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演唱為歌曲“錦上添花”
程新麗
一位哲學家曾說過:“世界上找不出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的確,任何事物都互相區別并不斷發展變化。這個規律用在歌唱上也同樣如此。因為人們由于各自的思想、水平、文化素養、生活經歷、藝術實踐經驗以及個人的氣質、性格、愛好等的差別,對同一事物的感受和反應就不盡相同。因此,對同一首歌曲,不同的演唱者就有著不同的理解和表達手法,從而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那么如何讓演唱為歌曲“錦上添花”呢?這就需要演唱者做好歌曲的二度創作了。所謂“二度創作”是指演唱者把音符和文字符號變成聲音的過程,是一個藝術再創作的過程。那么如何才能做好歌曲的二度創作呢?筆者認為演唱者應該著重注意以下五點:
一、二度創作時應注意作品的風格
作品的風格主要包括作品的時代風格、民族風格和作曲家風格。
1.作品的時代風格
不同時代的作曲家創作的風格必然是不同的。因為他們所處的環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會情況不同,受到的教育也因教育和科學的狀況必然不同。譬如,演唱古典時期作品的時候,力度不能過大,強弱的幅度不能過于夸張,盡管當時人的情感也十分感人,但是作品的創作手法和技術范圍以及當時的審美要求,都不允許也不可能讓那個時代的作品像浪漫時期那樣的激烈、情感起伏那樣的大起大落。同樣一首《我愛你》,貝多芬的歌曲和格里格的歌曲就有很大的不同。顯然后者比較熱情、沖動,比較表露。
2.作品的民族風格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特點,演唱時千萬不可混淆,譬如意大利人比較熱情,聲音是噴薄而出,熱情洋溢;德國人就比較嚴謹、理智,情感表現大部分時候都受到嚴謹的控制;法國人浪漫、講究和典雅;俄羅斯人豪爽樂觀;日本人細膩、多愁善感。這些都應該在演唱時用恰如其分的聲音方式表現出來。如果演唱德國作品用意大利式的熱情,顯然就過了。
3.作品的作曲家風格
即使是同時代的作曲家,由于所處的社會地位、生活環境、文化教育程度以及與他們有關的外部條件的不同而具有明顯的個性特征。譬如,威爾第和瓦格納是同一年出生的音樂家,他們通過歌劇創作所表現出的思想就有很大的區別,威爾第在歌劇中更多地表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民族解放的血與火,而瓦格納則更多地把理想寄托在神界的眾神之上。
二、二度創作時注意作品的五點要素
作品的五點要素包括音符、休止符、速度、節奏與力度。
1.音符:每部聲樂作品中的每個音符都是作曲家的心血,是他們心中情感的傾訴和流露。演唱者在進行二度創作時一定要認真對待每一個音符,不要隨意地添加許多的裝飾音,畫蛇添足。
2.休止符:休止符雖然不發聲音,但它的重要性不比任何一個音符差。休止符與音符一起構成音樂,同樣是音樂生命中的一部分。古人云:“此時無聲勝有聲”,足見它的重要性。譬如《教我如何不想他》中的“水面落花慢慢流”這句旋律,“花”只用前半拍,后半拍休止,這個休止很有意境,感覺是客居海外的游子陷入對祖國的思念之中,由于激動而出現了哽咽,此時的休止符如果處理得好,就能抓住觀眾的心,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
3.速度:速度是聲樂作品的心跳、脈搏,就像人的心跳脈搏一樣,不能亂跳,否則是要出大問題的,演唱時應注意速度的準確性。譬如新疆風格的歌曲《思戀》,是一首三拍子的歌曲,有人演唱時就把它唱得比較歡快,成了“快三步”,而實際上這首歌的速度標記上寫著“憂郁地”,顯然不是輕快的情緒,如果我們放慢速度再從容演唱一遍,其委婉抒情就能很好地體現出來。
4.節奏:每一部作品都一定會有它的節奏特點,只有抓住這個特點,才能更好地體現作品的風格。譬如《帕米爾——我的家鄉多么美》是一首典型的新疆塔吉克民族風格的歌曲,特點非常鮮明,7/8拍的節奏幾乎貫穿全曲,民族風格濃烈,如果演唱時不注意把7/8拍唱成6/8節奏,整個作品的風格就走樣了。
5.力度:不同的聲音力度所體現出的藝術效果是不同的,我們不可能用唱《英雄贊歌》的力度來演唱《搖籃曲》,也不可能用《阿依達》中的“凱旋歸來”的力度去演唱《佳尼斯基基》中的“我親愛的爸爸”。
三、二度創作時注意音色的調整
音色是表現歌曲情緒情感的基本定位,不同的歌曲需要有不同的音色來演唱。歌唱的音色有許多種,一般來說表現快樂、幸福、天真活潑,奮發向上的情緒情感時音色應偏明亮些,而表現愛情、祈禱、理想、神圣之類的情感情緒時,音色應該比較圓潤,略帶一點暗色,如果表現悲痛欲絕,黑暗、殘暴、死亡、恐懼、陰險的情感情緒,就要采用比較暗的音色。總之在演唱作品時,應該根據作品的需要,運用已掌握的聲音技巧,調節出比較適合作品內涵的音色。
四、二度創作時注意把握歌曲的三個“點”
歌曲中有三個點:高潮點、靜點和轉折點。高潮點是全曲情緒最高漲的地方,靜點指情緒和情節發展相對靜止的地方,比較內心化,轉折點則指一種情緒向后一種情緒轉化的音或句,這個音或句過后,新的情緒層次開始了。譬如黃自的《花非花》,第三句“來如春夢不多時”是全曲情緒最高漲的一句,高潮點就在“多”上。這句后的氣口就是轉折點,情緒從相會的幸福轉向別離的惆悵,轉折點后第四句的音調如嘆息般地下行至最低音“三”字的拖腔“6”處,是失望、遐想、回憶、體味等等。出神入境的時刻,此處為靜點,這個音后才唱出不得不承認的現實“無覓處”。總之只要認真找出歌曲的三個點,并處理好三個點的藝術表現,那么整首歌就像畫龍點睛一樣活了起來,生動起來,使之富有藝術魅力。
五、二度創作時注意個性化處理
演唱者在進行二度創作時對于感覺較深的地方可作出與眾不同的設計,從而給人一種新穎鮮明的印象。當然前提是不能違背歌曲的原意。譬如聶耳的《碼頭工人歌》,在尾段的處理上,不少人在朗誦之后,把“向著活的路上走……”一段唱得稍快一些,顯得熱情飽滿、信心百倍,但也有人就在此作出了個性化的處理,在朗誦之后,仍保持歌曲開頭的速度,除了內在的信心和堅定的情緒外,反而給人一種頂著逆風、背著重負前進的印象,讓人感到斗爭是艱難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總之,二度創作時只要掌握好以上五點要求,那么你的演唱一定會為歌曲“錦上添花”。
[1]石惟正《聲樂教學法》百花文藝出版社
[2]吳天球《讓你的歌聲更美妙》 人民音樂出版社
[3]《聲樂教學論》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