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關于京劇一家門,將京劇“票”上逸夫舞臺

寧眉

在上海有這么一家子人,從年近古稀的爺爺奶奶,到10幾歲的小孩,一家7口人都熱愛唱京劇, 7口人唱7種流派,而且還組建了一個“顧氏票房”,每年花幾萬元包下逸夫舞臺,全家人共同上陣唱京劇…… 老先生一場病, 帶動全家唱起京劇 2005年十月金秋的這天下午,上海逸夫舞臺正緊鑼密鼓地上演著一出《空城計》: “司馬懿”的千軍萬馬來攻城,溫文儒雅的“諸葛亮”搖著羽毛扇,坐在城樓上酌酒扶琴,談笑自若:“你來、來、來,請上城來聽我撫琴。”“好!”滿座聽得如癡如醉的觀眾齊聲喝彩。

很難想象,“諸葛亮”和“司馬懿”在現實生活中竟是一對父子,而那個很“嫩相”的“趙云”則是第三代——外孫。而此前的劇目中,除了跑龍套的配角,主唱的都是他們一家子——顧氏票房,4年來,他們在逸夫舞臺上連續演出了4場大戲。 一家人從長到幼,何以都會唱京劇,而且一個個都唱得字正腔圓?這還要追溯到1997年老先生顧炳興的那場病。一向身體好好的顧炳興突然中風,整個右半身偏癱,不僅手腳不能動彈,而且說話含糊不清。原本意氣風發的一個人,前兩天還在自己開的光源研究所里部署下一步的發展計劃,現在卻只能成天躺著,哪兒也去不了了。 正當老伴和子女為顧炳興擔心不已時,他們發現老爺子含糊地哼著什么。仔細一聽,原來他在唱京劇:“……同把那鬼門關上爬,生死二字且由他……”這個戲迷,病成這樣,對京劇依然念念不忘。然而,中風過后的他顯然精神大不如以前了,意志也消沉了很多,唱了一兩句后就不想再唱。 怎樣才能讓父親提起興致來呢?女兒顧侃依想出個點子來,她纏住父親說:“爸,什么戲這么好聽?也教我唱唱吧。”顧炳興一聽高興了,他抬手指著書房里成堆的京劇磁帶,“找,找《淮河營》……放給你聽。”那天傍晚,女兒陪父親聽了一個半小時的京劇,也跟在父親后面哼了一個半小時。見父親興致很高,顧侃依便同哥哥顧侃儉、自己的丈夫劉承江商量,決定以后大家輪流找父親“學”京劇,一方面哄哄他,讓他開心開心,另一方面也是加強父親的思維活動,這對他的康復肯定會有幫助。 此后每個周末,顧侃依、劉承江和顧侃儉就分別帶上自己的孩子,一同聚在父母的家中,纏著顧炳興唱京劇。這可樂壞了顧炳興,他手把手地教孩子們,幾個小時下來也不覺得累。半年后,他的偏癱居然奇跡般地消失了。 顧炳興的病好了,孩子們京劇也唱得少起來,他們的事業都剛剛起步,除了要處理眾多事務外,他們也有自己的娛樂消遣方式。但顧炳興不肯罷休了:“之前我口齒不清,沒有辦法好好教你們,現在身體好了,無論如何也要讓你們入門。” 老爺子較真了,孩子們也只得順著他。想想也是,平日里到錢柜唱卡拉OK也是唱,現在一家人唱京劇也是唱,那就陪老爸一起唱京劇吧。于是,顧家的孩子們乖乖地向父親保證:“既然學了,一定要學出個樣子出來。” 孝順兒女, 成了“顧氏票房”的中堅 當初顧侃依提出“孝敬父母就是陪爸爸唱京劇”時,她的哥哥和丈夫是一致贊成的。但任何事情說起來簡單,多年如一日地做下去就不那么簡單了。 以前家里小,每個周六一家7口人一集合,客廳擠得連轉身的地方都沒有,更別說什么走臺步了。老式房子隔音效果差,只要他們一開嗓子,隔壁鄰居就找上門來了,嫌太吵,影響他們的休息。于是,顧炳興托人找了一家工廠的車間,后來又在上海市政協的幫助下,在一個大辦公房里練習。 兩年前,他們在同一個小區買了兩套房子,其中一套帶有大客廳。裝修新家的時候,顧炳興特意把所有的門窗都安上了雙層玻璃,安裝上厚厚的窗簾。他已經想好了,以后唱京劇的地點就放在自己家里,這樣就不用帶孩子們跑東跑西的了。在新家開練時,他們關上所有的門窗,拉好厚重的窗簾,屋內不通風只有開足空調。 地點的問題解決了,但“顧氏票房”經濟開銷得靠顧家的兒女們。每周請琴師來伴奏是要花錢的,3個小時下來至少要付800元,這樣一個月就是3200元;要把握住京劇的神韻,單單靠顧炳興的業余指導還不夠,得請一些專業的京劇老師做指點,雖然他們是顧家的老朋友,執意不肯收費,但是車馬費終歸還是要給他們的,這樣一來,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這些錢,顧家的3個孩子輪流掏。 至于每次登上逸夫舞臺演出,這開銷就更大了。就像文章一開頭的那場演出:場地費8000元,已經是給過優惠了;服裝租借、化妝1萬元;請的30個配角,每人150元;節目單的印刷2000元;還有燈光、舞美等等都要花錢。一場演出的費用大概在3.5萬元左右。從2002年首屆演出開始,4年來,光是演出“顧氏票房”就花了近14萬。別看每次演出,舞臺下濟濟一堂、座無虛席,但顧氏票房所有的票都是贈送的,所有的開銷沒有一點物質上的回報。顧家的孩子們雖然有自己的公司,但算不上“富人”,這錢出得,按顧家人的一個觀點就是:“把錢花在刀刃上”。 顧炳興和妻子既高興孩子們有孝心,也覺得“孩子們不容易”。他們平時很注重飲食健康,“我們把身體養得好好的,也是幫孩子們省錢了。”同時,他們也承擔起照看孫女和外孫的責任,以便子女們能夠安心工作。 這個家庭里,缺席的是顧家兒媳婦。1997年,顧侃儉夫婦因感情問題離異,此后,顧侃儉一直單身。他現在的女朋友,就是因為聽說有個“很有意思的”家庭每周六都聚在一起唱京劇,才特意前來拜訪顧家的,結果一來二去,同樣也離異的她和他產生了感情。現在,顧侃儉的女朋友也成了京劇迷,每周也加入顧家的京劇聚會中來了。 第三代:

京劇教會我們很多 顧家的兩個“第三代”——孫女顧思聞和外孫劉功權也愛上唱京劇,這不能不令人驚訝。 劉功權比顧思聞大兩歲,當他們還是四五歲孩子的時候,電視里一放京劇,他們就能聚精會神地聽幾個小時。再長大一點了,顧炳興和妻子一人領著一個,把他們帶到逸夫舞臺去聽戲。臺上鑼鼓“鏘鏘”地響起來了,兩個孩子一直直挺挺地坐著。旁人見了很驚訝,開玩笑地說帶他們去南京路買好吃的,他們卻硬是不走。 他們從小就生活在爺爺創造的京劇環境里。孫女顧思聞有一副金嗓子,7歲的時候,開始學唱第一個曲目《穆桂英掛帥》。后來,電視臺的記者問顧思聞:“你的拿手好戲是《穆桂英掛帥》,你能理解這個角色嗎?”顧思聞一點也不膽怯,她說:“穆桂英是女人,有柔的一面;同時她是將軍,有硬的一面,我在扮演她的時候,做到剛柔結合就可以了。”連爺爺也覺得驚奇:誰也沒有教她,這孩子怎么回答得這么好? 而給外孫劉功權選戲的時候,顧炳興特意選那些孝順的、忠誠的、愛國的角色,他不僅希望孩子唱京劇,更希望孩子能從中獲得良好的教育。劉功權最感興趣的莫過于戲中包含的歷史知識了,每次都要拉著外公打破沙鍋問到底。 他們小小的年紀登臺演出,獲得過無數掌聲,聽到過很多鼓勵和贊賞的話,但“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為了唱京劇要吃很多苦頭。且不說平時的勤奮練習,就單單是上舞臺時化的幾小時的濃妝,頭上戴的“行頭”,讓年少的他們不堪重負。他們自己滿不在乎,倒是大人看了連呼心疼。 如今劉功權16歲,已經是高一的學生;而顧思聞14歲,讀初二。兩個人的學習成績都很優異。因為經常背臺詞的緣故,顧思聞的語文一直是班級第一,而劉功權則擔任班級的歷史課代表,他脫口就能說出水滸中的108將的綽號和各自典故。看到這些,大人們自然都偷著樂,看來,潛移默化的教育果然有效果。 當然,顧思聞和劉功權也有他們的煩惱。學校里的同學們迷的都是周杰倫、陶哲等“新新歌星”,別人課余的時間打游戲、上網,還跟著父母去聽流行歌星的演唱會,而他們卻多年來如一日,跟在長輩們后面唱京劇。“班級里有一個同學說他喜歡鄧麗君,結果被大家當成老古董,而我和思聞,就是老古董中的老古董了。”劉功權不好意思地說。 即便如此,他們還是覺得唱京劇“挺好玩的”。顧炳興說京劇博大精深,顧侃依說唱京劇是孝順父親,而顧家的第三代則更傾向于“京劇讓我們長了很多見識,非常有意思”。不知不覺中,京劇已經滲透進他們的生活、學習和做人。 顧家3代7口人,京劇還在繼續唱。他們有一個設想:把顧氏票房搬上北京長安劇院,在京劇最著名的演出場地,展示他們這個普通京劇愛好者家庭的不凡藝術光彩。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