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幼兒散文學習五步曲
白金蓮
一、從直觀的經驗中進入散文
散文活動會把幼兒一開始就帶入到一個抽象的語言環境中,這與幼兒的經驗是不相符合的。幼兒的經驗來自生活,直觀的生活經驗更能讓幼兒與散文產生共鳴,容易讓幼兒有話可講、有興趣來講。因此,我們必須豐富幼兒的有關經驗,讓幼兒在直觀的經驗中進入散文,這是幼兒學習散文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怎么來幫助幼兒從直觀的經驗進入散文呢?這就需要老師來觀察、來了解幼兒已經具備哪些經驗、還不具備哪些經驗,并且能根據散文內容的需要來做細致的分析,作出對應的鋪墊。
主要有以下3種情況:
1.散文內容描寫的對象幼兒是否有經驗。
在散文學習前,教師要觀察了解幼兒對散文內容描寫的人物或事物是否有經驗,如果沒有經驗,那么我們就應該作好鋪墊。
例如:在中班散文活動《芽》中,活動前,我們先試探一下幼兒對芽這個事物是否熟悉,結果發現大部分人不清楚,有的幼兒甚至認為芽指的是牙齒。我們就在課前做了經驗的鋪墊,帶孩子來到花園里找嫩芽兒。結果孩子一下子就來了興趣,很快就進入了散文的學習中。
2.散文中新詞匯的量是否適合幼兒接受。
有的散文中,新詞匯量很多,如果一下子讓孩子接觸那么多新詞匯,又要幫助幼兒理解,幼兒會產生畏難情緒;如果老師一個一個做解釋,又會破壞散文的整體感受,影響幼兒的學習。
碰到這樣的情況,我們就要做詞匯的前期豐富。對于幼兒來說,一個活動中能接觸三、四個新詞匯就已經足夠了,教師就要選擇新詞匯在課前提前豐富。
3.散文中游戲是否是幼兒熟悉的。
我們常會設計不同的游戲讓幼兒來反復感知、體驗、跟誦散文。這些游戲如果都是幼兒不熟悉的,那么不但不能給幼兒的學習帶來樂趣,相反會帶來一定的難度。所以,我們要盡可能選擇幼兒熟悉的游戲,這樣可以把重點關注到散文上,而不是游戲規則上。
在幼兒學習散文前,根據不同的需要做好經驗的鋪墊,幫助幼兒從直觀的經驗進入,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動態的情境中感知散文
散文有一種特殊的美,能讓讀者從其有限的篇幅里體味出言盡意遠、耐人尋味的美麗情愫。幼兒必須通過反復感知才能與作者的情感、情緒、心靈感受、生命體驗產生共鳴、產生對話,由此接受和喜愛。
眾所周知,幼兒的思維是形象性思維,因此直觀具體的情境刺激更能吸引幼兒,把幼兒帶入散文所要表達的情境之中,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
因此,在動態的情境中感知散文,是幼兒進入散文后的第一感覺,也是一種直覺,是幼兒學習散文的第二步。
我們知道,散文所承載的很多信息,不是靠教師直接的“告訴”幼兒或理性的講解,更為主要的是以情激情、以情感人,讓幼兒在傾聽的過程中感悟、體會。此時,教師如能創設一個有音樂、有朗誦、有畫面的動感情境,把孩子帶入散文的意境中,就能讓孩子通過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來感知散文,讓幼兒的原有經驗和文學作品碰撞,獲得自己的理解,產生自己的想法。 我們把優美的散文繪制成色彩鮮艷的投影片、多媒體課件,錄制成配樂散文錄音,這種目有所見、耳有所聞的方法,一下子就讓幼兒帶著愉悅、好奇之心進入作者所描繪的美妙意境之中,為幼兒感知散文提供了多方位的刺激。
三、在寬松的交流中理解散文
通過反復感知,幼兒對散文有了自己的初步感受,然而要對作品進一步理解,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因此,幼兒學習散文的第三步就是在寬松的交流中理解散文。這里的交流可以說是教師引導下的交流,在這一步中,教師可以設計幾個關鍵問題或者關鍵詞拋出來讓幼兒展開討論,幫助幼兒正確理解散文所要表達的意義。
四、在趣味的游戲中跟誦散文
語言活動的目的就是要在言語訓練中讓幼兒掌握運用語言的規律,從而發展幼兒的言語能力。因此,散文學習要引導幼兒通過語感實踐反復朗讀,反復體會為什么用這樣的語言文字而不用那樣的語言文字,從而懂得這樣運用的“所以然”。根據幼兒的學習特點,我們認為,幼兒散文學習對在趣味的游戲中跟誦散文,是最適合幼兒語言訓練的一個步驟。
跟誦散文一定要以游戲貫穿始終,這樣既能激發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又能促進幼兒創造力和想象力的發展。千萬不可教師讀一遍、幼兒跟讀一遍,這樣只會讓孩子學得無味,教師教得很累。
五、在簡單的遷移中創編散文
《綱要》中指出,幼兒的散文學習有創編要求,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要求,可以說,在簡單的遷移中創編散文是幼兒散文學習的第五步,是拓展、提升的環節。
在這一步中,要做到以下兩點:
首先,散文結構是否適合幼兒創編。哪一個地方可以創編、可以創編到什么程度,教師都要做好一定的了解,對幼兒創編能達到的效果要有一個心理預期,不是說拿到什么散文都要求有這個環節,應該有選擇性、有針對性地引導幼兒創編。
其次,已有框架結構是否熟練。幼兒創編散文必須建立在對已有結構熟悉的基礎上進行,如果對創編結構已經達到熟練程度,那么就可以引導孩子遷移經驗,進行創編;如果原有的節奏沒有掌握,那么就談不上還能舉一反三、進行遷移。在實踐中,我們發現很多教師在一個散文活動還沒有讓幼兒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就讓幼兒仿編,導致無效。我們說,一節課不求完整,但求有效。
例如:在大班散文《蒲公英》教學中,教師如果整堂課只給幼兒欣賞了幾遍,沒有跟誦環節,也沒有一個示范,就要求按照圖譜提示來又畫又編,最終導致幼兒只有一個答案,就是“我不會”。
幼兒散文學習五步曲只是我們進行散文教學實踐的一些經驗和思考,我們覺得教師更需要靈活取舍、靈活運用。在幼兒學習散文的五步曲中,我們更強調的是重視幼兒的生活經驗,重視文學作品本身的魅力,重視幼兒的感知學習,重視幼兒的體驗行為,重視幼兒的審美情趣等。如果你把握好了這些,我想,也就解決了散文教學中“幼兒難學、教師難教”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