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的倫理學思考
楊萬銘
論文關鍵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體育倫理
論文摘要: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的推行已經十余年,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存在著諸多問題。對問題的的本質思考需要借助倫理學的思維,通過探究課程改革的深層次原因,提出了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倫理的“為何”與“何為”,旨在進一步幫助人們理清體育新課程存在的問題。
一、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的倫理學本質
從倫理學的基本矛盾“善與惡”出發,我們可以進一步探尋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的的矛盾。其實,不論課程改革的“善與惡”如何體現,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造就完整的學生而服務的,而造就完整學生則需要以和諧的社會背景為基礎,其最終目的也是為了構建更和諧的社會,進一步促進處于這個社會中的人的更加全面的發展。因此,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的倫理學本質是“為了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而出現的善與惡”,而推進體育課程改革的目的則是解決善與惡的矛盾,更好的促進學生通過體育新課程的學習而成為和諧的人。
二、為何: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的倫理原因
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只是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的倫理學層面的籠統原因,但為何要這樣,其精確的原因又是什么,則需要我們探究。
1.體育課程改革的推行是為了促進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公平、正義是和諧社會的本質特征,要構建和諧社會就必須在包括教育領域在內的一切領域體現和促進公平與正義。在基礎教育領域,要保障和促進公平、正義,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必須樹立科學的課程改革觀,將公平與正義作為課程改革的重要取向,將促進、滿足每一個青少年兒童的全面發展需要作為課程改革的基本價值支撐點。但在體育新課程推行之前,反觀我們的體育課堂教學,體育教師始終把持著整個體育課堂,他們的唯一任務就是將各種運動項目高深的運動技能毫無差錯的傳授給學生,而且學生還必須要老老實實的接受,不允許有任何的花樣與創新。在這樣沒有區別的教學背景下,且不說不同基礎的學生接受相同難度的運動技能本身就是一種不公平,學生除了運動技能的學習而其它接觸很少也是一種不公平,這種不公平會對學生自身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可能也會將他們培養成不知道什么叫做公平和正義的所謂的人才,那么社會的公平與正義還從何談起呢?
因此,我們必須要改變這種現狀,而體育新課程則要求教師將運動技能當做是體育學習的載體,但絕不是體育學習的最終目的,學生除了學習運動技能之外,還必須要關注起身體健康、心理健康,還必須要注重培養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使得他們成長于一個公平正義的體育學習環境之中。
2.體育課程改革的推行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公平正義的目的是為構建和諧社會做準備,而構建和諧社會則是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將公平、正義要貫穿于課程改革的全過程,而且要在課程改革的結果中加以體現,作到“課程改革為人人,人人共享課程改革的成果”,課程改革不僅應當增進人民的福祉,而且要努力縮小客觀存在的社會差距,保障不同族群、階層的人群能夠共享社會進步的成果,實現共同繁榮和發展,從而擴大社會民主和平等,保持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從體育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我們就可以看出,“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顛覆了傳統“體質健康”的單維健康觀,形成了“三維健康觀”,而三維就意味著更加全面充實,旨在從里到外而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另外,“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理念的提出,更是旗幟鮮明的提出了要為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有所作為。但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理念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部分師生的誤解,比如在體育課堂教學中,部分體育教師認為就是以學生為中心,因此將學生始終放在首位,任何事情都以滿足學生為主,但這顯然是不對的。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應該也是有所選擇性的,不能盲目的遷就學生,而應該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客觀的分析存在的問題并解決這些問題。
三、何為: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的倫理實踐
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要求每一個學生通過體育學習而獲得參與公共生活、相互尊敬和明智判斷的美德,使他們成為社會體系的合作者、社會正義原則的遵守者以及優良美德的踐行者,成為和諧、自由社會的建設者和幸福人生的創造者,從而很好的規避那些存在不盡人意的地方。但這畢竟還只是一種理想的層面,如何實現這種理想還需要我們不斷的從倫理層面探索實踐途徑。 1.進一步強化政府對落后地區體育教學的支持力度。平衡是社會和諧的根本訴求,只有通過平衡才能抑制兩極分化,才能達到共同前進的目的。但是,教育發展不平衡是我國教育的基本國情,長期以來,由于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發展滯后,基礎教育辦學條件落后,辦學質量較低,這不僅長期困擾和制約著這些地區人口素質的提高和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且阻礙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在體育教學領域,不平衡現象非常之嚴重。比如,在江浙滬等發達地區,學校的條件堪稱豪華一流,但在西部邊遠地區,很多學校不僅基本的籃球、排球、足球等體育器材沒有,就連正規的體育教師也都沒有,很多體育教師都是由其它學科的教師來兼任。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體育課能夠開展得好嗎?學生的體質能不下降嗎?因此,我們的政府應該要大力支持這些落后地區的基礎教育體育教學,積極籌措資金解決經費問題,向這些地區派遣優秀教師支教,等等,努力提高落后地區體育教學的基本條件,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良好的物質基礎。
2.關注課程改革發展的不平衡并努力解決問題。長期以來,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實際和各自的發展需要關照不周,在制定課程政策時,自覺或不自覺地以發達地區學校、城市學校和重點學校為依據與標準,缺乏對民族地區特別是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關注。其結果是,基礎教育課程一方面不能很好地滿足少數民族地區學生的發展需要,另一方面也無法滿足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比如,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自2001年頒布以來,已經推行了十年的時間。在推行的過程中,無論是主管體育的政府行政官員,還是從事理論研究的高校體育專家,還是從事基層體育教學研究的教研員和一線體育教師,都對課程標準對不同地區的非適應性本身提出了很多問題,希望國家能夠盡快修訂課程標準來解決這些問題。但令人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體育新課程標準制定組在修訂課程標準方面似乎沒有任何的動作,而且面對這些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也沒有發表任何導向性的意見。很顯然,這種沉默的態度毫無裨益,只會傷害廣大關心基礎體育教育工作者那顆熱情的心。因此,我們要努力關注不平衡發展并相反設法去解決。
3.促進體育課堂教學的公平開展。無論體育課程改革的理論研究多么繁榮,但其最終落腳點還在于體育課堂教學的有效開展,否則一切都是徒勞。在體育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教師是課程實施的核心實踐者,課程改革能否成功,從根本上說取決于教師的日常課堂教學實踐。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要承擔服務和諧社會構建的使命,教師在課程實施方面就必須保障“課堂公平”,實現學生的“整體發展”。課堂教學中,體育教師必須樹立“全納”的觀念,平等、公正地對待、信任、評價每一個學生,尊重、關心、理解與信任每一個學生,尊重每個生命個體的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使每一個學生的潛能都得到充分的開發,生命價值得到展現,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
四、結束語
從倫理學的視角審視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進而探析體育新課程改革的根本倫理本質,是體育新課程健康順利發展的內在要求。倫理責任與義務是藏于體育教師內心的一種潛意識,我們只有充分激發廣大體育教師的這種潛意識,才能為通過體育新課程的開展從而達到構建和諧社會的最終目的奠定良好的基礎,也才能為青少年學生的體育學習和全面健康發展做出貢獻。
[1]高嶸,張建華,毛振明.對我國基礎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問題的反思[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1):74-78.
[2]李忠堂,閻智力.我國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60年回顧[J].體育學刊,2010,17(12):52-56.
[3]彭澤平,姚琳.和諧社會與課程的和諧倫理指向——“和諧社會”視域下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30(9):53-56.
[4]鐘啟泉,崔允漷,吳剛平主編.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導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