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學研究
中國現代美學及現代文學研究的一點反思
中國現代美學及現代文學研究的一點反思一、學術研究者的主體性定位 所謂學術研究的主體性也就是學術研究應有個“我”在,即研究者的主體意識。這是聽錢理群先生關于《與魯迅相遇》的講演之后“進一步”認識的。魯迅關于“偽士”的論述,非常深刻。魯迅講:“偽士當去,迷信可存?!薄皞问俊逼鋵嵕褪潜磉_了魯迅這樣一種思想:就算你的那些新說都是正確的,可是因為沒有立基于個人自身的歷史和現實境遇,沒有從個人最深切的體驗出發,不過是唯順大勢而發聲,所以是靠不住的;而且正因為那些思想是正確的、新穎的,但其正確性其實依據于多數或外來權威而非依據自己或民族的內心,所以,這樣的隨波逐流者應該稱之“偽士”。對于魯迅的這一思想,我深受觸動。因為在此以前我一直有一個較為模糊的想法,也可以說是一種疑問,即學術研究的客觀性與作為研究者主體性的問題。雖然說從哲學的意義上,尤其是近現代西方哲學來講,“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這一觀念已經刷新了以“客觀”、“真實”為鵠的傳統歷史學寫作,但真正具體到個人的學術研究中,仍然不能很好地端正研究主體與對象的關系,尤其是對于似乎已成的“經典”或“定論”來講。 因此現
現代文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內容摘要: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梢?,教育的目的不僅是傳授知識,影響人的身心健康發展也是至關重要的?,F代文學是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重要必修課,傳統的教學更多的是注重知識的傳授,對學生的人文素質的全面培養重視不夠,尤其是對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文學課堂,通過現代文學教學來達到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值得探究的。 關鍵詞:高等院校 現代文學 心理健康教育 現代文學課程是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重要必修課程,傳統的教學更多的是注重用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對這一歷史時期的文學運動、批評、創作做實事求是的評價分析,使學生掌握一般的常識,培養和提高文學閱讀分析和批評鑒賞能力……。其實用性和目的性是顯而易見的,更多指向知識的獲得。而對學生的人文素質的全面培養重視不夠,尤其是對心理健康教育。全面發展教育的實施在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全面發展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雖不是作為一個獨立的組成部分提出來的,但在人的綜合素質中,心理素質卻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說一個人的心理素質如何,直接反映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水平。而僅僅對學生進行理論教育或心
文學——文化的貫通批評——論楊義現代文學批評研究的考察
論文摘要:當代學者楊義在對現代文學進行研究考察時,以敏銳的文化意識將文學研究與文化研究貫通起來,從而拓展了傳統研究的單一視角。本文結合楊義的相關著作,從研究方向、切入角度及具體研究內容等方面來考察其文學理論批評。論文關鍵詞:楊義;現代文學;文化意識;文學與文化的貫通給文化下個很確切的定義是困難的,因為它本身就是個抽象的存在,一切只能相對而言。廣義說來,它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則特指精神財富。定義本身的彈性特征使人們可根據具體情形交替使用它。美國學者克萊德·克魯克洪在《文化研究》中說:“要指出哪一件活動不是文化的產物是很困難的。”這是就廣義的文化而言的,這樣說來,生活中處處存在著文化。但在嚴肅的學術研究之中,經常運用的是它的狹義概念,它更偏重于精神領域,而且在這個領域,正如同它在生活中一樣,是無所不滲透的。在這個意義上說,同樣是作為精神財富的文學,便當然也少不了文化的“光顧”,并且從整體上來看,文學不僅融入了文化因子,而且本身就屬于文化,是文化的一個具體分支。“文學批評是一種特殊的文化活動,它不得不顧及到文化,
回到文學本身——試析文化研究為例略論現代文學批評的過度發展
論文摘要:現代文學批評作為現代知識學科的產生、發展歷程的一個特殊類型,在當代存在著過度解釋的狀況。如文化研究的興起,對文學研究的影響就存在過度解釋的情形。論文通過對二者的互文性、文本聯系等內部探尋,主張正確處理二者關系,并由此找出改善文學批評過度發展的解決方案,即借鑒傳統批評的某些規則,深化文學研究方法,回到文學文本等。論文關鍵詞:文學批評;過度發展;文化研究;回歸文學文學批評作為一門現代知識,以理論批判為機制,以現代文學生產為研究對象,其學科化經歷了18世紀到20世紀的漫長歷程。步人大學殿堂之后,現代文學批評才獲得了學科地位,真正成為一門獨立的知識,并建立了自己的體系?,F代文學批評曾試圖以文學形式,即文學性為自己的研究對象,但卻不能夠對此加以規范表述,因而也就沒有建立起區別于其他學科的單一模型。它作為一門知識與自己的研究對象不存在自然的聯系,這就導致了其自身某些內部矛盾的顯現,也由此造成了它在當代社會所處的困境。文學批評超出了文學,它不再關心文學本身,它將文學中包含的各種特性——歷史性、道德性、民族性、經濟性、文化性等都納入自己的研究范
簡述李歐梵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及其文學史意義
【論文關鍵詞】頹廢 現代性 范式 轉換【論文摘要】李歐梵發掘“頹廢”的現代美學和文化意義,建構起“頹廢”文學史,審視中國現代文學的現代性。這可視為8O、9O年代重寫文學史熱潮下的“現代性”研究的重要一元,促成了文學史研究范式由社會政治研究范式向文化現代化研究范式轉換,其中所折射出來的文學史研究的立場和標準問題,在當下學者對“重寫文學史”予以重新審視的思潮下,值得我們思考。8O年代后,“重寫文學史”思潮浮出水面,學者們試圖突破以往的文學史研究模式,尋找新的研究視覺和價值評論點,對中國現當代文學做出新的解讀?!昂M鉂h學”尤其是李歐梵對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現代性研究有力推動了現代文學史寫作的改觀,很多作家作品在文學史上的價值和地位得到了重估。所謂“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就是由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的,至今仍在繼續的一個文學進程,一個由古代中國文學向現代中國文學轉變、過渡并最終完成的進程,一個中國文學走向并匯入“世界文學”總體格局的進程,一個在東西方文化的大撞擊、大交流中從文學方面(與政治、道德等諸多方面一道)形成現代民族意識(包括審美意識)的進程,一個通過語言
文學的終結與文學性蔓延——兼談后現代文學研究的任務
近年來,文學研究領域出現了一種突出而普遍的現象:逃離文學。曾經風光無限而被人追逐的文學成了人們避之不及的棄兒。于是,各種“轉向”迭起,不少文學研究者紛紛轉向社會學、政治學、宗教學和文化研究,不少文學專業的碩士、博士論文也恥于談文學,甚至出版社的編輯見到文學研究的選題就頭疼?!疤与x文學”愈演愈烈,“文學研究”的合法性已受到根本威脅。面對這一“逃離”,我很困惑。對那些見風使舵、投機取巧、莫名跟隨、趨炎附勢的逃離者你可以不屑,但對那些嚴肅認真、慎思而行的轉向者你不得不正視。于是有問:嚴肅的學者何以要逃離文學?如此之“逃離”意味著什么?拒絕逃離又能如何?要回答這些問題,首先須考察后現代條件下的文學狀況和支持這種逃離的文學終結論。應當承認,“文學終結”是后現代條件下文學的基本狀態,只不過我們必須對“終結”之意涵作進一步限定和澄清,才能揭示其事實本身。文學終結論的觀念性來源至少可以追溯到黑格爾的藝術終結論。根據絕對精神的發展邏輯,黑格爾推論出作為真理表達之高級形式的哲學正在取代作為真理表達之低級形式的藝術,并認為資本主義市民社會的擴張必將導致詩性文學的衰落。顯然
美國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管窺
美國學界對中國現代文學的研究始于一九五○年代。一九六一年出版的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成為美國以至海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開山之作。此后,經過幾代學者的努力,美國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已經取得相當豐碩的成果,從最初從屬于地區研究(Area Studies)的邊緣研究,逐漸發展成為具有鮮明特色和獨立定位的專業學科。早在一九七○年代中期,劉若愚在《中國文學研究在西方的新發展、趨向與前景》① 一文中就已指出,由于以中國文學作為研究專長的學者日愈增加,使中國文學研究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不再附屬于傳統漢學。戈茨(Michael Gotz)一九七六年的研究報告《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在西方的發展》也指出:"在過去二十年左右,西方學者對中國現代文學嚴肅認真的研究已大大地發展起來,可以名副其實到了稱為'學科'(field)的階段。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已不再是附屬于漢學的一部分,它已經從語言、歷史、考古、文學研究及其他與中國有關的學術研究中脫離,自成一門獨立的學科。"② 從一九七○年代到現在,美國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又有了長足的發展,形成了自成體系的研究范式,無論是研究內容的廣度與深度,還是研究成果的豐富與復雜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與中國現代歷史研究的互動
首先解題。題中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指對中國現代文學的研究;題中的“中國現代歷史研究”則指對中國現代歷史的研究?!盎印?,則指兩種研究的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指兩種研究既相輔相成,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與中國現代歷史研究,不但是兩個各自獨立的學科,而且在大學里,分屬兩個系。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屬于中文系的學科,而中國現代歷史研究屬于歷史系的學科。如今,學科的設置越來越細化,同屬一系的學科之間,也往往壁壘森嚴,“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學科與學科之間是這樣,具體到研究者個體,通常的情形也是畫地為牢,嚴守自己的“專業”,不越雷池半步。在專業越來越細化的同時,是研究者“專業意識”的越來越強化。香港和臺灣大學里的情形我不太了解,但我知道在中國大陸的大學里,每一“專業”內又叢生出許多“方向”。我們慣常見到的是,一個研究者選擇本“專業”內的某個“方向”,年復一年地“做”著。非本“專業”甚至非本“方向”的書,不讀;非本“專業”甚至非本“方向”的事,不想。這樣“做”的結果,是學術之路越走越窄。至于屬于中文系的中國現代文學專業,與屬于歷史系的中國現代歷史專業,那就非
脆弱的軟肋——略論現代文學研究的文獻問題
【內容提要】 文獻是歷史研究的根據和前提。在現代文學研究中,由于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文獻匱乏、史料不足和表述訛誤,特別是對文獻深藏的意義缺乏洞徹的發現與闡釋,而使研究質量的提升受到了明顯的限制。本文以何其芳、師陀等作家的研究和解放區文學研究為例,具體說明文獻失誤對學術研究所造成的不良后果,以及開掘文獻深層內涵的極端重要性,進而剖析文獻薄弱的內在因素。 一文獻是一切歷史研究的根據。從某種意義上說,對相關文獻①占有、把握、理解的程度,往往直接決定著一篇論文或一部著作的學術質量。文獻的匱乏和訛誤,是“五四”以來現代文學研究存在的問題之一,或者竟至可以說,文獻問題是文學生成研究中脆弱的軟肋。早在“五四”之后,一些學者在實踐中已經清醒地意識到文獻對研究的決定性作用。梁啟超斷言,“史料為史之組織細胞,史料不具或不確,則無復史之可言?!雹谥熳郧灏涯切┟τ诮嬒到y、體系的著作稱作架子書,說“這些架子書是不能支持長久的:沒有東西填進去,晃晃蕩蕩的,總有一天會倒下來。”③“晃晃蕩蕩”,說的就是文獻的不實在,不踏實。20世紀40年代以后,現代文學研究的文獻問題有愈來愈突出之勢。
現代文學研究科學方法的反思
【內容提要】 一現代文學研究對于所謂科學方法的追求早已成為不言而喻的目標。這甚至被認為是現代文學研究區別于傳統文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標志。但文學研究中科學方法的內涵究竟是什么以及文學研究中科學方法是否有自己適當的范圍的問題實際上并未得到很好解決。新時期以來對西方文學研究新方法的廣泛吸收使這一問題變得更加復雜。因此,對中國現代以來文學研究中的所謂科學方法的反思勢在必行。有關“現代”(modern)的話語來自西方。因此,要討論現代文學研究科學方法的問題,也應當從西方文學研究說起。按照韋勒克在《文學史上的浪漫主義的概念》和《文學研究中現實主義的概念》兩文中的說法,西方現代文學思想的發生,始于19世紀初德國施萊格爾的《戲劇藝術與文學講演錄》、史達爾夫人的《論德意志》、歌德的《談話錄》,以及英國柯勒律治的《文學傳記》、華滋華斯《〈抒情歌謠集〉1800版序言》和雪萊的《詩辯》等具有浪漫主義特色的論文。在這些文論中,對于文學的理解從對客觀世界的模仿再現轉移到對主觀思想情感的表現。這實際上預示著現代文學研究主體性的開始。而現代文學研究方法的發生,則是從現實主義開始的,包
對現代文學研究的“職業化”傾向的反思
【內容提要】 當今的現代文學研究或許不僅僅是研究者個體的純粹的科學理性認識過程,不僅僅是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心靈對話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連結著研究者的可以獲得各種利益、改變生存狀況的一種有力依據,是連結著研究者對于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新的解讀里被認作是一種“價值無限”的可以批量生產的文字工作,反映了當今現代文學研究的學術思維的一些變異、斷裂及其超出于文學自身的強大力量。雖然,當今的社會環境和社會制度仿佛比過去任何時候更加重視包括現代文學研究在內的各種學術研究,也提供了相當優良的資訊來源與研究條件,但我們依然能夠強烈地感受到現代文學研究之外的種種“誘惑”的可怕遠遠勝于學術研究本身遲遲難以突破給人帶來的巨大恐慌。在當今中國,學術研究在相當程度上成了“欲望”的載體與象征,甚至淪落為“盜亦有道”者以復制、粘貼為策略,屈服于時代發展而充滿了市場經濟文化智慧的一種專門“職業”。1.規?;?、相似性的符合技術標準的文字組裝處于網絡時代的不少現代文學研究已經由傳統的梳理、提煉研究者自己的閱讀感受、沉思情緒、研究心得直接轉換為當今盛行的以復制、粘貼、插入超級鏈接為策略的文字產品的生產方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跨世紀之思考
【內容提要】 回顧了70多年來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進程并總結了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認為在共和國成立前的“認定時期”,初步孕育了現代文學的研究雛型;建國后直至60年代前期的“界定時期”,其研究才逐漸走上了專門化的道路;新時期以來的“確定時期”,則取得了拓展性的實績。在深切反思這一研究領域的不足和誤區時,指出極“左”思潮以及封閉的思維模式、單一的研究視角和單調的研究方法,是應該永遠記取的深刻教訓。還前瞻了新世紀開展這一研究工作的前景,認為今后必須以全新的開放觀念進行研究,擴大研究視野,更新研究方法,注意普及工作,努力培養一批跨世紀研究人才,以使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取得更大成就。 【關鍵詞】 現代文學研究世紀回顧前瞻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1919—1949),在歷史的發展長河中雖然只是短暫的一瞬,但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卻是拔地而起的一座巍巍高峰。從它誕生之日起,對其評論和研究就如影隨形般開始了漫長的跋涉。時近一個世紀,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事業不僅奠定了一門新興學科的堅實基礎,而且正從各個層面上向著縱深拓展。今天,在21世紀晨鐘即將敲響的時候,研究工作究竟如何繼往開來,的確不能不引起廣大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前沿掃描
20世紀50年代初,當中國現代文學史作為一個新興學科進行規劃、建設時,曾有歷史學權威對其能否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表示懷疑。的確,當時所理解的現代文學,一則時間短,從1917年文學革命發難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只有三十余年的歷史,與三千多年的古代文學竟有百倍之差;二則那段歷史剛剛過去,缺少歷史學科所需的時光淘洗。但是,因為現代文學特殊的歷史地位──完成了從傳統向現代的文學轉型,承擔了現代精神建構的文化重任,參與并見證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史,所以,經過幾代學者的艱苦努力,如今,現代文學史不僅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當之無愧,而且不斷給整個人文學科提供新鮮的話題。近年來,現代文學研究的進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關于歷史時段的理解向前后延伸?!?0世紀文學”成為學術界的共識,打通了過去壁壘森嚴的近、現、當代的界限。書名標明20世紀的中國文學通史、文體史、地區文學史著作如雨后春筍。與此相應,許多高等院校中文系的現代文學與當代文學合為一個教研室?!吨袊F代文學研究叢刊》開辟“近代文學”與“當代文學”欄目,倡導擴大學術視野。2002年10月召開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第八屆
“重寫文學史”的終結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轉型
劉再復在世紀之交批評張愛玲的創作和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的論文中寫道: “80年代,大陸一群思想者與學人從‘文化大革命’的巨大歷史教訓中得到教育,知道 放下政治斗爭留下的包袱與敵意是何等重要,換句話說,批評應當揚棄任何敵意,而懷 著敬意與愛意。對任何作家,不管他過去選擇何種政治立場,都可以批評,但這種批評 應當是同情的,理解的,審美的。80年代的這種思路,到了90年代,似乎又中斷了。大 陸有些作家學人,刻意貶低魯迅,把左翼文學和工農兵文學說得一錢不值,與此同時, 又刻意制造另一些非左翼作家的神話,這在思維方式上又回到兩極擺動的簡單化評論。 現在真需要對90年代大陸的文學批評與文學史寫作有個批評性的回顧。”(注:劉再復 :《評張愛玲的小說與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見李陀、陳燕谷主編《視界》, 第7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作為20世紀80年代中國文學的弄潮兒,劉再復 的這一反思具有重要的意義。盡管劉再復對于80年代“審美主義”和“純文學”的觀念 仍然深信不疑,但是他對于90年代文學史寫作所表達的不滿及其提出的問題卻值得思索 。由劉再復通過對張愛玲的創作和夏志清
現代性文學:中國文學的新傳統 ——兼談中國現代文學與文學研究
關鍵字:中國現代文學 現代文學研究 現代性 我們所即將告別的20世紀文學,將會為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學史留下什么?換言之,這個世紀的文學在浩浩中國文學史長河中將占據怎樣的位置和作出怎樣的貢獻?這是近十多年來文壇關注的焦點之一。一些學者于1985年提出“20世紀中國文學”概念,試圖把一向從屬于政治劃分的中國現代和當代文學統合起來研究,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然而,這并不表明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趨于終結,而只是掀開了新的一頁。因為從那時以來,人們關于“20世紀中國文學”的討論連綿不絕,形成雜語喧嘩局面。我們在這里也只是想從中國文化的現代性這個特定角度,加入到這場有關20世紀中國文學及其相關問題的世紀末喧嘩之中,提出別一種觀察,以就教于方家。 一 中國文化的現代性或現代化,是在現代進行的一項長期而根本的“工程”。這種“現代性工程”(project of modernity)起于何時?學術界有不同意見。我們雖然認為它根源于中國文化內部的種種因素的長期復雜作用和演化,但在作具體劃分時,還是不得不把目光沉落到1840年鴉片戰爭這個影響深遠的重大歷史事變上。
文學的終結與文學性統治——兼談后現代文學研究的任務
以辛普森之見,后現代是文學性高奏凱歌的別名??ɡ找仓赋霈F在是"察看后現代狀況是否真是從文學操作中推知的東西的時候了"。[13]遺憾的是,對理解后現代如此重要的"文學性"和"文學操作"正是當前"文學研究"的盲點。 "文學性"曾經被俄國形式主義確立為文學研究的特殊對象,但在俄國形式主義那里,"文學性"只是一個形式美學概念,它只關涉具有某種特殊審美效果的語言結構和形式技巧,而與社會歷史的生成變異以及精神文化的建構解構無關。這種貧乏且具有遮蔽性的文學性概念不僅短命,而且也限制和耽誤了人們對文學性之豐富內涵的發掘和領悟。此外,傳統社會的支配性文化,比如哲學與宗教都掩蓋自身的文學性和社會歷史的文學性,將文學性作為有害之物予以排斥,這也導致了文學性意義的隱匿和文學性問題的擱置。 后現代理論批判對文學性之社會歷史之維和思想文化之維的揭示,以及后現代現象中文學性的極端表現,使我們開始意識到文學性問題之重要。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不深入思考和展開文學性問題,就不可能深入揭示社會歷史和精神文化的真實運作,尤其不能"察看后現代狀況"。就此而言,"文學性"問題絕不單是形式美學的問題,它也是政治學、社會
以理性點亮歷史——黃修己現代文學研究述略
【內容提要】以理性點亮歷史,奉行“論從史出”的治學理路和方法,注重實證,求實創新,是黃修己從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品格和特征。從趙樹理研究到文學史編纂,再進而轉入學科史研究,顯示了文學史家黃修己抓住機遇、迎難拓進的學術歷程。他在這些領域所貢獻的,不僅是學術創新的成果,而且是具有方法論啟示意義的研究范型?!菊?要 題】文學史研究【關 鍵 詞】黃修己/作家傳論/文學史/學術史/方法論【正 文】中國現代文學學科創建以來,已經有三、四代學人奮斗不息,推動著它的發展。王瑤等作為學科開創者是第一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成長的為學科第二代學人。這一代的特點,正如許志英先生評論黃修己的《中國現代文學簡史》時用的標題——“繼往開來”。當他們成長的時候,正當共和國初建,國家蒸蒸日上,他們絕對沒有想到后來發生的巨變。當他們能夠“睜開眼睛看世界”時,已經是人到中年了。這時他們要改造甚至否定原先的思路,從頭學習,談何容易,其中可能還包含著痛苦的思想斗爭。但這痛苦,可能就是機遇。在第二代學人中有的抓住機遇,迎難而上,在一點一滴的進步中創造自己的新成績,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