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從海頓、莫扎特看鋼琴演奏中的古典主義風格

熊旭 周楊

內容摘要:對藝術作品風格的把握,離不開對其形式要素的考察。海頓、莫扎特所在的維也納古典樂派時期是一個思想變革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歷史階段。通過對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作品的藝術風格和必需的技術規范的考察,以及對他們一些共同特點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形成對古典樂派藝術風格的基本認識,為音樂風格概念的形成和鋼琴技術要領的掌握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古典主義風格海頓莫扎特

當鋼琴彈奏水平達到一定程度時,準確把握和理解作品的藝術風格的問題便凸顯出來。這是每一位琴者理解音樂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質和基本能力。周光仁先生曾說過:“為了更好地理解音樂作品,就必須對音樂風格有深入、正確的把握……音樂風格把握的錯誤,在某種程度上比彈錯音還嚴重。”任何一個演奏者如果不能對其彈奏的作品風格作出正確的把握,就談不上對音樂作品有深刻的理解。因此, 風格的把握在詮釋鋼琴作品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以海頓、莫扎特為代表的維也納古典樂派占據了鋼琴發展史中的重要地位,而鋼琴作品也是兩人創作的重要領域。本文正是從兩人鋼琴作品中的共同特點來探討這一時期,他們對鋼琴作品風格的把握。

一、古典主義音樂的一般特點

“古典的”即為“classic”,在古代文法學家筆下是指“最優秀的”“經典的”之意。而在中國,我們譯為“古代的”和“典范的”兩層意思。在這里我們所說的“古典主義時期”,只是狹義地指18世紀中下葉,在維也納形成的以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為代表的德、奧音樂。這一時期,由于受法國大革命的巨大沖擊和啟蒙主義“返回自然”思想的影響,要求音樂質樸化和平民化,音樂特征慢慢地完善成熟,其音樂特點主要如下:

1.主調音樂代替了復調音樂。盡管古典音樂在巴洛克時期孕育并且帶有巴洛克時代的印跡,但在這一時期“以旋律與和聲背景”為主體的主調音樂仍然占據了主要地位。

2.和聲進一步發展,由“主——下屬——屬——主”建立起來的功能和聲及其調性關系體系成為音樂結構骨架。和聲語匯更加豐富,大膽采用了離調、轉調手法,使旋律更富于表現力,更加立體。

3.受法國大革命和“啟蒙思想”的影響,這一時期的音樂逐漸擺脫了宗教內容,取而代之的是以“人”為中心的人文主義內容。“人”取代“神”成為音樂作品的主角。

4.音樂結構形式發生變化。這一時期,奏鳴曲代替了古組曲、二部性古奏鳴曲、托卡他等曲式,形成了結構清晰嚴謹、織體細致、音樂語言平易近人等特點。同時,這一時期,變奏曲也被廣泛運用。

二、海頓、莫扎特的鋼琴作品風格

海頓和莫扎特的大部分鍵盤作品被認為是為鋼琴而非羽管鍵琴而寫的。雖然當時的鋼琴聲音音質比現代鋼琴更加輕薄,但它的延音踏板以及強弱方面細微的變化對古典風格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在約瑟夫·海頓(1732—1809)的整個音樂創作中,鍵盤作品并不是他創作的主體。海頓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交響樂及弦樂四重奏的創作上。但不管怎么說,海頓卻預示著莫扎特風格的成熟。海頓的鋼琴作品初聽時并不像莫扎特作品那樣迷人,反而有些冗長、粗暴,有時甚至有些野性。莫扎特鋼琴作品中的聲音因素在海頓作品中幾乎找不到。海頓不十分關心鋼琴上的歌唱性,而是更致力于純正的表情。他的鋼琴作品中有一種樸實的熱情,并有著無比的幽默感。他并不熱衷于炫技。和莫扎特相比,莫扎特用很多的“Aallegro”,而海頓更愿意選擇“allegro moderato”,甚至“moderato”。

莫扎特(1756—1791),一位墜入人間的音樂精靈。他的精巧、典雅、純凈、澄澈,在歡樂中隱含淡淡哀愁的鋼琴音樂,使他在鋼琴藝術發展史上獨樹一幟。他的形式感和對稱感似乎與生俱來,而且那種適度的均衡與他來自直覺和靈感的技藝緊密結合在一起。他的鋼琴作品很少追求激情表現或炫技因素,而是忠實于更為親切和家庭式的奏鳴曲。除去個別較簡易的樂曲外,莫扎特的作品幾乎無難易可言,每一首都需要極透明的音質、典雅的情趣、準確的分寸、嚴密的控制、敏感的指觸、均勻的走動等,因而都很難演奏得天衣無縫、完美無缺。

我們知道,一切藝術風格的把握,都離不開對其形式要素的考察。因此,通過以上對海頓、莫扎特的了解,我們可以粗略地把握一些古典主義風格的要素。

三、演奏古典作品所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達到古典主義風格的要求、在技術環節上的完善,需要正確處理以下幾個方面的關系。

1. 速度和力度

在彈奏古典鋼琴作品時,正確的速度和力度是極其重要的,隨意地變化速度和力度,都不符合古典作品的音樂風格。正確地把握和知道速度究竟多快是彈奏古典鋼琴作品所必需的。古典時期的演奏速度比巴洛克時期有了很大的提高,速度向兩頭擴張。這一時期的快板樂章比巴洛克時期快得多,而且表現力深刻的慢板樂章往往更慢。海頓和莫扎特從不為他們的作品標上速度記號,現在版本上所標記的速度記號都是后來人加上去的。但我們在演奏他們的作品時也應該有個速度的定量,根據當時的時代背景和我們對這一時期音樂的了解,我們一般把它定量為:快板(allegro)不超過II =132,而柔板(adagio)可慢至=48—50左右。總之,要充分保持穩定、統一的速度,絕對不能時快時慢。

而在力度的表現上,由于“槌子琴”的出現,音量較過去增大了,可以用不同的觸鍵來表現漸強漸弱等變化了,因而音樂表現力較巴洛克時期更為豐富。雖然這一時期鋼琴制造上有所發展,但還遠不如現今鋼琴音色豐富、洪亮,聲音也不能像現在的鋼琴延續得那么長,因此,其力度比現代鋼琴整整低了一個等級。由此看出,在演奏古典時期作品時,現代鋼琴演奏最大音量也僅僅相當于“mf”,最輕音量則相當于“ppp”。到貝多芬時期,鋼琴制造和鋼琴演奏又有了一定發展,力度幅度增大。因此在演奏這一時期作品時,我們可以有所變化,但應考慮當時的特點,把握好限度與分寸,彈出盡量符合當時時代背景的音樂。

2.觸鍵與音色

古典時期的鋼琴發音明亮、顆粒清脆,是我們的現代鋼琴很難做到的。莫扎特鋼琴作品聲音靈巧而華麗,而海頓有時比莫扎特更富朝氣,更具幽默感。因而可以看出,彈奏古典作品要達到我們想要的音色,就要通過均勻清晰的顆粒、活躍的節奏、流暢的氣息的途徑來實現古典主義特有的高貴氣質。而良好的音色的實現是通過觸鍵來完成的,因此,通過海頓、莫扎特我們可以看出彈奏古典作品應遵循以下原則:

①彈奏古典作品時,觸鍵應以指尖,尤其是第一關節為主要部位,下鍵時,指尖要輕,觸鍵要快,指尖在發音后一定要輕輕支撐住,而力量則應立即松開。不能用臂力壓迫鍵盤,必須控制好聲音的“點”。

②彈奏出的音色應明亮而圓潤,演奏者要控制好自己的肌肉,通過手臂“松”而不“懈”的力量,彈奏出富于明快、透明、純凈的音色。

③音階的走句應干凈,流暢。用手指奏出富有彈性的音。指尖動作越小越好,其觸鍵速度在單位距離內應該較快,彈奏出顆粒清楚、以“nonlegato”為主的音。

④在手腕配合下,彈奏出有“呼吸”的樂句。鋼琴演奏就像聲樂演唱一樣,都是有“呼吸”的。演奏者通過力量的“上抬”和“下沉”,來實現樂句起伏中形成的“氣息”,并根據演奏者本人對樂句的理解來決定使用連奏還是斷奏,通過演奏者的手腕、手臂來調節樂句,使聲音和諧、統一,彈奏出美妙細膩的樂句。

3.裝飾音的彈奏

裝飾音一直是個比較復雜的問題。周廣仁先生曾指出過:在裝飾音記號統一以前,我們很難認定統一的標準。而且,在實際彈奏中,對同一個裝飾音,每一位演奏者又有不同的彈法。再者,隨著鋼琴演奏的發展,后人編撰前人樂譜的版本日益增多,給我們研究這個問題帶來了更多的紛擾。古典主義時期的裝飾音基本繼承了巴赫的傳統,以下只是對裝飾音的一些一般規律進行的探討。

①顫音(tr)或回音(∽)。顫音的數量較為自由,不像巴洛克時代的那樣嚴謹,速度和數量由演奏者根據對樂曲的理解而決定。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海頓、莫扎特時期,所有奏法都從標明的主要音符上方二度開始,而到貝多芬時期,則演變成從原音開始。

②長倚音一般具有留音效果,甚至彈奏效果是將音符時值對分。如則應彈奏為。這在莫扎特K283第一樂章,K311第一樂章,海頓的HOBXVI37第三樂章中都能遇到。

③回音應包括在主要音符時值內。裝飾音的第一個音應彈在拍子上。如貝多芬的OP.49第一樂章中回音的彈奏。但有時,回音也從拍子后開始彈奏,這就要看演奏者具體的喜好而定。

另外,貝多芬的裝飾音略微復雜,如半顫音、分解和弦或琶音、短倚音、長倚音等。我們不可能用某種規范加以限定,只有演奏者根據音樂的時代背景和自身的喜好同時參考大師們的演奏來彈奏。

4.踏板的運用

18世紀后30年,有不少鋼琴被裝備了一個膝部杠桿,近似于現代鋼琴的制音器踏板。踏板就是這一時期發展起來的。在海頓、莫扎特時期,鍵盤作品基本上都是為古鋼琴而作,由于古鋼琴與現代鋼琴結構完全不一樣,因此,據考察,他們的作品中沒有踏板使用的標記。但這并不等于演奏他們的作品時不需要使用踏板,所以很多演奏者在彈奏他們的作品時感到迷茫,他們不知道,在任何風格中,右踏板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是給予更多的共鳴和音色。這一點對古典樂派作品同樣適用。因此,演奏者應始終記住:在使用踏板時首先講究織體的清晰度,句法和奏法絕對不能含糊不清。即使要使用踏板,也要盡量保持音的清晰,使聽者覺察不出來。其次,在有長時值音符的慢速、歌唱性段落中,右踏板不能踩得過深,在這里使用踏板的功能主要應幫助避免聲音發干,使整個樂句有一個很好的過渡、連接,起到潤色的作用;最后,句法、連線和所有其他奏法應保持清楚,包括休止符都不能用得模糊不清。踏板的運用不能影響以上所述的劃分。

隨著時代的進步,鋼琴制造業的發展為演奏者的踏板運用提供了基礎,左踏板的出現也增強了作品的表現力。在這種背景下,演奏貝多芬作品,運用踏板自然比海頓、莫扎特多得多,復雜得多。但不管是演奏貝多芬還是海頓、莫扎特的作品,我們應始終記住古典時期使用踏板的總原則就是:增強樂句的連貫性,使音響獲得更豐富飽滿的效果。

四、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海頓、莫扎特鋼琴演奏風格的研究以及對彈奏技術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維也納古典樂派時期的鋼琴作品的彈奏風格所需要把握的分寸,在于內在的深刻和外表的含蓄、有節制的統一。演奏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鋼琴作品需要有符合這個流派音樂的演奏風格。鋼琴300年演奏藝術的發展過程表明,風格作為一種音樂文化趣味和形式要素、一種演奏中必不可少的認知概念和外顯形態,是反映作品思想主題、精神內涵、情緒情感和審美趣味的重要因素,是每一位演奏者在彈奏實踐中不能忽視的。我們只有將作品與藝術流派的共性相結合,深入體驗、挖掘作品內涵,準確把握和理解作品的藝術風格,同時,不斷提高自身音樂修養和彈奏的技能技巧,才能為培養良好的音樂審美能力及所衍生的各個方面打下堅實的基礎。

[1]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

[2]黃瑩《風格的研究——鋼琴教學中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鋼琴藝術》)

[3]羅曼·羅蘭《古代音樂家》《當代音樂家》

[4]修海林、李吉提 《西方音樂的歷史與審美》

[5]鄭興三《論莫扎特鋼琴曲的演奏風格》(《廈門大學學報》)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