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略論中國油畫的發展暨對中國油畫的新檢討
武菁
【摘要】文章以較為簡略的語言回顧了油畫在中國的發展歷史,并且針對中國油畫界出現的一些問題做了三點檢討,并希望能創造出不拘泥于西方的中國版本的油畫。
【關鍵詞】中國油畫;發展史;檢討;中國版油畫
中國以油繪畫的歷史,大概可追溯到1500年前,那時漆器剛剛產生,據古史記載,先民們多以這種形式繪畫于棺木及陪葬器皿中,以達到防水、美觀的作用。直到明代,意大利傳教士利馬竇來華傳授基督教義,隨同而來的還有兩幅天主、圣母油畫像。至此,中國油畫才開始出現發展的端倪,但此時,中國本土畫家在驚異之余并未對此產生過高的藝術評價,明代的油畫作品,傳流下來的僅有一幅色調平淡、繪于木板之上的《木美人》圖。清康熙年間,隨著郎世寧、王致誠等的來華,并成為清廷內的第一批外籍畫師,再到雍乾兩朝,宮廷中的漢人奴仆(即包衣)受命向西洋人泰西學習這一技法,這一時期的代表作為五德的紙本油彩山水畫。
中國油畫的真正發展史載鴉片戰爭以后,至今不過200年的時間,19世紀末基于前期的不斷摸索和積累,真正掌握這一繪畫技巧,并使其形成一個獨立的新文化的畫家才開始出現,戊戌變法之后,一些中國文人到歐洲各國主動學習這種西方繪畫技巧,此時,康有為的《意大利游記》,薛福成的《巴黎觀油畫記》使得中國藝術家更多的知道了于中國傳統繪畫不同的另一片天地。
留學日、法、英等國的藝術家歸國后的狀況為:1909年,周湘創辦了第一所中西美術學校,傳授西洋繪畫技法,培養出了諸如劉海粟、烏始光等第一批中國油畫家,這是西方美術教育在中國的開端;1912年,國立美院北京美術學院(后改名為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成立,林風眠任校長,后有徐悲鴻任主任的中央大學藝術課也相繼成立,還有林風眠任院長的國立藝術學院(即后來的杭州藝術專科學校),與此同時,各種美術社團也相繼組建,較早的有東方畫會、天馬會、晨光會以及后來主張超現實主義的決瀾社等。此時,中國油畫界大致形成了三個畫派,即以徐悲鴻為代表的寫實派、以林風眠、劉海粟為代表的新畫派,以龐薰琹為代表的現代派。
上世紀30年代末至40年代,正是中國戰火紛飛之時,油畫家顛沛流離,但產生了一系列反對戰爭,歌頌和平的佳作,如唐一禾的《勝利與和平》,司徒喬的《放下你的鞭子》等,總之,這一時期從事油畫創作的作家并不多。
1949年以后,徐悲鴻的寫實主義大盛其時,通俗的寫實手法,帶有理想主義的新生活題材成為建國初年的共同追求目標,董希文的《開國大典》為此時的代表作,但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一直占據油畫主體的風景、靜物畫越來越少,這是當時油畫界的缺憾。
20世紀60年代初年,隨著文藝政策的調整,油畫藝術出現了一個新的高峰,李化吉的《文成公主》,羅功柳的《在井岡山上》是這一時期的代表。1964年以后,左傾錯誤對油畫的發展影響很大,剛剛凸起的高峰,在“一切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下,迅速低沉了并且大量的優秀繪畫作品被銷毀,油畫創作活動幾近停止,這一時期所見最多的是數以萬計的領袖油畫肖像,以及那些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形象的油畫作品,油畫變成了造神的工具,這是很值得悲哀的。
文革之后,油畫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各種協會林立,各種畫風并起,畫家和觀眾對虛套、粉飾的反感,和對個人民族命運的思索,使得油畫創作境界有了新的開拓。羅立忠的《父親》,陳丹青的《西藏》,聞立鵬的《大地的女兒》······這些都標志著一個別樣的時期的開始和一個舊時期的終結。
然而雖然文化的禁錮已經解除,但由于各種原因,大部分畫家的眼光與思維尚未完全打開,尚處于更多的模仿西方借鑒西方的狀態,我們回頭看以看中國的一代又一代油畫家,正是在不斷地模仿、借鑒中翻版和改版歐美現代油畫,魯迅先生曾說:我們要“外之既不落后于世界之思潮,內之仍弗失國有之血脈,取今復古,別立新宗”。這樣才是可以再日益全球化的氛圍當中生存,但看我們的中國油畫,哪一次不是在一味的學習西方呢。
我們先有了以林風眠為代表的一批又一批“中西融匯”的現代型折中風格油畫;解放后,“蘇式現實主義”風格油畫又一度興盛、發達,成了名重一時的主流;與此同時,“油畫民族化”呼聲也在日漸高漲,在這一口號的鼓舞下,新寫意風格油畫終于得到了一定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從“星星畫展”到85美術新潮,不少歐美大師的藝術樣式又幾乎都可以在國內找到他們的效仿者和“翻版”作品,敢問其中哪一個流派、哪一種樣式又能說是我們自已獨創的“中國版本”油畫呢?因此我們須引起警覺,且須予以深刻的檢討。
第一,林風眠、徐悲鴻等老一輩油畫家為我們開創了一個中西結合的路子,可是幾十年來,后繼的畫家總也走不出去,純中國版本的油畫還沒有出現。
需要檢討的第二點:一直以來,不論是高校的大學生還是高校的老師甚至一些專職畫家,都覺得油畫僅僅是一門手藝問題,歐洲大師們幾乎是高不可攀的,所以不停的去學習,去探索,這實在是一個誤區。我們應該清醒的認識到,要走中國版的本土油畫,此路不通,甚至可以說,這條路已是窮途。
基于其上兩點,我們還需要認真檢討第三點,那就是強調一味的民族化,按中國傳統的繪畫方式來發展油畫,即所謂的油國畫者,其實這歸根結底還是對中國傳統和西方藝術的翻版,創新之處不大,我們甚至可以說,這是把油畫帶入了一個歧途。
以上三處檢討,實在是我們在今后的創作中所應該注意避免的,只有這樣,創立中國版本的油畫才能成為可能,油畫在中國才能更好的發展。
【
[1]潘自鋒. 近現代中國寫實油畫的發展趨勢及展望.藝術市場, 2007年第二期 .
[2]陳履生. 談中國油畫發展的“戰略性轉移”. 美術報, 2005
[3]胡殷紅 顏慧 納楊. 中國當代油畫發展的民族化道路座談會召開. 文藝報, 2004
[4]劉淳中國油畫史中國青年出版社2005.7
[5]路艷霞. 249件佳作回顧中國油畫30年. 北京日報,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