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英雄.悲壯.崇高:中國電視劇敘事的審美維度
杜瑩杰,張一揚
摘要:中國電視劇通過藝術再現不同歷史時期的英雄人物,表現中國脊梁式的英雄們剛烈悲壯、九死不悔的斗爭精神,繼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英雄敘事傳統,形成一種以崇高悲壯為主格調的美學風格,極大推動電視劇藝術的蓬勃發展,顯示出獨具魅力的審美價值,為新世紀社會主義電視文藝事業做出了較大貢獻。 關鍵詞:電視藝術;悲壯;崇高;英雄;中國電視劇;審美維度
一個民族任何時候都需要一種崇高的精神引領大眾,文學藝術要給民眾以精神動力和智慧支持,思想啟迪和心靈慰籍,就要站在時代的前沿,回應社會變革的激蕩,真正成為民族精神的火炬和人民奮進的號角。熒屏英雄把生命當作追求理想、實現更高目的的手段。把慷慨赴死、從容就義視為一種對生命意義的終極肯定。這種理想激情,造就了一種英雄的人生態度和人格心理。這種逆進激情,顯示了電視劇藝術中悲劇精神的力度和強度,它悲壯的美感進而被提升為一種崇高性。 一、民族精神的文化藝術載體 中國文化包含著豐富的“厚德載物”、“忍辱負重”的承擔精神。中國文化提倡君子應以深厚的德澤承納萬物、化育萬物,故有一種“忍辱負重”的精神。《老子》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這是道家提倡的“忍辱負重”的精神。孟子把這種君子人格提升為一種大丈夫勇擔大任的自覺意識。他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在中國文化史上是極為重視發揮主體精神的哲學家,他認為要想承擔一種偉大的事業,就必須在主觀上有充分的準備,必須先磨練自己的意志,鍛煉自己的體魄。他提出以“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去實踐“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人生目的。這種精神向來被認為是志士仁人堅持正義、堅持真理、堅持理想和信念的高尚品質和傳統美德。張岱年提出:“中國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結于《周易·大傳》的兩句名言之中,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周易集解》引干寶對“自強不息”解釋為:“凡勉強以進德,不必須在位也。故堯舜一日萬機,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終夜不寢,顏子欲罷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舍力,故日自強不息矣。”這種前進向上、有容乃大的精神在中華文化發展的進程中,一直鼓勵著中華兒女有識之士敬業進取,不斷向前,克服困難,百折不撓,已經錘煉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張晶認為民族精神是指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的發展歷程中逐漸形成的總體精神氣質。它有著鮮明的民族性和時代性,是一種超階級、階層之上的全民族的精神支柱與凝聚力。是一個民族的精神信念的總體概括。它是形而上的,有著高度抽象的哲學品格,是關于民族性格的理性概括;它又是形而下的,體現于一些杰出人物的行為之中。其精神要素有以下幾點:“其一是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成為無數仁人志士的人生信條,激勵著人們為國家和民族的事業奮斗不息。其二是對正義價值的認可與執著追求。殺身成仁,舍生取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要義之一。其三是憂患意識。在感受憂患超越憂患,并最終達到‘不憂’、‘不惑’、‘不懼’的境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激勵人們奮發有為的普遍觀念。其四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強烈責任感。在中國人傳統思想中,超越個人的衣食之利,以天下蒼生為己任,是一種主流意識。其五是力行務實。‘知行合一’是中國哲學中的重要命題,學以致用是中國人思想中最受重視的部分。” “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兩方面的結合是中華民族所崇尚的道德品質,也是中華民族的高尚精神。這種民族文化精神是中華民族文化得以發展的內在精神動力,因為它能積極地促進中華民族的發展,所以又是立國之本,即我們國家賴以建立和發展的思想基礎,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許多寶貴思想精華的總結和提升,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它激勵了無數中華兒女創造了可歌可泣的偉大事業,也在中華文化史上譜寫了一篇篇的動人樂章。這種民族精神同時還支撐著中華民族不斷與自然界的困難斗爭,與外來侵略斗爭,不但征服了自然,還抵御了帝國主義的侵略,使偉大的中華民族一直屹立于世界的東方,為人類文明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孔子“君子憂道不憂貧”的說法和孟子的“憂患”概念,是儒家對國家民族關照的博大情懷;是面臨困境和苦難毫不畏懼的積極參與、勇擔重任的忘我精神;是拯救民族危亡勇于犧牲的崇高奉獻精神;是居安思危、處興思亡的理性思辨精神。憂患意識的彰皿,人本精神的弘揚,都源自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力行精神,這種“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人世品格,是儒家文化的思想總則。誠如馮友蘭所言:“這個理論對中華民族有巨大影響,幫助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克服了無數的困難。中國人深信這個理論,因此經常提醒自己要‘居安思危’;另一方面,即使處于極端困難之中,也不失望。在剛結束不久的抗日戰爭中,這種希望成為中國民眾的心理武器,即使處于最黑暗的時期,還深信:‘黎明即將到來’。正是由這種信仰形成的意志幫助中國人民度過了這場戰爭。” 彭吉象說得很好:“凡是優秀的影視作品,都會體現出時代風云與社會變遷,反映出我們民族的生活與民族心理,表達出民族的情感和民族的意愿,呈現出民族文化傳統和民族文化心理,傳達出具有民族性與時代性的‘深層集體心理’。”中國電視劇以充分挖掘民族文化精神、弘揚民族正氣為己任,將逝去的英雄人物復活在熒屏之上,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藝術載體。電視劇《北洋水師》以中日甲午戰爭為背景,再現了中國近代史上屈辱悲壯的一頁。清王朝封建統治的糜爛腐朽,導致了北洋水師在中日甲午海戰中的全軍覆沒。以鄧世昌為首的海戰將士們,在戰局處于極為弱勢的情況下,毅然表現出誓死報國的凜然正氣,錚錚鐵骨,鐫刻著中華民族永不屈服的反抗精神。藝術創作的主體成為人類靈魂的關注者和文明建設的促進者,電視劇《楊靖宇將軍》的編導曾這樣要求自己:“我們有幸拍了一部充滿愛國主義、英雄主義和弘揚民族精神的歷史正劇,我們理當心存感激,懷揣敬畏。拍出楊靖宇的民族精神是我們的目的。”該劇真實再現出在中華民族災難深重的時刻,在敵強我弱,敵眾我寡的情勢下,楊靖宇將軍帶領一支只有十幾人的游擊隊伍,輾轉奮戰,到發展至上萬人的東北抗日聯軍,長期奮戰在林海雪原,牽制五十萬關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