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節目“跨界主持人”現象分析
裴哲
1980年以來,伴隨主持人節目的出現與發展,我國的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隊伍迅速壯大,尤其是電視節目主持人,成為備受社會關注的職業之一,這其中,既有專職主持人,也不乏兼職主持人。
一方面,主持人寫書、出唱片、演戲、拍廣告,走“明星化”路線;另一方面,在受眾需求不斷提高的收視環境下,電視求新求變的營銷思路指向節目主持人的選擇和使用上,演員、導演、模特、作家、文化名人等紛紛借勢跨入電視節目主持的行列,從座上嘉賓成為操控節目進程的主持人,成為游走于各種大眾流行文化之間的“跨界”人。
如果說“兼職主持人”是從主持人從事的職業數量上進行稱謂,那么,對“跨界主持人”的探析主要從跨文化類型的角度研究主持人的兼職現象。本文重點研究電視節目的兼職“跨界主持人”。在我國廣播電視事業產業化經營與發展的背景下,電視臺和電視運營機構靈活的用人機制和節目制播方式為這一類主持人提供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近年來,這一主持人群體漸成規模,并且社會影響較大,成為我國節目主持人誕生30年來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
電視節目“跨界主持人”媒介角色的演進
“跨界主持人”是伴隨著我國廣播電視節目的演進和主持人隊伍的成長發展而演進的,綜觀我國電視節目的變化,從以下三個階段可見“跨界主持人”媒介角色的演進過程。
上世紀80年代,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上的主力軍。從1983年第一次春晚到1989年春晚,“跨界主持人”是當時這檔中國收視率最高的電視節目中的主力軍。這一期間,在春晚歷任21位主持人中,“跨界主持人”占據了近三分之二的數量。相聲演員馬季、姜昆、侯耀文,電影演員劉曉慶、孫道臨、方舒等,還有啞劇演員王景瑜、配音演員李揚都是通過春晚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節目主持人。尤其在第一次春晚中,電影演員劉曉慶代表遠在他鄉的子女向父母拜年的臨場發揮為晚會增添了濃濃的人情味,電視節目主持人的傳播魅力初顯端倪。這一時期的“跨界主持人”在晚會類電視節目中,以發揮各自的專業特色為主,常常以表演角色組織串聯節目,演員的職業特點突出,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主持人。
上世紀90年代,電視綜藝娛樂節目中的配角。進入20世紀90年代,我國電視事業飛速發展,專業主持人隊伍不斷成長壯大。專業院校畢業生、專門為電視節目挑選的職業主持人等依托一批具有創新意義的電視節目迅速占領了電視熒屏的主持權,以趙忠祥、楊瀾、白巖松、敬一丹等為代表的央視專職主持人,以李湘為代表的衛視主持人成為家喻戶曉的電視明星。從1990年到1999年,央視春晚主持人全部為專職電視主持人。這一時期,在其他綜藝娛樂節目中,仍能看到“跨界主持人”的身影,如《童言無忌》的孫國慶,《城市之間》的林依輪等。雖然從數量到知名度,這一時期的“跨界主持人”都遠遠低于專職主持人,但隨著真正意義的主持人節目的出現,“跨界主持人”的主持樣態也擺脫了本行業的色彩,從表演狀態進入到主持狀態。
在我國廣播電視產業化發展和各種形式的大眾文化交融的社會語境下,電視文化在飛速發展中借鑒設計界和時尚界當前流行的“跨界、混搭”路線,使得“跨界”在電視節目主持人中也成為一種潮流。2000年至今,電視節目“跨界主持人”漸成氣候。主要表現在:人數不斷增加;來源更豐富,除演員外,模特、運動員、作家等也涉獵電視節目主持;涉及節目類型多樣化,在綜藝娛樂節目、社教服務節目、談話節目和講述類的新聞節目中都能看到“跨界主持人”的身影。這一時期,“跨界主持人”在節目中的重要作用得以發揮,獨立擔綱主持的節目增多,專業能力與節目的契合度更高,“跨界主持人”成為明星主持人、特色主持人。
電視節目“跨界主持人”在主持傳播中的積極作用
近10年,我國電視節目在發展中求新求變,觀眾的收視品位不斷提升,尤其是對主持人專業化、個性化的呼喚使“跨界主持人”走進觀眾視野。同時,隨著我國廣播電視事業產業化進程加快,媒介的經營與管理發生變化。電視節目制作機構對主持人擁有了選擇權,從節約和開發人力資源的角度,“跨界主持人”良好的社會知名度、豐富的行業積累、可用可不用的靈活性使他們成為“簽約主持人”的首選。隨著電視節目收視競爭日趨激烈,各省級衛視力求在全國收視中沖出重圍,也紛紛起用“跨界主持人”,一時間,“跨界主持人”備受青睞。
“跨界主持人”創新了電視節目的收視視角。當前,我國電視節目的同質化現象嚴重,創新節目成為電視臺急需破解的瓶頸問題之一,而“跨界主持人”創新了電視節目的收視視角。從目前看,“跨界主持人”的視角主要體現為名人視角。電視機構采用嫁接方式推介新節目,依靠名人的公眾影響力吸引受眾的收視注意力,能夠在較短時間更直接地實現受眾和社會對節目的高度關注。“跨界主持人”以名人角度實現對電視節目內容的重新解讀。如歌手朱哲琴在旅游衛視節目中進行的“民族音樂尋訪之旅”則以歌者的角度詮釋了原生態音樂旅程的特殊魅力和意義,實現了重構電視節目內容的目的。
“跨界主持人”符合當今受眾多元化的審美需求。近年,我國受眾對主持人的專業能力和形象要求的標準日益多元化,從“千人一面,萬人同聲”到呼喚“個性化”主持人,觀眾對主持人的審美要求回歸“人性化”。
與“學院派”主持人不同的是,“跨界主持人”大多沒有接受過主持藝術方面的專業學習和專門訓練,他們的主持基本屬于本色主持,語音面貌、外貌形象也未必完美,但恰恰是這種不專業讓觀眾感到新鮮、真實、自然,乃至產生親近感和貼近性。此外,受眾更注重主持人傳遞信息內容的豐富性和延展性,“跨界主持人”因跨越多個大眾文化類型而很容易在主持中將其他領域的信息、風格、特色帶入電視主持的傳播活動中,從而實現不同藝術領域、文化類型的融合,形成信息傳播的“混搭”效果。另外,在當前流行的“主持人群”中,“跨界主持人”體現出了對專職主持人的互補作用,豐富了節目的收視元素;從電視媒介營銷的角度而言,“跨界主持人”則豐富了“主持人群”的類型元素,從而更易吸引受眾的關注和廣告贊助商的投入。
“跨界主持人”契合電視節目專業化的發展趨向。在文化、心理、法律、軍事等訪談節目和旅游、美食、美容等服務節目中,專家常常比主持人更受關注,電視節目徹底成了嘉賓的主場,甚至出現觀眾感到主持人是多余人的情況。電視節目制作機構關注到這一現象,嘗試邀請善于語言表達的專家進行外景主持或直接成為演播室的節目主持人。“跨界主持人”豐富的專業知識積累與節目的契合度更高,作為人際傳播中的“意見領袖”,他們在媒介傳播中更容易得到受眾的信賴和支持。
如在《蔡瀾提菜籃》節目中,曾經開過餐廳的香港美食家、作家、電影制作人蔡瀾先生便擔綱了此節目的主持人,好吃和會吃的蔡瀾先生走遍世界各地,品評談笑間對美食文化的專業鑒賞力更容易讓觀眾產生信賴感。而在新聞評書類節目中,部分電視臺則選擇了“跨界主持人”中的演員型主持人。此類節目借鑒了中國傳統評書的藝術形式說新聞故事,是電視節目求新求變的產物,如“王剛講故事”、“牛群冒號”等,演員型主持人的語言藝術魅力在主持中得以充分展現,為節目增添了濃厚的藝術感染力。而在重慶衛視《龍門陣》節目中,演員周浩東更是將自己的演技與節目巧妙結合,生動的情境化主持為故事的敘述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也滿足了節目對主持人的演技要求。此外,隨著電視娛樂產業鏈條的形成,綜藝娛樂節目還成為電視機構全方位打造“電視明星”的平臺。如,通過湖南衛視“快樂男聲”電視節目成名的俞灝明一邊拍電視劇,一邊做《天天向上》的節目主持人,在保持較高出鏡率的同時也從多方面提升影響力和知名度,這種雙向跨界成為電視選秀節目包裝、推介電視選秀明星的營銷手段。
電視節目“跨界主持人”媒介角色的把握
“跨界主持人”已經成為我國電視節目主持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關注的是,“跨界主持人”在主持電視節目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各種問題,其核心問題是媒介角色的把握。主持人集個人角色、媒介角色、社會角色等多種角色于一體,與電視節目專職主持人不同的是,“跨界主持人”常常是先在某一領域成為知名的公眾人物,而后或同時成為電視節目主持人,他們的“媒介角色”因跨越職業領域產生了雙重或多重職業角色的融合。解決多重職業角色間的沖突,形成矛盾統一,是電視節目“跨界主持人”成功跨界的關鍵。
理性認知主持人角色,轉換職業表現。“跨界主持人”對電視節目主持人的角色認知大多處在感性階段,主要表現為個體行為的不合理放大,語言隨意、提問不當、表演過度等現象時有出現。“跨界主持人”需要理性認知主持人的媒介角色,合理轉換職業角色。而無論什么職業的人,承擔了電視節目主持人的工作就要遵循大眾媒介和受眾對他的角色要求,承擔電視節目主持人的“文化責任、社會責任和媒介責任”。
王剛是“跨界主持人”的成功范例,在談到對主持人媒介角色的理解時,他說,一個成功的主持人,最重要的是在節目中保持一顆平常心,不要自己把自己拔高,把觀眾當傻子。“在主持方面我自己有一個追求,就是把觀眾當人,把自己也當人,當成有血有肉有真實感情的人。我覺得敢于或善于表達自己感情的主持人,是好主持人。”從綜藝類的春節聯歡晚會到《東芝動物樂園》,再到《天下收藏》、《王剛講故事》,王剛的主持不矯飾、不賣弄,真誠、自然、大氣地展現本我,恰當地處理了演員與主持人兩種職業角色的轉換,更考慮到了主持人與受眾的平等關系。
“跨界主持人”專業角色、個人角色與媒介角色的關系。“跨界主持人”一般都是在某一領域取得成功的公眾人物,如成功的演員、導演、學者、歌手、模特等,他們出色的專業能力是原領域的職業能力,這種能力有助于他們更好地完成某一類電視節目主持人的媒介角色,但不能取代媒介角色。因為主持人在傳播活動中的作用與原領域可能有交集,也可能完全不同。如,運動員要比一般人更了解體育界,在主持體育節目中對這一領域的了解能夠使他更容易抓住重點,并從專業的角度傳播信息;但運動員的專業角色是完成比賽,運動員跨界成為主持人則需要完成的是電視節目的傳播活動,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職業角色。
作為公眾人物,“跨界主持人”的個人角色可能與媒介角色存在落差。“跨界主持人”作為成功者的公眾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當他們主持電視節目完成媒介角色時常常需要還原生活中的本我,這時,他們是普通人和普通的節目主持人,而受眾對他們的角色期待卻并非如此,這種角色錯位使跨界主持人主持水平的起點無形中被提高了。
專業角色、個人角色應當契合并服從媒介角色。王剛說:“我好像一輩子都在追求兩個性……一個是開拓性,還有一個是適應性。對于后者,以做節目為例,我有我自己的想法,但是我要先去適應編導對這個節目最初的構想,在意義上要下工夫,也許它并非是你的本意。”專業角色、個人角色與媒介角色的契合會提升“跨界主持人”的個性魅力,而當專業角色、個人角色與媒介角色發生矛盾時,前兩者應當服從媒介角色的需求。
電視節目“跨界主持人”集體亮相熒屏體現了當前我國電視辦節目的開放態度,而節目要得到觀眾的認可和喜愛,名人的噱頭作用是暫時的,節目內容才是真正的生產力。目前,廣播電視部門并未將“跨界主持人”納入管理范疇,“跨界主持人”成為跨越多個職業領域的自由人,對廣播電視行業的規范知之甚少,新聞道德和職業操守總體水平參差不齊。作為目前我國主持人隊伍中的特別成員,“跨界主持人”應當引起廣播電視管理部門的關注和重視。而作為“跨界主持人”,只有了解和把握了電視媒體的傳播規律、傳播技巧、傳播條例等,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成功跨界。
1.應天常:《節目主持人通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2.俞虹:《節目主持人通論》,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年版。
3.高貴武:《解析主持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4年版。
4.郭慶光:《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5.劉自雄、閆玉剛:《大眾文化通論》,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