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藝術歌曲的緣起

龍 濤

內容摘要:藝術歌曲是具有獨特品質的重要的聲樂體裁,在其獨立成型之前經歷了較漫長的歷史發展階段,本文試圖對藝術歌曲的緣起進行一些探討。 關 鍵 詞:藝術歌曲緣起歌曲曲調伴奏聲部 藝術歌曲是19世紀初歐洲浪漫主義音樂的產物,是一種專業性、室內性、抒情性相統一的音樂體裁,它是詩、聲樂旋律、相對獨立的器樂①(鋼琴)部分構成的統一的有機整體,是文學與音樂,人聲與器樂高度融合、珠聯璧合的藝術形式,它的源頭在德奧。 藝術歌曲表現的主體性、抒情性、專業創作的技巧性,器樂(鋼琴)部分和聲樂旋律的互動融合性,表演形式的室內性以及它產生和發展的歷史性是它獨特品格的整體聯系,是它定型成規的標志。基于此,人們普遍認為,藝術歌曲作為一種音樂體裁是由被譽為“藝術歌曲之王”的舒伯特最后確立的。但藝術歌曲并不是舒伯特憑空創造的,它在作為一種重要的音樂體裁真正確立之前經歷了比較漫長的歷史發展階段。 歐洲自文藝復興運動開始,音樂藝術逐漸發生了巨大的發展變化,聲樂藝術開始了向近代過渡,產生了各種體裁、不同風格的聲樂形式。特別是16世紀初發源于德國的宗教改革運動,不僅給整個歐洲的社會、經濟、科學、文化等諸領域帶來了全面的繁榮與進步,同時對音樂形式的發展變化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從此,個人風格和獨創性成為音樂創作的首要原則,使彰顯人文主義精神、追求感性自由、富于個性特點的歌曲藝術得到了蓬勃發展。 德國在宗教改革之前,其音樂只是一個二流的國家,主要模仿法國和意大利的音樂。但宗教改革之后,它就逐漸在歐洲音樂史上獲得了重要地位,特別是在歌曲藝術方面,在經歷了近兩個世紀、幾代作曲家的努力后,逐漸發展成為影響世界的重要的音樂體裁——藝術歌曲。 16世紀末以前,德國的各種歌集大都標明“可唱可奏”,這說明其形式尚未確立。從17世紀初開始,出現了一種新的聲樂抒情體裁,藝術歌曲的雛形——新“歌體……”(Neue Lieder)。就這一體裁的風格來說,曲調大多保留了民間音樂的基本素材,與民歌很接近,伴奏的形式及創作規范也尚未很明確。其代表性的作曲家的作品有很多,如奧佩茨(M.Opitz.1597—1639)的《德語詩歌集》(Buch von der Deutschen poeterey),碩愛因(Schoein 1586—1639)的《森林音樂》(Jocus nuptialis),克里格爾(A.Krieger 1634—1666)的自度曲《新旋律》(Neue Arien)等等。 18世紀中葉,伴隨器樂創作的“柏林樂派”的興起,出現了“第一柏林歌曲樂派”,這一現象標志著德國歌曲走上了自身獨特的發展道路,從此歐洲各國的歌曲有了創作方法、美學原則和風格上的鮮明區別。可以說,德國藝術歌曲得以產生的社會根源,首先在于啟蒙運動對思想的解放,其直接原因則在于市民階級社會地位的提高,也與普魯士弗里德里克大帝對藝術的保護政策息息相關。 第一柏林歌曲樂派的理論奠基人是克勞塞(Chr.G.Krause 1719—1770),最主要的作曲家是C.P.E·巴赫,他于1758年出版的《宗教頌歌和歌曲》(Geistlichen Oden and Lieder),包括了為詩人蓋勒特(Chr.Gellert,萊比錫大學文學教授)的54首詩歌譜曲。這些歌曲內容嚴肅深刻,富于思想性,代表著當時受啟蒙運動影響的知識階層的新思維。作品通常較突出歌詞的意義,旋律相對處于服從的地位,其中的譜曲大多是分節歌形式的,引人注目的是,大都寫出了完整的伴奏。作曲家表示,他不愿意讓“呆板的通奏低音演奏者”去任意想象,其中有些作品的伴奏有相當的獨立性。 C.P.E·巴赫的歌曲生前共出版約200余首,其創作實踐充分表明了當時鍵盤伴奏歌曲風格崛起的趨勢,從而使第一柏林樂派民歌風的、質樸的歌曲添加了專業創作式鍵盤音樂的典雅精致;與此同時,依然保持抒情的質樸格調。 另一種趨向與第一柏林樂派質樸風格截然不同:充分發揮個人創造力,突出創作歌曲音樂精致,邏輯嚴密的一面。如內弗(C.G.Neefe 1748—1898)引入并發展了帶修飾的分節歌,允許曲調和伴奏隨歌詞的后續段落作適當改變。他的歌集《歌唱與鍵琴小夜曲》(Serenaten beim klavier zu singen 1777)提供了范例:作曲家配合歌詞變化,對分節歌音樂部分的節奏和結構適當調整,同時對伴奏進行相應改變,對伴奏地位充分加以重視,表明了將伴奏視為歌曲內在要素的重要取向。

參考文獻: [1]白君漢:《論沃爾夫的藝術歌曲》,載《交響》2001年第2—3期 [2]保·朗多爾未:《西方音樂史》,周薇等譯,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年3月 [3]保羅·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樂》,顧連理等譯,楊燕迪校,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 [4]劉新叢、劉正夫:《歐洲聲樂史》,中國青年出版社,北京,1999年 [5]唐納德·杰·格勞特、克勞德·帕利斯卡:《西方音樂史》,汪啟璋等譯,人民音樂出版社,北京,1996年 [6]杰拉爾德·亞伯拉罕:《簡明牛津音樂史》,顧譯,錢仁康等校,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年12月 [7]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年5月 [8]張洪島:《歐洲音樂史》,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年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