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福克納文學創作的文化語境
云天英
“語境”一詞最早由波蘭籍人類學家馬里諾夫斯基在1923年提出。作為一個重要的語言學范疇,“語境”指的是語言賴以生存、運用、發展的環境,它對語言使用者的言語活動起著解釋或制約的作用。馬里諾夫斯基把語境分為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兩類。文化語境指與言語交際相關的社會文化背景,是一個民族在自己的社會歷史發展中形成的文化傳統、風俗習慣、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等。它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文化習俗,指人民群眾在社會生活中世代傳承、相沿成習的生活模式,是一個社會群體在語言、行為和心理上的集體習慣,對屬于該集體的成員具有規范性和約束性;二是社會規范,指一個社會對言語交際活動作出的各種規定和限制。作家創作的文化語境是指作家從事文學活動期間對他產生深刻影響的具體的文化環境,涉及社會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及制度文化的各個方面以及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等。
作為美國南方文學復興運動涌現出來的最杰出作家,福克納創作的文化語境主要來自于美國南方的文化傳統、價值觀念及人們的思維方式等等。他在作品中毫不留情地刻畫了保守、愚昧、落后的南方人,反映出他對南方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復雜心態。
一、南方情結
自從在美洲大陸落腳以后,美國南方人一直鼓吹“白人至上”的觀點。“南方尊嚴”的思想也一直滲透在南方文化當中。在他們看來,“南方人”是一種不可侵犯的尊嚴的稱號,南方人必須捍衛自己的身份,他們首先是南方人,然后才擁有其他一切。任何容忍對南方的批評,尤其是對“獨特制度”(蓄奴制)的批評行為都是對南方的背叛(1)。
然而內戰以后,南方滿目瘡痍,貧困和落后困擾著所有的人。悲劇意識籠罩在每個人的心頭。然而在這種悲劇意識中成長起來的南方作家沒有沉湎于過去,自暴自棄,用客觀的眼光正視生活,正視歷史。
他們深知必須以嚴肅的態度向世人展示真正的南方和困境中的南方人。于是便有了一大批優秀的南方作家出現,創造了美國文學史上輝煌的“南方文學復興”。
南方作家的“南方情結”為作家們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創作源泉。作家們從南方的歷史、文化與現實出發,描繪了一幅歷史與現實、希望與痛苦、神秘虛幻與浪漫傳奇融為一體的南方興亡盛衰的畫卷。置身于現代南方社會、珍視傳統文化、信奉傳統價值觀的福克納,將他所熟悉的南方歷史傳統、風土人情以及獨特的南方生活經歷都寫進了他的作品之中,創造出了一個以他的家鄉密西西比為原型的約克納帕塔法王國。正如他自己說的那樣:“我發現我家鄉的那塊郵票般大小的地方值得一寫,只怕我一輩子也寫不完,在把現實變為小說時,我可以隨心所欲地施展自己的才華。”(2)在福克納所寫的17部長篇小說中除了一篇《寓言》以外,其他都是約克納帕塔法體系的小說。在這一系列的小說中,福克納以自己的家鄉為背景,展現了幾個家族幾代人的興亡歷史,反映出美國南北戰爭以來美國南方社會的廣闊生活場景,表達了福克納對南方、對人類、對歷史的關注,也體現了他深重的“南方情結”。
二、宗教意識
眾所周知,美國最初是由一群為躲避宗教迫害而逃到美洲大陸的清教徒建立起來的。清教徒的信仰、道德規范自然就對民眾的生活尤其是殖民地時期新大陸的生活產生了深遠影響。20世紀工業、城市和教育的發展非但沒有阻礙宗教的發展,反倒使宗教更加普及。在典型的南方社區,中上層的成年人未曾洗禮入教者實屬罕見(3)。美國著名批評家H.L.門肯曾經把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南方稱之為“圣經地帶”。
在這樣的宗教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福克納,也養成了閱讀《圣經》的習慣。據他自己說每次讀“就像拜訪老朋友一樣”。由此,《圣經》及其相關的神話知識從小就深深地印在福克納的思維習慣中。他的宗教意識也就這樣有意無意地被培養起來。在福克納創作的19部長篇小說、70多部中短篇小說中,《圣經》中的典故、故事和傳說被大量引用。根據柯菲統計,福克納在其作品中直接或改編地引用《圣經》達到了379次之多。其中對《舊約》和《新約》的引用分別為183次和196次。這些引用出自《馬太福音》的94次,《約翰福音》的17次,《路加福音》的25次,共計136次,超過對《圣經》引用總數的三分之一和對《新約》引用總數的三分之二(4)。福克納作品中的宗教意識在以下三個方面尤為突出:小說中的圣經人物原型、對位性神話敘事結構、基督教教義的體現尤其是原罪、救贖等思想。有人評價福克納說:“福克納如此有效地包容和戲劇化了基本基督教觀念,以至于他能公正地被認為是我們時代最深刻的基督教作家之一。在他作品的每一處,都有基督教的原罪前提,每一處都有靈與肉的沖突。”(5)對于基督教,福克納有他自己的認識。他說:“誰不信奉基督教呢?……基督教可以教人看清自己,可以給人提供一個忍受苦難、自甘犧牲的無比崇高的榜樣,給人指出光明的前途,讓人在本人的能力與抱負的范圍內形成一套道德準則和道德標準。”
精神危機日盛一日,悲劇意識籠罩在每個人的心頭,因此不少人沉湎往昔,懷念虛幻的榮耀和飄逝的體面。
(7)
在這種痛苦的生活環境下,人們或沉淪或思考或與打碎他們幸福的北方佬合作力圖改變自己的境遇。他們通過自己的作品告訴沉淪中的南方人不幸的根由是什么,同時也警醒他們,因為墮落,因為對同是人類的黑人的奴役,他們這群上帝的選民已經犯了罪并正遭受著上帝的懲罰。在這些作品中,南方人的保守、愚昧和精神危機被作家們不遺余力地展現出來。南方人的悲劇意識、對現實的夢幻態度、對過去的留戀、對社會的內疚感等成了南方文學作品的恒久主題。對于那些死死抓住過去不放、自欺欺人的南方人,作家格拉斯哥、福克納、考德威爾、華倫、威廉斯等許多20世紀的南方作家都給予了批判和警醒。
福克納的悲劇意識在他的大多數作品中都有著強烈的體現,尤其是《喧嘩與騷動》、《押沙龍,押沙龍!》等作品。《喧嘩與騷動》講述的是曾經在杰弗生鎮上顯赫一時的大家族康普生家沒落、瓦解及至最后的分崩離析的故事。福克納通過對康普生一家人命運的描寫,表達了他思想中的悲劇意識及他對南方舊制度的絕望。《押沙龍,押沙龍!》從種植園主發家史的角度出發,揭露了南方所謂“貴族”的血腥發家史及他們的道德和社會責任感的缺失。小說中塞得潘的垮臺以及這個家族的湮滅使人想起關于原罪以及天譴落在第三代、第四代身上的神話。
四、南方文學傳統
最早出現的美國南方文學作品是宣傳介紹南方的小冊子。先后于16、17世紀來到南方的歐洲大陸移民將他們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發展經濟上面。他們大面積種植的煙草、水稻、棉花等為他們攫取了巨額經濟利益,但當時的教育卻相當滯后。因此,即使到了18世紀,南方文學作品也僅局限于歷史文獻方面。然而到了19世紀,隨著美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文化的進一步多元化,南方文學逐步發展起來,呈現出各種形式,還涌現出不少文學名家如西姆斯、塔克、拉瑪、坡等。南方人還創辦了地方性的文藝期刊,如《南方文學使者》、《南方文學評論季刊》等。在其后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具有南方特色的文學傳統。
具體說來,南方文學傳統主要包括特有的浪漫主義氣質和一定的現實主義傾向,保守的向后看的歷史意識,沉重的悲劇感,清教意識和進行道德探索的無比興趣,在種族問題上的矛盾和困惑,對藝術手法的極度重視,以及莊園文學傳統,哥特式小說傳統,民間故事傳統及其特有的邊疆幽默,等等(8)。福克納作品的向后看的歷史意識、沉重的悲劇感及清教意識我們在上文中已論述,這里不再重復。
福克納的作品可以說是南方文學傳統的集大成者。所有的南方文學傳統在福克納的作品中都有所體現和發揚。以《押沙龍,押沙龍!》為例,首先,這部小說講述的是南方某莊園上發生的故事,是典型的以家庭為中心的南方莊園小說。其次,它是一部浪漫的現實主義作品。塞得潘的創業傳奇可以說是浪漫主義的體現,而他的莊園建立后,他為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進行的種種努力、他的兒女們情愛的體現、他的思想狀態的發展演變及小說最后整個莊園成為了一片廢墟等都是現實主義的白描。再次是這部小說中的哥特式創作手法,尤其是昆丁和羅莎半夜去那破敗的莊園的描寫。小說中塞得潘的創業傳奇可以說是南方的民間故事大力發揚的一個典型。
而塞得潘每次去鎮上之前都要用燒熱的磚頭把他唯一的一件衣服熨平更是南方幽默的典型體現。可以說,南方文學傳統為福克納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養料和創作源泉,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左右了他的創作。
注釋:
(1)史志康:《美國文學背景概觀》,上海外語教育出版,1998年版,第202頁。 (2)吳偉仁:《美國文學史及選讀學習指南第二冊》,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55頁。 (3)陳永國:《美國南方文化》,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80頁。 (4)肖明翰:《威廉·福克納研究》,外語教學與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18頁。 (5)Linda Welshimern Wager ed.William Faulkner,FourDecades of Criticism,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73.p117-118。 (6)吉思·斯泰恩:《福克納訪問記》,王義國、蔡慧譯,見威廉·福克納:《我彌留之際》,李文俊等譯,漓江出版社,1990年版,第456頁。 (7)史志康:《美國文學背景概觀》,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05頁。 (8)肖明翰:《福克納與美國南方文學傳統》,《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1月,第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