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故事與道德建設
佚名
這些年來,“文化危機”呼吁、“人文精神”討論不絕于耳,近日又有“信仰建設”、“倫理再造”的議論,然而盡管“呼吁”,盡管“討論”這個“老問題”老是不見解決,老說“菜來了”,老是不上案。天下但聞“知了”聲,蕭蕭木下依然秋。這不禁使人想起一段秦漢故事。
秦始皇馬上得天下,覺得有件事沒有做妥,想創造一個理論證明“龍盤天下”的理由。于是采“鄒衍之學”,定秦為“水德”,“五德終始”,以此說明秦取天下,乃“天命”所授。一個皇朝誕生就該有一個“信仰”傅為祥瑞,以佐證新朝的合法。中國古有“湯武革命”,此后歷朝更易都傅會“革命”故事。“五德終始說”作為一種“革命信仰”,秦始皇用過,漢代文帝用過,武帝也繼續使用,很管用,足可以支持新政府“合法性”,歷朝樂此不疲。
然而有一個“革命”信仰是不是可以萬事大吉?秦始皇認為足已夠用,其他都在否定之列。于是他建國后的卓越“功業”就是扼殺“百家爭鳴”,斷絕三教九流,最佳杰作則是“焚書坑儒”。他不懂得在“革命信仰”之后,還要“繼續革命”,還要有“執政信仰”與“倫理信仰”的繼往開來。這后來的工作他都沒有做,只是在李斯的提議下宣布“以吏為師”,算是一種搪塞與敷衍。其實也是勒令全國以官言吏行為準則,管制民間思想。
結果當然很不妙——二世而亡。秦朝亡在暴政,亡在苛稅,更亡在他只有武功而無文治,沒有倫理信仰建設意識與實踐。他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權力大廈,只因建立在一個信仰沙漠之上,終于經不過歷史的考驗,轉瞬崩塌!
與秦始皇比較,漢朝有所更張。文景之際,尊“黃老之學”,尚“無為政治”,一意“與民休息”,輕刑法,減賦稅,求賢良,不事聲張,一旦有事即下詔責己,創造出“文景之治”的好局面。
漢武帝開始的時候也相信秦朝的五德說,又認為《春秋繁露》提出的三統說也頗有新意,結果“取了三統說中的正朔而去其服色,取了五德說中的服色而去其正朔”,由國家頒為法典,定為權威。
一個身體力行,“替百姓服務”理論,一個用三統論鼓吹“受天命”學說。從信仰建設的“邏輯”來看,“三統說”是漢朝的“革命”信仰;“與民休息”論,是它的“執政信仰”。漢秦相較,漢朝的“信仰建設”,殊有創造,似乎已經找不出更齊備無缺的支持它存在與作為的信仰體系。
然而,足具政治智慧的漢武帝,沒有在“信仰建設”的道路上停下腳步。他感慨這個世界還沒有確立一個完整井然的精神秩序,給他刺激的是在他上臺之前的“劉濞之亂”,再有就是整個社會經濟“勃然”,而禮義委頓。他決計用策馬的長鞭,在中國的大地上畫出精神的井字格。他請出儒學大師董仲舒,一反秦代所為,“獨尊儒術”。這一來,漢朝長治久安,創下西東漢合享數百年的歷史奇觀。確如學者所說:“五德終始”到“黃老無為”再到“尊崇儒術”,是秦漢之際國家意識形態三次更迭的歷史過程,也是一個辯證否定的歷史發展過程。
政治信仰可分為“革命信仰”與“執政信仰”。“馬上”的時代產生革命信仰,“馬下”時代確立執政信仰。沒有革命的信仰,無法說明合法性;沒有執政的信仰,無法團聚人民,同舟共濟。
這樣,就既不可疏失對革命信仰的宣傳與發揚,又不可忘記執政信仰的及時確立,不可將革命信仰取代執政信仰,將完整的政治信仰建設擱淺于途中。革命信仰的主題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造反有理”,“革命有功”,這是一個“打”天下與“解構”世界的哲學。執政信仰的主題是崇德愛人、經世濟民、富國強兵,這是一個坐天下與“建設”世界的哲學。時代變遷,單邊式地以革命信仰作唯一支柱,可能出現思想的錯位與理論的“失語”。
政治信仰建設的同時,要切實投入倫理信仰建設的工程。倫理信仰表達國家的精神秩序,個人的生活準則、社會的價值判斷。這是須臾不可離開的精神世界,離開了,就不會有良好的社會秩序,就不會有清正的官風吏治,就不會有文明的民風世俗。這個社會將找不到一個穩定的精神承載,腐敗公行于官場,貪欲橫行于市場。
信仰的重要資源來自“民族”。近百年來,中國知識界熱衷于“解構”,批判主義總占話語主權,建設主義總處邊緣地位。將先賢丑陋化,將列祖臉譜化,成為知識界競相為之的時尚。為此,常被竊笑于同是“儒家國家”,而早已進入“列強”的日韓諸國。
“祭黃陵”由游藝明星“主祭”,成了“追星活動”,人們聯想的不是肅穆的祭祀,而是滑稽“可愛”的做秀,其結果“人群騷動,不了了之”。其后,各知名媒體笑作一團,跟蹤報道,為十三億人口的飯桌趕制一道助侃佐料。
中國人不是沒有信仰,僅在于倫理與民族信仰的荒缺。中國人不是不知道后兩個信仰的重要,而在于我們天生大概都是思想勞作的“左撇子”,最喜歡做德里達們的私淑弟子,解構的事兒最順手,換過來不容易。
假如中國的信仰建設不依革命信仰-執政信仰-倫理信仰-民族信仰,逐次推進;假如中國人的精神排序,首為家族,次為民族;假如中國的信仰世界找不到民族精神的載體,中國的道德軟實力將下降至世界的尾數。未來的中國不是“強大”而是“弱大”,緣疆土與人口為“大”,因實力與精神而“弱”。就是這個原因,中國人才著急地張望:精神耘墾的春花秋實,道德境域的水木清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