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家庭倫理道德的轉變看家庭居住方式的變化
陳斌
〔摘要〕儒家的家庭倫理思想,是儒家關于如何處理家庭關系的主張,對于傳統家庭的居住方式起著主導性的規約作用。但隨著當代中國社會的深刻變革,家庭倫理道德觀念也發生了變化,為適應當今家庭居住方式的需要,現代居住空間設計呈現出向舒適性、多樣性、可持續性、經濟性、安全性、環保性和科學智能性等多方面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家庭;倫理道德;居住方式
在長達兩千多年的中國社會里,可以說,儒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主流,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發生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儒家關于倫理道德的學說,是儒學最光輝的內容之一,而儒家倫理的核心則是家庭倫理。
儒家的家庭倫理思想,是儒家關于如何處理家庭關系的主張。《論語·學而》云:“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即每一個有道德的人都要專心致力于“本”,本就是孝悌。本立而道理才能出現,這也是為仁之本。孔子認為,孝悌是仁之本,即每一個有道德的人要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儒家認為,對父母僅能養,不可謂孝;孝的含義是既能養父母,還要尊敬父母。《論語·為政》云:“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仍以別乎?”子游問什么是孝? 孔子說:現在所謂的孝,就是說能夠養活父母就行了。而每人對于犬馬來說,皆能養。如果只養活父母而對父母不敬,那么與養犬馬又有什么區別呢?〔1〕孔子認為孝敬父母,必須對父母和氣,臉色柔順謙和。儒家學說主張家庭和睦。在每一個家庭中,一些具有親緣關系的人,如父、母、兄、弟、姐、妹以及相關的人,應當和睦。在不損害國家社會利益的前提下,每個成員都要對自己的家庭有責任心。兒子對父母要孝,兄弟姐妹之間要互相友愛。只有家庭穩定了,人們在家庭中能夠得到溫暖和安慰,那社會上的不穩定因素會大大減少。儒家學說中有關家庭倫理道德的積極面,表現出一種高尚的情操,具有極強人性美的魅力。
儒學關于家庭倫理道德的理論是幾千年中華民族恪守道德的準則和基礎,這些準則和基礎形成了以孝悌來維系的中華民族家庭關系,這種關系對于傳統家庭的居住方式起著主導性的規約作用。在傳統社會中,中國人的“家”始終是相對獨立、封閉、自我存在的人居環境實體,一個自成體系的完善的供一家人安身立命的生活世界。住宅遵循的核心內容是上下有別、尊卑有序的倫理道德和等級制度,住宅同時承擔著規范父子、長幼、貴賤關系的任務。賈誼《新書·禮》曰:”尋常之室無奧之別,則父子不別;六尺之輿無左右主義,則君臣不明;尋常之室、六尺之輿處無禮,即上下舛道,父子悖亂,而況其大者乎?“〔2〕這話清楚地表明,禮的作用就是要使上下、尊卑等級分明,不同等級的人們都要按照禮對不同等級所作出的行為規范行事,如果違反了這些行為規范,那就會出現“上下逆,父子悖亂”的局面。傳統住宅成了“禮之具”,不僅按照建筑等級制度的控制,力圖形成一個秩序井然的由城市到居住單元的等級體系,并且要求人們在行動中不斷地定位自己以滿足禮儀的要求,在情緒上則提出“恭”和“敬”,讓人們始終處于嚴肅、端持的狀態之中。對于傳統居住形式,除了要按照禮儀規范來設定住宅的各功能區域之外,在空間形態上,則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定了建筑的藝術風格,它是平和的、謹慎的、恭持的、嚴肅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沉重的。
中國北方四合院就是儒學家庭倫理道德影響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傳統居住方式。四合院是封閉式的住宅,它是一種四面為屋子、中間是院子的住房建筑。對外只有一個街門,關起門來自成天地,具有很強的私密性非常適合獨家居住。院內,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開門,一家人在里面和親和美,其樂融融。四合院內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嚴格的,內宅中位置優越顯赫的正房,都要給老一代的老爺、太太居住。北房三間僅中間一間向外開門,稱為堂屋。兩側兩間僅向堂屋開門,形成套間,成為一明兩暗的格局。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親戚或過節時設供祭祖的地方,兩側多做臥室。東西兩側的臥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一妻多妾(“一夫多妻”是誤解,古代妻只有一個而妾可以有多個,即“一妻二平四偏妾”)的制度下,東側為尊,由正室居住,西側為卑,由偏房居住。東西耳房可單開門,也可與正房相通,一般用做臥室或書房。東西廂房則由晚輩居住,廂房也是一明兩暗,正中一間為起居室,兩側為臥室。也可將偏南側一間分割出來用做廚房或餐廳。中型以上的四合院還常建有后軍房或后罩樓,主要供未出閣的女子或女傭居住。〔3〕從倫理上說這種居住格局體現了儒家的等級觀念,是封建社會體制在建筑領域的典型體現。
隨著現當代中國社會的深刻變革,家庭倫理道德觀念的變化在當代中國社會已經出現了較為明顯的趨勢。比如,在傳統家庭關系中親子關系為主軸、夫妻關系為配軸,而在今天,家庭關系則向以夫妻關系為主軸的方向發展;再比如,在傳統家庭關系中父子關系是軸心、母子關系為輔助,而在今天,父子關系和母子關系趨向平衡化。作為家庭成員的個體也就由深深受到血緣共同體的束縛轉變為擁有自己的獨立自由個性特征,家庭也就由具有血緣關系的共同體形式轉變為獨立個體自由結合的形式。在傳統的家庭結構中,血緣關系和等級關系是家庭成員之間的主要關系,這樣,儒家家庭倫理道德就表現為對于這兩種關系的規范和維護;而在現當代中國家庭中,平等、獨立是家庭成員之間的主要關系,這樣,現當代家庭倫理道德則是對這種關系的規范和維護。因此,儒家家庭倫理和現當代家庭倫理之間的根本區別就在于它們所維持的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的不同,而這種關系的不同是由社會和人的不同發展形態造成的。〔4〕
當傳統的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的時候,整個社會生活都會發生重大變化,特別是在人們家庭倫理觀念受其影響的轉變過程中,居住形式的變化則更為明顯。作為”禮之具”的傳統居住方式為了適應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變化,也會發生相應的變革,由結構復雜、規模龐大的家庭向結構簡單、規模較小的核心家庭轉化,出現了如單身家庭、丁客家庭、兩代居等多種居住方式。同時家庭在功能方面也有了較大擴展,例如,高科技智能化的廣泛應用,家庭將不僅是生活空間,同時又是工作的場所,人們將使用電話、電腦設備和網絡終端裝置等實現管理工作自動化,使住宅里的人門可以使用信息設施直接參加工廠生產和辦公室工作。如,市場經濟的發展促使了各種形式的生活服務社會化,這使得人們家務勞動和生活服務的時間縮短,家就成為了適應社會服務發展的居住形式。〔5〕為適應現當今家庭居住方式的需要現代居住空間設計呈現出向舒適性、多樣性、可持續性、經濟性、安全性、環保性和科學智能性等方面的發展趨勢。住宅除了多品種多檔次可供選擇以外,還必須通過結構的靈活可變性、可改性和擴展面積的可能性,形成一個動態的、生生不息的循環體系。居住空間的可變性既要能滿足居民對平面布局的不同要求,又要能隨著家庭生命周期變化或家庭居住方式的改變進行相應的調整。
值得注意的是人口老齡化是世界上許多國家正在面臨或即將面臨的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由于社會、經濟、文化科學事業的發展,計劃生育工作的推進,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不斷下降,老年人在總人口中的數量和比例不斷增加。根據聯合國將“60 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0 % ,或65 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7 %”作為判斷一個國家是否進入老齡社會的標準來看,我國在2003 年已邁入老齡化社會。〔6〕面對老齡化問題,我們應在構建現當代家庭倫理觀時對儒家家庭倫理道德中的積極面采取繼承和發展原則,在新的家庭居住行為中保留親情魅力,通過建設和諧家庭來完成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