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傳統(tǒng)文化中的古詩教學
王英
古典詩歌在語文教學內(nèi)容中占據(jù)著一定的比例,學習古典詩歌能夠讓學生認識到中華文化的豐富博大,能夠讓學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缎抡n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中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惫诺湓姼枋侵袊幕墓鍖?,一篇篇古典詩歌閃耀著情感的智慧的審美的光輝,對滋潤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古典詩歌語言精煉,意境優(yōu)美,寓意深邃??墒蔷嚯x學生時代久遠,加之學生的知識面狹窄,生活閱歷比較淺,對于詩歌中所描繪的社會時代、人物思想、風土人情感到疏遠,再加上有的老師采用“字字解釋,句句翻譯”八字真經(jīng)教學法,大大的破壞了詩歌的美,使一篇篇充滿靈性的古典詩歌變得索然無味,致使一些學生對古典詩歌不免敬而遠之。因而古典詩歌的教學就成了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題。近幾年來,通過教學實踐,我總結(jié)了幾點古典詩歌的教學方法,不僅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促進學生對古詩的學習理解,還能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
一、走進詩人內(nèi)心,讓人格魅力感染學生
古代文學理論家劉勰說:情者文之經(jīng),辭者理之緯,經(jīng)定而后緯成,理定而后辭暢,此立文之本也。抒情性的古典詩歌都有它們內(nèi)在的情感經(jīng)緯與情感脈絡。對于抒情性詩作,教學時要引導深入到詩人的內(nèi)心深處,體驗詩人的情感,從而觸摸詩人的靈魂。讓學生知人論世,將心比心。
比如在教學辛棄疾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時,我首先向?qū)W生介紹了辛棄疾其人:辛棄疾,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所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其畢生志愿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復大宋江南的統(tǒng)一。他有將相之才而無從施展,不管何時何地,無論所見所聞,種種物象,都會激發(fā)他的報國之志和悲憤之情。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在造口棄船登陸,逃往贛州。四十七年后,辛棄疾途經(jīng)造口,俯瞰不舍晝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詞人的思緒也似這江水般波瀾起伏,綿延不絕,想起從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憂傷滿懷,于是寫下了這首詞。我讓學生把自己當作辛棄疾,設身處地的去感受詩人辛棄疾寫作這首詩時的情感態(tài)度,體會詩人始終堅持的抗金立場,并為不能實現(xiàn)收復中原的愿望而感到無限痛苦的心情。這種強烈的愛國思想,也深深的感染著學生。
二、創(chuàng)設詩境,感知詩歌的整體美
古代詩歌,遣詞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濃郁的詩意。因此在教學中要創(chuàng)設優(yōu)美的詩境,去幫助學生迅速、深刻的整體感知詩文,體會作者蘊含在詩中的思想感情。
在教學中我常用音樂手段來創(chuàng)設詩的意境,中學語文教材中不少詩詞本身就是廣為流傳的千古絕唱,詩與音樂自古就是有著密不可分的必然聯(lián)系,在教學中將復雜多變的情感與悅耳動聽的音律溝通起來,盡可能的將詩中的“情”化作聽覺的音律,有利于學生進入意境感受文字的精妙。
如教學鄭谷的《淮上與友人別》一詩時我選用了與所教詩歌相協(xié)調(diào)的古箏樂曲《送別》,那舒緩、輕悠的旋律撥動了學生的心弦,喚起了學生豐富的想象,那深情的樂曲將學生帶到了揚子江頭的渡口,楊柳青青,晚風中,柳絲輕拂,楊花飄蕩。依依裊裊的柳絲,牽曳著彼此依依惜別的深情;蒙蒙飄蕩的楊花,惹動著雙方繚亂不寧的離緒 ,在沉沉暮靄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瀟湘我向秦,使其如臨其境。實踐證明運用音樂法感受詩歌意境,感知詩歌的整體美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除此之外,我還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學會再現(xiàn)詩歌的意境,從而進入詩歌本身所營造的意境之中,去把握詩歌所展示的意象與內(nèi)在的意蘊,調(diào)動學生自身的生活積累,通過藝術的聯(lián)想與想象,加深了對詩歌的理解,提高了審美情趣。
在教學《天凈沙?秋思》時我首先引導學生找出全詩的意象,學生不難找出,因為全詩共計五句二十八個字,一共描寫了九種事物,也就是九個意象。我又引導學生通過情感的串聯(lián),將九個意象組成一幅圖畫,也就是詩的意境,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把詩的意境再現(xiàn)出來,學生紛紛沉浸在優(yōu)美的意境之中。有位學生是這樣講述的——幾根枯藤纏繞著幾顆凋零了黃葉的禿樹,在秋風蕭蕭中瑟瑟地顫抖,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一座小橋,潺潺的流水,還有依稀裊起炊煙的農(nóng)家小院,在蕭瑟的秋風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飽嘗鄉(xiāng)愁的游子卻騎著一匹延滯歸期的瘦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著遠方踽踽而行,漸漸成為一個黑點,消失在地平線……多美的意境啊,學生沉浸其中,會感受到一種巨大的藝術享受。 三、指導朗讀,體會詩中的情感美
古代詩歌具有對仗工整,平仄押韻,瑯瑯上口的特點,平時的教學中多數(shù)老師也注意到這個特點,并注重對詩歌的朗讀,可有的老師只是一味的要求學生讀啊讀,缺乏必要的指導,致使學生朗讀缺乏層次。一般來說朗讀有多次,一讀,要讀準字音,二讀,要讀準節(jié)奏,三讀,要讀出感情。說是讀出感情,可不是讀一次兩次就能完成的,它是隨著對課文的理解逐步深入,逐步提升的。要在理解的過程中穿插朗讀,在理解的基礎上提高朗讀要求,也在朗讀的過程中提升對詩歌的理解。
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欣賞優(yōu)美悅耳的錄音朗讀,讓朗讀錄音去感染學生,為學生在朗讀的語氣,語調(diào),節(jié)奏等方面做示范。在學生掌握朗讀技巧的基礎上,再跟著錄音進行淺讀,很快學生就能讀出詩的意味,讀出詩的抑揚頓挫,同時也受到了熏陶。最后再配上恰當?shù)囊魳沸?,學生往往能收放自如、自由、盡情的誦讀,有的學生甚至隨著音樂搖頭晃腦的誦讀,完全沉浸在詩的國度里。實踐證明,通過對詩歌的朗讀,學生加深了對詩意的理解 ,展開了想象與聯(lián)想,更好的揣摩了詩人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思想情感,并滋潤了學生的心靈,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四、品詞析句,體會詩歌語言美
古詩用詞非常精煉,一字一詞都經(jīng)過作者的千錘百煉所至,因此抓住重點字詞分析理解句意,是古典詩歌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難點。
在教李煜的《相見歡》時,我就引導學生抓住“無言獨上西樓”的“獨”字好好品味?!盁o言”活畫出詞人的愁苦神態(tài),“獨上”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樓的身影,孤獨的詞人默默無語,獨自登上西樓。神態(tài)與動作的描寫揭示了詞人內(nèi)心深處隱喻的多少不能傾訴的孤寂與凄婉啊!“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寥寥12個字,形象的描繪出了詞人登樓所見之景。仰視天空,缺月如鉤。“鎖”住的又何止是這滿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鄉(xiāng)的情,亡國的恨,都被這高墻深院禁錮起來。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國奴、階下囚,榮華富貴已成過眼煙云,故國家園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毀于一旦。閱歷了人間冷暖、世態(tài)炎涼,經(jīng)受了國破家亡的痛苦折磨,這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詞人的心頭難以排遣。而今是嘗盡愁滋味,而這滋味又怎一個愁字了得!
五、啟發(fā)想象,訓練學生表達美
詩歌的語言不僅精煉,而且具有鮮明的形象性,在詩歌教學中,我們可以啟發(fā)學生在深刻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利用多種藝術形式進行合理的發(fā)揮,再度創(chuàng)造優(yōu)美的意境,并用自己擅長的方式將其表達出來。
比如在教學韋應物的《滁州西澗》一詩時,在分析了詩歌的內(nèi)容,把握詩歌意境的基礎上,我讓學生結(jié)合書上給出的插圖,以及個人春游的經(jīng)歷,閉上眼將詩歌所描繪的意境浮現(xiàn)在自己腦海中,然后有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出來。有的學生用優(yōu)美的語言加以描繪,有的用自己的水彩筆以《野渡無人舟自橫》為題,畫出自己的“野渡無人”的圖畫來。從中學生體驗到了美,并積極的發(fā)現(xiàn)了美,還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了美,營造出了一幅幅美麗的學古詩圖畫來。
總的說來,古典詩歌的學習它對促進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們語文教師在詩歌教學中既要繼承前人好的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同時又要將士些靈活而實用的方法吸收過來 ,爭取在每一堂課上都有不同的表現(xiàn),讓課堂充滿生機,讓古典詩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煥發(fā)青春活力。讓古詩文教學興味盎然,生動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