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現代書法文化的前史性嬗變與審美認同

未知

當我們欣喜于當下眾生喧嘩的書法文化狀態的現代性建構并迷醉其中,以優游姿態試圖與當下的書法文本構筑、語言表達契合共振之時,回視傳統書法文化與現代書法表現范式的對抗與應和,震驚于被喧囂與浮華所遮蔽的書法意象和言說方式的同時,我們不能不以審慎、自覺的意識來回應時代的點召。“在多重話語與意象的共存中”,⑴探索深潛在傳統與現代的歷時的嬗變與共時的并存中或隱或顯的民族心理、情感機制,在文本的流衍中尋得與民族生活相適應的詩意的藝術建構,以期尋得民族文化心理對現代書法文化的審美認同。

書法文本自其肇端以降,始終是以前史性狀態作為物質留存與自我身份詩意言說的。所謂前史性物質留存狀態,指在自然汰變過程中,任何一種物質鏡像從其產生的一剎那就已具備的能夠表征當時歷史狀態的價值定位與存在資格,也就是說,書法文本這種物質實體既存在于史前文化中又存身于其誕生并留存著的歷史時態中,以自身的存在姿態彰顯那一時代的文化狀態。這里的“前史”一詞,是包含史前與自史前時代以降至某一“現代書法文本”出現之前兩段歷史時間的。作為時空留存的物質性表征,書法的現代性言說方式沖決了幾千年的文化范式,打破了書法藝術流變過程中已然存在的自律運動狀態,開始了新的帶有文化震驚意味的文本模式建構,在與西方文化的對話與潛對話、藝術文化視覺的轉向中形成了獨特的自我表達機制。可以說,現代書法走了一條與傳統書法文化精神⑵迥然的道路,即在喧囂中冷靜追思探尋新的文本構筑模式的意象源流,以史前文明和歷史上歷時存在的藝術化符號留存為主要關注維向,甚或將藝術觸角伸展到超越時空的潛意識中,析離、整合,從而構成能夠言說當下書法敘事的文本。此種文化現象的出現是“當代中國書法在傳統觀念和外在文化的雙重壓力下,新的異質性和文化動因向這具有數千年傳統的藝術形式的大量滲透”(3)對傳統藝術敘事表達機制與文本言說范式強大沖擊下的必然結果。東西方文化的互滲與共融,以及“當代書法創作已經進入以展覽為中心的新時期”的文化語境,大大觸慟傳統書法文化的千年積淀,在此文化語境中奔突與尋繹,刺激并衍生出變形化的藝術審美表達文本——現代書法。審視傳統書法藝術的精神表征:“重意不重形”、“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見圖1)如何尋得民族藝術現代性審美心理的認同,則是藝術生命走向的嬗變之維,書法新質性的詩意表達,更需當下文化語境的催生與激發。透過深層文化心理的遮蔽,我們可以看到,“此時的現實欲望和追求以及藝術的話語表達機制,不再是俄狄浦斯式的向內回歸或陶淵明式的退守——在對抗與沖突面前轉過身去感知自然的寧靜和諧”,“沖突性體驗在藝術實踐中具有較強的代表性,表征的充滿對抗和沖突的意識形態以及一種社會心理的驅動與追求,這對于傳統文化心理和生命存在方式無疑提出了強有力的挑戰與沖擊。”(4)“蓋文體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尋套,豪杰之士,亦難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體以自解脫。”(5)現代書法這種標舉以墨色的濃與淡、干與濕,節律的輕與重、緩與急,意象的破碎與文本的整合為時代書法藝術特色的文本構筑范式恰恰是對傳統范式(包括文字造型的解構與重塑)甚或對整個書法文化存在方式的沖擊。古與今、傳統與現代的對話,沖突已不可避免。抗拒與拯救,建構與逍遙,探究現代書法精神,追尋詩意,是書法藝術突變與流衍中最具現代意味的挑戰。書法文本存在的詩意,是中華民族本有的、逐漸積淀并時時勃發的能夠言說自我文化定位與身份認同的審美共感即審美文化心理。詩意的尋覓過程即是書法現代性文本建構身份得以認同的過程。“在傳統書法歷史原級性與現代書法現實流動性之間的對抗、沖突與裂縫中”⑹藝術實踐者如何尋求書法意象并將其加以審美變形或情感投射來尋找解決現實問題的方式與途徑,以及如何與當代書法生存的文化環境即“視覺文化”、“展廳文化”相適應并葆有藝術的生命意識與傳統留存最終獲得藝術精神自洽與詩意表達?

基于此,本文將力求在對現代書法文化現象進行言說與梳理的同時,揭示出現代書法在新的文本表達機制干預下的詩意尋繹歷程。

一 詩意的積淀與選擇

作為建構現代書法文本的藝術形象,是書法文化詩意尋覓與表達的重鎮。傳統與現代的轉換與承繼,能否以現代意識觀照傳統,對傳統重新認識和發現,以前史性與前瞻性的目光與膽略洞察傳統藝術形象中所蘊涵的現代性留存,尤其是對史前藝術符號的借構,成為傳統文化進行現代性轉化的關鍵。當然,一些具有現代性意味的諸如西方現代藝術表達方式、日本墨象派書法藝術、中國傳統水墨繪畫藝術等既具形又重意的文化層部也是現代書法藝術的源泉。所謂“現代性”,指的是轉瞬即逝的、即興偶成的、意象多變的事物的那一半,另一半則是永恒不變的,(7)這種不能蔑視或取消的轉瞬即逝、即興偶成、變化迅疾的因素是現代書法撥冗尋幽的關節點與求取內核。而當下書法文化借鑒方式不期然都是以“陌生化”文本意象借取與建構機制對現實生活話語言說和形象來做前史性探尋的,在藝術的嬗變與藝術意象中尋求可塑斷片,與之交感,尋得原初藝術文本表現的可能。

現代書法藝術在其文本意象源上,始終以一種“文化自覺”的姿態來觀照,在人類文化歷史長河中曼倩其身,以眾多書法文本為意象源,以自我的藝術理想在審美歷程中做有價值的停駐。審視現代書法文化境況,藝術家的藝術視覺以及最終停駐點,已從傳統筆墨書法文化或秀妍溫文如溪水潺流的空靈(見圖2),或激蕩狂放若鷹隼絕叫沖天的雄壯這兩種審美維向中游移開來,獨對史前巖刻藝術,畫像磚碣等等符號藝術化比較強的前史文化(見圖3)情有獨鐘。眾多書法藝術家驚喜的發現,用諸如此類與傳統書法文化殊異的藝術意象源來構建現代書法文本,較易與當下書法文化語境相契合,從而形成既符合時代藝術潮流又獨標書壇的書法風貌。這無疑為書法藝術在流衍歷程中應和時代文化語境而呈現“宏大敘事景觀”提供可能性層面,既彰顯藝術精神與價值走向,又標舉藝術家的精神旨歸與生命情態。對現代書法文本意象源的尋繹,就是藝術家自我藝術情感與生命體驗的寄寓與彰顯。而藝術精神的尋繹與藝術家情感與生命的寄予,恰恰是在陌生化文本建構機制中尋得并詩意地表達出來的。陌生化創作機制作為文本構筑方法,以什克洛夫斯基為肇端,認為當我們對事物的感受變得習以為常時,我們的感受往往就會成為一種機械反應,對被感覺的事物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越過感覺而直達認識,僅僅是知道事物存在而已,并不能說出什么來。而陌生化機制則是意念中事物在反常(陌生)化后,就打破了感覺上的慣常性,事物變得鮮明可感,使我們回到原初感覺的震顫瞬間,尤其提倡以陌生化機制將取諸現實的各種材料進行變形處理,產生距離感,造成神秘意味,使之成為藝術的構成因素。因之,當下書法文化的文本建構機制也積極采用,成為現代書法文化向傳統書法文化殖民并君臨其上的有力變繹原則。“歷史前進一步,往往伴隨著向后的探本求源”,⑻如果說清代碑學是以走向山林,走向蕭山古寺,尋找失落的碑刻而引發書法文化的一次變革,那么,現代書法棄絕傳統模式,在民間書法、碑刻、鑄模、器物、巖刻、殘幣、簡牘等野逸物什中追尋先民的具有現代文化意味的形體、斷片、文本甚至精神遺留進而追問人類失落的童心,(9)則是在當前文化語境召喚下,藝術家以前史性視角、陌生化文本創作機制來觀照具有文本價值、涵詠意味的藝術留存的自為自在的文化行為。在藝術意相的探尋中,大量具有現代書法意味的前史文明在清代碑學余震的波及下,由藝術家選擇梳理出來,甲骨文的出現震顫了傳統符號文化,也沖擊了原初流衍的民族審美文化心理,使得人類的審美視角空前的敏銳與宏闊起來,在前史文明中溯流而上,追尋時下熟識的文化構成的原初意蘊。現代書法文本建構試圖于潛移默化中尋求前史文化的自然見出,增強文本表征的整體蘊涵,進而尋得當下書法文化與前史文化在悖謬與融合、沖突與互滲兩難抉擇處的文化根性,即民族審美文化心理的認同。

二 詩意的表達與棲居

對現代書法文化的歷史境遇、身份與姿態進行整體性關注之后,我們將就現代書法在當前文化境遇中的詩意尋繹狀態進行深入探究。觀照二十世紀書法文化流變歷程,可以見出,是多元文化鏡像——傳統性、新傳統性、現代性相互抗爭,并由現代書法文化向其它書法文化殖民并取得話語言說霸權的衍革期。現代書法,作為標寫時代書風的新的文本鏡像,是在新的歷史境遇下,既有對時間的敘事,即歷史歷時存在狀態中書法文化的時態,又著重于其被指稱為一種文化現象的話語界定。能夠言說當下書法在意象借取、文本建構范式重新書寫的因由、以及如何應和時代點召,進而契合處于流衍過程中積淀千年的民族審美文化心理。為便于本文清晰解讀、梳理現代書法文化現象和論說方便,在此,擬將現代書法文化分為前現代書法、類現代書法與現代派書法三種書法文化鏡像,在對每一種鏡像作梳理探究時,以美學視角對其內在精神和外在形象進行探尋,并在探究過程中審視三種書法文化鏡像在書法文化語境中的各自定位,明晰前現代書法、類現代書法的存在狀態(既為現代派書法的衍革與突變做準備又與其共時存在于書壇)。關于現代書法文化鏡像的三種形態劃分,筆者是依據現代書法文化存在的整個鏡像表征以及三種形態各自對傳統書法的內在精神與外在面貌的狀寫來作劃分的,在此,我們可以通過對能夠彰顯現代書法流變面貌的藝術文本的解讀來洞悉現代書法文化三種形態在陌生化文本構筑機制干預下的鏡像的衍革與詩意尋繹的過程。

前現代書法既作為書法藝術文本的時間言說又展現文本本身的藝術特征,其文本創作以陌生化機制觀照傳統書法文化,多以紙本(絲絹)文化即以筆墨工具創造的前史留存作為意象源(碑碣作為記功謁吊的書法載體,受其功用限制多以端莊秀妍、規矩方圓出之),從中析離并以筆墨工具的特殊性構建既含傳統書法意蘊又微諳現代意味的書法文本,對筆墨技巧(以畫法建構書法)甚或對點畫作微異于傳統書法的筆到意到的書寫狀態的揚棄,不求點畫的精準,但卻自具神氣。以此為征相,前現代書法文化雖與傳統審美意識相疏離卻頗具神韻。李駱公、謝無量的書法文本在同時期的書法文化語境中,風格極為怪異,一度處于尷尬兩難境地,視為離經叛道的藝術,但是細細讀來,線條乃至整個文本不過是經過陌生化審美創作意識干預的產物,完全沒有脫離開傳統文化語境,是傳統書法文化觀念的線條以陌生化處理機制來呈現特別韻味的非異質性(相對傳統)變體呈諸方式。水與墨的融契,作為中國畫的表現構成,使眾多藝術家耽身此道探索不息。墨之凝重與水之至清兩相交契,通過以水裹墨、以水破墨、以墨裹水諸多水墨處理方式觀照事物,意象空靈、意境悠遠。遠山近水,畢現畫家閑逸悠適的襟懷,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可以見出。李駱公深諳“以水裹墨”繪畫技巧,且在藝術文本的轉換間(繪畫向書法)將這一陌生化觀照機制詩意的表達出來,獨抒性靈,于濃淡干濕的畫意散溢其超逸的審美詩情。單就書法技法來看,“以水裹墨”,即是以水與墨 的友契來標寫書法線條的濃重或輕淡,線條外剛內柔,剛柔相濟,中間墨色清淡、外部較濃,淡則輕靈、悠空,重則沉而不滯、凝而靜篤,氣脈暢達,體勢獨異,文本流溢自信與溫存的風貌,溫潤和美,如坐春風、如沐秋月,氣息青春典雅,氣韻古樸蘊藉,是直觀的圖畫式表達,直接昭示出書法詩意尋求的狀貌,這就打破了千百年來傳統書法文化的范式,摒棄了原初的或如江河日下一瀉千里、或溫文爾雅若笑女拈花嫻靜淑儀之書法文本建構,轉入對文字母體進行原初觀照,既以篆書的象形使書法文本頗具圖畫之貌,又使以水裹墨的陌生化機制處理的線條盡得書畫風流。如果說李駱公書法文化的前現代性符合原初繪畫(類繪畫文字處理)文字表征,那么,謝無量“孩兒體”則是在純粹自我情性于靜觀默察之中尋得詩意語言的逸趣。(見圖4)其書法語言疏離于喧囂,歸于恬靜雋永,既有古韻悠揚的陶然醉意,更具藝術生命力勃發溢蕩的詩性潛因,獨標風神,自具神韻,“不受古人牢籠,超然獨出”(張維平《松軒隨筆》),味厚神藏,落筆厚重,勁氣內斂,結字與線條生拙稚凝之中蘊藏遒媚之態,“拙中含姿,淡中入妙,”十分含蓄蘊藉,“筆短意長”,深諳恬靜意態,于稚拙處見勝而殊異傳統書法文化。其本真情態借由稚氣樸拙的猶如孩童寫就的文字語言表達出來,脫卻心身負累,尋得純藝術性的童心追適,諳合了書法藝術的審美情結,在有限的生命、生活中以靜穆溫謐的文字追求一種無限的生命、生活,更加凸顯書法文化的詩意境界——一種對人的本質意義的彰顯,對靈魂的升華和人走向心靈自由的詩意表達。

在前現代書法文化意蘊的深層觀照中,書法文字神秘的內涵和變化訴諸筆墨時的美學趣味與內在邏輯,書法的人格化和抽象化,都是書法文化詩意之思。詩意之思使整個傳統文化語境下人的主動性、行為物化,本真情態物化,從中尋覓本真,將人從各種負累中解救出來,以恢復生命的自由。書法文化的陌生化觀照,將人的心靈暫時與物性世界隔蔽、以純化的情感審視前史文化,探尋獨具一格且彰顯自我情態的意象。鄙薄書法言說的法度,禮贊毫無負累的精神物語。前現代書法文化正是在秉承傳統書法文化——書法藝術是貫穿人生宇宙的一種創作主體的表現,時刻觀照著生命的真實根源的基礎上,以“書為心畫”作為心靈潛語,書法藝術是中國哲學行為性存在的詩意的外化形式,通過形式的美追慕“書意”與“詩意”的通達,尋繹“書跡”與人的本真情態的潛通暗合。靜對前現代書法文本,我們可以思見那無欲無求、任情恣肆的情狀從書法文本上如醇酒般流香、宛然一老叟竹杖芒鞋優游于山林之間,或枕石漱流或援琴舒嘯,溢蕩不息千年傳統書法文化的精魂,又可敏銳的覺察到一股清新思變的書風在流衍奔突,且勢頭強勁。

歷史證明,在書法文化流變的長河中,民族文化訴求都在藝術嬗變中得到確認,類現代書法文化觀念的嬗變,書法語言的演變及審美形態的更替則可以從書法文本所彰顯的情態意蘊及藝術精神中尋繹出深潛在創作主體文化心理深處的心靈“潛語”,及人的覺醒、人性的張揚而不狂躁,進而尋繹藝術的最終旨歸。從傳統尋繹到對文本期待視野的陌生感初臨,類現代書法文本藝術的自為性與自我認同意識的增強,已然殊異于傳統書法文化,要說是對前現代書法的遞接、承傳,莫如說是以更為積極主動的姿態與傳統書法相疏離,將藝術意象溯取觸角探伸的更為邈遠。尤其注重具有現代意味的書法文字征相的物質留存,以銅器銘文的圓潤秀逸為基,在瓦當、巖刻、鑄幣等器物上攝取,吸收文字的狂逸氣息,使得書法文字意象的現代性書寫風貌雖具野逸之氣、似與傳統書法迥然有別卻又溫潤平貼,有大氣象。追求邈遠、蒼古、歷史原初意味,注重時空陌生感的尋覓,以時間和空間距離將文本與現實相疏離,以熟識的文字與陌生的藝術風貌呈諸觀者,凸顯文字的原初狀態,以此彰顯藝術形象的特征與藝術精神的溯取,體現民族精神氣質、審美趣味、心理內涵的漸變,形成可接受性,達到民族審美心理的認同與詩意表達的可能。

最能表達類現代書法文化古拙與陌生意識初臨的文本多以篆書、草書為重。孫過庭《書譜》中言及的“篆尚婉而通”(見圖5)的篆書中鋒用筆規則在真實歷史文化語境的映照下,顯得力所不逮,而上古文字體系的發現向世人展現了上古篆書文字書寫時的風貌,那些古牘上隨意蕭散、又極富原始生命意味的“側鋒”用筆,時空的渺遠隔絕了常態審美心理對文化的認知通達,令原本就已很奇詭的古篆空間更具有異姿妙態了。閱讀王友誼的書法文本,頗具類現代書法文化意識,結字以甲骨、金文、小篆相糅,又以金文動態的空間態勢使之歸于和諧統一,整個作品在形式上隨意揖讓騰挪,卻自具矩度,大有“神龍變化,屈伸無盡”的意象,用筆側鋒出之,墨法枯索而韻味盎然。游移其中,我們仿佛踏訪了遠古原初文化,傾聽了遠古文化的足音,飛逸奇深的線條中看到了民族文化的積淀與當下審美的詩意頷首。

類現代書法文化的存在使現代書法否棄共同文化表象從而進入歷時文化積淀進行汰選與積存成為可能,為現代書法認知母語文化從中尋繹與現代的契合提供詩性文化蔭庇、使之接近尋得藝術旨歸。其旨歸的尋得,以現代性書法文化言說范式即文本本身的陌生感的主流呈現為藝術特征,卻難于為當下審美文化心理所認同,現代書法審美認同之路漫漫且修遠,但卻具有審美認同的空間。

現代派書法文化現象是書法文化詩意尋繹歷程中的重鎮,是當下書法主流意識,具有著全然否定傳統自成格調的文本言說霸權意味。經過前現代、類現代及現代派三個流變驛點,給當下書壇以及整個民族審美文化心理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急速的轉換著審美旨趣,而其浮躁之氣也使其毀譽參半,莫衷一是。或說現代派書法的存在破壞了書法藝術精神的承傳遞接,放逐了詩意表達的存在意象;或說開創了書法文化的新局面,既秉承傳統又為書法文化提供了詩性空間,調動了世人的期待視野與審美認同欲念。審視現代派書法存在的當下語境,不能不說對其言說范式的影響甚大。當下書法文化語境——“視覺藝術”、“展廳效應”的高揚猶如雙刃劍,使書法從精英化走向平民化,從書齋雅興到民間吟唱,“潛在著浮于表面的熱鬧而有失于藝術的冷靜與深刻的文化行為,對現代派書法的文化品格與審美取向影響巨大”,(10)“由于急功近利 ,容易造成創作主體片面追求‘展廳效應’,喪失情感傾注,缺乏詩意情態的投射與表達可能,使創作活動失去人文精神和主體精神的依托而變成從形式到形式的產品生產。”形式至上的標榜,“丑書”的走俏,莫不昭示出現代派書法文化的偏激、浮躁、造作、媚俗等畸形心態。尤其是書法語言的形式化傾向,從當代文化發生視角看,形式化傾向是展覽競爭機制催發的結果。對古典與傳統進行復制、擱置、整合,諸多物質材料的應用(如將幾種古代書法文本復制、與報紙粘貼在一起),熱熱鬧鬧的景象給讀者造成書法文本言說的最初震顫,傳統意象與藝術精神被放逐遮蔽不彰。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其正面反映了人對生命本質的認同與心靈選擇的肯定,其負面表現即是書法創作追求刺激性而忽視涵詠意味、放逐了書法文化的本體精神,完全歪曲了現代書法藝術精神特征:情感化、寫意化、自由本真、深層心靈自由化傾向。眷顧傳統書齋創作模式與詩意表達的涵蘊性,現代派書法兩極狀態(詩意的尋繹與詩意的毀損)存在,卻難與千年承傳遞接不息的審美認同意識相融契,頗多抵牾。重內在學養的積淀,重詩意的流露,重人文關懷,這些亙古不易的藝術精神的缺失,卻是不爭的事實。

詩意的毀損姿態、非正常的創作動機造成了現代派書法乃至現代書法文化與民族本有藝術精神相疏離,給當下整個人類文化層面投射了陰影,遮蔽了書法藝術本有的光輝。此種現象是我們所深惡痛絕、極力鄙薄、竭力摒棄的。當然,現代派書法藝術精神的表面背離,在民族本有的審美文化心理以及認同方式干預下,“不至于象西方的現代藝術那樣,在獲得充分的表達自由的同時也陷入了深刻的敘事危機或者說表征危機。”(11)撥開現代派書法文化表面的喧然景象,一批“取法乎上”、始終沉思默尋現代書法文化詩意表達的藝術家,還是為現代書法詩意流注并影響世人的審美心理、贏得對藝術文本的認同而辛勞不已。面對當下書法潛在的危機與顯在的繁榮,凝定心緒,上溯歷史,以陌生的意識、陌生的情感追憶陌生存在的時空狀態,給世人展現陌生的透溢深層審美文化意蘊的現代派書法文本。“學院派”現代派書法文化的探索,以詩意的尋繹為旨歸,以陌生化機制觀照歷史文化為走向,極大的豐富、充實了詩性表達空間,深入關注藝術家使命和精神生態以及生命本體的意義原則,否棄心靈的物質遮蔽,真正完成心靈的超越。“這種超越從時間上講,就是超前,因為 藝術家從來都是人類精神世界的前沿陣地的探索者;就空間而言,則指獲得藝術上的新的高度與跨度、掙脫一切自我羈絆,”(12)生命詩化,藝術純化。從理論與實踐變革著傳統書法,又為現代派書法做到了去弊作用,引領現代派書法奔向狂歡時代。傳統書法重視文字的形音意的和諧統一,而“學院派”書法追求文字的形體解構、重寫,不滿于筆墨無言的傾訴,在大氣盤旋的線條與拙樸的空間構成中,努力實踐現代性理論闡釋,注重“形”即線條的純化構成和分布所具有的視覺效應與心靈律動,“使得當代書法創作遭遇到深刻的焦慮”,⒀但又不得不膺服于時代的悸動。在傳統與現代的承傳與滲透中,強調書法時空感的裂變,突出書法線條運行和空間割界的音樂效果。“學院派”書法藝術家秉承傳統書法文化精神自由的書寫,但時時求異,拒斥千篇一面、循規蹈矩,凸顯出獨異的狂狷之氣。他們堅持獲取傳統精華,離棄傳統,不以拆解、毀損、游戲來觀照書法,而是對傳統進行變革與重建。曾來德,在現代派書法藝術實踐中,其建構頗具“學院派”氣息,在意象索取與文本建構上,“返回古典傳統(二王以下的帖學碑學)以前的原初性的中國文化源頭,從遠古的蠻荒氣息中,從石器時代的陶器花紋線條和空間分布中,從漢代簡牘民間性書法、敦煌寫經中,(見圖6)去尋找那雅拙、天趣、神駿的、未經過‘古典’過分修飾束縛的原生態書法,使當代藝術精神與原始意象接通”,⒁或追求文本話語言說的創作,注重時空裂變中的視覺震顫與情感震驚。其文本風格多樣,從“字體、用筆、結構、章法、墨色都絕不相類”,“追逐大、險、奇的書風反對一元風格”,“張揚非定型化、不確定性、非體系性、開放型”,(15)求企古典傳統的兩極拉伸。尤其是王鏞、沃興華、白砥等人的現代派書法探索,作品雖然在審美變形以及美術化文本建構追求中,表現線條內在張力,追求結構空間敘事的夸張與變形,但其文化內蘊處處流溢,秉承“以無法為有法”的書寫法度,“以無限為有限”的高妙構圖范式,“時刻在保持審慎的創作態度中對傳統自律性”(16)稍有逸出,在審美變形的同時,照顧審美心理的客觀狀態,并積淀著陌生的但又傳遞了千百年的程式符號,自有書法語言言說的隱喻魅力,有著審美價值轉換的可行性,確保了書法藝術的持續性與現代派乃至現代書法文化的存在立場。

結語 詩意的尋繹斷想

檢審現代書法文化的言說與當下成就,瞻望其流向,書法文化詩意的尋繹看似與詩意的尋得距離越來越遠,時空隔膜感強烈,大有背離詩意、毀損詩意形象的表達、顛覆傳統、解構文化、傾慕審“丑”現象,從而自絕于書法文化,抗拒了民族審美心理的認同。但是,現代書法文化現象的出現,在文本的創造以及意象溯取機制干預下,使書法文化在自覺轉身的看似無奈的嘆息中完成了既彰顯自我生命情態又應和時代與民族審美認同的自我文化心理建構,其深層意韻流溢著前史文化意味。表演陌生程式符號藝術的現代書法,追尋詩意,關注生命狀態,在當下的喧嘩文化語境下,能否尋得詩意完成棲居?

當代西方文明在自我拯救中,走出了固守的邏格斯中心論,追尋無固定中心,尋求更開放自由的心智,⒄融通了中國文化千載以降的文化暗含,開始追問人類的精神認同和藝術取向。現代書法文化的主動姿態、主動精神以及詩意追尋實際就是對原始自由率意的書寫精神和人類本真童心的追問,是對充滿雄偉、豪壯生命氣息和以風骨為標志的雄強、質樸的內在精神的呼喚。⒅現代書法深植民族文化的深層意蘊之中,以對母語文化的探尋,來豐富民族審美心理構建、追思生命狀態的詩意化,承認書法詩意表達及書法文化的屬性,情感投射構成書法詩意表達的可能性空間——線條的輕重緩急、墨色的濃淡干濕、文本結構的繪畫美帶有原初的回歸意味,以變形的書法潛質徜徉流衍,這便是現代書法文化存在的根由和詩意尋繹的最終旨歸,現代書法文化的艱維詩意尋繹之路本身就已意趣盎然,完全有詩意尋得臻達澄明之境,從而完成詩意棲居的可能。

(1)(3)(4)(10)(11)黎東明《審美變形的藝術表達機制》,轉引自《書法報》2004.3.8第4期

(2)詳見馬奇主編《中西美學思想比較》,第十章,1994年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5)王國維語,轉引自龍泉明《中國新詩流變論》,2003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6)參閱吳振鋒《心靈自由——對新時期書法文化意向的回望與反思》,《書法研究》 2000年第一期p9

(7)吳振鋒《心靈自由——對新時期書法文化意向的回望與反思》,《書法研究》2000年第一期p3

(8)宗白華語,轉引自吳振鋒《心靈自由——對新時期書法文化意向的回望與反思》,《書法研究》2000年第一期p23

(9)吳振鋒《心靈自由——對新時期書法文化意向的回望與反思》,《書法研究》2000年第一期p23

(12)(17)吳振鋒《心靈自由——對新時期書法文化意向的回望與反思》,《書法研究》2000年第一期p29

(13)(14)(15)(16)參見王岳川《中國鏡像——90年代文化研究》,2001年版,中央編譯出版社

(18)參閱(美)H?帕克《美學原理》,張今譯,2001年版,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