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茶文化在長小分校綻出嫩芽--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分析
徐欣悅
南京市是雨花茶的故鄉,這古老的茶鄉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積淀。我校充分發揮茶鄉優勢,因地制宜,開發了貼近學生生活的校本課程。在2010年的班主任工作實踐中,我和我的學生們以此作為綜合實踐活動開展的資源,在結合自身專業和開展一系列的研究活動基礎上,師生共同構建了富有班級特色的校本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一、 《茶文化研究》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活動目標
因為在班級開展這樣的茶文化活動,所以就要針對三年級這個年段的學生進行研究,根據他們知識積累的程度和自主研究探索的能力,我設計了本班的特色課程教授方法,巧妙地借助繪畫的形式,以繪制“中國茶地圖”為載體,試圖通過繪制的方法讓學生自主研究,通過各種媒介了解中國各地的地貌、氣候以及土壤等各環境因素,深層了解各地方特產的茶葉品種,并以這一點發散開來,把環境和各地方茶的特性聯系起來,讓學生了解中國的國土以及與茶葉相關的民風民俗,不再生硬地記背各地名茶的特性,而是用繪制的方法讓學生在有興趣地尋找中找到各地名茶,了解它們的生長環境,吸收茶文化的營養,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及相關的環境意識。
二、 對《茶文化研究》課程體系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1. 在問題的基礎上形成板塊
在研究過程中,師生們共同探討,在做中學,學中做,在反復篩選學生學生最感興趣的研究專題基礎上,結合當前研究的實際,我將學生要開展的幾十項研究小課題納入指向不同活動層面的五大板塊。
分別如下:
田園風光——了解從家鄉到全國各地區的自然環境風貌,簡析地方茶種植環境,繪制中國茶地圖
春華秋實——茶葉的種植、收獲、制茶的完整流程
藝海拾貝——茶具、茶藝方面開展欣賞與研究
甘苦與共——了解茶人的幸福與艱辛,種茶過程的辛勞與甘甜
動漫地帶——圍繞“茶文化研究”開展趣味活動,以動漫形象的創作研究為主題開展活動
2. 在活動中滲透課程理念
a. 校本課程讀物
長小分校編制了一本有關茶的科普書籍——《鐘山茶語》。我校編纂的《鐘山茶語》是容納名茶介紹、有關茶的文史資料、關于茶的科學等知識的一本綜合讀物,所以學生人手一本《鐘山茶語》,為他們了解中國茶文化提供了便利和幫助。 b. 繪制茶地圖 有趣也有收獲
在編制《鐘山茶語》過程中,我承擔美編,我深知好的畫面解釋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字的意思,也能通過畫面拉近學生與茶的距離,產生親近感。結合我班學生的年齡特征,我開展一些學生喜歡的活動,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活動中收獲知識和樂趣。
我們班的學生喜歡畫畫,我就借助三年級美術書本中的一課《卡通 卡通》,讓他們把茶或有關茶的用具等身邊的物品設計成卡通形象,然后由淺入深,從設計單個卡通形象到繪制一個省、市的整體茶的環境,慢慢從南京的雨花茶研究滲透到蘇州、黃山、武夷等各地,以畫中國茶地圖的形式,讓他們把自己研究過的資料和心得用文字和繪畫的方式繪在中國的地圖上,從地形、當地居民的飲食習慣到周邊環境,都可體現在這張茶地圖上,可畫可寫,自己編排構圖,最終形成了“中國的茶地圖”,而每個人又因為研究的方向、個人想法的差異性產生了很多具有個性的茶地圖,張張具有研究價值,張張不同又張張精彩。
c. 巧設情境,誘發創新興趣
品茶,就是品其味,是一種極優雅的藝術活動,烹茶品飲能營造出一種高雅和諧的人文氣氛。在每次特色課程開始前,我都會播放音樂,出示當地的茶園美景,讓學生談感受、談想法,學生自己都想“最好喝點什么”。自然引出主題,創設品茶賞景的自在情境。我鼓勵學生平時收集不同品種的名茶,在回老家時、旅游時帶一些當地的特色茶葉,課下我事先為學生準備好熱水,現場沖泡他們帶來的各地名茶,為后來學生的實踐創新醞釀感情,同時也在這個過程中教他們如何泡茶、如何品茶。慢慢再讓學生自主實踐賞茶、泡茶、敬茶、品茶的全過程,引導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欣賞茶文化的魅力,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培養探究、合作、創新等綜合素質。
在生活中,學生也知禮,每當客人來訪時,都會泡一壺熱茶,既創設歡恰的氣氛,又培養學生懂得用茶陶情會友的社交能力,促進其人格的不斷完善。
三、 課程實踐 初綻嫩芽
以下為學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