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化建設
董銘銘
論文關鍵詞:新型農村合作 信息化 建設
論文摘要:文章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化建設的必要性、作用進行了總結,并提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化建設的總體設想,最后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化建設的保障措施給出了一些建議。
我國“十二五”期間衛生信息化建設的路線圖是實現“3521”工程,新農合信息化建設作為加強5項業務應用之一,可見國家對這項工作的重視程度。
1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化的必要性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是黨中央、國務院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面做出的重大決策,是幫助農民抵御重大疾病風險的有效途徑,對防止農民因病致死貧,因病返貧,保護農村勞動力,減輕農民負擔,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密切黨群關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近期,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通報我國新農合近期工作進展,2011年,全國參加新農合人數為8.32億人,參合率超過96%。各級財政對新農合的補助標準從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新農合政策范圍內的住院費用報銷比例從60%提高到70 %左右,最高支付限額從3萬元提高到不低于5萬元,各地還將普遍開展新農合門診統籌,農民門診就醫也可按比例報銷。2010年衛生部會同民政部開展了提高兒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臟病保障水平試點工作,截至2011年第一季度,全國共有7490名參合患兒得到救治,其中白血病患兒798名,先心病患兒6782名。隨著新農合醫療制度的深入人心,參加合作醫療的農民越來越多,大量的數據給各級地方政府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代化的數字管理是迫切需要的。無論是醫療還是醫保,都需要把信息化、數字化建設提上日程,因此,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化建設是發展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事業的一項重要的工作。
它的主要作用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①有利于規范新農合管理,促進制度建設健康發展;②有利于參合群眾即時結報,方便農民盡快受益;③有利于實時了解運行情況,強化過程監控和管理;④有利于監控定點醫療機構行為,控制不合理費用增長;⑤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強化經辦機構能力建設;⑥有利于網絡互聯互通,促進保制度有機銜接。
2新農合信息化的整體設想
2.1建設內容
1)建立新農合各級網絡平臺,逐步建成以省、縣兩級平臺為主,多級業務網絡并存的模式。市級信息管理平臺通過省級平臺建立本轄區虛擬信息管理平臺。省級信息平臺是全省新農合管理信息系統的核心部分,為各地新農合信息系統提供數據交換、存儲、備份等功能,也是聯系全省各級新農合信息網絡的中心平臺。縣級平臺實現新農合業務的審核、報銷。各縣級節點單獨承擔本縣的新農合業務,縣級節點之間沒有數據交換和應用交互。
2)建立統一的信息平臺和數據庫存。即建立國家、省、市縣等多級新農合數據中心。省級平臺負責存儲全省的新農合數據,為相關管理部門提供數據監管查詢分析功能,并對全省新農合業務信息實行集中管理和維護,實現全省范圍內各級各類新農合管理機構、經辦機構、醫療機構相互間的數據共享和信息交換。縣級平臺以新農合組織、管理與運行的基礎信息收集和業務管理為主,主要分為參合、補償、基金管理以及會計核算、統計查詢等,實現以縣為單位的在線費用審核、結算、實時監控以及數據上傳等功能
3)建立統一的數據規范、業務規范、數據交互規范,完成各級新農合網絡平臺的信息收集、匯總和分析。為實現與公共衛生信息系統中各應用系統的進行信息交互提供數據接口標準。
4)建立安全平臺,實現對系統和數據的安全保障。互聯網信息的安全問題日趨嚴重,隨著新農合網絡平臺的建設,數據的日益增多,功能的日漸完善,安全問題也需要我們同樣重視。
2.2建設目標
1)通過各級新農合信息系統建設,實現各級新農合管理部門、經辦機構、定點醫療機構以及其他相關部門之間建立計算機網絡連接,實現信息互聯互通。
2)建設與新農合制度發展相適應、較為完備高效規范的新農合管理信息系統,逐步實現新農合信息的集中統一管理,努力促進新農合管理信息系統與區域衛生信息系統的有效整合。 2.3整體規劃
根據衛生部《關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系統建設的指導意見》衛農衛發〔2006〕453號中對新農合信息化建設提出的建議實施進度和對未來新農合信息化系統的展望,可將新農合信息化劃分為以下階段:
第一階段(2006年-2007年底):在推動縣級網絡建設與應用的同時,完成國家級和省級信息平臺建設,完成國家級和省級中心數據庫的規劃和初步設計,完成第一期應用系統(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數據匯總統計為重點)的開發和實施。首先實現全國第一批試點縣新農合系統與省級系統的并網運行。
第二階段(2007年底-2008年底):進一步完善和強化國家級和省級中心數據庫的設計,完成第二期應用系統(以規范化數據采集、管理為重點)的開發和實施,以省為單位統一各縣新農合管理軟件系統,實現各縣的規范化數據在省級中心數據庫的集中存儲。
第三階段(2008年底-2010年底):完成全部系統設計和第三期應用系統(以數據綜合管理、數據分析和數據挖掘為重點)的開發與實施,并隨著新農合制度的不斷推進,逐步實現全國新農合規范化數據的集中存儲和分析。第四階段(2010年底以后)為了保持新農合信息化發展的協調性和連續性,應在前面所做的基礎上進行完善和發展。
2.4建設原則
1)制定標準,統籌規劃。由新農合管理部門統一負責制定新農合信息系統建設規范包括各級平臺建設規范、應用系統功能規范、基本數據集規范、數據代碼規范、統計指標規范以及數據傳輸規范等。
2)分步實施,突出應用。按照新農合信息系統建設目標,以突出業務應用為導向,有重點、分步實施并完善整個新農信息系統。
3)建設專網,保障安全。
2.5性能指標
對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系統來說,它的使用者大部分為非計算機專業人士,特別是基層的工作人員,計算機操作水平普遍偏低,因此在建立信息化時,應該具備以下指標:①適應科學的管理體制,代表先進的發展方向;②功能齊全,滿足用戶的需求;③通用性、擴展性、易操作性;④信息安全性;⑤技術文檔齊全規范。
3新農合信息化的保障措施
1)搞好網絡組建及日常維護工作。按照科學合理、節約效能的原則,組織有關人員嚴格按照新農合信息化建設的總體方案、具體設計方案進行網絡建設,并在日常工作中將網絡維護日常化。
2)加強數據資料的收集、整理、審核、更新錄入管理、數據安全工作。保證數據庫各類數據和有關資料的可靠性、時效性、完整性和安全性。
3)完善制度,強化網絡運行管理。
參考文獻:
[1]國家衛生部.關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系統建設的指導意見[Z].2006.
[2]國家衛生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系統基本規范(2008年修訂版)[Z].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