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對小學生最具影響力的中國歷史人物(二)

劉亞東

唐太宗李世民(598~649) 唐代皇帝。唐高祖李淵次子。隋末,李淵先后任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太原留守,負責鎮壓今山西地區的農民起義和防備突厥,李世民隨父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當時農民起義風起云涌,力量日益壯大。李淵、李世民父子看到隋朝將亡,乃于大業十三年(617)在晉陽起兵,接著南攻霍邑(今山西霍縣),西渡黃河,攻取長安(今陜西西安)。太原起兵之初,李淵以長子李建成為隴西公、左領軍大都督,統左三軍;李世民為敦煌公、右領軍都督,統右三軍。

攻克長安后,李淵立隋煬帝孫代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是為恭帝。恭帝進封李淵為唐王,以李建成為唐王世子;李世民為京兆尹,改封秦國公;封李元吉為齊國公。義寧二年(618)李世民徙封趙國公。三月,隋煬帝被殺。五月,李淵即位,國號唐,建元武德,是為唐高祖。李淵以李世民為尚書令。不久,又立李建成為皇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在唐朝統一全國的過程中,李世民軍功甚多。他首先打敗了據有金城(今甘肅蘭州)一帶的薛舉,迫使舉子薛仁杲降唐;接著又打退了倚仗突厥勢力南攻河東的劉武周、宋金剛;武德四年(621)又打敗竇建德,消滅夏政權;同時迫使盤踞洛陽的王世充出降,鄭隨之滅亡,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李世民在統一全國的過程中功業超過李建成和李元吉,但身為次子,不能繼承皇位;太子李建成亦知李世民終不肯為人下,于是以李世民為一方,以李建成、李元吉為另一方,展開了爭皇位繼承權的斗爭。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李建成、李元吉,逼唐高祖李淵退位,自己稱帝,是為唐太宗。次年(627)改元貞觀。唐太宗即位后,居安思危,任用賢良,虛懷納諫,實行輕徭薄賦、疏緩刑罰的政策,并且進行了一系列政治、軍事改革,終于促成了社會安定、生產發展的升平景象,史稱貞觀之治。貞觀之治是中國封建時代最著名的“治世”。貞觀四年(630),唐太宗遣李靖平定東突厥,俘虜頡利可汗,解除了北邊的威脅;九年,平定吐谷渾,俘其王慕容伏允;十四年,又派侯君集平定高昌氏,于其地置西州,并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西)置安西都護府。唐太宗對東突厥降眾及依附于突厥的各族執行比較開明的政策,受到他們的擁戴,因而被尊為“天可汗”。十五年以江夏王李道宗送文成公主和親于吐蕃的贊普松贊干布,發展了漢、藏兩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但唐太宗親征高句麗的戰爭給兩國人民帶來了災難,最后無功而還。唐太宗最初立長子李承乾為太子,后來又愛重第四子魏王李泰,李承乾由此產生了奪嗣之懼,企圖發動政變刺殺李泰,沒有成功,被廢為庶人。唐太宗為防止身后發生兄弟仇殺的悲劇,貶魏王李泰,改立第九子晉王李治為太子,即以后的唐高宗。

太宗晚年著《帝范》一書以教戒太子,其中總結了他一生的政治經驗,也對自己的功過進行了評述。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病危,令長孫無忌、褚遂良在其身后輔佐李治。去世后,葬于昭陵。

武則天(624~705) 唐高宗李治皇后,后為周則天皇帝,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東)人。武則天14歲時,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宮為才人。太宗死后,則天入感業寺為尼。唐高宗即位,復召入宮,拜昭儀,進號宸妃,與王皇后、蕭淑妃爭寵,互相讒毀。永徽六年(655)高宗立武氏為皇后。王皇后被廢不久,即與蕭淑妃同被則天害死。則天素多智計,兼涉文史,自顯慶末年起,乘高宗體弱多病之機,遂專國柄,威勢日重。上元元年(674),高宗稱“天皇”,武后稱“天后”,宮中稱為“二圣”。弘道元年(683)高宗去世,中宗李顯即位,則天臨朝稱制。嗣圣元年(684)二月,則天廢中宗為廬陵王,立睿宗李旦,繼續臨朝稱制。則天于天授元年(690)稱帝,國號周。廢睿宗為皇嗣,改東都洛陽為神都。

武則天在奪取政權的過程中大肆翦除異己,打擊政敵,并濫殺一些被她懷疑的大臣。唐初的元老重臣如長孫無忌、褚遂良、于志寧、裴炎及程務挺等人,少數被貶逐,多數遭誅殺;李氏皇室及宗室諸王相繼殺戮殆盡。武則天以女主的身份號令天下,執政前又無自己的心腹,執政后多疑臣民不忠于己,遂任用索元禮、周興及來俊臣等酷吏,廣事羅織,嚴酷逼供,獎勵告密,雖然消滅了一些政敵,但也濫殺無辜。到武周政權正式建立以后,斗爭趨向緩和,此風才有所收斂。武則天為抬高武氏一族及寵臣李義府等人的社會地位,抑制舊門閥士族及李唐皇族,改《貞觀氏族志》為《姓氏錄》,把武家列入第一等,并規定凡五品以上官員皆入于譜。為了培植自己的政治力量,擴大其政權的社會基礎,她舉行殿試,創武舉、自舉、試官等制,員外置官,破格用人。這樣做雖然選拔了一批才能之士,但也不免使官員倍增,流于冗濫。

高宗在位時,武則天曾上疏建言12事,其中有勸農桑、薄賦斂、息干戈、禁淫巧、省力役等進步的主張,高宗皆略施行之。在武則天執政的半個世紀中,由于隋末農民起義的作用及唐太宗貞觀之治奠定的基礎,也由于武則天沉重打擊了舊士族和大貴族、大官僚集團,執行了一些具有進步性的政策,所以社會經濟呈現出發展的趨勢。武周政權建立后,她感到整個西域過于闊遠,不易管轄,遂于長安二年(702)把天山以北地區從安西都護府劃出來,另置北庭都護府,治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安西四鎮(即碎葉、龜茲、于闐、疏勒)自垂拱二年(686)起為吐蕃所占。武則天不甘心失土,乃于長壽元年(692)遣王孝杰等大破吐蕃,恢復了四鎮。武則天還非常重視著述,召學士先后撰成《玄覽》、《古今內范》、《青宮紀要》、《少陽政范》、《維城典訓》、《紫樞要錄》、《鳳樓新誡》、《孝子傳》、《列女傳》、《內范要略》、《樂書要錄》、《百寮新誡》、《兆人本業》、《臣軌》等書。她另有《垂拱集》、《金輪集》等著述。

但武則天也有不少消極的行為。她信圖、崇佛教、建寺院、筑明堂、造天樞、鑄九鼎,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打擊政敵的過程中也不免濫殺無辜。官吏大增也必然加重了農民的負擔,在她統治時期盡管社會經濟有所上升,但逃戶問題已經日益嚴重,府兵制開始走向破壞。武則天重用武氏宗室武承嗣、武三思、武攸緒及武攸寧等人,并大封武氏宗人為王。大臣吉頊等人深以嗣君之選為慮,武則天也感到作為女子,死后只能入李家宗廟享子孫祭祀,所以接受臣下建議,于圣歷元年(698)迎還廬陵王李顯,復立為太子。武氏晚年寵愛男妾張昌宗、張易之兄弟,二人狐假虎威,作威作福。神龍元年(705)正月,張柬之、桓彥范、崔玄、敬暉等人聯合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發動政變,誅殺二張,逼則天退位,迎中宗復位。中宗上尊號為則天大圣帝,后人因稱她為“武則天”。同年十一月去世。

陳子昂對武則天的評價,說到則天的用人之道: 欲收人心 尤務撥起,弘委任之意,開汲引之門,進用不疑,求訪無倦,非但人得薦士,亦得自舉其才.所薦必行,所舉則試 以至當代謂知人之明,累朝賴多士之用...... 毛澤東這樣評價武則天:武則天確實是個治國之才,她既有容量,又有識人之智,還有用人之術。 郭沫若對武則天的評價:“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 唐代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善騎射,通音律、歷象之學,多才多藝。神龍元年(705)中宗李顯即位,恢復了唐國號,但政柄卻旁落在皇后韋氏手中。中宗去世后,韋后立溫王李重茂為帝,是為少帝。李隆基與其姑母太平公主發動政變,誅殺韋后。少帝被迫遜位,相王李旦即位,是為睿宗。李隆基以除韋后功,被立為太子。延和元年(712)八月睿宗傳位太子,退為太上皇。李隆基即位,改元先天,是為玄宗。不久太平公主又欲發動宮廷政變以廢玄宗,李隆基乃與郭元振、王毛仲、高力士等人于先天二年(713)先發制人,賜太平公主死,盡誅其余黨。改元開元。唐代進入了開元至天寶長達40余年政局比較穩定的鼎盛階段。

玄宗早年英明果斷。他深知安定升平的政局來之不易,所以即位以后,擢同州刺史姚崇為相。開元四年(716)姚崇罷相以后,玄宗又重用宰相宋。在姚、宋執政時期賦役寬平,刑罰清省,天下富庶。此后玄宗所用諸相張嘉貞、張說、韓休及張九齡等亦堪稱賢良,各有所長。玄宗在開元初年提倡節儉、毀乘輿服玩,沙汰僧尼,禁民間鑄佛像寫經,選京官有才識者為地方都督、刺史;以后又在行政、財政、軍事諸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促進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繁榮。但與此同時,土地兼并盛行,農民逃亡日多,社會政治危機也已經伏下。

從開元末年起,玄宗在長期升平殷富的盛世中逐漸發生變化。在政治上,他以為天下無復可憂,便深居禁中,怠問政事。自開元二十二年起,奸臣李林甫專權達19年之久,宦官高力士亦日見重用;玄宗熱衷于開邊,對吐蕃、南詔、契丹不斷發動戰爭,不僅惡化了民族關系,而且財政上也用度不足,故而又任用王等聚斂之臣,對人民加緊搜括;同時大量擴充邊軍,導致了軍事布局上的外重內輕,中央集權被削弱;他專以聲色為娛,天寶二年后寵幸楊貴妃,放縱楊氏姐妹窮奢極欲,而李林甫死后楊貴妃從祖兄楊國忠又成了專權的朝臣。玄宗一再受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等人的蒙蔽,終于釀成了安史之亂。

安祿山發動叛亂之后,直逼長安。唐玄宗于天寶十五載六月急忙率從官及楊貴妃等離長安西逃。行至馬嵬驛(今陜西興平西),禁軍嘩變,殺楊國忠,玄宗被逼縊殺楊貴妃,軍情始定。此后,太子李亨率一部分禁軍北趨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南),七月即位,改元至德,是為肅宗。李隆基率另一部分禁軍南逃成都,后被尊為上皇天帝。至德二載,玄宗由成都還長安,居興慶宮(南內)。宦官李輔國曾因勸肅宗即位之功而深受肅宗寵信。安史之亂平定后,他自以出自微賤,為玄宗左右所輕視,乃離間玄宗與肅宗的關系,迫使玄宗遷居太極宮(西內)甘露殿。玄宗晚年憂郁寡歡,去世后,葬于泰陵。

南唐后主李煜 李煜(937-978),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亦為五代時出色的詞人。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隱。蓮峰居士。徐州(今屬江蘇)人,一說湖州(今屬浙江)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年)繼位,史稱后主。開寶八年,國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為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后為宋太宗毒死。李煜在政治上雖庸駑無能,但其藝術才華卻非凡。李煜工書法,善繪畫,精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詞現存約32首,內容主要可分作兩類:第一類為降宋之前所寫的,主要為反映宮廷生活和男女情愛,題材較窄;第二類為降宋后,李煜因亡國的深痛,對往事的追憶,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時期的作品成就遠遠超過前期。當中的杰作包括《虞美人》、《浪淘沙》、《烏夜啼》皆成于此時。此時期的詞作大都哀婉凄絕,主要抒寫了自己憑欄遠望、夢里重歸的情景,表達了對“故國”、“往事”的無限留戀。李煜在中國詞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對后世影響亦大。他繼承了晚唐以來花間派詞人的傳統,但又通過具體可感的個性形象,反映現實生活中具有一般意義的某種意境,由是將詞的創作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擴大了詞的表現領域。李煜文、詞及書、畫創作均豐。其詞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詞》中。

李煜即位時,南唐已為宋的屬國。他面對宋朝的壓力,逆來順受,以圖茍且偷安。975年,宋軍入金陵,俘后主,南唐滅。在位時間(961-975)。 李后主在位14年,959年被立為太子。961年即位,沒有年號。975年被俘去位,宋太祖封他為違命侯,978年,李后主被毒死,年42歲。

李煜在政治上是一個昏君,在文學上卻是一個文學家,詩人。其主要成就在詩詞上,前期作品主要反映宮廷生活,如《長相思》,《浣溪沙》等。被俘后,比前期有很大突破,代表作有《虞美人》,《破陣子》,《浪淘沙》等。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宋太祖趙匡胤 趙匡胤,948年,投后漢樞密使郭威幕下,屢立戰功。951年郭威稱帝,趙匡胤任禁軍軍官。郭威死,周世宗即位,升為殿前都點檢。世宗死,恭帝即位,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于960年稱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

趙匡胤稱帝后,963年平定荊南和湖南,965年滅后蜀,971年滅南漢,975年,滅南唐,俘虜南唐后主李煜,除北漢之外,十國基本統一。 統一后,他通過“杯酒釋兵權”,逼迫手下將領交出兵權,建立中央集權。 趙匡胤在位17年,死于976年,時年50歲,廟號太祖。他的死因頗為奇巧,歷史上有“燭影斧聲”的傳說,傳說是其弟趙匡義加害,篡奪帝位。真是天道玄遠,難以祥說。

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字國瑞,生于1328年,父母早逝,家境貧寒,年輕時曾入寺為僧。1352年率眾投紅巾軍,參加元末的農民起義,攻下南京后運用“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方針。壯大軍力,前后擊破陳友諒,張士誠部,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建元“洪武”。

朱元璋稱帝后半年,北伐軍攻克大都,元亡。統一全國后,朱元璋采取加強封建專制主義統治的措施。改革中央的地方的行政機構。廢除丞相制,設立六部,直接由皇帝負責。調整軍事機構,推行科舉制度,加強法制。加強了皇帝的統治。 朱元璋稱帝后,開始大肆誅殺有功之臣,并大興文字獄。對明處文化思想起了嚴重的束縛作用。 朱元璋在位31年,死于1398年時年71歲。

朱元璋差點成了“道爾頓” 什么是色盲?色盲就是不能分辨顏色。世界上第一個發現色盲的人是英國化學家、物理學家約翰·道爾頓。他生于1766年。某一年圣誕節,道爾頓到街上去買了一雙長筒襪,作為禮品,送給母親。母親收到這份禮品非常高興,只是感覺顏色實在太鮮艷了,與自己的年齡不相稱。道爾頓有些奇怪,他問母親:“難道深藍的顏色不穩重嗎?”“什么?”母親說,“它和櫻桃一樣紅呀!”“不對,這是我親手挑的,是深藍色。”道爾頓大聲說。“是紅色的,媽媽的眼光不壞。”母親重復答道。為了辨出是非,較真的道爾頓找來弟弟、鄰居、朋友看襪子顏色。也就是從那天起,道爾頓知道自己的色覺與別人不同。具有科學天賦的道爾頓沒有放過這一偶然的發現,而是做了研究,寫出了一篇論文——《論色覺》,這使道爾頓成為第一個發現色盲的人。

康熙 康熙帝名玄燁,是順治的第三子,生于順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61年。

康熙自幼勤奮好學,文韜武略樣樣精通,清除螯拜,撤除三藩,統一臺灣,平定準葛爾叛亂等一系列軍事行動中或御駕親征,或決勝千里,充分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慎選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籠絡漢族知識分子等行為,又反映了康熙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

玄燁盡管是以為勵精圖治,關心民生的好皇帝。當然,作為站在歷史潮流前面,引導國家,民族快速進步的偉大人物,他則遜色得多了。

成吉思汗(1162~1227)

蒙古開國君主,著名軍事統帥。名鐵木真,姓孛兒只斤,乞顏氏,蒙古人。元代追上廟號太祖。成吉思汗生于蒙古貴族世家。約在1170年,其父也速該被塔塔兒人毒死,也速該的遺孀月倫領著鐵木真和他的幾個弟弟度過數年艱難生活。少年時期的艱險經歷,培養了鐵木真堅毅勇敢的素質。蒙古部主忽都剌汗死后,蒙古部眾大都在札木合控制之下,鐵木真投靠札木合,隨他游牧。鐵木真籠絡人心,招徠人馬,最后脫離札木合,建立自己的斡魯朵。約在12世紀80年代,鐵木真稱汗。札木合率領札答闌、泰赤烏等十三部來攻,鐵木真兵分十三翼迎戰,因實力不敵而敗退,史稱十三翼之戰。1196年,鐵木真和克烈部脫里汗出兵助金,于斡里札河(今蒙古東方省烏勒吉河)打敗塔塔兒人。金授鐵木真以察兀忽魯(部長)官職,封脫里汗為王(脫里從此稱王汗,語訛為汪罕)。鐵木真與王汗聯兵攻打古出古·乃蠻部,回師途中又與乃蠻本部相遇。王汗見敵勢盛,不告而退,把鐵木真留在乃蠻兵鋒之下。鐵木真發覺后,迅速撤兵,回到自己牧地撒里川(在今蒙古克魯倫河上游之西),反而把王汗暴露在敵前。王汗大敗。因為有許多蒙古部眾在王汗處,鐵木真怕他們被乃蠻吞并,對自己不利,便派稱為四杰的博爾術、木華黎、博爾忽、赤老溫領兵援救王汗,擊退乃蠻。鐵木真在部落爭戰中善于利用矛盾,縱橫捭闔,逐漸擺脫了對王汗的臣屬地位。1201~1202年,鐵木真和王汗聯兵,與札木合聯盟(塔塔兒、乃蠻等部落聯盟)大戰獲勝,札木合投降王汗。1202年,鐵木真消滅了四部塔塔兒,占領了呼倫貝爾高原,實力猛增。1203年王汗對鐵木真發起突然襲擊,鐵木真敗退到哈勒哈河以北。不久,鐵木真乘王汗不備,奇襲王汗牙帳,克烈部亡。同年,汪古部也歸附鐵木真。1204年,鐵木真消滅了乃蠻太陽汗的斡魯朵,成為蒙古高原最大的統治者。

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今蒙古鄂嫩河)源召開忽里臺大會,即蒙古國大汗位,號成吉思汗。蒙古國初期,成吉思汗把蒙古牧民劃分和固定在95個千戶中。千戶下設百戶、十戶。千戶那顏都是成吉思汗的封臣,各千戶內的牧民不能任意離開千戶組織,對那顏有人身隸屬關系。成吉思汗把一部分千戶作為領民分給諸弟諸子,形成左右手諸王。又以木華黎、博爾術為左右萬戶那顏,即兩個最大的軍事長官。把怯薛(禁衛軍)擴充到1萬人,征調千戶那顏、百戶長、十戶長的子弟充當怯薛,以此控制全國。設札魯忽赤掌管戶籍、詞訟等行政、司法事務。成吉思汗的汗廷是由傳統的草原貴族斡魯朵發展起來的游牧軍事封建國家機器。蒙古國建立后,大批原來的部落人口被分編在不同千戶中,許多部落的界限從而泯滅,開始形成共同的蒙古民族,成吉思汗對此起了積極的歷史作用。鄰近的吉利吉思、畏兀兒、哈剌魯等部分別在1207年、1209年、1211年歸附成吉思汗。

勃興的蒙古貴族渴望占有大量財富。1205年、1207年和1209年成吉思汗三次大舉入侵西夏。西夏不得已,納女請和。1211年,又率領大軍南下攻金。1215年,蒙古軍占領中都,在遼西消滅金守軍,攻占北京(在今內蒙古寧城西)。1218年,滅西遼。1219年,成吉思汗率20萬大軍西征,向花剌子模發動了侵略戰爭。他幾路進兵,分割包圍了各戰略重鎮,各個擊破,采用大規模屠殺、夷平城市、簽發被俘人眾打頭陣等殘酷手段震懾敵人,解除自己后顧之憂。戰場上的主動權全在蒙古一方。1219年,蒙古軍圍攻訛答剌城,次年攻克。1220年,成吉思汗攻下不花剌、花剌子模新都城撒麻耳干(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等城,術赤、窩闊臺、察合臺率兵攻克花剌子模都城玉龍杰赤(今土庫曼斯坦烏爾根奇),拖雷一軍進入呼羅珊地區。哲別、速不臺奉成吉思汗之命窮追花剌子模統治者摩訶末算端,后者逃至里海孤島病死。哲別、速不臺率軍繼續西侵,遠抵克里木半島。1221年,拖雷占領呼羅珊全境。成吉思汗追擊新算端札闌丁至印度河,不獲而還。1222年,在占領區置達魯花赤監治。1223年,還撒麻耳干駐冬,次年起程還國。成吉思汗西征,進行歷史上罕見的大屠殺、大破壞,給中亞各族帶來極大災難。1226年,成吉思汗出征西夏。次年西夏亡。1227年夏歷七月十二日,成吉思汗病逝,臨終提出聯宋滅金的戰略。大皇后孛兒臺生子四人:長子術赤,為欽察汗國諸汗之祖;次子察合臺,為察合臺汗國諸汗之祖;第三子窩闊臺,蒙古第二代大汗(元太宗);第四子拖雷,后人為元代和伊利汗國皇室。忽蘭皇后生一子闊列堅,后裔入元封河間王。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在歷史上起了進步作用。攻金滅夏,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他軍事才能卓越,戰略上重視聯遠攻近,力避樹敵過多。用兵注重詳探敵情、分割包圍、遠程奇襲、佯退誘敵、運動中殲敵等戰法,史稱“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另一方面,作戰具有野蠻殘酷的特點,大規模屠殺居民,毀滅城鎮田舍,破壞性很大。13世紀主要封建國家社會危機深重,為成吉思汗實行大規模軍事擴張提供了有利條件。

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

元朝的創建者。拖雷正妻唆魯禾貼尼的第二子。忽必烈為藩王時,便熱心于學習漢文化。1251年,長兄蒙哥即大汗位,忽必烈以皇弟之親,受任總理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南駐爪忽都之地。他先后任漢人儒士整飭邢州吏治,立經略司于汴梁,整頓河南軍政,并屯田唐、鄧,收到積極效果。1253年,受京兆(今陜西西安)封地,忽必烈又在這里任諸儒臣興立屯田,興復吏治,恢復農業,建立學校,進一步取得北方漢族地主階級對他的擁護,為元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社會基礎。

同年,忽必烈受命與大將兀良合臺遠征云南,滅大理國。1258年蒙哥興師伐南宋,授命忽必烈代總東路軍。1259年9月,忽必烈率師抵淮河,蒙哥在合州前線病逝的消息傳來,忽必烈仍揮軍自陽邏堡渡長江,圍鄂州(今湖北武漢),并以軍接應從云南北上的兀良合臺軍。這時,得悉留守漠北的幼弟阿里不哥擅自征兵圖謀汗位,忽必烈立即采納漢人郝經的獻計,與宋約和,輕騎北返燕京。

1260年3月,忽必烈在部分諸王的推戴下,即汗位于開平,建元中統。在中央設中書省,以王文統任平章政事,在各地分設10路宣撫司,任漢人儒士為使。同年五月,阿里不哥也在部分留居漠北的諸王擁戴下,稱大汗于和林。忽必烈以漢地豐富的人力、物力為依托,出兵擊敗阿里不哥。在與阿里不哥鏖戰的同時,中統三年(1262)春,益都行省李乘機叛亂,被忽必烈迅速鎮壓。李的叛亂引起忽必烈對漢人的猜忌,于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廢除漢人諸侯的世襲制度,削弱這些家族的軍權,在地方上實行軍民分治等等,一方面以加強中央集權,另一方面則可嚴密對漢人的防范。此外,又在各級政權中引用色目人分掌事權,使與漢人官僚相互牽制。中統五年八月,忽必烈又改元為至元。經過從中統元年到至元初年的增改損益,新王朝的各種制度大體上確立下來。至元八年(1271),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建國號為大元。次年,確定以大都為首都。中央集權政治的重新確立,恢復了正常的統治秩序,對人民的賦役剝削限制在一定的數額之內,并采取了一些有利于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措施,如立司農司、墾荒屯田、興修水利、限制抑良為奴等。但是,這個政權也保留了大量的蒙古落后舊制。這些制度在元代始終保留下來,嚴重地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使元代的社會矛盾愈益激化。同時,忽必烈又積極著手消滅南宋的戰爭,至元十一年,命伯顏大舉伐宋。十三年,下臨安,十六年最后消滅了流亡在崖山的南宋殘余勢力,完成了全國的大統一。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少數民族統治全國的王朝,它初步奠定了中國疆域的規模。

全國統一后,忽必烈的保守、嗜利和黷武等消極因素都有了發展。他重用回回人阿合馬。阿合馬從中統初便主管中央財政,多方搜刮,權勢日重。后阿合馬獨擅朝政。十九年,大都發生了王著、高和尚刺殺阿合馬事件。此后,忽必烈又先后任盧世榮、桑哥專理財政,都以失敗而告終。同期,忽必烈接連派遣軍隊遠征日本、安南、占城、緬甸與爪哇,都遭到失敗。但抗擊海都、篤哇等西北諸王的侵擾和平服東北諸王乃顏叛亂,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至元三十一年,忽必烈病逝。

文人墨客 孔子(前551~前479)

春秋后期偉大的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名丘,字仲尼。魯國人。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漢族。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于《論語》及《五經》中。

先世為宋國貴族,因避內亂移居魯國。父叔梁紇,母顏氏。魯襄公二十二年(前551)生于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魯國是周公兒子伯禽的封地,素有禮樂之邦之稱。至春秋末,禮樂仍保持完好。魯國根深蒂固的禮樂傳統對孔子有深刻的影響。孔子幼時常以陳俎豆、設禮容為戲。早年喪父,家境中落,年輕時曾做過管糧倉、管放牧的小官。30余歲時開始授徒講學。魯昭公二十六年(前516),魯國內亂,孔子不滿季氏為首的三桓擅權,一度離魯至齊,不久返回。開始整理詩、書、禮、樂,招收弟子日多,影響愈大。魯定公九年(前501),出任中都宰,頗有政績。后升為司空和大司寇。魯定公十年齊魯夾谷之會,孔子相禮,魯國兵禮并用,收回被齊國侵占的鄆、灌及龜陰之田。定公十三年,孔子為維護公室,建議毀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等三家都邑,季孫氏、叔孫氏、費被毀后,孟孫氏以武力對抗,孔子計劃失敗。以后魯國政局有變,孔子見理想難以實現,遂帶領弟子離開魯國,開始了周游列國的飄泊生涯,時孔子55歲。孔子14年中先后到過衛、陳、宋、蔡、楚等國,向各諸侯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但均不見用。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季康子以幣迎孔子,孔子歸魯,時年68歲。魯哀公和季康子雖常向孔子問政,但終不起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刪修《春秋》。其學生將其思想言行記載在《論語》中。哲學思想孔子所處春秋時代是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變的時期,孔子思想中充滿新與舊的矛盾,反映了大變動時代的精神風貌。天命鬼神觀孔子繼承了傳統的天命鬼神觀,視天為萬有的主宰和人格神,認為天命主宰著人的生死,也決定著社會的治亂。他主張“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但同時他又否定周時盛行的占卜活動,提出“天何言哉,四時行焉,五谷生焉”,認為天命就蘊含在自然事物的運行之中。所以他主張“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論語》記載孔子“不語怪、力、亂、神”,并且說“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回避了關于人死后是否變鬼的問題。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