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及互聯網技術與電影藝術的結合
佚名
()摘要:電影是人類藝術發展史上最年輕的藝術門類,也是一種電子藝術媒體,在與電視媒體的競爭中逐漸確立了自己的藝術特色和地位。計算機及互聯網技術與電影藝術的結合,豐富了電影的表現手段,擴大了電影的受眾面。未來電影的發展將融入第四媒體即互聯網的發展之中。
關鍵詞:電影;因特網;第四媒體;網絡電影
電影是人類藝術發展史上最年輕的藝術門類,又被稱為“第九藝術”。從誕生之日起,電影就與科技進步息息相關,并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吸納西方工業文明的最新技術成果。首先讓我們對電影的發明作一個簡單的回顧。19世紀后半葉,歐洲工業革命推動了聲、光、電等學科的發展。1824年,“視覺暫留”原理在倫敦公布,“詭盤”、活動幻燈與照相機相繼問世。之后,科學家又發明了連續攝影機、放映機等。到了1895年,法國人盧米埃爾兄弟制造了活動攝影機,同年12月28日,巴黎一家咖啡館的地下室上映了他們拍攝的《火車進站》等幾部短片,標志著電影作為一門藝術正式誕生。以后,電影由黑白發展為彩色,由默片走向有聲片,隨著科技發展而日臻完善。
在技術層面上,電影是物理學、化學、光學、機械學等多種學科的綜合產物;在藝術層面上,電影集中了戲劇、音樂、美術等諸多藝術門類的表現形式??梢?,說電影是與科技結合得最完美的藝術門類并不為過。早期影片誕生后,“美國的格里菲斯首創蒙太奇手法,前蘇聯的愛森斯坦、普多夫金等人將蒙太奇上升為理論”。[1]經過這兩個提升之后,電影才從一般媒體轉化為藝術媒體。從傳播學角度來看,一部電影從制作到發行的全過程,也就是作為傳播主體的影片通過技術手段大量復制,向大眾傳達兼具商品屬性與文化屬性的信息的活動。和廣播、電視一樣,電影也屬于面向大眾的電子傳播媒體,同樣要面對受眾的選擇,并在對市場的爭奪中逐漸形成獨特的傳播特性與藝術風格。
電影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受到的最大沖擊無疑是電視的面世。電視產生于電影之后,吸收了電影幾乎所有的藝術特色,卻比電影覆蓋面更廣,接收更便捷。在信息的傳達與接受方面,電視具有即時性、連續性和可選擇性等特點。人們既可以在第一時間通過衛星傳送目擊自己所關注的事態的發展,掌握第一手資料,也可以在另一個時段打開電視了解被自己錯過的訊息。在同一時間內,坐在電視機前手握遙控器,顯然比面對銀幕時擁有更大的自主選擇權。正是這些傳播特性拉開了電影與電視的距離,使電影市場一度面臨崩潰。
然而,正如其他藝術一樣,精神快餐帶來的不僅是方便快捷的接收方式,同時還會造成藝術作品中“營養”的流失。電視更像是家庭生活中不被關注的一分子,全天連續播出的節目在耳邊喋喋不休,插播的廣告與家中的瑣事時時打斷人們的思路,在那方小小的、閃爍的屏幕前,受眾不容易全情投入,信息在傳播過程中大量流失。電影則不然,坐在漆黑一片的影院里,巨大的銀幕充斥整個視野,人們暫時忘卻了其他觀眾的存在,甚至忘卻了自己的生存狀態,發生“移情”的心理作用,化身為劇中人進入一個全新角色,在半催眠的收視狀態下,與主人公一起完成一次心靈的歷險。這樣的藝術感受是電視所不能達到的。因此,除了提高敘事技巧,使情節更引人入勝外,電影制作者還選擇了以高投入大制作來制造氣勢恢宏的場景等手段,以求獲取更加震撼人心的效果,同時也不斷提高畫面質量與音響效果的技術含量,讓觀眾獲得更高的視聽享受。
在與電視進行的市場競爭中,計算機技術的介入使電影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ヂ摼W作為新興媒體的崛起給電影業以極為深遠的影響。電腦時代的數字化技術,首先賦予電影這一視聽藝術以更豐富的表現手段,從過去到未來,從歷史題材到科幻影片,銀幕上的世界幾乎囊括了人類的全部生活,包括社會環境與思想感情。
虛擬現實與全息圖像技術的發展,使現實與想象之間的距離大大縮短甚至消失于無形。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是對現實世界的摹仿,“虛擬現實背后的構想是,通過讓眼睛接收到在真實情境中才能接收到的信息,使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2]
計算機技術在電影中的應用對我們來說已不再陌生。電影《侏羅紀公園》利用電腦動畫技術創造出栩栩如生的恐龍形象,甚至連皮膚的肌理組織都清晰可辨,并藉此獲得了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阿甘正傳》里一個50 000多人的反越戰大規模示威場面實際只動用了1 000名群眾演員,其余都由計算機復制完成。以電腦動畫人物代替演員的影片也已面世,“電影《超技》中,人們用計算機三維技術對真實的演員進行模擬復制而得到的電影演員的視覺虛像十分完美地替代了真正的演員進行表演”。[3]計算機圖形技術在電影特技制作中的廣泛應用大大降低了電影的制作成本,并悄悄改變著電影藝術中傳統的表演與拍攝理念?!叭D像(hologram)就是把一個情境中所有可能的景象聚集在一個光調制模式下的單一平面上。隨后,當光束通過這個平面時,或被這個平面反射的時候,原先的景象會在空間中以光學方式重組,成為立體影像?!盵2]戴上特制的頭盔之后,觀眾看到的不再是現實世界中的一切,而是微型顯示器上的圖像,當觀眾轉動頭部改變視角時,景象也隨之變化。觀眾在欣賞這樣的影片時,能更徹底地暫時切斷與現實世界的聯系而完全沉浸到電影世界中,在比較純粹的狀態下真正實現情緒的釋放。
Internet最初作為軍事實驗網絡在美國建立起來,“1989年,美國的MCImail商業網與Internet聯網,從此,Internet逐步真正成為全球網絡。同年,萬維網推出世界上第一個所見即所得的超文本瀏覽器軟件”,[4]在全球范圍內實現廣泛的信息資源共享不再是人類的夢想,互聯網迅速成長為繼報紙、廣播、電視后,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第四媒體”?!暗谒拿襟w”這一概念,是在1998年5月召開的聯合國新聞委員會年會上正式提出的。有學者認為,“廣義上的‘第四媒體’通常就指因特網(因特網是正在興建的信息高速公路的主要組成部分)”。[5]不過,因特網并非只具備傳播信息的媒體功能,還具有電子郵件、電子商務等重要功能。因此,“從狹義上說,‘第四媒體’是指基于因特網這個傳輸平臺來傳播新聞和信息的網站”。[5]無論使用哪種定義,第四媒體是以互聯網為載體的新興傳媒,這一點是確定無疑的。電影對科技的兼容性,使它理所當然地要介入到因特網這一新的傳媒之中。只有借助新的傳播手段,電影這一傳統工業文明的表達形式,才能在網絡時代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電影與互聯網的結合大致有三種形式:
互聯網作為內容。互聯網進入社會生活之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們尤其是年輕一代的生活方式,他們在網上交朋識友,擴大自己的交際圈,甚至與素未謀面的異性碰撞出愛情火花。電影和小說是最能忠實反映現實生活題材的藝術樣式,于是以網絡生活為題材的電影和小說應運而生。較為中國觀眾所熟悉的當屬臺灣網絡作家蔡智恒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小說首先在網上發表,描寫了一對年輕人以網絡為媒介相識相遇并展開一段青澀的戀情。在受到廣泛關注后被搬上銀幕,它在國內首開網絡電影先河。雖然公映后褒貶不一,卻不失為一次較為成功的嘗試。
互聯網作為載體?;ヂ摼W僅僅作為信息載體和數據庫而存在,給使用者提供一個信息資源共享的平臺。各個電影網站共同構筑起一個信息量巨大的影片庫,不分晝夜地提供各類影片,幾乎可以滿足一切電影愛好者的口味。只要有足夠的帶寬,人們就可以輕松地選擇下載或在線觀看感興趣的影片。最新的VOD點播系統,把最新最多的影片送到千家萬戶,使觀眾具有更大的選擇余地。在網上,看電影比看電視更加方便?!耙噪娪包c播(Movies on Demand)為例。有了這種服務,用戶就無須再為錯過某一部影片的播映時間而發愁,可以在自己方便的時間點播貯存在視頻服務器上的電影或錄像節目,進行暫停、播放、快放、慢放等操作……如果有必要的話,點播還可用覆蓋在主畫面上的文本、靜態圖像、音頻以及視頻提供各種專門的服務?!盵6]通過各個站點設置的相關鏈接,人們還可以了解到與影片相關的更多內容,比如故事背景、拍攝花絮、明星軼事,等等。這種結合方式目前較為常見,除了吸引影迷的視線外,網絡也被電影制作單位當作低成本的宣傳工具,為影片贏取市場服務。
互聯網作為手段。將互聯網引入電影制作后,電影被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傳統電影與網絡電影的根本區別在于,前者是信息的單向流動,而后者則與受眾處于雙向、互動式的交流之中。網絡電影變情節發展的線性結構為非線性結構或多線性結構,通過網上的多重路徑,建構起一個立體的敘事網絡,對同一事件進行不同角度與層次的剖析,以揭示更深層的內涵。觀眾看這樣的電影,就像閱讀超文本小說一樣,根據個人喜好選擇情節發展走向,不同的鏈接將會引導觀眾通往不同的結局,人們可以真正地參與到電影情節當中去,充分享受到網絡藝術的交互性特點。“到哪些空間去、按什么順序去,是你可以自己作出選擇的,無須按照作者設定好的路子走,這就是所謂的‘非線性’??赡艽嬖诘倪x擇有許多種,這就是所謂的‘多線性’。”[6]
世界上第一部專供互聯網絡播映的電影是加拿大圖像業務公司耗資10萬美元制作的一部名為《怪獸之家》的網絡電影?!芭c傳統電影不同,這部網絡電影是交互的,每位觀眾進入其網址,可以邊看電影邊根據自己的意愿安排故事情節的發展。”[4]電影甚至不再有傳統意義上的結局。
電影站點的主辦者表示:“我們要為因特網觀眾特身定做影片。觀看者和其他觀看者之間是互動的,從而將傳統的單向廣播改為雙向廣播?!薄耙蛱鼐W是一種真正民主的媒體,The Sync是因特網影像的第一浪潮,它將把因特網廣播由可能變為現實?!盵4]業內人士顯然對網絡電影的前景十分看好,不論以哪種方式與互聯網結合,網絡給電影帶來的新的競爭優勢都是顯而易見的。最重要的是,網絡電影顛覆了傳統意義上的電影美學,編劇、導演、演員和表演等這些我們所熟悉的名詞都被賦予了新的意義,以虛擬性、交互性和開放性為基本特征的網絡藝術使電影越來越向滿足觀眾個性化需求靠攏,這又是電影在市場競爭中最大程度地獲取受眾青睞的惟一途徑。隨著廣電、電信和互聯網多網合一時代的臨近,電影與網絡的整合與一體化之路將不可避免。 (編選:免費論文下載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