系和發展現狀,總結了海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三個路向,從理論層面提出了值得大家關注的三大發展方向,即理論與批評、文學與歷史、離散與一統,這正預示著海外中國文學研究的繁復多姿的版圖(25)。我想借用王德威的相關闡述,對美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特點與走向,做一些狗尾續貂的闡述。 首先是美國學界的"理論熱"對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影響。眾所周知,最近幾十年來,美國已成為各種新理論、新學說的最大發源地,有些發源于歐洲的思想理論,也要經過美國的"中轉",才成為熱點話題。美國學界女性主義、后殖民主義、新歷史主義、后現代主義等等大行其道,勢必對重構中國現代文學的研究視野,拓展中國現代文學的研究方法,帶來深刻的影響。尤其是一些年輕學者,得風氣之先,往往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演變成為西方理論的"演練場"。誠如王德威不無擔憂地指出的那樣,"盡管九十年代以來西方中國現代文學界眾聲喧嘩,挾洋以自重者多,獨有見地者少。從后殖民到后現代,從新馬克思主義到新帝國批判,從性別心理國族主體到言說'他者',海外學者多半追隨西方當紅論述,并迅速轉嫁到中國領域。上焉者一秉'拿來主義'策略,希望產生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顛覆效應,下焉者則是人云亦云,而且游走海內海外,一魚兩吃。究其極,理論干預成了理論買辦,文化批判無非也就是文化拼盤。"(26) 當然,王德威并非否定理論的功效,而是對理論的功效充滿了期待,希望能借助于理論的支撐,給文學研究帶來嶄新的氣象。事實上,美國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不乏理論運用的成功個案,比如周蕾的《婦女與中國現代性》(27) 就是這樣一部優秀之作。 《婦女與中國現代性》表現為四種批評的途徑:可見的形象、文學的歷史、敘事的結構圖和感情的接受。它們牽涉到中國現代性的各個方面,包括了種族觀眾的構成、通俗文學中傳統的斷裂、由敘事引發的一種新的"內部"現實的可疑結構,以及性別、感傷主義與閱讀之間的關系。作者既批評西方理論的霸權,也批評中國文學領域固守的方法,對現有批評典范的反駁,對女性主義、心理分析、后殖民批判,以及廣義左翼思潮的兼容并蓄,樹立了一種不同以往的論述風格,甚至引起中國研究以外的學者的注意。比如周蕾批評西方女性主義理論的局限性以及有些西方女性批評者(如克莉絲蒂娃)對中國婦女的認識是相當膚淺的,以西方女性主觀意識呈現中國女性,即使是出于善意,也會無形中否定了中國婦女本身的主體性和復雜性。周蕾在《婦女與中國現代性》、《寫在家國以外》(28)、《原初的激情》(29)等著作中,都十分關注西方語境中,中國尤其是作為邊緣的中國文化是如何"被看"的,通過考察"被看"和"看"的關系,弄清楚"中心"和"邊緣"的權力擠壓關系。于是,"看"(seeing)的隱喻和機制就成為呈現自我身份的方式,并從種族、社會或性別上的"自我"和"他者"之間劃分出本體論的界限。周蕾的論述引導我們思考:誰在"看"誰以及如何看?在文化多元決定的"眼睛"注視下,"主體"和"客體"之間的權力關系是什么?這種權力關系的運作和轉化的形態如何?對于周蕾來說,我們不應該再盲目鼓吹"中國性"(Chineseness),因為"中國性"已完全西化,甚至只是西方漢學家有限的凝視空間中的既定形象。正因為如此,周蕾才提出要拓展"種族觀眾"(ethnic spectatorship)的理論,將種族觀眾置于"主體的凝視與他者的形象之間"來思考(30),并以此作為閱讀中國現代文學的一個理論基點。獨到的理論基點、深刻的思想洞見以及精彩的文本重讀,使得這本《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成為美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經典之作,周蕾也成為李歐梵認為的"美國從文化研究的立場進行文化政治批評的非常成功的一個學者"(31)。 其次是美國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跨學科研究態勢。一九九○年代以來,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已經離開傳統的文本定義,成為多元化的、跨學科的研究,正如王德威所說,相關研究已經跨越到電影、思想史和政治文化、歷史和創傷、馬克思和毛澤東美學、后社會主義、跨語際實踐、語言風格研究、文化生產、大眾文化和政治、性別研究、城市文化研究、鴛鴦蝴蝶和通俗文學、后殖民研究、文化人類學研究、情感的社會和文化史研究等等相關課題與領域。尤其是文化研究大行其道,試圖綜合不同人文社會學科的方法,對中國社會文化轉型,做出全面觀察。(32) 這種文化研究最大的好處,"就是在西方的學界里面真正是為了廣義的第三世界的文化傳統或者政治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33) 在所有這些議題中,以電影或廣義的視覺研究最為令人注目,很多從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學者,都會涉足電影研究,文學文本與視覺文本,已成為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當然對象。比如柏右銘的《反證歷史--二十世紀中國的文學、電影與公共話語》(34) 就將文學與電影置于一個層面來加以考察,以此論述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一種歷史書寫方式--"反證歷史"。 《反證歷史》重讀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和電影中的一些重要文本,以及在其周圍編織起來的敘事。現代中國文學經常被賦予拯救民族的歷史使命,這導致以后的批評家忽視了這些作品的另一個同等重要的方面,即很多文本都質疑其本身改變民族命運的能力。作者關注的往往是與作品所宣稱擁有的歷史行動力相抵觸的文本動力。作者和電影制作者創作作品時所表現的自信往往是一種假象。在這假象掩蓋下,他們把作品塑造成一種處于危機中的話語。在烏托邦的表層下是程式化的批判和反烏托邦的動力。認識到這種反抗歷史的寫作態度的普遍性,對于我們認識現代性有著重要的意義。柏右銘追溯了二十世紀中國不同時空中,對文學和歷史關系的不斷改變的認知,指出寫作一部質疑歷史敘事的文學總體的歷史是有一定反諷意義的,然而這些文本有意識地標記出一種將要被繼承的傳統,也建立了屬于其自身的歷史。這些文本召喚出的一種"現代中國文學"也質疑著其自身的現代性、中國性和文學性。作者論述的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一種歷史書寫方式,充滿的是"文化啟蒙"、"公共空間"、"知識生產",乃至"影像再現"之間的辯證。正如譯者所言,在這個詹明信所謂"對未來的懷舊"的時代里,我們需要的不是直接了當的"證明",我們需要的是"反證"。所謂的反證不是去否定、驅逐那揮之不去的歷史幽靈。與其將"反"視為"反抗"、"反對",不如將"反"視為在文字遞嬗轉圜之處、影像錯置齟齬之中,揣摩、試探其作者修辭思路的閱讀與觀看策略(35)。誠哉斯言!相對于以往以文本、文類、作家、時代是尚的研究方向,這樣的研究思路與方法,無疑為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注入了源頭活水,越界、旅行、跨國等政治/文化地理的觀念也因此得以落實于跨學科的合縱聯合上(36)。
注釋: ① James Liu,"The Study,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west: Recent Developments,Current Trends,Future Prospect", The Joutnal of Asian Studies,Vol。XXXV,No。1(Nov。1975),PP。21-30。 ② Michael Gotz,"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Studies in the West",Modern China,Vol。2,No。3(JuIy 1976),PP。397-416。 ③ Hsia,Tsi-an,The Gate of Darkness:Studies on the Leftjst Literary Movement in China,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68。 ④ 他們的代表作分別是:張旭東的《改革時期的中國現代主義》(Chinese Modernism in the Era of Reforms:Cultural Fever,Avant-garde Fiction,and New Chinese Cinema, Duke University Press,1997);王斑的《歷史的崇高形象--20世紀中國的美學與政治》(The Sublime Figure of History:Aesthetics and Politics in Twentieth Century China,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唐小兵的《中國現代》(Chinese Modern:The Heroic and the Quotidian,Duke University Press,2000)及其主編的《再解讀:大眾文藝與意識形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3);陳小眉的《西方主義》(Occidentalism:A Theory of Counterdiscourse in Post-Mao China,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陳建華的《"革命"的現代性--中國革命話語考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及其博士論文《周瘦鵑研究》;張英進的《現代中國文學與電影中的城市》(The City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Film:Configurations of Space,Time,and Gender,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史書美的《現代的誘惑--半殖民地中國的現代主義書寫,1917-1937》(The Lure Of the Modern: Writing Modernism in Semicolonial China,1917-1937,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1);劉康的《美 學與馬克思主義》(Aesthetics and Marxism;Chinese Aesthetic Marxists and Their Western Contemporaries。Duke University Press,2000);劉劍梅的《革命與情愛--20世紀中國小說史中的女性身體與主題重述》(Revolution plus Love:Literary History,Women's Bodies,and Thematic Repetition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Fiction,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3)。 ⑤ Hsia,C。T。,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New York:Yale University Press,1961。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9。中譯本由劉紹銘等人合譯,分別由臺北傳記文學社(1979)、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出版,其中復旦版做了不少技術處理,又增補了部分內容,與港臺版并不完全相同。 ⑥ Lee,Leo 0u-fan,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Cambridge:Harvard East Asian Series,1973.中譯本《中國現代作家的浪漫一代》,王宏志等譯,新星出版社,2005。 ⑦ Lee,Leo Ou-fan,Voices from the l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7。中譯本《鐵屋中的吶喊》,尹慧珉譯,岳麓書社,1999;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⑧ Lee,Leo Ou-fan,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h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中譯本《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毛尖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⑨ 三聯書店,1998。 ⑩ Wang,David Der-wei,Fin-de-siécle Splendo:Repressed Modernities of Late Qing Fiction,1849~1911,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中譯本《被壓抑的現代性》,宋偉杰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11)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12) Marston,Anderson,The Limits of Realism:Chinese Fietion in the Revolutionary Period,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0。中譯本《現實主義的限制--革命時代的中國小說》,姜濤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13) Kinkley,Jeffrey,The Odyssey of Shen Ceongwen,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中譯本《沈從文傳》,符家欽譯,時事出版社,1990;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5。 (14) 劉禾(Liu,Lydia),Translingual Practice:Literature,National Culture,and Translated Modernity--China,1900-1937,Stanford:Stanford Univetsity Press,1995。中譯本《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宋偉杰等譯,三聯書店,2002。 (15) Gunn,Edward,The Unwelcome Muse:Chinese Literature in Shanghai and Peking,1937-1945,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0。中譯本《被冷落的繆斯--中國淪陷區文學史(1937-1945)》,張泉譯,新星出版社,2006。 (16) 載《文學評論》2006年第3期。 (17) 收入劉鋒杰《想象張愛玲:關于張愛玲的閱讀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18) 載《海南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 (19) 吳曉東,《小說史理念的內在視景--評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中國圖書評論》2006第3期;馮金紅:《評王德威〈想象中國的方法〉》,《文學評論》1999年第4期。 (20) 載《文藝理論與批評》2004年第1期。 (21) 載《海南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第5期。 (22) 載《南方文壇》2005年第2期。 (23) 載《文藝爭鳴》2007年第4期。 (24) 載《文藝報》2006年6月13日。 (25)(26) 王德威:《海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歷史、現狀與未來》,《當代作家評論》2006年第4期。 (27) Chow,Rey,Woman and Chinese Modernity:The Politics of Reading between East and West,Mineapolis:Minnesota University Press,1991。此書已列入"海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譯叢",即將出版。 (28) Chow,Rey,Writing Diaspola:Tactics of Invention in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Bloomington:Indian University Press,1993。中譯本《寫在家國以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 (29) Chow,Rey,Primitive Passions:Visuaiity,Sexuality,Ethnography,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Cinema,NY,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5。中譯本《原初的激情--視覺、性欲、民族志與中國當代電影》,孫紹誼譯,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1。 (30) Chow,Rey,Woman and Chinese Modernity:The Politics of Reading between East and West,MineaDolis:Minnesota University Press,1991,P。32。 (31)(33) 李歐梵、季進:《李歐梵季進對話錄》,第138、135頁,蘇州大學出版社,2003。 (32) 參閱王德威《海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歷史、現狀與未來》,《當代作家評論》2006年第4期。 (33) Braester,Yomi,WitnessAgainstHistory:Literature, Film,and Public Discourse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書已列入"海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譯叢",即將出版。 (35) 蔡建鑫:《反證歷史·譯后記》,未刊稿。 (36)(37) 參閱王德威《海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歷史、現狀與未來》,《當代作家評論》2006年第4期。 (38) 參閱王德威《千言萬語,何若莫言--莫言論》,《跨世紀風華》,第251-267頁,臺北麥田出版公司,2002。 (39) 王德威:《現代中國小說十講·序》,《現代中國小說十講》,第5頁,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40) 王德威:《歷史與怪獸·序論》,《歷史與怪獸》,第10-11頁,臺北麥田出版公司,2004。 (41) 參閱李鳳亮《海外華人學者批評理論研究的幾個問題》,《文學評論》200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