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議電視新聞采訪中的心理把握與應對
翁劍峰
摘 要:電視新聞采訪不是單方面的訴說,也不是單方面的傾聽,與其說是采訪不如說是一個心理互動的過程。為了獲得最好的采訪效果,采訪者需要主動的去捕捉對方的心理動態,去引導被訪者說出事實來達到采訪效果。筆者根據自身經驗簡單的提出自己的一些觀點與方法。
關鍵詞:電視新聞;采訪;心理把握;應對
一、電視新聞采訪中簡單的心理分析
從某一角度來講,電視新聞采訪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雙方心理活動是否能從矛盾心里轉變為和諧統一心里的這樣一個過程。在現實采訪中,采訪對象有各式各樣的理由和眾多的方式來拒絕或阻撓采訪者獲得真實的材料。是否能取得最佳的采訪機會、是否能使采訪效果達到最好?這時候采訪者的采訪活動就是一個斗智斗勇的過程,亦是一個心理較量的過程。
(一)采訪者需要采訪的對象涉及社會各階層,由于不同的生活經歷、不同的職業、所處環境的不同、不等的知識水平、不同的性格習慣、未知的道德修養等等,形成了各行各業的人物在性格、興趣、愛好、地位、文化素養上具有很大的差異,這就會導致在采訪過程中出現很多突發性的問題。
(二)很多采訪對象在鏡頭前都會有一定的心理障礙,這也就是我們常所說的“暈”話筒或鏡頭現象。其指面對采訪者采訪的時候,主要是在面對話筒或鏡頭的時候,個別的采訪對象會對話筒或鏡頭產生緊張情緒,一時之間出現意識混亂、語序不調、不知所措等窘態,從而造成僵持、尷尬、冷場、局促不安,不知所云甚至產生敵對情緒的局面。這些表現主要是出現于大眾傳播活動的采訪過程中。對于這些情況,采訪者必須有相應的經驗與措施來及時調整采訪對象的心理,才能保證采訪過程順利地開展。
二、在新聞采訪過程中的心理把握及應對策略
心理境界簡稱為“心境”:心境在理論上來說是一種能夠讓人的全部其他方面的體驗跟所有的活動都有可能被染上情緒色彩的且保持持久性的情緒狀態,在心理學上也就是情緒擴散性行為。一場采訪的成敗取決于眾多方面因素,其主要因素是采訪者與采訪對象之間的交流與心理把握,只要在采訪過程中牢牢把握住心理活動,進行及時地溝通與交流,就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一)一個采訪者的心境好與壞、順或者逆都將對采訪的效績造成直接的影響。當一個采訪者是以肯定情緒主導的時候,他的“心境”就會變得喜悅與開朗,他待人接物就會充滿熱情、充滿激情,其工作效率自然而然也會得到提高;反之,當采訪者是以否定情緒主導的時候,他的“心境”就會變得惆悵而沮喪,他待人接物就會顯得乖張謬悖,采訪的效率就會明顯下降。在做訪問的時候,從心理學上來說是一個相互影響的過程。采訪者是相互影響的主導方,他不但要對被訪問者的心理活動狀態做出相應正確的判斷,而且還要善于讓對方的心理狀態為采訪者所影響與制約,這種影響與制約并不是說采訪者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于對方,而是讓對方保留不同意見的同時能夠表示理解,只有心理上達到一致的效果,才能取得共鳴。
采訪者心理是采訪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要想提高電視新聞采訪這一社會活動的有效率,采訪者就必須要具備良好的意志品質以及熟練的采訪技能,同時,還必須讓自己隨時處于健康、活動、想象及情感等正常心理活動狀態之內,才能夠讓采訪這一過程顯得水到渠成,融洽自然。
(二)在采訪界有句俗語:“采訪準備是富有魔力的敲門磚”。對于采訪對象來講,采訪者就如同是一個突然闖入自己小世界的陌生人。這或多或少都會對采訪對象的心理姿態造成一定的影響。所以,從一方面來講,采訪者和采防對象之間是否能夠達到感情融洽,溝通順利的這一目的,采訪者的第一印象就顯得非常重要了。采訪者與采訪對象的第一次見面,對方的感官主要是從人的穿著、舉止、動作、表情、態度中來受記,從而來判斷雙方的品味、思想水平生活習性等。有老道經驗的采訪者就將第一次會面看的比較重要,從服飾儀表、言談舉止、表情態度到開場白,都會在事先考慮清楚,以此將各方面都做到妥帖周到,從而,獲得采訪對象的好感,讓采訪活動能夠愉快順利地展開。當采訪對象對采訪者達到某種意義上認同的時候,把采訪者當做是一個朋友來看待,就能夠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了。曾經有這樣一個重大的事例:在l986年的9月2號,從美國來的CBS王牌主持人華萊士對我國領導人鄧小平通知進行采訪。這次重大的采訪活動讓華萊士準備了很久,采訪前的華萊士也忐忑不安。或許很多人都不會想到,華萊士的采訪活動居然是從“借煙”這一行為開始的,在當時本來已經戒煙的華萊士向鄧小平要了一支煙,就是這么一個在人們眼中的小行為,打動了鄧小平,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感,消除彼此之間的陌生感,從而使得這場采訪氣氛輕松之至。我們分析一下:從對方的愛好與習慣方面入手,找到雙方都能夠產生興趣的話題,從而拉近彼此雙方的心理距離,使采訪過程愉悅順利的進行。
(三)我們都知道在請求別人時,如果開始提的要求過高,摯友之外的人基本都會一口回絕。而如果我們先提出比較簡單、容易的要求,經過別人同意后再逐步增加難度,從而更容易達到預期目標。這個行為就像是“登門坎”一樣,因此在心理學上把它稱之為“登門坎” 效應。在電視新聞的采訪中。采訪者與采訪對象進行交談的時候,也應該將 “登門坎”效應進行靈活運用。提問由易到難、由簡入深,首先從采訪對象的最熟悉或最近發生的事談起,消除彼此之間的陌生感后再漸漸深入,逐類旁通,從而達到了解事情真相這一目的。
“欲速則不達”是一句十分古老的哲理了,采訪者如果對于事實真相過于心切,操之過急,則只能“欲速則小達”了。“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同時也可以是交際的工具。眼睛會說話,只是很多人不善于觀察而已,經驗豐富的采訪者就十分善于用眼睛采訪。自古中醫診斷都講究“望聞問切”,如何用好這四字成為自古至今的一道難題。“問”是醫生診斷的四法之一,而且排在第三,就可以證明出“問”不是診斷中最為關鍵的一項,更不是獲得信息的唯一途徑。很多有價值的信息都逃不掉采訪者的細心觀察。著名記者紀希晨先生也曾說過:“在許多場合下,連口問、耳朵聽都鬧不清楚的東西,許多說不清楚、聽不明白的問題,到現場一看,就一目了然了。”
(四)“聞”主要是講究傾聽。做一名合格的對話者(合格的對話者是泛指在知識學識等方面合格等),傾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國有一句老話說“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就是這樣的道理。很多的采訪對象并不喜歡采訪者不停的暗示、指手畫腳,因為那樣采訪對象就很難往自己想象的內容方面去思考,去交談。
在采訪中采訪者不僅要讓采訪對象訴說自己想表達的意思,還要讓其說出自己問的問題,這就要求在遇到某些特殊情況的采訪時候,采訪者需要以耐心的傾聽為主,以此來尋找最佳采訪心理環境,在合適的時間掌握好與采訪對象的非語言交流,或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采訪效果。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大多數人們都有愿同知音交談的心理。如何使雙方談話投機,很主要的一點是讓對方感覺到你就是他那位知音,是一個值得與之交談的人。采訪者希望采訪對象是一名善談的合作者,采訪對象同樣也希望采訪者是合格的、能夠相互討論問題、并且有共同語言的知音。
(五)在對于采訪對象的心理調控策略這方面,“問”是至關重要的,美國著名的記者約翰.布雷迪曾在《采訪技巧》一書中曾說到:“一個采訪活動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進行正確地提問”。在這方面,我國新聞界的老前輩周孝庵在《訪問》一書中也曾指出:“訪問不難,發問實難。發問之如何、足以卜訪問之成敗”。從眾多經驗中我們可以得知,問題提的是否切中要害,是否切中采訪的關鍵點,程度是否適當,往往決定了一場采訪活動的成敗。一個好問題,可以激起采訪對象談話的興奮點,從而使之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一個壞問題,則非常容易導致采訪對象交談的興趣銳減,避而不談或言其其他,使得采訪活動難以繼續進行。一次成功的采訪活動,不僅僅是提問的方式需要多種多樣,不拘一格,而且,還要能夠分析與把握,各方面都要問的巧妙與藝術。
(六)在采訪的許多時候,采訪者的一個肢體動作,如點點頭、微笑一下或者一個鼓勵的眼神等,對于被采訪者來說,是一種暗示性的鼓勵與支持。肢體語言采訪,在一般采訪中占次要地位,但是很多經驗豐富采訪者都在潛移默化的使用著。恰當地運用肢體語言(或者表情動作),都能夠對采訪對象產生一些潛移默化的影響。相對于提問采訪來說,肢體語言采訪具備了更多的細微性。比如在采訪老年喪子、中年喪偶的人時,最不需要的是語言。最需要的是一些關懷的動作、關心的眼神。
三、結 語
電視新聞采訪充滿著挑戰性與技巧性,如何吸引觀眾到電視前?美國CBS《60分鐘》欄目的制片人斯蒂夫·謝帕德曾經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在采訪的現場,提問的不是采訪者,而是觀眾”。采訪是一次生動活潑而富于思考性的交談、是一門深奧的學問。它涉及各級各方面的問題,需要采訪者細細體會;在采訪的過程中也充分地體現了心理學的應用問題。采訪者自身心理素質以及應變能力是采訪成功的關鍵點,是一場采訪的主導方。更重要的是,怎樣與采訪對象交流?怎樣使用采訪技巧?達到最佳采訪效果?怎樣準備采訪前的資料?如何調控被訪者心理?怎樣來提高采訪質量?這些問題都是每一個電視新聞采訪者成為一個成功者必須了解、吸收、鍛煉、運用的前提與基礎。
[1] 孫永強.采訪心理實踐探析[J].東南傳播,2009(5).
[2] 陳陶.淺談高校校園新聞采訪的能力要求[J].中國科計博覽,2010(10).
[3] 袁劍.深度報道中的采訪心理研究——以《新聞調查》為例[J].中國科技信息,2008(9).
[4] 牛麗紅.采訪心理學在新聞實踐中的運用[J].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1).
[5] 王寶軍.論采訪對象的心理調控[J].徐州工程學報,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