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人口老齡化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陳景
【論文關健詞】人口老齡化養老負擔養老保障
【論文摘要】中國人口規模大,基數大,人口老齡化來勢猛,我國“未富先老”的情況必然加重國家的負擔。人口老齡化還導致勞動適鈴人口比重低,勞動力供應不足,進而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為了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解決好人口老齡化問題,就需要改革與完善社會養老保陣制度和醫療保險制度;提倡和鼓勵家庭養老,并與發展社區服務相結合;開發老年人力資源,組織老年自養。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人口增長過快阻礙了經濟的發展,為了嚴格控制人口數量,我國實行了計劃生育政策。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行,我國的生育率迅速下降;同時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使得人們的死亡率下降和預期壽命提高,從而導致了人口老齡化。人口老齡化是人口轉變的必然結果,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現象,是現代社會發展的一種標志。
一、人口老齡化的界定及特點
(一)人口老齡化的界定
人口老齡化是指總人口中老齡人口的比重,相對于年輕人口所占的比重而言呈持續增長的趨勢;也就是老年人口的比重日益增加的過程。隨著人口預期壽命的延長和生育率的不斷下降,我國老年人口的絕對數及在總人口中的比例不斷增加。人口老齡化是指當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人們的價值觀進步了,生育觀也從強制性的控制生育到自覺控制生育,從而人口出生率急劇下降,青年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下降,相應的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加。從這種意義上來說人口老齡化是人們生活水平和健康狀況提高的體現,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社會進步的象征,具有歷史進步性。
(二)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特點
1.我國老年人口基數大,人口老齡化的速度比較快。中國人口規模大,基數大,人口老齡化過程來勢猛,老齡人口規模不斷增長,使得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老年人口2000年占世界的2L29%;預計到2050年人口將增加到4.23億以上,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2.3%,那時世界每4個老年人中就有一名是中國人。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從國際上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由7%翻番到14%,所用的時間,法國為115年,瑞典為85年,前西德和英國為45年,美國預計要用75年,日本預計要用26年,中國預計也將用26年,成為世界上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
2.中國人口高齡化顯著。中國人口老齡化過程較早地出現了西方國家高度老齡化社會的所有現象,即80歲以上的老齡中后期人口的比重提高得較快。在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中,老年人口的增長速度快于總人口,而80歲及以上高齡老年人口的增長速度又快于老年人口。1950年我國8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不足200萬,200(〕年達到了1200萬,預計到2050年將達到0.88億。
3.中國將在經濟不發達的社會背景下進人人口老齡化社會,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的發展具有時滯性。歐美國家的人口老齡化是伴隨工業化、城市化的過程而來的,而我國的人口老齡化是在人為的條件下,通過全面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使人口出生率、生育率和自然增長率急劇下降,從而青少年人口所占的比重降低,老年人口所占的比重上升,這是一種剛性的過程。歐美一些老年型人口的國家,基本實現了工業化,并制定了一系列較完善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可以說是“先富后老”;而我國進人老年型人口國家時,農村人口占64%,缺乏必要的物質、制度準備,可以說是“未富先老”。
二、人口老齡化對社會和經濟的影響
人口老齡化是人口轉變的必然結果,是世界各國遲早會出現的人口現象。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使得人們的生育率下降,死亡率下降和預期壽命提高,從而導致了人口老齡化。上面已經提到中國人口老齡化進程不同于發達國家,它是在人為的條件下實行計劃生育形成的,具有剛性特征。人口老齡化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如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大,青年人口的比重就小,影響了人口出生率,減緩人口增長速度,能緩解我國人口過多的壓力,同時也有利于人口素質的提高。
在當今中國人口老齡化的消極影響還不是很明顯,但隨著人口老齡化的更加嚴重,老年人口的規模繼續增大,在2020年以后,老齡化的弊端就開始暴露,老齡化帶來的問題日益突出。
(一)人口老齡化加重了社會養老負擔
人口老齡化不僅是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加,同時老年人口的絕對量也增加,老年撫養系數提高,社會用于退休金、養老保障、醫療保障以及相應的社會福利事業的負擔也加重。老年人的養老主要是由社會和家庭承擔的。我國城市的老年人口享有退休金和醫保,在經濟上社會養老負擔大于家庭養老負擔,但是城市計劃生育政策嚴格,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家庭,是“四二一”家庭結構,即在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家庭中,他們要面對四個老人和一個孩子,這時四個老人中只要有一個生病,便顯得十分吃力,如果獨生子女夫妻雙方面對的四個老人中有兩個同時生病,夫妻雙方就無暇顧及了;在農村,退休金和醫保還沒有普及,主要是家庭養老方式,加重了家庭的經濟負擔。人口老齡化所導致的年輕人口的比重下降,而年老人口的比重上升,就意味著越來越少的年輕人口要養活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口,老年撫養系數大。
(二)人口老齡化對勞動力資源的影響
1.適齡勞動人口下降。人口老齡化導致勞動適齡人口比重低,勞動力供應不足,而勞動力狀況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直接的影響,阻礙經濟的發展。但是依據我國現階段勞動力過多的國情,勞動力數量適當地減少,可以緩解勞動就業壓力,緩和失業與下崗問題,但這種趨勢長期發展下去,勞動力數量持續減少,遲早會出現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2.勞動人口的高齡化。人口老齡化往往伴隨著勞動人口的高齡化,我們習慣上把15一44歲的勞動力視為中青年勞動力,把45一59歲的勞動力視為高齡勞動力。高年齡段的勞動人口技術熟練,但同年輕人相比缺乏進取心,創業精神,思想保守,這樣社會的主導精神就會趨向保守,在科學技術競爭日益激烈的現代化社會,容易變得相對落后。
(三)人口老齡化對消費結構和經濟結構有重要的影響
1.人口老齡化對消費結構的影響。消費結構是影響經濟結構的決定性因素之一,消費需求影響著生產調整。不同年齡的人口對衣、食、住、行、用的品種、規格、數量、檔次的需求各異。如老年人在吃的方面以方便、質軟的食品為主,穿、住、用講究實用和經濟實惠。老齡化使得適合老年人的消費需求,尤其是某些專用于老年人的特殊項目趨于增加。社會消費結構和經濟結構向老年人傾斜,對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對醫療保健和勞務服務的需求急劇擴大,出現了一批專門為老年人口生產消費品的行業,以適應老年人的需要。
2.人口老齡化對社會投資內容和投資重點的影響。人口老齡化改變了社會投資的內容和重點,社會需要增加與老年人的需求有關的項目的投資,如養老院、托老所、老年保健中心,老年娛樂中心,減少用于幼兒園和中小學校方面的數量投資,而把重點放在提高質量上。
3.人口老齡化對經濟運行的影響。社會上老齡人口的比重上升,使人們開始優慮經濟能否良性運行,老年人往往重儲蓄,消費傾向和投資意向趨于保守,從而可能削弱社會的經濟活力。
此外,人口老齡化如果越來越嚴重,就意味著人口再生產轉向靜止型甚至是縮減型,使人口的發展出現不可持續性。因此,應及時調整計劃生育政策,使人口年齡結構趨于合理。
三、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思路與對策
(一)調整計劃生育政策,實現合理的人口年齡結構
我國的人口老齡化是在人為的條件下,通過全面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嚴格控制人口增長,使人口出生率、生育率和自然增長率急劇下降的條件下出現的,因此,調整生育政策是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根源。如果現有的計劃生育政策繼續實行,生育水平繼續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這樣人口老齡化過程會更加迅速,并將在本世紀30年代進人高度老齡化社會。為了平穩地把人口年齡構成調整得比較合理,現在就要對計劃生育政策進行調整。調整政策時一定要慎重,否則人口老齡化的問題得到一定緩解,人口迅速增加對資源環境的破壞又突顯出來,就得不償失了。
(二)改革和完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和醫療保險制度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老年保障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受保障的人數和規模都迅速增加。但是養老保障存在很嚴重的城鄉差異,一方面在城市中的老人退休金不斷上漲;另一方面享受退休金的面卻很窄,鄉村95%的老年人口不能享受退休金待遇。因此要逐步擴大老年社會保障范圍,使更多的老年人口在離開工作和勞動崗位后享有一定份額的退休金,使他們的經濟生活有可靠的社會保障,這是社會的責任,也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象征。
社會醫療保險制度關系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是社會的一項基本制度,它雖然經過了20多年的改革,但是還存在一些問題。我們應繼續努力,致力于建設全民全社會健康醫療保險制度。
(三)提倡家庭養老與發展社區服務相結合
1.繼續提倡家庭養老。在我國,由于人口老齡化的到來與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后的“時間差”的影響,不可能像發達國家那樣建立起適應老齡化發展需要的全方位的社會供養體系,因此,應繼續提倡家庭子女供養老人。另外,即使老年人經濟上有了保障,但也未必能適應隨著身體老化帶來的心理老化和精神老化,還需要子女的關心和照顧。尊老、敬老、養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要繼承和發揚這一優良傳統。
2.發展社區養老服務。社區通常是指以一定的地理區域為基礎的具有一定的共同利益、共同心理因素和一定的內在凝聚力的社會群體,生活在一個社區內的人具有比較密切的社會交往關系以及相近的價值標準和道德規范。老年人口的健康、醫療、交往、文化生活等超越了家庭的界限,同時老年人又行動不便,因此,社區是他們活動最多的場所。實踐表明,加強社區建設和發揮社區功能對老年人的生活有很大幫助。
(四)開發老年人力資源,組織老年自養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身體素質和健康狀況大大提高,而我國現階段的退休年齡沒有改變,這就使得很大一部分退休老人仍具備較強的工作能力。退休前從事技術行業的一些老年人,由于多年的工作經驗積累,其工作能力比年輕人還強,我們應善于發現這類老人,讓他們為社會的發展發揮余熱。對一些身體健康狀況好并愿意繼續從事勞動的老年人,我們應為其提供再就業的機會,滿足他們的勞動愿望,使他們自己養活自己,同時也會減輕社會養老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