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新聞直播節目創新研究
李申
摘要:現在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也是一個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兼容發展的時代,電視新聞直播節目面臨著受眾減少、時效差等一系列問題,如何創新就顯得尤為重要。現以福建廣播影視集團融媒體資訊中心電視新聞直播節目為例,淺談電視新聞直播如何創新,以供研究參考。
關鍵詞:電視直播;網絡直播;挑戰;優勢;融合創新;5G+直播
2020 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一場新冠肺炎疫情,給中國乃至全世界人民生活都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也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遠程辦公、線上辦事、網絡購物越來越普及,網絡直播、直播帶貨隨之興盛,特別是直播類的網絡節目出現井噴現象。在這樣的環境下,電視新聞直播節目,如何適應新的形勢。筆者認為,電視新聞直播節目應當取長補短,在內容上,充分發揮傳統媒體的優勢,加強節目的權威性、可視性;在形式上,通過與新媒體融合創新,豐富傳播手段;并運用新技術,探索將5G新技術運用在直播之中,賦予電視新聞直播新的內涵,這樣電視新聞直播才能更加貼近觀眾、深受觀眾喜愛。
一、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直播面臨的挑戰
隨著我國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網絡的不斷普及,這十年,網絡對傳統媒體造成不小的沖擊。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目前擁有9 億網民,截至2020 年3 月,中國的網友人均每周上網時長接近31 個小時,和2019 年的28 個小時相比,增加了3 個小時。在上網的工具中,手機排名第一,達到99%,使用各種電腦上網的比例不到一半。網絡的普及,對傳統電視行業造成嚴重的沖擊,中國人上網時長的快速增長,與之相對應的是電視開機率直線下降。五年來,中國電視開機率下降了六成,現在不到百分三十,受眾群體也呈現兩級分化,兒童、中老年成為電視的主要受眾。電視新聞直播作為電視新聞節目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自然受到了很大的沖擊。除了受眾減少帶來的影響,網絡直播與電視直播相比,具有幾大優勢:
(一)時效性強不受時空限制
網絡直播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通過抖音、頭條、百度、微博等各種新聞客戶端App就能直播,而且隨時隨地,不受時長限制,全天候直播也能實現,可操作性非常強;而傳統的電視新聞直播,必須通過電視頻道播出,時段須提前申請、審批,無法做到即時開啟直播,因為涉及前后節目排播的,時長上也有一定限制,一般不超過1-2 個小時。
(二)人人都能參與硬件軟件要求低
網絡直播,在條件方面,不管是對直播人員、硬件,還是技術保障等方面都寬松得多。人員方面,每個人能成為網絡主播,不管你普通話好不好,表達能力強不強,只要你敢,就能直播,只要你有一技之長,沒準紅的就是你,直播團隊也不需要很多人,兩三個人就夠了,一個人單兵作戰也能完成;而電視直播,直播團隊起碼要五到十人,除了主持人、出鏡記者,還需配備攝像、導播、視頻工程師、音響工程師等,在業務水平、語言表達、視頻拍攝等方面,具有較高要求。硬件方面,網絡直播,只需一部手機,或者一臺電腦、一臺平板電腦,就能實現;電視直播,除了攝像機,還需要SNG直播車、切換臺、4G背包等配套設備才能完成。技術保障方面,網絡直播,只要有電話信號的地方,就能進行,基本不受空間環境、地理條件等因素制約;電視直播,則要考慮衛星信號、車輛能否到達直播點等綜合因素,并且要進行大量的前期踩點、信號測試等準備工作,繁瑣得多。
(三)貼近性強互動性強
與相對中規中矩的電視直播相比,網絡直播更加輕松活潑,不管是主持人、內容形式、主題風格等等,更貼近受眾,基本上做到網友想看什么,網絡就播什么;什么最火,就播什么。而且網絡直播,注重互動交流,網友可以在直播過程中,隨時留言,與主持人、主創人員溝通交流,還有中國特色的"彈幕文化",都讓網絡直播從單方向的傳播,變成了雙向的傳播,也一定程度增加了網絡主播與受眾之間的黏性。特別受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很多人無法出門,網絡就成了他們消磨時間、與人溝通交流的最好渠道。直播帶貨成為今年最紅火的直播內容,讓今年被譽為"直播元年",不管是省長、市長、縣長、村長,還是企業老板、知名明星藝人,還是行業的大v,親自上陣,借助互聯網進行直播帶貨,有賣各種商品的,也有推介旅游資源的,還有舉辦各種講座的,這些直播帶貨的形式,大大豐富了網絡直播的內容,也吸引了更多的受眾,,讓他們愿意花更多時間在網絡上。
二、堅持內容為王發揮傳統媒體優勢
不可否認,互聯網的興起、全員直播、直播帶貨元年,互聯網直播越來越普及,對傳統媒體造成不小沖擊,也影響著電視新聞直播。有危就有機,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化被動為主動,從內容入手,充分發揮傳統媒體權威性、強大內容生產力的優勢,化危為機,為電視新聞直播注入新的力量。
(一)發揮傳統媒體權威性的優勢
傳統媒體歷經數十年的積累,具有很強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受眾對傳統媒體非常信任,傳統媒體的權威性,是新媒體無法取代的。特別在今年,傳統媒體在疫情中更是發揮出權威的作用,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中央主要媒體,以及全國各級主流傳統媒體,第一時間、及時、準確發布了大量重要新聞資訊,為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雙勝利貢獻了強大的宣傳輿論力量。如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融媒體資訊中心,積極作為,主動策劃、主導了一系列的報道,其中電視新聞直播就是其中一大亮點,先后針對疫情防控、復工復產、脫貧攻堅等主題,承接了數十場的新聞發布會直播活動,邀請省委宣傳部、省發改委、省衛計委、省工信廳、省科技廳、省農業廳、省林業局等數十個部門的負責人,通過電視直播手段,及時發布福建疫情防控、復工復產、科技創新、醫療改革、水土保持、新農村建設等方方面面的權威信息,解答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節目播出后在社會上引起熱烈反響,被多家互聯網平臺轉載,傳遞正能量,營造了良好的宣傳氛圍。
(二)發揮強大的內容生產力優勢
與新媒體相比,傳統媒體的人員配置、信息渠道、制作水平等都更為突出,具有強大的內容生產力優勢。像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融媒體資訊中心的《乘著高鐵看中國福建篇》大型電視新聞直播節目,時長90 分鐘,為了做好這期節目,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聯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福建省十個地方臺投入了上百人的精干力量,從前期策劃、踩點、拍攝,到后期制作、直播等流程,耗時近一個月。這樣的投入,對新媒體來說,基本是難以實現的。信息渠道方面,傳統媒體具有獨有的信息源,能第一時間獲知關鍵的信息,而且這些信息源具有準確、可靠的特點,從這方面來說,新媒體是很難做到的。能在第一時間,掌握準確的重要信息,是新聞直播節目的前提保證,能優先掌握重要信息,從而進行重大選題的策劃和執行,這樣的直播節目,是網絡直播所做不到的。制作水平方面,按照傳統媒體一脈相承的優良傳統,電視新聞直播在采訪方面,往往投入足夠的人力、物力和時間精力,在整個節目的深度、廣度上,遠遠超過網絡直播。像《乘著高鐵看中國福建篇》中,記者沿著“最美高鐵”――合福高鐵來到入閩第一站――武夷山,感受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地的魅力;在山城“古田”看“銀耳姐姐”、“銀耳大叔”的魅力鄉愁;在合福鐵路的延伸――福平鐵路,看建設者如何跨越世界三大風口,創造建橋的奇跡,續寫最美高鐵的詩和遠方等等,五個直播點的現場直播,十多個衍生小故事,展現福建鐵路從無到有的巨大變化,從零星的鐵路,到如今的四通發達,設計精巧的直播環節、行云流水的連線采訪、精美的畫面,還有一個個感人的故事,讓觀眾看完節目,不僅能全面了解福建鐵路的歷史與現在,也對鐵路發展給經濟社會的帶動作用有了更直觀的感受。
三、融合創新豐富直播手段
現今是一個信息時代,人們對資訊量的需求越來越大,越來越多,不管是電視新聞直播,還是網絡直播,單一的傳播渠道,都是無法滿足受眾需求的,唯有媒體融合創新,才是解決之道,這里說的融合創新,不僅僅是電視+網絡,簡單的"1+1",兩種傳播渠道的簡單融合,而是需要深層次、多維度的融合和創新,通過傳播手段的融合,內容的創新,才能實現。
(一)傳播手段的融合
傳播手段的融合,是融合創新的基礎,怎么讓更多的人收看直播節目,僅僅依靠電視端節目,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借助互聯網平臺的優勢,實現電視+網絡同步直播,實現重大新聞事件,傳統媒體策劃、制作,通過新媒體全網分發,使傳播效果實現幾何式擴散,從而實現"1+1>2"的效果。除了電視和網絡端的平臺融合,還應探索在更深層次的融合,從而更好擴大直播的傳播力,增加有效的受眾到達率,增強黏性,這些都是網絡直播的特性,怎么把這些特性轉換為電視直播的特性,就需要進行不斷的探索。像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兩年前開始嘗試在電視直播中引入廣播記者參與,這不僅僅是簡單的廣播記者參與電視直播,而是通過引入新鮮血液,以他們不同的視角來看待新聞事件,從中挖掘不一樣的新聞觀點;還有在電視直播中,加入更多的網絡元素,從前期預熱,到直播中短視頻分發,到直播結束后的推文,以及互動游戲等等,這些新媒體常用的手法,也都可以運用于電視新聞直播中,這樣既吸引了新媒體的受眾,又可以擴大電視新聞直播的傳播力和傳播效果。
(二)內容的創新
除了平臺的融合之外,內容的創新也很關鍵,畢竟直播節目,能不能吸引人,關鍵還在于直播的內容好不好看,精不精彩,能否打動受眾。在這方面,電視新聞直播要加大創新力度,借鑒網絡直播的優點,對節目內容進行創新和改造,使之更符合全媒體傳播的規律。1.節目總體框架創新傳統的電視新聞直播節目,結構相對固定,以演播室訪談+現場采訪+短片穿插交替進行,其中演播室訪談、現場訪談占較大部分,總體來說,風格以四平八穩為主,臨場發揮較少。為更好適應全網傳播的需求,電視新聞直播節目應該對節目總體框架進行大膽的創新,適當減少演播室訪談的部分,加大現場采訪和短片的占比,增加節目的可看性;演播室訪談方面,除了原有的訪談環節,可以增加互動部分,讓演播室更“活起來”;現場采訪和短片的節奏,要張弛有力,不要平均用力,現場采訪注重展現時效性、現場感,短片時長要短,節奏輕快,這樣才可以做到電視和網絡傳播兼顧。2.直播語態的改變和創新既然是融合傳播,電視新聞直播中的語態就必須進行改變和創新,變過去的“直播播什么,觀眾看什么”為現在的“觀眾想看什么,我們播什么”,主持人、記者在節目中,要更加接地氣,視角要更低,要更吻合受眾心理,直播中的語態應該更符合受眾的習慣,娓娓道來又言之有物。要做到這些,就要求在電視直播中,主持人要更了解整個新聞事件的全貌,將官方語言、拗口的專業詞匯等轉化為通俗易懂的口語;記者要俯得下身,到基層一線去,尋找最鮮活、最有典型性的例子,作為直播的例子展現。像福建廣播影視集團融媒體資訊中心2019 年的大型直播節目《八閩起宏圖――平潭篇》,其中的一個短片,講述兩個臺灣青年在平潭筑夢的故事,為了讓節目更具可視性,就創新采用人物自述的方式,由臺灣青年以自拍的方式,第一人稱講述自己的故事,可信度高,節奏輕快,成為直播節目中的一大亮點。還有今年疫情期間,不少媒體都采用了VLOG這種方式,由記者用手機自拍的方式來進行直播報道,讓受眾了解記者現場的切身感受,并跟隨記者的鏡頭,探知他所在環境發生的故事,讓人身臨其境,起到了非常好的傳播效果,這些都值得在電視新聞直播中有所借鑒。3.巧設懸念學會講故事傳統的電視新聞直播,記者一般要學會在短時間內引起受眾的興趣,這個時間一般是三或五分鐘之內,而在快節奏的今天,在媒體融合大潮之下,這個時間就要再縮短,前三十秒或者一分鐘,如果不能吸引受眾,可能受眾就轉臺了,因此懸念的設置就需要很講究,要做到引人入勝、層層剝繭、真相大白、耐人尋味,這樣的直播就成功了。像《乘著高鐵看中國福建篇》大型電視新聞直播節目中,其中一個直播點選在福廈高鐵的控制性工程――泉州灣跨海大橋。在14 分鐘的直播中,記者先從所在的位置――160 米的高空切入,帶出跨海大橋建設中的亮點,創造了三個世界之最,在一分鐘之內引起觀眾的興趣;記者再介紹大橋建設的難點,既要防風,又要保證建好的橋梁能在十四級風情況正常使用,如何做到,帶出第一個懸念;接下來,如何在海邊高鹽高潮濕區域,做到常年防腐蝕,帶出第二個懸念;工藝上還有什么別的高科技手段,直播中的第三個懸念,用一個動畫來展現;國慶期間多少建設者加班加點,目前是否能順利完成年度任務,這是第四個懸念;最后,記者介紹了整條福廈高鐵建設的意義,帶出未來對福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作用,對直播的背景進行概括,整場直播懸念設置多,信息量大,雖然時長超過十分鐘,但是看起來,并不顯得拖沓和冗長,可以說是環環相扣、引人入勝。還有就是要學會講故事,不管是重大事件還是重大活動,除了宏大的場面、重大的意義之外,電視直播節目,更要從具體的人物或者事件切入,以小見大,通過講述人物的故事,讓原本顯得冰冷的新聞事件,變得更加有溫度,通過尋找感人的細節,做到以情感人,讓觀眾感同身受。4.靈活運用各種元素與傳統的電視新聞直播相比,網絡直播雖然受限于人手、技術、信息源等因素,但更加靈活、多變,只要受眾喜歡,H5 、手機照片、音樂、評論等多種元素,都可以被運用于直播中。電視新聞直播要適應網絡時代的需求,可以在直播過程中,加入網絡直播的各種元素,讓大小屏的直播實現無縫銜接。像福建省廣播集團融媒體資訊中心的《八閩起宏圖》大型電視直播中,就采用了一種景觀直播,這種直播充分采用了網絡直播的特點,選用具有特點的航拍鏡頭+地面鏡頭,配上音樂,在直播過程中,由主持人配上相應的解說詞,每段視頻30-45 秒左右,雖然時長短,但是畫面唯美,配上恰到好處的音樂,以及畫龍點睛式的解說詞,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此之外,在直播短片的鏡頭中,也運用了新媒體的拍攝手法,使用手機、單反進行拍攝,配合云臺等輔助工具,給人一種沉浸式的直播體驗,這些都讓電視新聞直播的可看性增強了不少。
四、運用新技術5G+直播前景廣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電視新聞直播的創新,與設備先進與否、技術水平的高低息息相關。從以前的衛星直播車、微波傳送、3G直播,到4G時代,一臺手機也能直播,電視新聞直播的手段越來越豐富,時效性也越來越強,讓新聞直播越來越便捷,隨著5G時代的到來,電視新聞直播與網絡直播的邊界將更加模糊,彼此的融合也將更加深入。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不斷探索新技術,運用于電視新聞直播。像集團去年探索的5G+4K+VR技術,將VR全景攝像機拍到的視頻,通過5G技術傳到云端,實現多路記者現場報道,電視、網絡同步分發,觀眾感受720 度的沉浸式直播。今年的數字中國峰會,集團又帶來了自主研發的“升級版”技術――4K加微波傳輸,這項技術不受空間和界面的限制,可以實現無線傳輸超高清視頻,這些新技術、新手段未來將有望運用在我們的電視新聞報道中。隨著5G技術的不斷成熟和普及,一系列新技術與5G的相互融合,將為我們的電視新聞直播提供了足夠的發揮空間,"5G+電視直播"前景非常廣闊,也將更好促進電視新聞直播往更高、更深、更快方向發展。
1.劉曉林,鄧利平.傳統媒體的傳統優勢[J].青年記者,2012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