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淺論電視媒體的情感相親類節目
印興娣
摘要:情感類的節目再次亮相熒屏之后,由于片面追求收視率、炒作一些不該炒作的話題,節目的低俗化傾向明顯,遭到國家廣電總局的嚴厲批評并要求立即整改。節目的低俗化,背離了主流價值觀,喪失了媒體的責任和道義,誤導社會,也是媒介喪失權威的開始。
關鍵詞:情感節目相親節目低俗化媒介權威公信力
隨著《我們約會吧》、《非誠勿擾》、《8090》、《幸福魔方》等欄目的相繼推出,曾在熒屏上“消失”多年的情感交友類節目卷土重來。推陳出新的多檔情感類綜藝節目在熒屏“火拼”激烈,合力形成一股收視新勢力。據報道,全國熒屏上,征婚交友類、情感類節目目前已達100多個。盤點這類節目,我們發現,這些節目存在著共同的特點:一是開播就迅速躥紅。2009年11月開播的青春成長情感故事節目《8090》一下子躋身全國同時段收視前三名,吸引了眾多的觀眾,自開播以來便屢創收視新高?!斗钦\勿擾》剛擴版為一周兩期,就“不負眾望”收視率躥到了2.61%?!缎腋DХ健纷?010年1月開播至今,已經3次名列全國自辦欄目全天排名第一。二是節目形式和內容相似,互相克隆,制作手段雷同。情感類節目大多是請來事件當事人講述個人和家庭隱私,以至于雙方在熒屏上、鏡頭前當面對質、爭論,又借助主持人、專家的穿插提問,形成煽情的情節和懸念。征婚交友類節目基本都是男女雙方在現場進行選擇,闡述自己的愛情交友觀,曾出現誰的語言越出位,越受欄目歡迎的局面。從內容上來看,心理情感類節目一般都是隱私被娛樂化、商業化,借助專業的制作手法,讓嘉賓“曬隱私”、“曝家丑”,隱私、極端、刺激,非此不演。交友類節目是名車、豪宅、大款,非你不嫁,滿足了部分參與者想出名的心理需求,宣揚低俗的拜金主義。
隨著情感類節目的火爆,觀眾與節目制作方的口水仗打得也異常兇猛,一方面是網友質疑節目選題低俗,內容造假,編故事、請演員、找托兒,傷害觀眾真感情:另一方面是節目制作方極力否認“找托兒”,都信誓旦旦地保證說節目都是真實的,有的制片方還帶有不滿情緒說網友和觀眾對節目的質疑是沒事找事兒,認為是“有些觀眾是挑刺找樂”。事實真是這樣嗎?國家廣電總局新聞發言人朱虹在《焦點訪談》中的發言就證實了網友的質疑。朱虹說:“在做節目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低俗化的傾向,比如片面追求收視率、炒作一些不該炒作的話題,金錢至上,另外炒作一些個人隱私,這一方面表現得越來越突出,在社會上造成的不良影響很大?!苯衲?月,國家廣電總局連續下發通知,規定了此類節目應該加以規范的范圍:“1.婚戀交友類電視節目要把好嘉賓關,不準偽造嘉賓身份,欺騙觀眾;2.建議此類節目要擴大嘉賓選擇范圍,不能僅由演員、模特、富二代占據熒屏,不準邀請個人品德有問題或有爭議、持不正確或非主流價值觀、婚戀觀的人物參加節目;3.節目不準以婚戀的名義對參與者進行羞辱或人身攻擊,甚至討論低俗涉性內容;4.不準展示和炒作拜金主義等不健康、不正確的婚戀觀;5.各婚戀節目不準在節目中互相詆毀、攻擊;6.所有交友類節目均不準現場直播,要嚴格執行播前審查和重播重審制度,對有問題的內容和錯誤的觀點必須刪除?!睂Ω髋_開辦的交友相親節目、情感故事節目進行整頓。
廣電總局道道“令牌”給正火爆的熒屏上的征婚交友與情感故事類節目厘清了健康發展的方向。各大衛視也都紛紛表示要按照廣電總局的通知要求調整規范節目:《非誠勿擾》認為自2010年1月開播以來“一直以把握正確主流價值觀導向作為節目的最重要準則”,但表示將認真學習總局的管理規定,嚴格要求,把好話題關、嘉賓關、內容關、主持關、播出關,進一步提高節目品質;浙江衛視要求各部門根據總局的各項規定仔細檢查節目內容,嚴格對照執行,堅持表現“真善美”的主流價值觀,把好輿論導向關;安徽衛視《周日我最大》將相親單元《緣來是你》再度全新改版,一改以前偏攻擊性的特色,推出暑期戀愛季,用積極美好的婚戀觀給當代青年人作指引;湖南衛視相親節目《我們約會吧》制片人劉蕾雖然認為自開播以來,所有上節目的嘉賓都是真實想交友的普通人,堅持資料絕對真實,互動交友節目保持生命力靠的就是“誠意”二字,但還是認為廣電總局的規定非常到位;只有東方衛視拍手稱快,《百里挑一》節目制片人邵智愚聲稱:“很欣慰,廣電總局的規范早該出臺了?!?/p>
盡管各自都沒有正面承認自己有問題,但存在的問題是回避不了的。出現這些問題的真正原因是部分從事精神產品生產的電視工作者背離了為社會服務、為群眾服務的準則,是電視媒介唯收視率是從,盲目追求收視率,喪失了媒體的責任和道義的結果。文化的傳播、消費被當做一種快速謀取現實利益的手段,依靠傳播低俗信息賺取收視率,使得電視文化產品被消費的是數量,而不是質量。電視節目的低俗風氣嚴重扭曲社會主流價值觀,侵蝕民族精神和民族意志,影響未成年人健康成長。這種結果不僅誤導社會,造成一些人心理困擾,還影響了電視的公信力,也是媒介喪失權威,自找末路的開始。
背離主流價值觀,喪失了媒體的責任和道義
“節目在形式上追求娛樂化、追求庸俗化,有的節目在導向上存在問題,影響整個社會的價值觀的健康發展,這種泛濫現象是不正常的?!保ㄖ袊嗌倌暄芯繒睍L陸士楨教授說)電視作為公共平臺,不應該放大、縱容明顯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和行為。不擇手段只求一夜成名、拜金炫富、道德觀是非感模糊等,對社會和諧發展,以及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都是不利的。這種做法背離了社會主義大眾傳播媒介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的根本任務,違背了社會效益為最高標準的原則,鄧小平指出:“對人民負責的文藝工作者,要始終不渝地面向廣大群眾,在藝術上精益求精,力戒粗制濫造,認真嚴肅地考慮自己作品的社會效果,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糧貢獻給人民?!边@是對文藝工作者的要求,更是當下我們從事精神產品生產的電視工作者必須遵守的準則。作為大眾媒體,電視更應該講社會效益。一些情感節目,為了制造看點,過多涉及經濟糾紛、家庭暴力、包二奶等社會不良風氣;一些話題,在邊緣題材的選取上過于集中,有悖傳統倫理道德;有些是個案,不是普遍現象,放大當事人經歷的曲折程度,講述的是一些駭人聽聞的故事,喪失了媒體的良知。網絡紅人羅玉鳳的出名很明顯是某個團隊炒作的結果,媒體在里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對這種趣味低下、嘩眾取寵的新聞炒作只能說是媒體道德的喪失。女嘉賓馬諾以“拜金女”備受觀眾指責,隨后又爆出了“艷照門”,卻大紅大紫,這著實令人感到可悲。作為公共空間,電視媒體影響深遠。公共媒體應著力服務于主流價值觀,心理情感類節目,應該聚焦社會的普遍現象和問題,關注群體性的真情實感,一味迎合某些“亞文化”思潮,會對公眾形成錯誤引導,也更喪失了媒體的責任和道義。
小報化是媒介喪失權威、自找末路的開始
小報化是電視媒體用一種煽情的手法制作新聞和電視節目,以喚起受眾的注意,把媒體降為純消遣的工具。媒介一旦熱衷于小報化,熱衷于走低俗之路,就踏上了權威的末路。低俗之風雖然一時贏得了收視率,但長遠來看,無疑是“自掘墳墓”,必然遭到民眾的唾棄?!皧蕵分了馈钡那袄缫讯嗖粍贁?。以各大衛視為代表的黨的喉舌的電視媒體,是人們了解世界、看生活、看社會的主要窗口,人們愿意相信電視節目內容是真的、是健康的,低俗內容彌漫在電視節目中,慢慢會使受眾成為“俗眾”,特別是對青少年的危害更大。損害媒體的公正信譽,媒體在公眾中建立起來的信任感和責任感,以公正、公派贏得社會的推崇,是極其艱難的,小報化不僅削減了這種公信力,而且也挖掉了它的一切基礎。在一次網友自發評選的“最惡心節目”投票中,重慶一檔欄目入選,網友的理由是:“該節目特別鐘情于婚外情、第三者、二奶、二爺、出軌、不倫戀、畸形戀等題材,完全是低俗地滿足觀眾的獵奇心理,有幾個是真的呢?”情感類節目之所以吸引觀眾,就在于它的真實性、原生態,真情實感,如果導演過度,甚至通過編造故事,再請演員來演,觀眾的眼睛也是雪亮的,節目吸引力必定大打折扣。媒體這樣做無疑是冒險,一旦敗露,喪失的不僅是媒體的公信力,還傷害觀眾的真感情,最終,是媒體失去觀眾?!肮帕Α辈粌H是情感類節目立足的根本,更是媒體立足的根本。專家指出,情感訪談類節目的生命力在于真實。如果在收視率的壓力之下,部分節目刻意追求故事的標新立異,在真實性上打折扣,或是故意渲染情節,這其實是對觀眾的耍弄。
誤導社會
作為媒介文化一部分的廣播電視文化有兩個基本特性:組織化和貨品化。廣播電視文化是廣播電視工作者在組織目標和利益指導下,經過集體創作的制式產品,同時也是針對大眾市場所制造的文化貨品。在組織化與貨品化的制約下,大眾媒介供給我們娛樂與資訊,也傳播著特定的價值與意識形態。是堅持社會主義的主流價值觀還是傳播低級庸俗的拜金主義,是媒體在生產廣播電視節目這類精神產品的過程中必須明確的目標。李良榮教授強調,大眾媒體有責任去挖掘具有普遍社會性的人物和事件,其出發點應當是社會責任,而非“自利”目的,即片面追求媒體的經濟效益。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副會長陸士楨教授認為:“這種泛濫對我們下一代的培養不利,對整個社會的道德構建不利?!眹覐V電總局新聞發言人朱虹說:“這種情況如果我們不加以糾正,會對整個社會造成不良的影響?!薄皞卧旒钨e身份,欺騙觀眾,展示和炒作拜金主義等不健康、不正確的婚戀觀”等這些庸俗節目的制作者們挖空心思賺取收視率,絞盡腦汁賺孔方兄,是在背離電視文化。電視是當今最重要的輿論工具,以健康向上、高品位的精品力作武裝人、引導人、鼓舞人、陶冶人是電視從業人員的神圣使命。庸俗猶如病毒會侵蝕人的肌體,時間長了就會生病。
我國的廣播電視事業一方面要傳播黨的方針政策,另一方面要傳遞信息、提供娛樂,做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在評價廣播電視從業人員的職業素質中,政治素質和思想素質是這個系統結構的核心與基礎,是所有廣播電視從業人員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相親交友類節目、情感故事類節目之所以會出現“一些婚戀交友類節目中一些嘉賓身份造假,出語低俗,公開討論涉性內容,宣揚拜金主義,混淆是非善惡,宣揚不健康的婚戀觀,一些情感故事類節目為了吸引眼球,造假編假,嚴重違反客觀原則傳遞負面情緒和不健康的價值觀”的現象,與媒體從業者的政治思想水平有著非常重要的關系。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是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當前,無論是征婚交友類節目還是情感類節目,都應該進一步豐富和開闊視野,保持節目思想、觀念上的多樣性,才是最為有效的市場競爭力。放棄媚俗,改變“唯收視率”的追求是電視節目走出低俗化的唯一方法。
1.黃匡宇:《廣播電視學概論》,暨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2.劉建明:《媒介批評通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3.《讓婚戀情感類電視節目健康發展》,《焦點訪談》,2010-06-10。
4.《人民日報》批電視臺為謀取暴利鼓勵出位表演,www.admaimai.com,2010-06-22。
5.尹曉宇:《收視率誘導逐利亂象相親節目低俗化當止》,《人民日報》,2010-06-22。
6.張體義:《情感相親類節目真實性遭質疑》,中國新聞傳播學評論(CJR),http://www.cjr.com.cn,2010-03-25。
7.《廣電總局整治婚戀情感類節目》,http://whnews.cn/news,201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