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視角:環境倫理與建筑工程
未知
美國學者斯蒂芬·安格爾(Stephen Unger)曾指出:“過去,工程倫理學主要關心是否把工作做好了,而今天要考慮我們是否做了好的工作?!币豁椆こ桃蔀椤昂谩惫こ?,就不能僅僅關注項目的經濟效益、工程造價和技術可行性等因素,還要在工程項目的決策階段充分考慮項目本身所涉及的各種倫理因素,因為它們直接關系到工程的價值取向,相對于工程運行的其它階段來說,出現倫理風險的可能性會更大。
倫理風險,也稱道德風險,一般是指個人或組織受某種因素的引誘,會違反有關誠實、公眾利益等一般道德準則,因為環境允許他們這樣做而不受懲罰??梢赃@樣說,只要市場經濟存在,倫理風險就不可避免。本文借用倫理風險這一概念,主要指在建筑工程項目的決策與運行中,有關利益主體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未受環境倫理的約束而使工程項目產生危害環境后果等倫理負效應的可能性。
一般而言,影響工程項目決策的因素來自多個方面,如經濟的、技術的、政治的、社會的和倫理的。其中,經濟因素對于絕大多數項目來說都是最重要的,特別是企業或經濟組織投資的建設項目更是如此。而倫理因素是指某項決策方案在倫理上的是非問題,其判斷的依據是一些基本的倫理準則,包括公正原則、人道原則、安全原則等等。對建筑工程項目決策的環境倫理審視,首先應該確立一個基本道德立場,這個立場便是美國著名生態學家利奧波德(A·Leapold)提出的一個著名標準:判斷人類行為對與錯的標準是看我們的行為是否有利于生態共同體的完整、穩定與美麗,凡是有利于生態共同體之完整、穩定與美麗的,便是對的,反之,是錯的。其實,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工程在歷史上被付諸實施的并不少見,將被實施的可能性也難以完全避免。就此而言,以利奧波德提出的環境道德規范為一般原則,進而建立有關建筑工程項目的環境倫理風險評估與防范機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然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機制與環境倫理要求,企業贏利與企業環保之間常常是相抵觸的。例如,今年3月下旬,新聞媒體披露了河南新鄭市國家級森林公園始祖山上,耗費巨資修建一條高9米、寬6米、長達21公里的水泥長龍,號稱“華夏第一祖龍”工程。“水泥長龍”其實不過是假借龍文化之名而謀利的商業項目,如號召炎黃子孫“出錢在龍鱗上刻姓留名”、“出錢購買題名位”,建成后,還要搞所謂“輕軌”、“娛樂”、“休閑”、“高級會所”等一條龍服務??傊軒磔^高的經濟效益。然而,從環保角度考察,修建水泥長龍可能會導致環境破壞,河南省生態學會理事長吳明作指出:“在國家森林公園里修建如此大規模水泥建筑,不僅破壞植被,影響自然景觀和生態的完整性,還會阻礙動植物資源的自然傳播。” 3月底,有關部門公布了對這一工程的處理辦法:立即停止建設。
工程對生態環境可能帶來的直接或潛在的影響,如將未來的利益與風險承擔作為一個重要方面加以倫理審視,建立環境保護的預防機制與反饋機制,并科學而有效地實施生態補償原則和生態恢復原則,則會最大可能減輕工程對環境所產生的負效應。舉世矚目的青藏鐵路工程在這方面堪稱典范。青藏鐵路從修建伊始,就有不少人質疑它的修建是否會對脆弱而獨特的高原生態造成影響。因此,在該項目決策過程中,黨中央、國務院要求有關部門對環境保護問題要深入調研,充分論證。為給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和制定科學可行的環保措施提供依據,國家有關部門和研究機構針對青藏高原的氣候、環境、物種、生態等,確定了多項課題,深入開展青藏鐵路建設環境保護研究。青藏鐵路建設部門與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區政府簽訂了中國鐵路建設史上首份環保責任書,青藏鐵路僅環保投入就達15.4億元,占工程總投入的4.6%,遠遠高出目前國家規定的大型工程環保投入應達3%的標準,并在全國重點工程建設中首次引進了環保監理。正是因為青藏鐵路工程把環境保護貫穿到工程建設的每一個環節,才做到了高原生態環境不受破壞,野生動物遷徙不受阻斷,從而使環境倫理風險降至最低。
二、以環境倫理的基本理念審視生態建筑技術
生態建筑(可持續建筑)是當今建筑界的熱門課題。對于“生態建筑”的概念和特性,建筑界爭議頗多。英國建筑學者布賴恩·愛德華茲(Brian Edwards)將其界定為:有效地把節能設計和(在生產、使用和處置過程中)對環境影響最小的材料結合在一起,并保持了生態多樣性的建筑,就是生態建筑。陳喆則指出,目前在我國大家比較公認的定義是指:“根據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運用生態學、建筑技術科學的基本原理,采用現代科學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組織建筑與其他領域相關因素的關系,使其與環境成為一個有機結合體。”從目前建筑界對生態建筑特性的理解來看,大多重視技術這一維度,或者說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設計和創新各種技術手段以達到盡量減少對自然的傷害,取得節能降耗的環境效益的目的。以環境倫理學的整體視角來看,倘若對生態建筑特性的理解僅僅停留在技術的層面上,那將是片面的,而且容易產生誤導,從而違背生態建筑的根本宗旨。應當認識到生態建筑的實現涉及多方面的內容,如自然、人文、經濟和社會等多方面的因素。只有當上述這些因素處于某一平衡狀態時,才能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的平衡,才可能實現完全意義上的生態建筑。
首先,應當明確生態建筑并不僅僅指某一流行的建筑類型,本質上是一種基本的設計思路及價值取向,這種思路與價值取向可以引入到任何一種類型的建筑中。
其次,為了使建筑技術服務于造福人類及生存環境這一環境倫理原則,生態建筑中對技術的強調必須從技術的設計和創新階段開始,便將倫理因素作為一種直接的重要影響因子加以考慮。 一般說來,技術的核心理念是“設計”和“創新”,因此,在設計與創新一種新的建筑技術之時,應以謹慎的態度,采取技術選擇的多標準權衡的綜合評估方法,研究它對環境的影響以及與環境相協調的狀況。這種方法要求確立多維度的衡量指標,通過對某項設計和技術可能帶來的各種正負面環境效應進行權衡,盡可能將其中的負面影響變為正面的,或將高代價的負面影響變為低代價的。而且,一旦某項技術的不良后果顯現出來,應及時而果斷地作出調整,盡量放棄對它的使用??紤]因素或衡量指標包括如下環境倫理意識:是否有利于生態系統的穩定與美麗;是否增進生態安全、減少環境污染;是否節約利用非再生性自然資源;是否使生產廢棄物盡可能做到無害化排放與最小量化排放等等。
然而,在現實的設計和創新活動中,人們所關注的主要是市場需求、經濟策略和組織形式等產業和經濟因素,而包括環境倫理在內的社會倫理價值和社會文化傾向或受到忽視,或僅被當作一種不甚重要的外部因素,或被當作一件漂亮的標簽。李大夏曾提出關于生態建筑的疑問:“建筑師面對社會高能耗的需求而做出高能耗的設計,又推出最先進(先進一般也意味著高能耗)的'生態'系統來向大家示范,其最終的結果會是什么?他的疑問揭示了當今建筑界某些所謂生態建筑不過是打著”生態“的旗號,實為背離生態價值和環境倫理的現象。
三、以環境倫理的主要規范指導工程師的職業倫理教育
以往的工程師倫理規范主要是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相互關系,對人、工程、自然環境三者的關系并不重視。隨著工程技術發展速度不斷加快,以及對自然環境壓力的不斷增強,環境倫理規范逐漸成為了工程師職業倫理中越來越重要的內容。
工程師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道德關系,主要涉及到工程師的環境責任意識問題。對工程師來說,由于他們的工程活動與科學技術的應用后果對社會、公眾以及自然系統具有重大的影響力,因而他們的責任顯得公開、直接而重大。在保護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平衡方面,工程師不但比普通公眾負有更特殊的責任,同時他們也能夠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改善環境發揮出更大作用。愛因斯坦曾告誡:“在我們這個時代,科學家和工程師擔負著特別沉重的道義責任……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的工程師協會紛紛在本行業的工程師職業倫理規范中增加了保護自然環境方面的條款,以作為增強專業人員環境責任意識的一種手段。例如,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ASCE)在1980年4月的理事會中正式通過了第120號政策聲明,建議工程師將自己奉獻給以下環保目標:”1、土木工程師必須認識到他們的行動將會影響到環境,從而增加將生態關注結合進工程設計的知識和能力。2、土木工程師必須不僅告知客戶所要求的服務和所選擇的設計將產生的效益,還必須告訴他們這樣做的環境后果,只推薦負責任的行動路線。3、土木工程師必須充分利用協會的支持會員努力關心環境的機制。4、土木工程師必須認識到非常需要在發展、改進和支持有效的政府項目中起帶頭作用?!?983年,ASCE的技術委員會下屬的環境影響分析研究委員會補充提議了另外一條基本標準:”工程師在提供服務時,為了當前和后代人們的利益,應當精心保護世界資源、自然和文化環境。“作為增強土木工程師環境責任感的另一個積極措施,1997年ASCE修改了其倫理規范的首要條款,特別增加了工程師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責任,指出:“工程師應該把公眾的安全、健康和福利放在首要位置,并在履行他們的職責時,努力遵守可持續發展原則。”
目前,我國建筑行業的職業倫理規范大體還是一些口號式的宣教條文,如“遵規守法、廉潔奉公;文明施工、安全生產等等,缺乏有針對性的環境倫理規范。因此,我國的建筑工程項目管理部門或專業學會也應盡快制訂出符合中國國情的并具有操作性的環境倫理規范,以指導并約束工程技術人員的職業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