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關于評電視劇《裸婚時代》中的田淑云

胡芃原

摘 要:電視劇《裸婚時代》中的田淑云是一個塑造得非常成功的藝術形象,她表現出來的母愛既是真誠、溫暖、可愛的,又是偏執、蠻橫、專制的。這就是田淑云母愛的悖論。田淑云的母愛可以視為中國式母愛的一個標本和典型,剖析和評論田淑云的母愛,汲取其經驗教訓具有普遍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裸婚時代》;田淑云;母愛;溫暖與偏執

電視劇《裸婚時代》以80后青年人的婚戀生活為題材,真實反映了當今社會青年人的生存境況,以此為焦點同時也映照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看后給人以諸多啟發。《裸婚時代》的男女主角塑造都很成功,主要配角也各有特色,其中童佳倩的媽媽田淑云的形象塑造,筆者認為更為典型,更有代表性,通過她,讓觀眾對母愛問題有更深入的思考。

一、母愛的溫暖

童佳倩是田淑云的獨生女兒,她視之為掌上明珠,從小從各方面關愛備至自不必說。女兒一天天長大,高中時期和同學劉易陽相愛了。兩個人的戀愛是認真的,同時也是火熱的。在這一過程中,童佳倩的母親田淑云一直持反對態度,反對的原因,最早的借口是早戀,后來的原因是嫌劉易陽家窮,沒錢沒房沒車沒存款,不能給女兒富裕無憂的物質生活。她不忍心女兒過租房的日子,她對女兒說,你氣死我了,那么多好的你不找,怎么就找了一個劉易陽?!女兒已經懷孕了,你不讓她結婚怎么辦?為此,田淑云不征求女兒意見,私自跑到醫院找同學要為佳倩做人流。為阻撓女兒結婚,田淑云把戶口本藏在辦公室。這一切,看起來有點絕情,不通情理,但在她卻是一片真心,出于對女兒的愛。女兒氣得絕食了,她一方面氣得不得了,一方面又心疼得不得了,一個勁地埋怨丈夫你怎么不拉住她呀!怕女兒餓壞了,在家里哭著等她回來。聽說女兒餓暈住院了,她立馬飛奔醫院,對女兒心疼地說:你要急死我啊!女兒為結婚到她的辦公室偷戶口本,結果讓保安當場抓住,讓田淑云在單位里丟盡了臉,她為此氣得大哭一場,說自己一心為女兒好,她怎么做出如此不堪的事啊,我想不通啊!沒臉見人啊!但即使事情弄到這一步,她關心的還是女兒,她一邊哭一邊問女兒回來沒有,雞湯在鍋里,回來了趕緊熱給她喝。這場面十分感人,真讓人體會到女兒是母親的連心肉,體會到母愛的溫暖和偉大。

由于女兒頑強堅持,也由于劉易陽的真誠,為了女兒,她終于妥協,同意他們結婚。嘴上同意了,但心里是一百個不情愿,下一步她要在被動中求主動,爭取為女兒爭取更多更大的幸福。她親自到劉家,不顧禮儀地對劉家橫挑鼻子豎挑眼,說人家沒房小兩口肯定過不好,說你們家不知佳倩的生活習慣照顧不好,她這樣做的目的是想讓劉家同意小兩口住她家,她好親自照顧女兒。結婚后有一次佳倩半夜回家,她認為是女兒在劉家受了委屈,心疼得很,說你出嫁之后,我覺都睡不好,怕你嬌生慣養慣了不能適應劉家的生活,后來想到女兒大了畢竟要獨立,又看到劉家對女兒那么好,這才放心。后來,童佳倩和劉易陽離婚了,佳倩帶孩子住家里,田淑云幫女兒帶孩子,十分勞累十分辛苦。女兒說,媽,你行嗎?田淑云的回答是:不行怎么辦啊,誰讓我是你媽呢!

田淑云曾頑固反對女兒和劉易經陽結婚,現在離婚了,按理說田淑云該高興了吧!可事實正相反,因為情況發生了變化,田淑云擔心佳倩作為一個帶著孩子的少婦不好再成家,況且,外孫女從小沒有爸爸也不會幸福,因此田淑云認為還是破鏡重圓復婚的好。在復婚這件事上,女兒一點也不積極,但是母親卻十分積極。她想方設法安排劉易陽到她家讓他們相聚,她竭力討好、近乎巴結劉易陽,她這時的姿態放得很低很低,低到讓人看了心酸可憐的程度。她的傲氣沒有了,為啥?當然是為女兒!為女兒不惜低三下四,承受精神上的屈辱。她對佳倩說,這輩子在這個世界上誰替你著想啊,也就是你媽,我分分秒秒點點滴滴一天到晚腦子里全是你的事,我這當媽的把心都操碎了,你什么時候才能懂媽的心啊!田淑云說這些話的時候那種真誠,那種哀怨,那種痛心疾首,感人至深,誠所謂可憐天下父母心啊??傊?,田淑云對女兒的母愛是強烈的,真誠的,全心全意,百分之百的,讓人感到母愛的溫馨、溫暖和偉大。

二、母愛的偏執

在感受到田淑云的母愛偉大的同時,我們同時感到這種溫暖中有些別扭,有些異質,讓人不能溫暖可心的接受。也就是說,這種溫暖中有點冷酷,溫柔中有些強橫,可愛中有些可怕。田淑云的母愛有點過分,有點專制,有點偏執。

(一)田淑云的母愛的偏執表現一:對女兒婚姻的頑固阻撓。佳倩和劉易陽從中學到大學都是同學,可謂是青梅竹馬,相互了解,真誠相愛,而且久經考驗,相愛八年不離不棄。按一般情理來講這是多么好的事啊!做父母的應該感到高興才是。但田淑云始終不同意,她瞧不上劉易陽,堅持要貨比三家,找她認為最好的。在和女兒的僵持或者不如說是“戰斗”中,她堅持自己的立場不放松,以至于到女兒未婚先孕,不得不談婚論嫁談生孩子了,她還在逼女兒相親,逼女兒和劉易陽分手,終于把女兒逼上絕路,選擇了以絕食相抗爭的極端手段,這時候她才不得不退讓。劉易陽感慨的對童佳倩說,八年了,是塊冰也該被我熔化了,你媽怎么就那么頑固啊。

(二)田淑云的母愛的偏執表現二:對女兒婚后生活的強勢干涉。阻撓失敗,女兒嫁到了劉家。女兒長大了,成家了,按理該放手讓他們獨立生活了,但是田淑云不相信女兒自己可以過得好,她認為自己有必要繼續監護人的角色,于是常常主動參與乃至于主動干涉女兒的生活。如,結婚后女兒的身體出了點問題,醫生反復說沒事兒,但田淑云卻驚慌失措,她認為原因是女婿兒女私情太過了,因此要求佳倩回家住,要求佳倩和丈夫分床,甚至親自找到單位和女婿談,寫好保證書讓女婿簽字。這事從人情世故看根本不是她該做的,但為了女兒,她越俎代庖,全不顧了。這件事極大的傷害到劉易陽的自尊心,為小兩口的生活投下了濃重的陰影。再如上文提到的,佳倩和劉易陽離婚后,并不急于找對象或和劉復婚,她想自己帶著孩子安安靜靜過日子。但是,正所謂“皇帝不急太監急”,田淑云對此惶恐不安,唯恐佳倩嫁不出去,于是一邊慫恿佳倩和當了老板的杜毅談朋友,一邊又竭力撮合女兒和劉易陽復婚。無論是杜或劉,她都急于促成。她對于佳倩的漫不經心大為不滿,她一再催促甚至是逼迫佳倩服從她的安排。逼急了,佳倩說:“媽,求求你了,你饒了我吧!”田淑云針鋒相對,反唇相譏:“我求求你饒了我行嗎?”一副女兒不從決不罷休的架式。

(三)田淑云的母愛的偏執表現三:付出愛時居高臨下、不容商量的態度。田淑云對自己母愛的內容和方式從來沒有懷疑過,從來沒有反思過,永遠充滿自信,理直氣壯。她認為父母關心子女和子女服從父母都是天經地義的。她的口頭禪是:我這一切還不都是為了你啊!這里暗含的邏輯是,我為了你,你就該無條件的聽我的,否則就是不孝,就是忤逆,就是不懂事,就氣得要死,母女間就爆發因愛和為愛的戰爭,以至于互相傷害了感情。田淑云傷心的說,我這一切全是為了她,她怎么這么對待我啊!我想不通啊!

三、母愛的悖論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田淑云對女兒的母愛既是真誠、溫暖、可愛的,又是偏執、蠻橫、專制、讓人無法可心舒服地接受的。這就是田淑云的母愛的悖論。

對于田淑云的母愛的雙重性,當事人童佳倩深有體會。她有一次對同事說,她們當媽的都一樣,有時候就是為了自己,挺自私的;可有時候吧還真一心一意為你好,還很偉大,好矛盾啊!這番感慨,既是女主角童佳倩的,同時也是編導的,而且也代表了觀眾的感受。“她們當媽的都一樣”,這句話具有概括性,總結性,它從田淑云的“個別”“特殊”“具體”上升到了“一般”、“普遍”、“抽象”,因而具有了形而上的普遍意義。田淑云的母愛可以作為中國式母愛的一個標本,一個典型,頗有分析和探討的價值。

(一)田淑云的母愛的溫暖的一面此處不擬分析,這里主要討論一下她的“愛的偏執”。田淑云的母愛的偏執首先如佳倩說,源于她的自私——這種自私,在她本人,完全是意識不到的。或者說,她對女兒的愛,表層看是為女兒,深層看是為自己;從動機看是為女兒,從效果看是為自己。

她之所以阻撓女兒和劉易陽結婚,意識層面的理由是劉家窮,沒地位,怕女兒嫁出去吃苦;但女兒反反復復表明她不在乎這些,她在乎的是兩人的感情——有劉易陽的地方就是她的家,但田淑云還聽不進去,還要強迫女兒和劉分手,這就是為自己了——為了自己的面子,為了虛榮心,為了讓世人“看起來很美”。為了結婚,佳倩和劉易陽到田淑云的單位去偷戶口本。真相敗露,田淑云不反思自己的錯誤,而是鼻子一把淚一把的怨恨:她怎么這么沒良心啊!怎么不考慮我的感受啊!我在單位大小也是個領導啊,這讓我怎么見人啊!這時候她一心想的是自己,而沒考慮是誰把他們逼到了這一步。

有一次她和姐姐在一起,聽佳倩說劉易陽要開車接她,她心里很得意,立刻在姐姐面前顯擺:接什么接!打個車不就完了嘛!接著拉姐姐下樓觀看,用意明顯:女兒出息了,女婿有車來接了。結果出了糾紛讓她丟了面子,她為此大為怒火。這些表現非常淺薄和可笑,由此可以看出她內心的虛榮。后來佳倩離婚了,這本來也是正常的事,但她卻反復告誡女兒不要往外說,盡量隱瞞真相,就因為她把離婚視為很丟人的事,讓她在人前抬不起頭來。田淑云骨子里是流行的世俗觀念,她的精神被所謂的“社會”“大眾”“輿論”綁架了。世俗綁架了她,她又反過來用世俗綁架女兒,所以從深層看說她自私并不是污蔑和歪曲了她。

(二)田淑云的偏執,從文化角度看是因為她腦子里“專制主義太深了”(田淑云的同事對她的評價)。在田淑云的觀念里,女兒是父母的私有財產,因此天生就應該聽父母的。在她的思想里,不懂得子女也是人,也有獨立的人格,作為父母也應該尊重子女,子女長大成人,就應該尊重他們的選擇。結婚是關乎子女一生幸福的大事,而幸福與不幸福只有當事人知道,應該以當事人的感受為標準,所以應該由子女自已做主;父母有議論、參謀、建議的權利,但絕對沒有代替他們做決定的權利。

對于這些道理,童佳倩的父親明白,他說:只要我閨女高興的我就支持。他這樣說也這樣做,所以佳倩說從小到大,就你最了解我。但田淑云與他相反,處處干涉女兒。他批評田:女兒一直對你不滿意就是你老替她做主,她現在長大了,自己的事能做主了,你就別跟著瞎摻乎了。但田淑云由于中封建文化的毒害太深,對于女兒的一切她都要包辦,一切都要操控,并把這一切視為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樂此不疲,為此被女兒埋怨甚至發生大的沖突也在所不惜。她包辦的理由在她看來很強硬:誰讓我是你媽呢!她非常自信地聲稱關鍵時刻要為女兒“掌舵”,要把女兒引到她認為正確的軌道上。她要把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強加到女兒頭上,但結果是與女兒的沖突不斷。佳倩說:媽,求你以后能不能讓我自己決定我自己的事情?田淑云對此極為反感,斥她為不懂事,沒良心。田淑云對女兒的所作所為,她的朋友兼同事老魯深為了解,所以半開玩笑半認真的說她“你這人專制主義太深了”,這句話可謂一針見血,說破了田淑云行為的實質。

(三)田淑云的偏執因她與女兒幸福觀方面的差異

在田淑云看來,兒女的幸福主要與物質條件和社會地位有關,感情、精神這些因素則不予考慮,所以三十年前她武斷的破壞了她的親姐姐和劉明(劉易陽的爸爸)的戀愛關系——當時他們都在農村插隊,她們姐妹倆要回城了。幾十年過去,田淑云的人生觀、幸福觀沒有變化,現在她又要以此為理由干涉女兒的婚姻。而作為80后青年一代的童佳倩,幸福觀與母親相反,她看重的是感情和精神層面的東西,她認為兩個人真心好就可以結婚,雖然劉易陽沒錢沒房沒車,但她與劉易陽真心相愛,所以有劉易陽的地方就是她童佳倩的家。當然,她也不是一點都不考慮物質條件的理想主義者,而是她決不把物質因素放在第一位,所以她在物質主義洶涌澎湃的世俗潮流中敢于大膽“裸婚”,面臨物質條件的困難她沒有后悔過;面對有錢有房有公司的老同學杜毅,即使在已經單身的境況下她仍然沒有感覺。田淑云對杜熱情如火,極力慫恿女兒接受杜的求婚,但女兒始終沒有積極響應,以至于到了結婚現場又退縮了。說到底,她還是放不下她的劉易陽,真愛讓他們分不開。田淑云主要關心女兒外在的物質生活而從不顧及她內在的精神生活,結果招致母女的大沖突,這一教訓可以作為廣大做父母的借鑒。

四、母愛要理性

母愛并不都具有正面和積極作用,因此,母愛不能濫施,母愛必須理性。母愛,和情愛一樣是人類最自然最合乎人性的基本情感,它源自本能,有最深遠的血緣、遺傳方面的根據,因而最本真、最誠摯、最強烈、最無私,也常常被稱為最偉大。但是,如果僅僅停留于自然、本能、感性、感情的層面,那么一般動物也能做到。人之所以為人,就因為人在自然性、本能性之外還有社會性,在感性、感情之外還有理性。所以母愛,正如愛情一樣,雖然是非理性的,但又絕對離不開理性;沒有理性的調控和約束,母愛往往會走向反面,產生始料不及的惡果。

1.理性的母愛,首先要適度,即要掌握分寸。子女需要母愛,母愛也需要向子女釋放,雙方互相需要,但主導方應當在母親,因為母親是成人,是有社會經驗和處世能力的人。子女的健康成長需要父母在生活和心理上的雙重呵護,但是,過分的呵護則適得其反。過分呵護即溺愛會導致子女喪失獨立生活的能力,心理上變得脆弱、膽小,或者驕狂放縱,自我中心,不會關心別人更不會尊重別人。這不是健康成長而是扭曲的成長,正所謂愛之適足以害之。

2.理性的母愛,要學會尊重。即尊重子女的獨立人格,尊重子女的個性,尊重子女的權利,一切要以子女的健康成長和活得幸福為宗旨——這是母愛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評價母愛質量和層次的重要標準。有的父母不懂得這一點,他們“愛”的出發點是自己,一切以自己為中心——“我要愛”,“我想愛”,“我愛你,你就必須接受,否則就是沒良心”,總之愛得理直氣壯,愛得咄咄逼人,“愛你沒商量”,全不管子女是否需要,是否會對子女造成傷害。這就顛覆了母愛的真諦和意義,讓偉大的母愛走向了反面。

3.理性的母愛,是子女成長的動力而不是壓力,是讓子女感到溫暖、幸福、自由而不是相反。但并不是所有母愛都能做到這一點。如,魯迅小時候家庭敗落,父親早亡,母親艱難帶魯迅兄弟長大,魯迅從母親那里享受了最大的母愛。但是,母愛也給了魯迅巨大的精神壓力,讓魯迅不得不一再違心遵從母親的安排,以至于以犧牲自己的幸福為代價。對此,魯迅是既情愿又不十分情愿的。他在致友人趙其文的信中說:“感激,那不待言,無論從那一方面說起來,大概總算是美德罷。但我總覺得這是束縛人的。譬如,我有時很想冒險,破壞,幾乎忍不住,而我有一個母親,還有些愛我,愿我平安,我因為感激他的愛,只能不照自己所愿意做的做,而在北京尋一點糊口的小生計,度灰色的生涯。因為感激別人,就不能不慰安別人,也往往犧牲了自己,——至少是一部分。[1]”魯迅對母愛有深切的體驗和思考,他曾經準備專門寫關于“母愛”的文章。他對馮雪峰說:“這以后我將寫母愛了,我以為母愛的偉大真可怕,差不多盲目的[2]”,“母愛”造成別人的“犧牲”,讓人感到“可怕”,這恐怕是做母親的怎么也不會想到的,但又確確實實在歷史和現實中永遠普遍地發生著。

4.理性的母愛,就是當子女長大成人時及時放手讓他們走自己的路。子女長大,就是獨立的社會成員,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就有了獨立自主決定自己生活的權利和能力,父母作為監護人的義務已經完成。對于子女的生活道路,人生選擇,父母只能建議而不能決定,更不能強加。也就是說,該撤退時就及時撤退,這才是明智。中國古人早就說過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放手讓他們走自己的路去,可惜的是現代人反而忘了這一點。關于讓子女及時獨立這一點,西方人比我們清醒和自覺。心理學大師榮格的《榮格自傳》中詳細地記述了父親的死亡,有一天,母親對榮格說:“他為你及時地死去了?!睂@句話,對西方文化有深入了解的美籍華人作家劉墉非常感興趣。他說:“我常想,為了讓孩子能獨立,甚至為激發他們的潛能,使孩子不再活在父親的陰影里,每個父親是不是都應該‘及時地死去’?”當然,這里所謂的“死去”不是真死,而是如同已經死亡,不再給孩子任何指導,甚至不提供任何意見。把該屬于子女的地盤交給他們,像雄獅一樣,把長大的幼獅趕出去,逼他走向他自己的世界。在那里,他用他的價值觀衡量,用他的方式生活,用他的方式成功,也用他的方式失敗[3]。是真正地成長,才能真正地成長。西方人的這一觀念值得我們中國做父母的認真思考和借鑒。

[1] 魯迅.魯迅全集(第十一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2] 馮雪峰.雪峰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

[3] 劉墉.愛何必百分百[M].北京:現代出版社,2010.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