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傳統倫理道德的價值取向審視構建當代武德分析
佚名
摘要:文章通過對傳統倫理道德中的一些傳統美德以及對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體育道德的論述,提出了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指導下,構建當代武德,使其與我國現行的經濟結構相適應是必要的。
關鍵詞:傳統倫理道德;價值取向;武德;競技武術
Abstract: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ethics of some of the traditional virtues as well a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sportsmanship on and put forward in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guidance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building a contemporary Takenori to make it compatible with our existing The economic structure is necessary.
Key words: traditional ethics; values; Takenori; Wushu
前言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建構起了十分成熟的倫理道德價值體系,形成了豐富多樣的道德規范體系 。雖然《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中指出:“封建道德在我國影響很深,今天我們社會主義關系中殘存的宗法觀念、特權思想、專制作風、拉幫結伙,男尊女卑等本質都是封建遺毒的反映”。但傳統的倫理道德中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她是中國古代道德文明的精華,是中國這個民族大家庭共存共榮的凝聚劑和內聚力,它在價值以上是形成中華民族道德人格的精髓或靈魂。雖然傳統倫理道德滲透著宗法意識和等級意識,每個人都被固定在特定的等級上,下對上只有義務,上對下只有權力。但忠、孝、仁、義等觀念對于維護家庭和社會的和諧,從而對于群體的生存和發展,增強群體凝聚力有積極的作用。所以我們只有對作為社會意識和上層建筑的道德不斷地創新,使其順應時代的發展而發展。
一、傳統倫理道德的價值取向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作為社會意識,上層建筑現象,它是由社會經濟關系決定,并順應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在新的時代,我們不能照搬舊時代的道德。在我國,雖然傳統的道德是由中國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決定的,但是由于長期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在儒、道、佛三家思想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的內在結構和格局的熏陶下,中華民族長久以來養成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勵著中華民族奮發向上,不斷發展民族文化,鼓勵著炎黃子孫一代又一代的為保衛國家、維護民族獨立而英勇奮斗。也正是由于在這些思想的影響下,中國文化在道德方面收獲了最為豐富的價值。雖然傳統的道德在一些方面不能保證個人的獨立性和平等性,不能保證權力和義務的對等性,但在傳統道德中有相當一部分傳統美德對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起著特殊的作用,我們不能因為傳統道德是封建社會的產物,就一概否定它。毛澤東曾深謀遠慮地說:“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貴品,對于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歷史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予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彼詫τ趥鹘y道德我們要敞開胸懷去接納和吸收,并使它能夠符合我國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對我國的長治久安產生積極的作用,這樣才能使我國的傳統文化得到繼承和發揚光大。而傳統美德作為傳統倫理道德的一部分,是符合我國社會主義時代要求的優良美德,應該是傳統倫理道德在新時期最高的價值取向。傳統美的價值取向主要體現在:
(一)以“仁”為核心的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雖然“仁”德曾統治階級所利用,但它是世俗道德生活中最普遍的德性標準。“仁”德的核心是愛人,而且實現“仁”的條件,既不依靠知識,也不需要任何外在的經驗成分,惟賴人的意志??鬃诱f:“我欲仁,斯仁至矣?!本褪钦f,只要我要求實現仁,那么仁就可以實現。所以“仁”應該是中華民族的共德和恒德,應該是中國各個歷史時期各種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以“仁”派生出來的“孝”、“忠恕”是“仁”德的基本內容,而且“孝”在社會道德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應是民族團結的基石。這樣所形成的仁愛孝悌、忠恕之道使中華民族之所以形成堅韌的倫理實體經久不衰。所以“仁”德是傳統倫理道德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最高的價值取向,也應該與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結構相適應。
(二)以“禮”為立身處世的道德準則
中國是世界聞名的禮義之邦,注重禮儀是中國人立身處世的重要美德。禮同時又是立身之本和區分人格高低的標準。所以中國倫理文化從某中意義上可以是“禮儀文化”。雖然在封建時期作為倫理制度和倫理秩序的“禮制”和“禮教”是一種消極的、限制人個性發展的產物, 但禮貌、禮讓、禮節應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所體現的德目?!爸t和好禮”是傳統文化重要的價值取向。而在儒家學說中,禮又是一個內容豐富的綜合概念,它不但指禮節、禮儀,又指社會行為準則;它不但能起到調節作用,又能使人文雅,使人情感雅化,凈化。所以“禮”是中國文化人倫秩序與人倫原理的最集中的體現和概括,可以說中國倫理的秩序就是“禮”的秩序。
(三)以“義”為人的根本特點和價值取向是中華道德精神的精髓
義代表公義、正義、道義。在義和利的關系上,儒家思想向來主張義高于一切。首先是“見利思義”,面對利益,第一個想到的應該是義,應該用正當的手段謀取利益;其次是“重義輕利”,即義的價值高于物質利益,把義放在第一位。所以對于義利關系的處理集中體現了中國倫理道德價值取向。雖然重義輕利的傾向也曾嚴重影響了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但先義后利以義制利才是傳統義利觀的基本內容和合理內核。而對于義利之辨,宋明理學強調“正其義不謀其利”,“正其義而利自在,明其道而功自在”,從而得出了“利在義中”、“義中有利”的結論。在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我們應當把“先義后利”的道德原則,升華為“生以載義”、“以義立身”的人生觀,同時還應該把它升華成為“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崇高道德境界。當然在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過程中,義應該還有一種表現形式就是朋友間的義氣(不是我們所講的哥們義氣),它體現了我們中國人講信用、重承諾的生活態度,即答應了別人的事情,就一定要兌現,即使有再大的困難也要克服。另外“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誠信知報”的美德也是“義”的重要內容。所以義
利道德觀念是鼓舞志士仁人為民族大業義無反顧地獻身的重要力量,也是中華民族崇高道德人格的光輝寫照。
(四)以“節”為個人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是推動民族發展的巨大精神力量
“節”簡單的說就是氣節和情操。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崇尚氣節的傳統,并將守節視為個人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之一。對祖國的忠誠不二是“節”的最高層次,可視為“大節”。雖然在封建社會中它與忠君聯系在一起,具有時代的局限性,但它在本質上是把君作為國家的代表,“忠君”的背后,是一種深層的國家意識。所以這種“氣節”下所形成的“精忠愛國”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巨大凝聚力,也是推動民族發展的巨大精神力量。特別是當國家民族處于危機存亡之際,這種“精忠愛國”的愛國主義傳統產生了巨大的作用。另外“節”在中國知識分子身上還體現為一種不畏強權、不為富貴所惑、堅守志向的個人情操??鬃诱f:“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孟子說:“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在今天中國婦女對“貞節”也注入了新的內涵,那就是“三自”:“自尊、自愛、自強”,既重視自己的價值,又保持自己的人格,名譽。
二、構建當代武德的必要性
所謂武德是指,長期以來在習武群落中形成的對習武者的行為規范要求,它協調著習武者之間的人際關系,影響著習武者的各類活動。傳統武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習武群體有著多樣的具體內容,但其主體精神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延續性。作為中國武術中的一個文化背景,傳統武德對于整個社會來說,有它自身的內容和特點;對于任何一個習武者而言,又差不多具有一種普遍的精神指南意義。作為對習武者的行為規范,傳統武德從本質上講,即是提出的一個如何做人的價值尺度,這個價值尺度不是個籠統的概念,而是有多重內在結構組成的一張反映廣大習武群體情感觀念的道德倫理之網。也正是這張網使得中國武術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一直都在注重道德的教育,注重培養習武之人的“仁、智、禮、義、信”,這不僅涵蓋了愛國之德、處世之德、俠義之德、振奮民族精神,更多的是培養人們遵守社會公德一部分。它教育習武者追求高于物欲的精神價值,以利于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然而,在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雖然傳統武德有些內容已經喪失了它的精神指南作用,但有相當一部分內容仍可以在新的文化觀念引導下為今天所繼承,并可以促進有我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體育道德建設。但是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當代武德建設已不再被習武之人看作是他們立身處世的道德規范,更有甚者,習武之人已經把練武看成是謀取利益的一種途徑,這種行為嚴重的挫傷了人們對于武術迷戀的那種感情了,所以筆者認為,構建當代武德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當代武德失范狀況下有必要構建當代武德
隨著全球文化格局的逐步形成,武德完全有可能對以西方競技體育價值為代表的現代奧運的道德匱乏問題提供補益,武術由此也可以得到世人的認可并接受它。但當代武德的失范使人們對于武術未來的發展提出了質疑。武術人的武德的喪失以及武術人公開參與違法犯罪的行為(武校校長是黑社會老大、武術人扮演殺手、武術人的坑蒙訛騙、“黑色”競技等)使“習武以德為先”的武德教育、束縛功能顯得那么的沒有價值,使內圣外王的俠義精神這一習武之人所設計的實現人生價值的理想境界的自覺心理狀態變得模糊不清。所以構建當代武德不但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在未來世界體育的發展過程中,構建當代武德還可以起到維護世界和平,凈化競技賽場的作用。我們如果在傳統美德的基礎上,構建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當代武德來促使武術向規范化方向發展,武術會給人們帶來新的希望。
(二)要實現東西方體育文化的交流就有必要構建當代武德
新時期中國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實行開放政策。開放就要打破封鎖、改變封閉現象,要走出國門才能同世界各國交往、交流、交換,才能學習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能和文化,以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武術作為中國文化的瑰寶、中國體育文化的精華,只有和西方體育文化不斷的交流,才能使西方體育的價值觀念不斷地融入到武術訓練當中,才能使以儒家文化為根基的中國武術彌補西方競技體育所匱乏的一些價值。而在中國武術所蘊含的文化要素中,武德應該是中國武術文化的核心,也是武術的精神象征。武德作為社會公德的一部分,它的理想的最高境界,并不只是針對習武之人而形成的道德規范體系,武德可以感化人的良知,可以營造良好的體育道德氛圍,可以凈化競技市場,可以使運動員遠離興奮劑從而保持健康而強壯的體魄。在這種意義上說,構建有社會主義特色的當代武德是很有必要的。另外,中華武術是地道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烙有深刻而清晰的華夏文化印記,一旦武術邁入奧林匹克的殿堂,必將迅速地被各個國家和民族接受,成為全世界流行的運動項目。以中華傳統美德為基礎的當代武德必然會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
(三)競技武術的發展更不能離開當代武德
近幾年,隨著世界體育的不斷發展,各個國家的民族體育都想得到全世界人們的充分認同。體育的文化、政治、經濟、社會功能以及體育最基本的健身功能在未來世界體育的發展過程中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如果使民族體育也能進行南南交流與南北對話,世界體育對人類的貢獻就超過了體育本身蘊含的價值了。所以為使武術得到全面的發展,近幾年中國競技武術得到了全面的發展,大有成為中國武術代表的可能。競技武術在新編長拳的套路下,充分體現了“高”、“飄”、“旋”的高難動作,也包含了更高的競技價值,雖然競技武術在一些方面打開了與世界體育交流之門,但是競技武術在發展中無可避免的帶來了一些負面作用,沒有體現具有東方文化韻味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另一方面,作為社會組成部分的體育,將人的全面發展作為21世紀的最高命題,其根本意義在于真正認識到了體育的價值,正在逐步擺脫長期以來自覺或不自覺地作為“工具”的局限性。體育作為工具的價值取向不斷弱化,人本價值取向逐漸強化,以人為本將成為新世紀體育發展的人文精神的核心。而人文奧運將會是奧運發展的主題,同時人文奧運將會更加注重人的倫理道德、人生觀以及世界觀的培養,更加注重人體與自然環境的和諧、身心兼備、協調發展。所以我們在發展競技武術的同
時應加強文化素養的教育,使運動員與社會和諧發展是競技武術發展所要追求的境界。由于人文奧運將會更加體現教育的價值,中國競技武術的發展在追求運動技術水平和運動成績的同時不能忽視教育的價值。而競技武術中最能體現教育價值的莫過于當代武德的教育,所以在競技武術與世界體育對話交流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忽視中華武術精華的武德。
三、結語
武德作為中華武術的精華,是中國傳統美德(下轉第55頁)(上接第17頁)在中國傳統體育中的集中體現,如果我們能夠構建符合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當代武德,不但對于武術的未來發展,對于中華武術走向世界、邁入奧林匹克殿堂有深刻的意義,而且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廣大都有特殊的作用。所以,我們有必要以傳統美德為基礎,構建適合于時代發展要求的當代武德。
【
[1]周偉良.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概論高級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劉吉.略論社會主義體育道德[J].體育文史.
[3]蘇智良.當代人類社會問題[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王斌.孔子體育思想的現代闡釋[J].體育文化導刊,2003.
[5]成中英.21世紀中國哲學走向:詮釋、整合和創新[J].中國哲學,2002,(3).
[6]易劍東.中國體育經濟史[M].中國科學文化出版社,2003.
[7]王海明.倫理學原理[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