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對小學生最具影響力的中國歷史人物(一)

劉亞東

統治帝王 黃帝

黃帝是傳說中中華民族的始祖。姓公孫,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國于有熊,亦稱有熊氏。

黃帝生性靈活,能說會道,道德情操高尚,被擁為西北方游牧部族的首領。他聯合炎帝,打敗由蚩尤率領的九黎族的入侵,代神農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首領,成為“黃帝”。

歷史上堯,舜,夏,商,周,都是黃帝的后裔,故稱“軒轅后裔”,“炎黃子孫”。

堯帝

堯帝,姓尹祁,號放勛。因封于唐,故稱“唐堯”,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傾心于帝堯。他嚴肅恭謹,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團結族人,使邦族之間團結如一家,和睦相處。堯為人簡樸,吃粗米飯,喝野菜湯。自然得到人民的愛戴。

堯到年老時,由四岳十二牧推舉部落聯盟軍事首長繼承人,大家一致推薦了舜。堯帝把自己兩個女兒嫁給了舜,又對他進行了長期的考察,最后才放心的禪讓。

勾踐(?~前465)

春秋末期越國的君主。越王允常之子。公元前496~前465年在位。吳王闔閭曾于公元前496年被越軍所敗。闔閭受傷而死,其子夫差立志報仇。勾踐于次年主動進攻吳。在夫椒山(今江蘇吳縣西南)與吳兵發生激戰,越兵大敗。為了保存力量,勾踐退兵至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南),用范蠡的計策,向吳稱臣乞和。勾踐歸國后,臥薪嘗膽,時時不忘滅吳雪恥。他任用范蠡、文種等人,改革內政,休養生息。后來勾踐利用夫差北上爭霸、國內空虛之機,一舉攻入吳國并殺死了吳太子。夫差返國后只得言和。勾踐不斷舉兵伐吳。勾踐二十四年,吳都被圍三年后城破,夫差自殺。吳亡。隨后,勾踐又乘船進軍北方,宋、鄭、魯、衛等國歸附,并遷都瑯琊(今山東膠南南),與齊、晉諸侯會盟,經周元王正式承認為霸主。

臥薪嘗膽 詞 目 臥薪嘗膽 〖成語典故〗 發 音 wò xīn cháng dǎn 釋 義 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出 處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示 例 中國足球要想沖出亞洲,必須~,刻苦訓練。 兔死狗烹 發音 tù sǐ gǒu pēng 釋義 烹:燒煮。兔子死了,獵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給統治者效勞的人事成后被拋棄或殺掉。 出處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示例 大凡古來有識見的英雄功成名就,便拂袖而去,免使后來有“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之禍。(清·陳忱《水滸后傳》第九回)

鳥盡弓藏 發音 niǎo jìn gōng cáng 釋義 鳥沒有了,弓也就藏起來不用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曾經出過力的人一腳踢開。 出處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蜚(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示例 小弟從征方臘回來,苦勸我東人隱逸。明知有“~”之禍。(清·陳忱《水滸后傳》第二十二回)

闔閭(?~前496)

春秋時吳國國君。一作闔廬。姬姓,名光。吳王諸樊之子。公元前514~前496在位。吳王僚在位期間,他多次建戰功。后來命專諸刺殺僚自立。即位以后,他任用伍子胥、伯、孫武等人,不斷出兵伐楚。闔閭九年,和蔡國聯合打敗楚軍,并攻入楚國都城郢。次年,越國乘闔閭出兵楚而國內空虛之機伐吳,秦國也出兵救楚伐吳,闔閭弟夫概篡王位,闔閭被迫退兵。十九年,闔閭又率兵攻打越國,兵敗于李(今浙江嘉興南),受傷而死,太子夫差繼位。

夫差(?~公元前473)

春秋戰國時吳國末代國君。吳王闔閭之子。公元前495~前473年在位。夫差二年(前494),即在夫椒(今江蘇吳縣西南太湖中)打敗越兵,又乘勝攻入越都,迫使越王勾踐退保會稽山。他不聽伍子胥的勸告,與越國講和。夫差遂率吳軍北上,征伐魯、齊等國。十年,在邗(今江蘇揚州附近)筑城;又開鑿邗溝,連結了長江、淮水,欲爭霸中原。十一年,從海上伐齊國,之后又派兵從陸上討伐齊國,大敗齊國。十四年。夫差與晉、魯等國會于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正當吳與晉相爭,奪得霸主地位時。因國內空虛,越王勾踐乘虛而入吳都,大敗吳軍,并殺死吳太子。夫差匆忙回師,與越議和。此后吳國又屢遭楚、越攻擊。二十三年,都城被勾踐攻破,夫差自殺。吳國滅亡。

秦始皇(前259~前210) 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嬴姓,名政。秦莊襄王之子。13歲即王位,39歲稱帝。戰國末年,秦國實力最強,已具備統一東方六國的條件。秦王政初即位時,國政為相國呂不韋所把持。公元前238年,他親理國事,免除呂不韋的相職,并任用尉繚、李斯等人。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滅韓、魏、楚、燕、趙、齊六國,終于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

秦王政創立了“皇帝”的尊號,自稱始皇帝,宣布子孫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代代承襲。隨后,他在全國范圍內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縣的一整套官僚機構。以秦國原有的法律令為基礎,吸收六國法律的某些條文,制定和頒行統一的法律。將原六國貴族豪富遷至關中、巴蜀,以防止他們的分裂復辟活動。又明令禁止民間收藏武器,銷毀沒收得來的武器,鑄造12個金人。

在經濟上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始皇三十一年(前216)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農只要向政府申報土地數額,交納賦稅,其土地所有權就得到政府的承認和保護,并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為標準統一全國的度量衡制度。統一全國幣制。為發展全國水陸交通,又實行“車同軌”,修建由咸陽通向燕齊和吳楚地區的馳道,以及由咸陽經云陽(今陜西淳化西北)直達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的直道;在西南地區修筑了“五尺道”,開鑿溝通湘江和漓江的靈渠。

在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國通行的文字為基礎制定小篆,頒行全國。并利用戰國陰陽家的五德終始說,以秦得水德,水色黑,終數六,因而規定衣服旄旌節旗皆尚黑,符傳、法冠、輿乘等制度都以六為數。水主陰,陰代表刑殺,于是以此為依據加重嚴刑酷法的實施。始皇三十四年,下令銷毀民間所藏《詩》、《書》、百家語,禁止私學。隨后因求仙藥的侯生、盧生逃亡,牽連儒生、方士四百余人,而將其全部坑殺于咸陽。

秦始皇即位后,派蒙恬率兵出擊匈奴,還把戰國時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長城連結起來,修筑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在征服百越地區后,設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始皇末年,秦郡數由統一之初的36郡增至40余郡,其版圖“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并陰山至遼東”。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后,修建豪華的阿房宮和驪山墓,先后進行五次大規模的巡游,在名山勝地刻石紀功,炫耀聲威。為求長生不老之藥,又派方士徐(即徐福)率童男女數千人至東海求神仙等等,耗費了巨大的財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難。三十七年,秦始皇巡游返至平原津得病。于是作書命長子扶蘇送葬,并繼嗣帝位。行至沙丘(今河北廣宗西北),秦始皇病死。趙高勾結始皇少子胡亥和李斯,偽造遺詔立胡亥為太子,并賜扶蘇死。秦二世胡亥即位后不久,即爆發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大起義。秦朝滅亡。

項羽(前233~前202) 秦末重要的反秦領袖之一,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下相(今江蘇宿遷西南)人。名籍,字羽。祖父項燕為戰國末年楚名將,為秦將王翦所殺;叔父項梁。秦統一后,項梁殺人,與項羽躲避吳中,暗中以兵法組織和訓練賓客子弟。項羽力能扛鼎,才氣過人。

秦二世元年(前209),陳勝、吳廣領導反秦起義,隨即建立張楚政權。原六國貴族聞訊后也紛紛起兵,同年九月,項羽與項梁殺會稽守通,舉吳中兵反秦。項梁自立為會稽守,項羽為裨將。陳勝犧牲后,其部將召平矯令拜項梁為楚王上柱國。二年三月,項梁率部渡江,東陽令史陳嬰率義軍來歸,渡淮后英布、蒲將軍又以兵相屬,兵力一時達到六七萬人,成為當時反秦武裝的主力。同年六月,項梁立楚懷王孫心,仍稱楚懷王。項梁自號武信君。之后,項梁率義軍大破秦軍于東阿、定陶。項羽、劉邦也攻占城陽,略地至雍丘。不久,項梁被秦將章邯乘隙襲破。項梁陣亡,項羽、劉邦退保彭城(今江蘇徐州)和碭。章邯又渡河北上擊趙,與秦將王離、涉間軍進圍巨鹿。楚懷王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率兵救趙。項羽以宋義與齊密謀反楚為名,襲殺宋義。懷王即命項羽為上將軍,統率全軍救趙。項羽親自率全軍渡河,破釜沉舟,進擊秦軍。經多次激戰,楚兵大破秦軍。當楚軍救趙時,諸侯軍皆作壁上觀。戰事結束后,諸侯將領謁見項羽,都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都聽從項羽指揮。接著,項羽在污水上又大破秦軍,并招降章邯。他怕秦降卒不服,將降卒20萬全部坑殺。

當項羽率軍進入關中時,劉邦已先期進據咸陽。由于楚懷王有約在先,“先入關者王之”,劉邦理應王關中。項羽入關后,依恃手中40萬大軍,企圖消滅劉邦,獨霸天下。因劉邦卑辭言和,雙方暫時和解。項羽隨即引兵西屠咸陽,秦民大失所望。漢高祖元年(前206),項羽以懷王為義帝,都郴,又分封諸侯,自立為西楚霸王,據有梁、楚地9郡,都彭城,封劉邦為漢王。不久,田榮、陳余、彭越等相繼舉兵反楚。劉邦也還定三秦,進逼西楚,于是爆發了歷時四年多的楚漢戰爭。楚漢戰爭之初,劉邦乘項羽羈留齊地,于漢二年四月進占彭城。項羽隨即回師救援,大敗漢軍,劉邦退據滎陽。

此后,楚漢雙方在滎陽、成皋一線長期相持。項羽雖取得一系列戰役的勝利,但其政治、軍事上的弱點卻日益顯露。他不都關中而都彭城,喪失了有利的戰略地勢,無法建立一個鞏固的后方,一直處于兩線作戰的不利處境,項羽分封諸侯,舉措失當,不公不平,促使那些在分封中沒有得到滿足的諸侯王倒向劉邦,使他在政治上日益孤立。此外,項羽雖然作戰驍勇,卻不善于用人,以至在政治上屢屢失策。漢五年十二月,楚軍被圍困于垓下(今安徽靈璧東南),人少食盡。漢軍四面唱起楚歌,項羽與虞姬對飲,慷慨悲歌。隨即,與從者800余騎突圍,至陰陵迷失道路,復至東城,從者僅剩28騎。漢將灌嬰率5000騎追及,項羽引兵東向,至烏江(今安徽和縣境)自刎而死。漢王劉邦以魯公禮葬項羽于谷城。

垓下之戰

破釜沉舟,以一當十

公元前 208 年,秦將章邯指揮秦軍主力合圍巨鹿,項羽率兵前往解救。為了表現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決心,項羽帶領全部軍隊渡過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項羽率軍斷秦軍糧道,與秦軍進行了九次激烈的較量,“楚戰士無不以一當十” 。秦損兵折將,項羽乘勝追擊,迫使章邯率其殘部投降。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秦朝被推翻后,項羽在鴻門(今陜西臨潼附近)設宴“招待”功臣漢高祖。在宴會上,項羽的謀士——亞父范增幾次示意項羽趁機殺掉漢高祖以除后患,但項羽因不忍而不予理會。于是,范增便讓項莊以舞劍助興為名,想借機刺殺漢高祖。漢高祖的謀臣張良看到形勢緊迫,就出外召樊噲說:“現在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常在沛公。”于是樊噲持劍闖入宴會廳,當面喝斥項羽不守信義,項羽被樊噲的壯士氣勢所折服,因而與其對飲。漢高祖借故脫離險境。

還鄉定都,沐猴而冠 滅秦之后,項羽引軍入咸陽,大肆燒殺,咸陽火三日不絕。謀臣韓生勸項羽說:“關中山河四塞險阻,土地肥美,可以作為霸王之都。”而項羽以“富貴不歸故里,如同夜間穿錦綾走路,沒有人知道”為借口加以拒絕。勸他的人感嘆道:“人們說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項羽聞聽此言,就烹殺了說這話的人。

十面埋伏,四面楚歌

因為項羽的剛愎自用和性情殘暴而失去各路諸侯和天下百姓的支持,亞夫范增也因項羽過度猜忌而含恨病逝。因此“孤身一人”的項羽軍最終在“楚漢之爭”中敗下陣來,在垓下(今安徽靈壁南)被漢高祖軍隊圍得水泄不通。夜間軍營四面皆楚歌,項羽大驚,見大勢已去,心灰意冷,遂率數十麾下殺出重圍,逃至烏江邊,因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力竭自刎身亡。

武藝小傳

項羽精通十八般兵器,其中獨愛百兵之王--槍!傳說項羽起兵之前會稽郡曾天降隕石,后項梁私下請當地鑄造兵器的名人們來用此石取鐵為項羽鍛造兵器,經九天九夜終鍛成一桿巨型鏨金虎頭槍,長一丈二尺九寸,重129斤,僅槍桿就有碗口般粗細,項羽為其起名曰“霸王”!此槍常人需兩人齊力方可抬動,然項羽天生神力使此槍只有單手,后來更自創出一套無敵的槍法“單手十八挑”!

史上最強武將 當初起義之時項羽曾獨自斬殺殷通的衛兵近百人,嚇的眾人趴在地上不敢動彈,后來的百余次大戰每次都身先士卒殺兵斬將,于最后的烏江邊上更是獨殺數百人!不愧為中國史上最強武將!

項羽的精神

“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手起筆落處,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這不是幾個字的精致組合,不是幾個詞的巧妙潤色。是一種精髓的凝練,是一種氣魄的承載,是一種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那種凜然風骨,浩然正氣,充斥天地之間,直令鬼神徒然變色。“當作”之所“亦為”,一個女子啊!纖弱無骨之手,嬌柔無力之軀,演繹之柔美,繞指纏心,凄切入骨,細膩感人無以復加。透過她一貫的文筆風格,在她以“婉約派之宗”而著稱文壇的光環映徹下。筆端勁力突起,筆鋒剛勁顯現時,這份剛韌之堅,氣勢之大,敢問世間須眉幾人可以匹敵?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女詞人追思那個叫項羽的楚霸梟雄,追隨項羽的精神和氣節,痛恨宋朝當權者茍且偷安的時政。都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僅一河之遙,卻是生死之界,僅一念之間,卻是存亡之抉。項羽,為了無愧于英雄名節,無愧七尺男兒之身,無愧江東父老所托,以死相報。“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個“不肯”筆來神韻,強過鬼斧神工,高過天地造化。一種“士可殺不可屈辱”、“死不懼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氣,漫染紙面,力透紙背。令人叫絕稱奇而無復任何言語! 絕句,不是只因其藝術的功力,不是只因文字的機巧,當浩然正氣貫于心胸與文學才華渾然一處時,下筆之處,天地驚鬼神泣之力,是緣于她的精神凝聚,氣節支撐。 現代文學作品中,有人曾這樣的點評項羽,“項羽拔山蓋世之雄,喑嗚叱咤,千人皆廢,為什么身死東城,為天下人笑?他的失敗原因‘婦人之仁,匹夫之勇’兩句話包括盡了。當其敗北之時,如果渡過烏江,卷土重來,尚不知鹿死誰手。而項羽向天長嘆:‘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我而王,我何面見之?縱不言,籍獨無愧于心?’英雄一世卻沒能戰勝自己的自尊心!放棄了一線生機。” 從作者的切入角度和某個層面上說,我不反對這樣的評說,但那只是就其切入角度的層面而言。縱觀歷史長河之內,英雄無數風流無盡,項羽的慷慨赴死報江東父兄,從容舍身慰男兒之身,如此氣節,在他英雄之軀訇然倒地之時,騰空而起,凌云直上,流傳千里,摧人至今。寧可無愧而死,不肯慚愧而生,這是項羽之生命換來的抉擇之筆,書寫著一種忠貞:忠貞于英雄之名,忠貞于大丈夫之氣。聯想到“霸王之別姬”可見其人文渲染和人格的魅力所至,造就出那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慷慨氣節、悲壯正氣。 何謂做人風骨,何謂做人氣節,從李清照這位以婉約凄美而嬌峙文壇的女子身上,我們可以找到最為精準的答案吧! 提到項羽的精神,不能不去思考下楚人精神,縱觀秦帝國滅亡的歷史,楚國后裔們當是最大的勝利者,在整個抗秦力量中楚人身影也是令人敬佩的。不屈服,心懷信念,以及對秦國的痛恨。翻看歷史,作為盟國,在秦征戰其他諸侯國時,楚國沒有絲毫疑心,信守承諾,楚最是無辜,最后遺恨而亡,敗得糊涂啊。所以當秦軍隊攻入郢都時,許多楚人紛紛自殺殉國,在生還的楚人中有這樣一句經典的傳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在悲痛的時候立下了驚天泣地的雄心壯志,而且這一傳言也通過項羽之手得以驗證。也許這就是一個民族的精髓吧。 南宋杰出女文學家,著名詞人李清照也有詩《夏日絕句》贊揚項羽寧死也不茍且偷生的精神: 夏日絕句 【宋】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垓下歌 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漢高祖劉邦(前256~前195)

西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字季。秦朝泗水郡沛縣(今江蘇沛縣)人。謚號高皇帝。劉邦出身農家,早年當過亭長,為人豁達大度,不事生產。秦時因釋放刑徒而亡匿芒、碭山中。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劉邦在沛縣聚眾響應陳勝&吳廣起義,稱沛公,不久投奔項梁。公元前206年十月進抵霸上。秦王子嬰投降,秦滅亡。劉邦廢秦苛法,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因此受到人民的歡迎。項羽擊潰秦軍主力后,也引兵入關。

聽說劉邦已定關中,項羽大怒,進駐鴻門,欲攻劉邦。劉邦因兵力不敵,聽從張良的意見,親至鴻門,卑辭言好。項羽封劉邦為漢王,統治巴蜀地及漢中一帶。劉邦不甘心亡秦的勝利果實被項羽獨占,率軍東出,發動了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戰爭前期,劉邦處于劣勢,屢屢敗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納諫,能充分發揮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聯合各地反對項羽的力量,終于反敗為勝。漢王五年冬,劉邦約韓信、彭越等人率軍進圍楚軍于垓下。項羽率部突圍,至烏江自刎。當年二月(按西漢前期以十月為歲首,同年二月在十月之后),劉邦即帝位,初建都洛陽,不久遷至長安,史稱西漢。

劉邦即位后,采取了許多重要措施,如減輕田租,什五稅一,“與民休息”,凡民以饑餓自賣為奴婢者,皆免為庶人,士兵復員歸家,豁免其徭役等,繼續推行秦代按軍功授田宅的制度,規定商人不得衣絲乘車,并加重租稅等,恢復殘破的社會經濟,穩定封建統治秩序。他還剪除異姓諸侯王以加強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他認為秦代不分封子弟招致孤立敗亡,于是裂土分封九個同姓諸侯王。他還接受婁敬強干弱枝的建議,把關東六國的強宗大族和豪杰名家10余萬口遷徙到關中定居。

秦亡以后,漠北的匈奴乘機南下,重新占據了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地區)。漢初,匈奴不斷侵擾漢的邊郡,高祖六年(前201),韓王信投降匈奴。次年,劉邦親自率兵前往征討,在白登(今山西大同東北)被匈奴30余萬騎兵圍困七晝夜。后用陳平計謀,重賄冒頓單于的閼氏,才得脫險。此后,劉邦不得不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開放漢與匈奴之間的關市,以緩和雙方的關系。

劉邦年輕時放蕩不羈,鄙視儒生。稱帝以后,他認為自己是馬上得天下,《詩》、《書》沒有用處。陸賈說:“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乎?”劉邦于是命陸賈著書論述秦失天下原因,以資借鑒。他命蕭何重新制訂律令,即“漢律九章”。劉邦晚年寵愛戚姬及其子趙王如意,疏遠呂后,幾次想廢黜呂后所生的太子劉盈(惠帝)而立如意。但因大臣反對,只好作罷。高祖十二年,劉邦因討伐英布叛亂,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而逝世。

《大風歌》

大風起兮云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注釋】 ①劉邦平黥布還,過沛縣,邀集故人飲酒。酒酣時劉邦擊筑,同時唱了這首歌。漢朝人稱這篇歌辭為《三侯之章》,后人題為《大風歌》(始于《藝文類聚》)。 ②“海內”,四海之內,就是“天下”的意思。我國古人認為天下是一片大陸,四周大海環繞,海外則荒不可知。 【賞析】 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抒發了他在戰勝項羽,成為漢朝開國皇帝之后的那種既感懷興奮歡樂、躊躇滿志,又憂江山不穩、高處不勝寒的復雜心情。情發于心中、流于詩外,慷慨悲壯,流韻千古。 縱觀開國之君,雖大多不擅長詩詞文章,但偶一為之,便自有一番常人難以企及的恢宏氣勢。

漢光武帝劉秀(公元前6~公元57) 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字文叔。南陽蔡陽(今湖北棗陽西南)人,漢高祖劉邦九世孫,父欽曾任南頓令。廟號世祖,謚光武帝。赤眉、綠林起義爆發后,地皇三年(公元22年),劉秀與其兄為恢復劉姓統治,起事于舂陵(今湖北棗陽南),組成“舂陵軍”。地皇四年,劉秀在昆陽之戰中建立大功。更始帝劉玄北都洛陽后,劉秀被派往河北地區鎮撫州郡。河北地區的豪強地主率宗族、賓客、子弟先后歸附劉秀,成為他的有力支柱。

此后,劉秀拒絕聽從更始政權的調動。同年秋,又破降和收編了河北地區的農民起義軍,擴充了實力,因此,關西稱劉秀為“銅馬帝”。不久,與更始政權徹底決裂。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六月,劉秀在群臣的擁戴下稱帝于(今河北柏鄉北),重建漢政權,不久定都洛陽,史稱東漢。東漢王朝建立的第三年,劉秀打敗了赤眉農民軍,控制了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六年統一了關東,使河西的竇融歸附。建武九年和十二年又先后平定天水、巴蜀。經過12年時間,劉秀終于完成了統一事業。

劉秀建立東漢王朝后,首先致力于整頓吏治,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他雖封功臣為侯,賜予優厚的爵祿,但禁止他們干預政事。對諸侯王和外戚的權勢,也多方限制。在行政體制上,劉秀一方面進一步抑奪三公職權,使全國政務都經尚書臺,最后總攬于皇帝;另一方面,又加強監察制度,提高刺舉之吏,如御史中丞、司隸校尉和部刺史的權限和地位。又令全國共并省400多個縣,吏職減省至1/10。與此同時,劉秀還采取了不少措施來安定民生,恢復殘破的社會經濟。建武六年下詔恢復三十稅一的舊制。東漢初年的封建租賦徭役負擔,比起西漢后期和戰爭期間有所減輕。他前后九次下詔釋放奴婢,或提高奴婢的法律地位,使大量奴婢免為庶人,使流民返回農村,促進生產。他統治的時期,史稱“中興”。

建武十五年,劉秀針對當時“田宅逾制”和隱瞞土地戶口的嚴重現象,下令全國檢核土地戶口。郡縣守、令不敢觸動貴戚官僚和世家豪族,反而在清查過程中“多為詐巧,不務實核”,“優饒豪右,侵刻羸弱”。結果,激起各地農民的反抗,郡國的豪強大姓也乘機作亂。對此,劉秀采取了不同的對策。對于農民的反抗斗爭是進行分化和鎮壓,對于大姓兵長,則在處死度田不實的十幾名郡守之后,即下令停止度田,向豪強地主讓步。光武帝在其統治末年還“宣布圖讖于天下”,企圖以儒家學說與讖緯神學的混合物作為思想武器,加強對人民思想的統制。

近世著名史學家范文瀾評光武帝說:“這個以南陽豪強為主體的劉秀軍,在政治上有優勢,在軍事上有謀略,再加上禁止虜掠,爭取民心,這就決定了它的必然勝利。劉秀既是地主階級的代表,自然是農民起義軍的死敵;但是他也代表著社會的共同要求,完成了國家統一的偉大事業。他在推倒王莽的戰爭中,在削平割據的戰爭中,都起了極大的作用,因之,他是對當時歷史有重要貢獻的歷史人物。”

毛澤東盛贊漢光武帝“最會用人、最有學問、最會打仗”的一代君王。

漢明帝劉莊(27~75) 東漢皇帝。字嚴,廟號顯宗。漢光武帝劉秀的第四子,母為陰皇后陰麗華。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立為皇太子,中元二年(公元57年)即皇帝位。明帝即位后,一切遵奉光武制度。明帝以及隨后的章帝在位期間,史稱“明章之治”。明帝熱心提倡儒學,注重刑名文法,為政苛察,總攬權柄,權不借下。他嚴令后妃之家不得封侯與政,對貴戚功臣也多方防范。同時,基本上消除了因王莽虐政而引起的周邊少數族侵擾的威脅,使漢族和少數族的友好關系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十六年,命竇固、耿忠征伐北匈奴。漢軍進抵天山,擊呼衍王,斬首千余級,追至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取伊吾盧地。其后,竇固又以班超出使西域,由是西域諸國皆遣子入侍。自王莽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至此,西域與中原斷絕關系65年后又恢復了正常交往。次年,又復置西域都護。此外,隨著對外交往的正常發展,佛教已在西漢末年開始傳入中國,明帝聽說西域有神,其名曰佛,于是派使者赴天竺求得其書及沙門,并于洛陽建立中國第一座佛教廟宇白馬寺。明帝之世,吏治比較清明,境內安定。加以多次下詔招撫流民,以郡國公田賜貧人、貸種食,并興修水利。因此,史書記載當時民安其業,戶口滋殖。光武帝末年,全國載于戶籍的人口為2100多萬,至明帝末年,在不到20年的時間里激增至3400多萬。

王莽(公元前45~公元23)

西漢末年外戚,新的建立者。字巨君。漢元帝皇后王政君侄。幼年時父親王曼去世,很快其兄也去世。王莽孝母尊嫂,生活儉樸,飽讀詩書,結交賢士,聲名遠播。。成帝時封為新都侯。哀帝時,外戚丁、傅兩家輔政,王莽被迫告退,閉門自守。哀帝死,王政君以太皇太后臨朝稱制,任王莽為大司馬,擁立劉為平帝,由他總攬朝政。遂誅滅異己,大封漢宗室、功臣子孫和在朝大官為侯,廣植黨羽,以此獲得了許多人的擁護。平帝死,改立2歲的孺子嬰為帝,自己以攝政名義據天子之位,稱“假皇帝”。

初始元年(公元8年)廢孺子嬰,自稱皇帝,改號為新,建年號為“始建國”。于是托古改制,下令變法:將全國土地改為“王田”,限制個人占有數量;奴婢改稱“私屬”,均禁止買賣;推行五均六,以控制和壟斷工商業,增加國家稅收;屢次改變幣制,造成經濟混亂,農商失業,食貨俱廢;恢復五等爵,經常改變官制和行政區劃等等。由于貴族、豪強破壞,改制沒有緩和社會矛盾,反使階級矛盾激化;又對邊境少數民族政權發動戰爭,賦役繁重,橫征暴斂,法令苛細,終于在公元17年爆發了全國性的農民大起義。公元23年,新王朝在赤眉、綠林等農民起義軍的打擊下崩潰,王莽也在綠林軍攻入長安時被殺。

魏武帝曹操(155-220)

曹操,字孟德,175年舉孝廉,任洛陽部尉,后經鎮壓黃巾起義有功,官職不斷提升,196年,曹操迎漢獻帝至許昌,取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

曹操頒布“屯田令”,大力發展生產,為以后的魏國積累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他任人唯賢,不斷壯大勢力,先后滅掉,呂布,袁術,袁召等諸侯,使“三分天下有其二”,但208年于赤壁敗于孫劉聯軍,形成三國局面。曹操死于220年,時年66歲。死后被追封為魏太祖。

在政治軍事方面,曹操消滅了北方的眾多割據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大部分區域,并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文學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 曹操不但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杰出的文學家,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軍事著作和《蒿里行》、《觀滄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龜雖壽》等不朽詩篇。后人并且輯有《曹操集》.

龜雖壽 神龜雖壽,尤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唐高祖李淵(566~635) 唐代開國皇帝。字叔德。先世本為趙郡(今河北趙縣)李氏。祖父李虎,西魏時官至太尉。父李柄,北周時歷官御史大夫、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母為隋文帝獨孤皇后姐,故特見親重。隋煬帝即位后,李淵任滎陽(今河南鄭州)、樓煩(今山西靜樂)二郡太守。后被召為殿內少監,遷衛尉少卿。大業十一年(615),拜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十三年,拜太原留守。當時,隋末農民起義遍布全國。李淵自知無力鎮壓農民起義,又深曉煬帝猜忌嗜殺,政局動亂,難于自保,便與次子李世民在大業十三年五月起事,并從河東(今山西永濟西)召回長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李淵起兵后,一面遣劉文靜出使突厥,請求始畢可汗派兵馬相助,一面召募軍隊,并于七月率師南下。此時瓦崗軍在李密領導下與困守洛陽的王世充激戰方酣,李淵乘隙進取關中。

十一月攻拔長安,在關中站穩了腳跟。李淵入長安后,立煬帝孫代王侑為天子(恭帝),改元義寧,遙尊煬帝為太上皇;又以楊侑名義自加假黃鉞、使持節、大都督內外諸軍事、尚書令、大丞相,進封唐王,綜理萬機。次年(618)五月,李淵稱帝,改國號唐,定都長安。不久唐統一了全國。李淵在位時期,依據隋文帝舊制,重新建立中央及地方行政制度,又修定律令格式,頒布均田制及租庸調制,重建府兵制,為唐代的職官、刑律、兵制、土地及課役等制度奠定了基礎。武德年間,統治集團內部充滿了復雜的斗爭。裴寂和劉文靜都是太原起兵時的佐命元從,裴寂深得唐高祖的寵信;劉文靜為秦王世民的心腹,自以才略功勛居裴寂之右而位居其下,意甚不平。李淵借故殺了劉文靜。秦王世民自認為在唐王朝建立的過程中,他的功業超過太子李建成,但因是次子無法繼承皇位;太子建成亦深知世民是自己皇儲的地位的重大威脅。于是,雙方展開了劇烈的爭奪皇位繼承權的斗爭。在這場政爭中,李淵則經常站在建成一邊。太子的心腹楊文斡受命召募壯士送長安,以供李建成發動政變時使用。

武德七年(624),有人向李淵揭穿這件事,李淵盛怒之下產生了廢李建成、改立李世民為太子的念頭,但并未實現。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爆發了玄武門之變。在這次政變中,李世民殺李建成和李元吉,逼李淵立己為太子。不久,李淵退位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是為唐太宗。李淵在度過一段閑散失意生活后,死于太安宮。廟號高祖。葬于獻陵。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唐高祖是中國一切史書中最受貶低的一位君主。他的聲譽之所以蒙受損失,第一是因為事實上他的統治時期很短,而且是夾在中國歷史上兩個最突出的人物的統治期的中間:他前面的統治者是大壞蛋隋煬帝,他后面的則是被后世史家視為政治完人的唐太宗。第二,已如上述,是因為他建立唐王朝的功績被他的接班人精心地掩蓋了。實際上,唐高祖舉兵反隋時盡管已年過五十,上了年紀,他仍然不失為一個有雄心壯志而又生氣勃勃的和干練的領袖人物。有充分材料可以證明,他具有不凡的抱負,而且毫無疑問,恰恰是他策劃了太原起事,并勝利地引導唐軍進抵隋都。他對李密和東突厥人的外交攻勢使得唐軍能奪取大興城,并且使得唐軍能組織和加強在陜西的力量而無虞敵軍的阻礙。后來,他的大赦、封官許愿和大加賞賜的政策,再加上李世民在戰場上的勝利,有助于使新王朝取得很多必要的支援,并且促成了全國的重新統一。也正是唐高祖其人建立了初唐的制度和政治格局。武德之治,從任何現實標準來衡量,都算得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從其結果來看,唐王朝已經打下了堅實的行政、經濟和軍事基礎。總之,唐高祖為他兒子的輝煌統治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礎。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