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進步與戰后世界歷史發展
徐煜
摘 要 二戰后迅猛發展的科學技術,不僅對資本主義發展和社會主義實踐有著很大影響,而且對國際關系的變化和發展起了很大作用,它推動了戰后世界歷史發展,引起了戰后世界歷史的巨變。
關鍵詞 科技進步 世界歷史 國際關系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人類歷史發生了巨大變化。資本主義繼續發展并走向新的階段,社會主義運動席卷全球繼而又陷入低潮,國際關系變幻莫測但一體化趨勢日益加強,這一切都與戰后人類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1 科技進步與戰后資本主義新發展
資本主義的發展,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已有360多年的歷史。資本主義從產生時起,就存在著生產的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之間的矛盾,這一基本矛盾導致資本主義經常發生經濟危機,說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已經成為生產力發展的嚴重障礙。但是,自19世紀70年代起,世界資本主義就進入了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實力顯著增強,資本主義繼續發展,其主要原因就是注重了對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利用。資本主義在發展科學技術方面具有優勢,它通過資本的原始積累獲得了大量的物質財富,并利用這些物質財富投入科研和技術發明,因此,能夠更好地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推動生產力的發展,使現代資本主義,特別是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保持了較長時期的相對穩定發展。在二戰后的半個多世紀里,世界經濟的年平均增長率接近4%,世界國民生產總值達30萬億美元,其中西方發達國家所占比重為3/4;同20世紀初相比,資本主義世界社會生產率提高了約100倍。現代資本主義取得的成就及其優勢地位,主要是通過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實現的,據統計,西方發達國家二戰以來經濟增長的70%~80%產生于科學技術創新。
戰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成果,強化軍事和政治,發展經濟和教育,爭奪科技人才,搶占科技制高點,使戰后資本主義社會出現了新的變化。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現代科技的發展提高了生產力水平,改變了生產力的規模和結構,使戰后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諸要素及其結構、產業結構、經濟形態發生根本性變化,出現了經濟區域集團化趨勢。第二,現代科技革命的發展促使戰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進行了重大調整,出現了國際壟斷資本主義、壟斷資本國際化、中產階層隊伍擴大、勞資關系緩和等一系列新現象、新特點。第三,戰后資本主義社會的上層建筑在現代科技革命的影響和作用下,在軍事、國家職能、民主形式、階級結構、政權結構及運行機制等方面都發生了一系列新的變化。第四,現代科技革命促使戰后資本主義世界中的發達國家之間、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失業和經濟危機等社會矛盾呈現出新特點和新形式。
2 科技進步與戰后社會主義運動
歷史昭示我們,科學技術的發展同社會主義的發展命運緊密相聯。如果說,蒸汽技術革命催生了科學社會主義的話,那么電氣技術革命則大大加速了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的進程。正是在科學技術革命及其帶來的產業革命的狂飚推動下,科學社會主義從昨天走向今天。但是二戰后,新科技革命向當代社會主義提出了嚴峻的挑戰。20世紀40年代末,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率先掀起了以原子能和電子信息技術的發明與應用為先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戰后新科技革命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的外部條件,從而既向世界社會主義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也為世界社會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和動力。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到來之初,由于歷史的原因,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走在了前頭,社會主義國家暫時落后。但到50年代中期,社會主義國家普遍感受到了這次科技革命的挑戰,紛紛發起“向科學進軍”,進行改革調整的嘗試,初期頗見成效。歷史的不幸在于1957年以后,歐洲許多社會主義國家的執政黨領導人開始從右的方面背離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而中國等其他一些社會主義國家也一度忽視經濟建設,特別是放松了科技的發展,而以“階級斗爭”、“路線斗爭”為綱,結果走進了“左”傾教條主義甚至是“內亂”的死胡同。右傾機會主義和“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兩極相通,殊途同歸,都沒有實現社會主義理論和制度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新聯盟。60年代以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在西方國家進入高潮,而在社會主義國家則日見衰退。直到70年代中期,社會主義國家也取得了某些高科技的成就,但與西方發達國家科技發展的總體差距愈來愈大,更沒有使新科技遍地開花,形成新的產業。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基礎上,全世界范圍內的新科技革命再次掀起高潮。這場以微電子技術、生物工程、新型材料、宇航工程、海洋工程、核能技術等尖端技術的應用為主要標志的新技術革命,使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都難以長期脫離科技和經濟發展的潮流,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包括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競爭和斗爭,日益從軍事對抗和較量轉入經濟領域,尤其是高科技方面的競爭日趨激烈和重要。面對這樣的新挑戰,歐洲社會主義國家在80年代不僅還是沒有找到加速經濟發展、尤其是科技革命的路子,沒有正確地發展社會主義理論和改革社會主義體制,而且經濟出現了全面衰退,其中一些國家長期拒絕改革,固守僵化的體制。80年代中期以后,在沒有實現經濟穩定發展的情況下,又轉而搞沒有限度的“公開性”、“民主化”,以所謂的“政治改革”為中心,結果使加速經濟科技和社會的發展成為一句空話,從經濟衰退發展到經濟危機,又從經濟危機發展到政治危機、政治動蕩,最后導致社會危機的總爆發。
另一方面,新科技革命的發展不僅向社會主義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而且同樣也為世界社會主義的大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契機和條件。每次科技革命及其帶來的產業革命,都會給各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尤其是會給后發展國家創造一個跳躍式前進的環境。社會主義國家由于建立了比資本主義更為先進的社會制度,因而更有條件也更有可能充分利用科技革命帶來的新的條件加速發展、加速走向現代化。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當大多數執政的共產黨沒有能經受住戰后新科技革命和資本主義推行的“和平演變”戰略的考驗時,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卻一枝獨秀,經受住狂風巨浪的吹打,而且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抓住了世界新科技革命再次來潮的時代大機遇,進行了20多年的改革開放,使社會主義制度增添了活力和吸引力,而且發展了社會主義理論,形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從而使科學社會主義煥發了青春。
3 科技進步對戰后國際關系的影響
近代國際關系產生以來,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一直對國際關系發揮著積極的影響和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科技革命的浪潮蓬勃興起、方興未艾、深入發展化。科技革命的迅猛發展及其在人類社會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對戰后國際關系產了巨大影響。
首先,科學技術的進步改變了傳統的國家主權概念,制約著國家主權的行使范圍。國家主權歷來是國際關系中神圣不可侵犯的核心領地。不過,隨著當今世界新興科技革命的迅猛發展,以及科技進步在國際關系中的作用,從國際制度的層面去觀察,國家主權正在日漸受到挑戰和侵蝕,變得相對弱化。特別是科學技術發展到了今天,人造衛星、宇宙飛船和電子技術,克服了自然地理因素的限制進行信息的自由傳遞,使得每個國家在嚴格意義上講已經沒有了秘密。此外,地理上邊界的重要性也被國際分工、國際市場體系和科學技術在國際間的轉移和流動,極大地削弱了,并且將整個世界逐漸地納入到了一個單一的政治統治之中,因而給每個國家維護自己的主權帶來了威脅,產生了一些新的問題。
其次,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世界格局發生重大變化。戰后,科學技術在綜合國力中的地位越來越大,在科學技術的導引下各國的綜合國力對比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從而導致世界格局從兩極向多極化方向發展。70年代中期以后,現代科技革命的迅速發展使科技力在國力中逐步取代軍事力成為國際較量的一個制高點。在新的形勢下,蘇聯與西方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的科技、經濟實力的差距逐漸拉大,并最終解體,由此導致兩極格局的終結。與此同時,現代科技革命不僅使日本、西歐等西方發達國家縮短了與美國的差距,而且中國、印度、巴西等新興工業化國家的綜合國力也在近20年來急劇上升。這些國家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并在國際舞臺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而使國際關系格局朝多極化方向發展。
第三,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現代國際關系越來越具有全球高度。先進的科學技術如電子計算機網絡技術、航空航天技術、通訊衛星技術等提供的先進的交往和聯系手段使全球一體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世界各國,無論其社會制度、經濟制度、發展水平如何,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聯系越來越緊密,相互滲透和相互依存的程度越來越高,各國越來越多地成為國際社會之整體部分。
第四,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促使解決國際沖突的手段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尤其是對戰爭與和平所帶來的影響更為復雜。自人類社會有了國際關系以來,解決國家間矛盾和國際沖突的主要手段是通過武力和戰爭。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現代戰爭實際上成為了國家間科學技術水平的較量,使得未來戰爭的動因、載體和形式都發生了新的變化,將徹底改變傳統軍事學中的一些觀念,對國際關系與國際安全具有直接的影響。一般的觀點認為,戰爭的基本動因是利益矛盾和權力爭奪的產物,所以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不會使戰爭消亡,但可以抑制戰爭的規模,改變戰爭的形態,避免現代戰爭升級為世界大戰,這是由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的新特點所決定的。例如,當核武器這個高科技產物把人類的戰爭推向徹底毀滅自身的頂峰時,核武器反而成為了無法真正使用并抑制世界大戰爆發的有力因素。因為目前地球上儲存的核武器可以摧毀人類幾十次,所以世界大戰根本就沒有贏家,兩敗俱傷不是國際社會明智的選擇。縱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半個世紀的國際風云,盡管地球上多次出現局部戰爭,但并未釀成世界大戰,而且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也不會出現世界規模的戰爭。國際社會的這種發展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這是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帶來的新技術武器巨大破壞力的威懾性在起著作用。因此,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戰爭手段在解決國際沖突中的作用將越來越小,使其由原來的首要手段,變成為次要的、輔助性的手段,而談判、對話與合作將逐漸成為主要的手段。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是國際社會的主流正越來越成為人們普遍的共識。
綜上所述,戰后迅猛發展的科學技術,不僅對資本主義發展和社會主義實踐有著很大影響,而且對國際關系的變化和發展起了很大作用。它推動了戰后世界歷史發展,引起了戰后世界歷史的巨變。21世紀是科技競爭更加激烈的時代,誰擁有高科技,誰就會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也會在未來的國際關系中擁有更多的權利。所以,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是每個國家進步和發展的動力和力量之源。
1 湯因比.楊輝譯.展望21世紀[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6
2 陶承德.科技革命與戰后資本主義社會的新變化[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
3 胡才珍.20世紀科技革命與世界歷史進程[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