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師《和聲學》課程教學創新之我見
楊彬修
內容摘要:和聲是音樂構成要素之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和聲學是高師音樂教學中的基礎學科。如何增強學生對和聲學的學習興趣,提高和聲學的教學質量,是高師和聲學教學工作者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關 鍵 詞:和聲學教學創新
和聲學是一門理論性極強的學科,邏輯的嚴密性、組織的完整性、內容的連貫性、體系的穩定性堪稱所有作曲技術理論課程之首。和聲學是高師音樂教學中的基礎學科,和聲是音樂構成要素之一;它結合著旋律、調式、織體、配器、音色、復調等而具有明確的表現作用。[1]在和聲學的教學環節和實踐中,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何增強學生對和聲學的學習興趣,提高和聲學的教學質量,是高師和聲學教學工作者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教學觀念要創新
轉變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體,強調能力培養。運用新的課程觀、教材觀、教學觀,努力實現和聲課程在音樂理論課教學的作用和價值。和聲課教學不能依靠以往教學經驗和習慣,一味地追求規則的沿用,要從教學實踐的范例中啟發學生,激發他們對和聲學的學習欲望。讓學生熟練地掌握以三度疊置結構為主的和弦材料、結構特性、和弦之間功能的關系系統;聲部運行的條件與規律,傳統調性間的關系以及銜接的技術與調性布局的一般原理;半音體系的形成、分支、運用等技巧,完成和聲學教學中的各階段四部和聲寫作的習題、閱讀、分析、研究等。通過閱讀、分析、研究全面了解和重點掌握20世紀以來多元化、個性化的現代主義音樂思潮影響下的和聲語言特征、眾多音樂流派或體系的理論與技法。讓他們的耳朵能感覺和聲的音響美,思想上形成和聲思維習慣。[2]
明確“教”與“學“的關系,以調動學生學習和聲的興趣為著眼點,使學生由無意識學習變為有意識接受信息,讓學生明確學習和聲必須建立在聽覺想象的基礎上,否則就會勞而無功,背離和聲教學的目的。和弦本身具有的音響色彩可提高學生學習和聲的興趣。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就可以積極地思考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教學中,教師可采用啟發式、激勵式、誘導式、問題式、參與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使學生在理論上和創作實踐中充分理解和熟練掌握、運用近現代和聲語言的技能,感受到和聲豐富的音響效果和表現力。[3]
二、教學內容組織與安排要創新
教師要以講授和聲學相關的理論為先導,借助于各類范例在音樂作品中實際運用的狀況,使學生逐漸了解和掌握和聲學中的相關理論知識以及在和聲習作訓練中的技術手段,其中包括在分析音樂作品中各種和聲現象以及運用中的情況。在教學內容組織與安排上,要加大和聲分析教學的內容,將原來以和聲寫作練習為主的教學模式,改為以和聲分析為主,和聲寫作練習為輔的教學方式,加強和聲分析教學內容的改革,使學生在學習和聲學的過程中將原來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轉換成一種可以通過實踐充分理解和聲學在音樂作品中的真正內涵,達到學而致用的教學目的。
加大運用試題范例及范例分析等方式,通過優秀作品的和聲分析使學生逐步認識和聲在音樂創作中的應用規律。教師要盡量選擇一些學生熟悉的作品來進行分析,在分析之前,讓學生聆聽全曲,加強理性認識。教師在講解過程中,應不斷地在鋼琴上示范,讓學生知道每個和弦的變化。因為強調實際音響的鍵盤和聲學是和聲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解決教學環節中的技術重點與難點,也要通過實際作品的分析與視聽來達到理論與實踐相互結合的目的,讓學生知道,和聲不僅是一種理論技法,而且是一種音樂語言。正如文學中的語言一樣,優秀的和聲語匯越豐富,復音體系的音樂語言就會越豐富多彩。同時教師應與學生相互交流、討論,相互汲取經驗,取長補短,從而達到一種相對的共識,起到鞏固提高所學內容的目的。
在完成和聲學習題寫作的同時,教師還應要求學生研究分析相應階段的經典音樂作品,從作品中加深對規則的理解;另外在教學過程中,還要使書面作業構成多樣性的特點,盡可能安排織體寫作的訓練、為不同主題動機進行不同技術發展的寫作訓練、二聲部與三聲部甚至多聲部訓練的內容等等。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要創新
改變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氣氛,強化創新意識。和聲教學必須從單一的、僵化的模式中解脫出來,還和聲豐富多彩、多聲部音響、縱橫思維的本來面目;讓學生主動參與,溫故而知新,舉一反三。
運用高科技手段,進行和聲課教學。數字化教學手段以其特有的形象直觀性和應用交互性為學習者提供了全新的音樂學習方式,在音樂教育中已經展現出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除了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傳統的鋼琴作為教學工具外,計算機多媒體教學的運用也逐步完善,解決了和聲教學中理論與實踐脫節、學生的聽覺形象與視覺形象難以溝通的問題。同時計算機多媒體教學還可以:1.音畫同步。對學生來說則是看聽結合,學生看得見、聽得著,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了他們的和聲感知能力。2.示范規整。利用MIDI教學軟件得到的譜例不僅音畫同步,而且譜面規整清晰,使受教者賞心悅目。3.方式多樣、選擇自由。一方面,可供進行和聲教學的軟件很多,教者可根據需要作靈活的選擇;另一方面,每個軟件都提供了自由選擇聲部播放的功能,教師對一些相關聲部抽樣播放,可加深學生對某一聲部的寫作及分析要點的注意。4.創作余地大。由于MIDI技術是音畫同步的,使原本需板書后又彈琴示范的教師能解放許多教學時間,做各種不同方式的范題,又可來回切換比較,使學生從一開始就能認識到和聲習題的創作靈活性,便于激發他們的創作欲望,提高他們的創作能力。5.修改作業更直接具體。[4] 對音樂理論課教學的老師來說,給學生修改(和聲、配器、復調、曲式)作業是他們的一項重要而又艱巨的任務。不僅由于學生作業多而繁重,而且還同上課時一樣,沒有實際音響向學生作解釋,只能憑空、純理論上地給學生作一點批示,學生除了在一些純理論的原則上有所收獲外,難以得到實際音響效果變化的信息。而運用計算機多媒體教學,在對學生的書面作業進行分析講評時,可將習題原樣輸入到計算機內并拷貝到不同音軌,在新的音軌中對習題進行分析改錯(不同的改正方案可分別放置在不同的音軌里,各個音軌中的改正方案均可隨時單獨放音傾聽)。通過新舊配置方案的音響對比,學生對各種不同的和聲配置方法會產生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總之,高師和聲教學必須從根本上改變目前的教學現狀,在傳統教育方式的基礎上,采用新技術、新方法、新觀念,從內容、手段、方法等方面來改進我們的和聲課教學。
參考文獻:
[1]《高師音樂專業課程之我見》 錢正均《人民音樂》2002年第4期
[2]《和聲的民族風格與現代技法》人民音樂出版社編輯部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年9月1版
[3]《和聲學學習新法》 張肖虎 中國文藝出版社
[4]《MIDI技術在音樂技術理論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秦慶昆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6月第2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