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中的草書——論異型建筑藝術
羅曼
【摘要】現代建筑發展史中異型建筑的發展逐漸形成了獨自的風格,以夸張或特殊的外型來影響人們的審美,人們的觀念。現代異型建筑在新建筑理論中得到快速的發展。 【關鍵詞】異型建筑 藝術 草書 現代建筑發展史中異型建筑的發展逐漸形成了獨自的風格。由基礎的方盒子演化出不同幾何形體的復雜變化。這種變化不以傳統建筑的實用性為基準,更多的是以建筑的外形美觀、設計者的理念和潮流的發展為基本出發點,表現的不只是“住”的概念,更多的是感情的抒發,整體環境的渲染,設計者獨特藝術的表達。異型建筑以夸張或特殊的外型來影響人們的審美,人們的觀念。現代異型建筑在新建筑理論中得到快速的發展。安藤忠雄、渡邊誠、高松伸等日本建筑大師在異型建筑領域獲得了極大的成就。他們的代表作品被建筑設計界追捧,成為很多設計師學習、參考的藍本。“建筑并不一定是為了某種功能才存在,它可以是種單純的創作,為的是抒發內心的情緒,或只是安撫內心無以名狀的騷動。”這種設計理念被無數設計者所接受并加速了現代異型建筑設計的發展。 提到異型建筑,人們的頭腦中會出現那些個性張揚,色彩豐富,造型奇特的建筑。這些建筑往往是具有特別代表意義的地標性建筑,表達出來的是一種文化,一種思想,一種理念。給人以視覺的沖擊,心靈的震撼。其實異型建筑的設計方式也是依托在周邊環境基礎上的。弗蘭克?蓋里于1997年設計落成的西班牙古根海姆藝術博物館,博物館選址于城市門戶之地——舊城區邊緣、內維隆河南岸的藝術區域,一條進入畢市的主要高架通道穿越基地一角,是從北部進入城市的必經之路。從內維隆河北岸眺望城市,該博物館是最醒目的第一層濱水景觀。面對如此重要而富于挑戰性的地段,蓋里給出了一個建筑史上最大膽的解答:整個建筑由一群外覆鈦合金板的不規則雙曲面體組合而成,其形式與人類建筑的既往實踐均無關涉,超離任何習慣的建筑經驗之外。在建筑鄰水的北側,蓋里以較長的橫向波動的三層展廳來呼應河水的水平流動感及較大的尺度關系。因為北向逆光的原因,建筑的主立面終日將處于陰影中,蓋里聰明地將建筑表皮處理成向各個方向彎曲的雙曲面,這樣,隨著日光入射角的變化,建筑的各個表面都會產生不斷變動的光影效果,避免了大尺度建筑在北向的沉悶感。在南側主入口處,由于與19世紀的舊區建筑只有一街之隔,故采取打碎建筑體量過渡尺度的方法與之協調。更妙的是,蓋里為解決高架橋與其下的博物館建筑沖突的問題,將建筑穿越高架路下部,并在橋的另一端設計了一座高塔,使建筑對高架橋形成抱攬、涵納之勢,進而與城市融為一體。以高架路為紐帶,蓋里將這棟建筑沛然莫御的旺盛生命活力輻射入城市的深處。古根海姆藝術博物館落成之時,它以奇美的造型、特異的結構和嶄新的材料立刻博得舉世矚目,被報界驚呼為“一個奇跡”,稱它是“世界上最有意義、最美麗的博物館。” 異型建筑的設計也為建筑功能提供更好的支持。異型建筑通過精妙的總體設計,結合自然通風、自然采光、太陽能運用、地熱運用、中水運用、綠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術,充分展示綠色建筑的魅力。節能降耗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在建筑節能方面,異型建筑的“異”能改變其室內的自然采光效果,減少人工光源補充,降低對能源的需求,防止能源的浪費。荷蘭代爾夫特科技大學圖書館的玻璃外墻及處于館內中心位置的透明圓錐體中空設計,不但引入天然光,節省能源,圓錐體頂部的天窗更能造成空氣對流,將館內的熱氣帶走。圓錐體的天窗成了空間的重心,藏書置于四周;獨立式閱讀座位有的傳統向壁,有的卻相對“開揚”、朝向透柔和日光的圓錐體,讓讀者選擇個人喜愛的景觀。空間整潔、靈圣和恬靜,“圖書館是個有靈性的地方,在寧靜的環境里,讀者可以感覺自己的內心感受,就像在教堂靈修一樣,與自然、世界,以至宇宙交流。”另外,異型建筑的“異”還能適度地調整建筑的高度、建筑的間距、建筑的密度,滿足建筑功能中適應性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