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語文教學情感教育藝術
黃翠林
論文關鍵詞:語文教學情感 教育藝術
論文摘要:“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詩文典籍, 皆有情之物。語文具有人文學科所獨有的藝術魅力, 有著濃郁的情感色彩。語文教學中, 師生的情感信息交流往往比認知交流更為重要。因此, 教師要善于尋找最佳契機, 讓課堂教學的情境與學生的感受融會貫通。
成熟的語文教學不僅僅是語法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過程, 更是教師的教學情感和學生的學習情感以及作品的表現情感三者溝通融合的過程。南朝劉勰說過:“夫綴文者情動而辭法, 觀文者披文以人情, 沿波討源, 雖幽必顯?!?教語文就是要讓學生“披文以人情”, 在這種情的熏陶融合之中, 使讀者身臨其境, 方能“沿波討源”, 達到“其言若出于吾之口, 其意皆處于吾之心” 的境地。用語文獨特的人性美之魅力, 去豐富和發展語文教學過程, 收到讓學生喜怒哀樂, 達到“忘我” 的效果。
一、發掘情感之源以蓄情
優秀的文學作品皆作家情感的凝聚與升華, 均蘊含著火一樣的熱情。正如托爾斯泰所說:“真正的藝術產生的原因, 是那想表達日積月累的感情的內心要求?!?中學語文教材文質兼美, 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情致。像“荷塘月色” 的淡雅靜美;“故都的秋” 的清靜悲涼;“楊柳岸, 曉風殘月”的兒女情長;“千金散盡還復來” 的瀟灑飄逸……教者就是要發掘這些情感因素, 用整個身心去體驗這些情感, 讓教材中的情感來點燃起自己的情感之火, 做到“遵四時以嘆逝, 瞻萬物而思紛”、“登山則情滿于山, 觀海則溢滿于?!?。教者在備課時要從發掘情感之源的角度出發, 既備文又備情, 著眼于教材的情感點, 學生的情感點和教師的情感點,架起一道共鳴的橋梁, 點燃火一樣的情緒。
二、運用語言魅力以激情
孔子云:“情欲信, 言欲巧”,“言之無文, 行而不遠”。這里所說的“巧”、“文” 就是文采,也就是語言的美??梢娬Z言的美,不僅為美而美, 而且有表情達意的實用價值。成熟的語文教學,首先是語言的教學,讓學生在經典的范文中習得語言、積累語言、賞析語言, 不僅僅是一種工具的傳遞,也是一種技能的培養,更是一種人文的熏陶。常言道:“文章不厭百回讀。” 可見,要發揮語言的魔力,就要讀,朗讀、美讀,借以激發學生的情感。首先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運用貼近文章情感的語音、語調、語速真實準確地再現文章的情感,把無聲文字中蘊涵的情感變為有聲的可感知的情感,使不生出之于口,聞之于耳, 感知于心,進而與作者的心融為一體。學生讀的過程,就既是一種反復體味、理解深意的過程, 也是一種漸入佳境的過程。
教師還要運用貼切的語言,創設良好的情感氛圍,激起學生情感的波瀾, 進而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要達到這一境界, 教師必須要有豐富的情感和良好的語言基本功。教師的情感要伴隨教育內容或激烈、或輕淡、或高亢、或沉郁。教師的語言要飽含深情, 抑揚頓挫, 或柔和親切,讓語言這只巧妙的手來撥動學生的心弦, 讓學生順著老師對文章情感的演繹來體味作者的情感, 在潛移默化中被同化, 被喚醒。 當然, 老師好的范讀是成功教學的前奏, 對學生人情入境起著重要的引導和催化作用。如教余光中的《鄉愁》,教師如能用沉靜的語音、低緩的語調、哀婉的語氣把作者那思念親人、眷戀祖國的無盡愁思恰到好處地展現出來,學生能不感動嗎? 再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用一種輕柔纏綿的語調、委婉哀傷的語氣把作者那對康橋的無限依戀,百般珍惜、難以割舍的感情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 把課文中無聲含情的文字變成有聲有情的語言, 使課文的語言如出我口, 如出我心。學生能不動情嗎?
可見, 一個出色的語文教師, 一定是一個善于用語言控制課堂氣氛、調節課堂節奏的教師。講課的語音、語調、語速要隨文而變, 既能顯示氣吞萬里之氣魄, 也能表達纏綿婉約之情懷, 這樣才能借用語言的魅力以激情。
三、喚起情感共鳴以傳情
素質教育視野下, 語文教育應該是一種審美創造、心靈感應和情緒感染的過程。面對一篇篇有血有肉, 情景俱佳的作品, 語文教師要“用自己的情感之火” 點燃學生心靈的情感的導火線。教師要投入課文情境, 把自身體驗到的情感傳遞給學生, 進行心靈接觸, 產生情感共鳴, 從而引領學生去品味文學作品的藝術靈性。
語文課堂, 教師要以情感的感染驅動為著眼點, 以讀為旋律, 融聲音、表情、姿態、手勢為一體, 綜合運用多種情感教學方法, 如創設情境, 以情動情; 表情朗讀, 感染學生; 選好動情點, 品味情感; 表演再現, 體驗情感;聯想想象, 豐富情感等, 力求“以形美感目, 以音美感耳,以意美感心”; 使師生間心相印、情相通。讓濃郁的情感氛圍始終籠罩在課堂之上, 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產生精神交流, 收到春風化雨的育人之效。如教《春》一文, 學生在朗讀中, 會被文章里優美語言和作者飽含激情、樂觀向上的情緒所感染, 教者不失時機地引導聯想有關春天的詩文:“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有關聲的春天;“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 有關情的春天;“泥融飛燕子, 沙暖睡鴛鴦” 有關溫暖的春天;“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有關色的春天……在聯想的品味中, 讓學生與作者一起徜徉在春的海洋、春的氣息之中, 愛春之情油然而生。
當然, 語文教師的教學情感要適度, 要藝術地經營。讓聽者沉浸在一種審美愉悅之中, 如沐秋陽, 如坐春風。最好保持一種含蓄的有節制的奔放, 絕不能濫情, 不能張狂, 要有一種有條不紊、計劃周詳, 帶著無窮指揮和超常冷靜的狀態。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會準確把握學生“情滿意而溢發”的現象, 培養學生豐富的移情能力, 讓學生主動參與, 以己之情悟文之情, 以文之情激己之情, 提升審美能力, 追求更高層次的審美趣味, 追求更大的精神幸福。
[1]王承娟. 在情感體驗中學語文[J]. 吉林教育, 2010(2) .
[2]都春燕. 情: 精彩課堂的魅力修煉[J]. 新課程研究,20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