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對小學生最具影響力的中國歷史人物(三)

劉亞東

《論語》就是孔子的語錄,也有一些是對孔子弟子言行的記錄,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對孔子言行的追記。此書對中國歷史產(chǎn)生了深遠而巨大的影響。它的思想內(nèi)容、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們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們的生命中,鑄成了我們民族的個性。《論語》一書集中闡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內(nèi)涵----仁。“仁”是一切理論的中心,所有的關(guān)于“仁”、“樂”的規(guī)范,都不過是手段,是為實現(xiàn)“仁”這一道德的最后完美服務的。

孔子自“而立”之年即以《詩》、《書》、《禮》、《樂》為教,更以他至偉人格中的一言一行,一動一靜而示范為教。是他開了我國歷史上私人講學的先河,將以前學在官府,文化知識是貴族們的專利的現(xiàn)象,移植到民間。他首先提出“有教無類”的方針,不分貧賤富貴,均可以在他那里受教。在弟子中,貧如顏回,富如子貢,貴如孟懿子,然絕大多數(shù)是平民子弟,有來自衛(wèi)、齊、陳、吳……等國的,真可謂桃李滿天下。其教學目的,是傳他的人道學說。即克己復禮為仁,變化學生氣質(zhì),成就人格,提高生命境界,終至成物。也即造就治國、平天下的棟梁之材。并采用“因材施教”和啟發(fā)式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保安粣u下問”等風范。更以他誨人不倦的精神,對學生入如慈母般地關(guān)懷備至,如嚴父般地導以正道,如朋友般地切磋相長,莫不因其才而成就之。如子羔之愚,曾參之魯,子張之偏激,子路之粗鄙……均成大器。尤以曾子能得道之全體而任傳道之責,成為宗圣。更有佼佼者分德行:顏回、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語言:宰我、子貢。政事:冉求、子路。文學:子游、子夏四科共十人。孔子共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故能將浩瀚的傳統(tǒng)文化推廣和流傳下來。

屈原(前339?~前278?)

戰(zhàn)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

屈原一生經(jīng)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于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xiàn)楚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對內(nèi)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lián)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xiàn)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內(nèi)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fā)生了尖銳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nèi)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后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lián)盟的活動,使齊楚聯(lián)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guān)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頃襄王即位后繼續(xù)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zhuǎn)流離于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著作 創(chuàng)作屈原的作品計有《離騷》、《天問》、《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漁父》等篇是否為屈原所作,學術(shù)界尚有爭議。其中,《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天問》是古今罕見的奇特詩篇,它以問語一連向蒼天提出了172個問題,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學、哲學等許多領(lǐng)域,表現(xiàn)了詩人對傳統(tǒng)觀念的大膽懷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九歌》是在民間祭歌的基礎(chǔ)上加工而成的一組祭神樂歌,詩中創(chuàng)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戀歌。

屈原的作品是他堅持“美政”理想,與腐朽的楚國貴族集團進行斗爭的實錄。他的“美政”理想表現(xiàn)在作品中,就是“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離騷》)。所謂“舉賢授能”,就是不分貴賤,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選拔上來治理國家,反對世卿世祿,限制舊貴族對權(quán)位的壟斷。他還以奴隸傅說、屠夫呂望、商販寧戚的歷史事跡為例,說明了不拘身份選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謂“循繩墨而不頗”,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貴,限制舊貴族的種種特權(quán)。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的尖銳對立,表達了他革除弊政的進步要求,而其最終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國危亡,使楚國走上富強的道路。與此相關(guān),屈原的作品還深刻揭露了楚國政治的黑暗、楚國貴族集團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現(xiàn)了他堅持“美政”理想、堅持節(jié)操,“雖九死而猶未悔”的斗爭精神;同時表現(xiàn)了他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矢志獻身祖國的決心。屈原雖遭讒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終以祖國的興亡、人民的疾苦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奮發(fā)圖強,做個中興之主。他明知忠貞耿直會招致禍患,但卻始終“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臨著許許多多的危險,在“楚材晉用”的時代完全可以去別國尋求出路,但他卻始終不肯離開楚國一步。表現(xiàn)了他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及其“可與日月爭光”的人格與意志。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浪漫主義詩人的杰出代表。作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志士,屈原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哺育著無數(shù)中華兒女,尤其是當國家民族處于危難之際,這種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顯。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xiàn),不僅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chuàng)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chuàng)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jīng)》的表現(xiàn)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xiàn)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chuàng)作開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jīng)》并稱為“風、騷”。“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yōu)良傳統(tǒng)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熱愛的詩人。據(jù)《續(xù)齊諧記》和《隋書·地理志》載,屈原于農(nóng)歷五月五投江自盡。中國民間五月五端午節(jié)包粽子、賽龍舟的習俗就源于人們對屈原的紀念。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

司馬遷(前145或前135~?)

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西南)人。生于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說生于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約在漢武帝元光、元朔年間,向今文家董仲舒學《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國學《古文尚書》。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游,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qū),所到之處考察風俗,采集傳說。不久仕為郎中,成為漢武帝的侍衛(wèi)和扈從,多次隨駕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歷法及皇家圖籍,因而得讀史官所藏圖書。太初元年(前104),與唐都、落下閎等共訂《太初歷》,以代替由秦沿襲下來的《顓頊歷》,新歷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此后,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腐刑。

出獄后任中書令,繼續(xù)發(fā)憤著書,終于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史記》語言生動,形象鮮明,也是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所著《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近人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民國,魯迅)。《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司馬遷撰。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 "書",共五個部分,約五十二萬六千多字。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至漢武帝太初年間上下三千年的歷史。它同時也是一部文學名著,是中國傳記文學的開創(chuàng)性著作。它的主體部分是本紀、世家和列傳,其中列傳是全書的精華。司馬遷還撰有《報任安書》,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jīng)過和著書的抱負,為歷代傳頌。

《史記》十大名篇

梁啟超指定的史記十大名篇 大江東去 楚王流芳——《項羽本紀》 禮賢下士 威服九州——《信陵君列傳》 文武雙雄 英風偉概——《廉頗藺相如列傳》 功成不居 不屈權(quán)貴——《魯仲連鄒陽列傳》 曠世奇才 悲涼收場——《淮陰侯列傳》 官場顯形 栩栩如生——《魏其武安侯列傳》 戎馬一生 終難封侯——《李將軍列傳》 漢匈和親 文化交融——《匈奴列傳》 商道貨殖 安邦定國——《貨殖列傳》 史公記史 千古傳頌——《太史公自序》

韓愈(768~824)

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孟縣)人,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

他三歲而孤,受兄嫂撫育,早年流離困頓,有讀書經(jīng)世之志。20歲赴長安考進士,三試不第。25~35歲,他先中進士,三試博學鴻詞科不成,赴汴州董晉、徐州張建封兩節(jié)度使幕府任職。后回京任四門博士。36~49歲,任監(jiān)察御史,因上書論天旱人饑狀,請減免賦稅,貶陽山令。憲宗時北歸,為國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歲,先從裴度征吳元濟,后遷刑部侍郎。因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歷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政治上較有作為。

韓愈散文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語言鮮明簡煉,新穎生動,為古文運動樹立了典范。韓文風格雄健奔放,曲折自如。其散文作品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①論說文,可分為兩類,一是宣揚道統(tǒng)和儒家思想,如《原道》、《原性》、《原人》;另一類也或多或少存在著明道傾向,但重在反映現(xiàn)實,作不平之鳴,而且不少文章有一種反流俗、反傳統(tǒng)的力量,并在行文中夾雜著強烈的感情傾向,如最有代表性的《師說》、《馬說》。

②雜文,與論說文相比,雜文更為自由隨便,或長或短,或莊或諧,文隨事異,各當其用。如《進學解》通過設(shè)問設(shè)答的方式,反話正說,全文多用辭賦鋪陳的手法排比對偶,行文輕松活潑。雜文中最可矚目的是那些嘲諷現(xiàn)實、議論犀利的精悍短文,如《雜說》、《獲麟解》等,形式活潑,不拘一格,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③序文(即贈序),大都言簡意賅,別出心裁,表現(xiàn)對現(xiàn)實社會的各種感慨,如《張中丞傳后敘》、《送李愿歸盤谷序》、《送孟東野序》等。此外,韓愈還在傳記、碑志中表現(xiàn)出狀物敘事的杰出才能,如《毛穎傳》、《柳子厚墓志銘》等。

④傳記、抒情散文,韓愈的傳記文繼承《史記》傳統(tǒng),敘事中刻畫人物,議論、抒情妥帖巧妙。《張中丞傳后敘》是公認的名篇。他的抒情文中的《祭十二郎文》又是祭文中的千年絕調(diào),具有濃厚的抒情色彩。

后人對韓愈評價頗高,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韓文與杜詩并列,稱為“杜詩韓筆”;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韓柳倡導的古文運動,開辟了唐以來古文的發(fā)展道路。韓詩力求新奇,重氣勢,有獨創(chuàng)之功。韓愈以文為詩,把新的古文語言、章法、技巧引入詩壇,增強了詩的表達功能,擴大了詩的領(lǐng)域,糾正了大歷(766~780)以來的平庸詩風。但也帶來了講才學、發(fā)議論、追求險怪等不良風氣。尤其是以議論為詩,甚至通篇議論,把詩歌寫成押韻的理論,對宋代以后的詩歌產(chǎn)生了不良影響。

左遷至藍關(guān)示侄孫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guān)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杜甫(712~770)

唐代詩人。自號少陵野老,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我國唐代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并稱“大李杜”,人稱“詩圣”。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傳統(tǒng)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20歲以后可分4個時期。

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至天寶四載(745),杜甫過著“裘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吳越和齊趙一帶。其間赴洛陽考進士失敗。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結(jié)為摯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會。杜甫此期詩作現(xiàn)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為代表。

天寶五載至十四載,杜甫困守長安,窮困潦倒。他不斷投獻權(quán)貴,以求仕進。六載曾應試“制舉”;十載獻“大禮賦”三篇得玄宗賞識,命宰相試文章;但均無結(jié)果。直到十四載十月,安史之亂前一個月,才得到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之職。仕途的失意沉淪和個人的饑寒交迫使他比較客觀地認識到了統(tǒng)治者的腐敗和人民的苦難,使他逐漸成為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創(chuàng)作發(fā)生了深刻、巨大的變化。產(chǎn)生了《兵車行》、《麗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這樣的不朽名篇和“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的警世之句。此期流傳下來的詩大約100首,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體詩。

肅宗至德元載(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亂最盛。杜甫也盡歷艱危,但創(chuàng)作成就很大。長安陷落后,他北上靈武投奔肅宗,但半路被俘,陷賊中近半年,后冒死從長安逃歸鳳翔肅宗行在,受左拾遺。不久因房案直諫忤旨,幾近一死。長安收復后,回京任原職。758年5月,外貶華州司功參軍,永別長安。此時期的杜甫,對現(xiàn)實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先后寫出了《悲陳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別”等傳世名作。759年,關(guān)輔大饑,杜甫對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辭官,經(jīng)秦州、同谷,于年底到達成都。此期流傳下來詩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詩中的杰作。

肅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歷五年(770)11年內(nèi),杜甫在蜀中八年,荊、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斷續(xù)住了五年。其間曾因亂流亡梓、閬二州。765年,嚴武去世,杜甫失去憑依,舉家離開成都。因病滯留云安,次年暮春遷往夔州。768年出峽,輾轉(zhuǎn)江陵、公安,于年底達岳陽。他生活的最后二年,居無定所。飄泊于岳陽、長沙、衡陽、耒陽之間,時間多在船上度過。770年冬,杜甫死于長沙到岳陽的船上,年59歲。逝世前作36韻長詩《風疾舟中伏枕書懷》,有“戰(zhàn)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之句,仍以國家災難為念。這11年,他寫詩1000余首(其中夔州作430多首),占全部杜詩的七分之五強。多是絕句和律詩,也有長篇排律。名作有《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秋興八首》、《登高》、《又呈吳郎》等。

杜詩現(xiàn)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后20多年的社會全貌,生動地記載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經(jīng)歷;把社會現(xiàn)實與個人生活緊密結(jié)合,達到思想內(nèi)容與藝術(shù)形式的完美統(tǒng)一;代表了唐代詩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稱作“詩史”。但杜甫并非客觀地敘事,以詩寫歷史;而是在深刻、廣泛反映現(xiàn)實的同時,通過獨特的藝術(shù)手段表達自己的主觀感情。正如浦起龍所云:“少陵之詩,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會寄焉者也”(《讀杜心解》)。天寶后期以來,杜甫寫了大量時事政治詩。短篇如《洗兵馬》、《有感》、《麗人行》、《三絕句》、《病橘》、《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又呈吳郎》,長篇如《夔州書懷》、《往在》、《草堂》、《遣懷》,雖內(nèi)容各異,但都是個人情感與事實相結(jié)合,抒情色彩較濃。戰(zhàn)爭題材在杜詩中數(shù)量很大。杜甫對不同性質(zhì)的戰(zhàn)爭態(tài)度不同。反對朝廷窮兵黷武,消耗國力的有《兵車行》、《又上后園山腳》等;支持平息叛亂,抵御外侮的有《觀安西兵過赴關(guān)中待命二首》、《觀兵》、《歲暮》等。《前出塞》、《后出塞》兩組詩,既歌頌了戰(zhàn)士的壯烈英勇,又譴責了君王拓邊無厭和主將驕橫奢侈;以一個戰(zhàn)士的自白概括了無數(shù)英勇士兵的不幸命運。“三吏”、“三別”中,詩人同情人民的痛苦,憤恨野蠻拉丁;但大敵當前,兵源缺乏,他只能忍痛含淚勸慰被征者。表現(xiàn)出作者內(nèi)心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杜甫有不少歌詠自然的詩。歌詠的對象,往往是既聯(lián)系自己,也聯(lián)系時事,是情、景與時事的交融,而不僅僅是情景交融。最具代表性的是《春望》、《劍門》。

杜詩體制多樣,奄有眾長,兼工各體,并能推陳出新,別開生面。其五言古詩融感事、紀行、抒懷于一爐;博大精深、無施不可,開唐代五古境界;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羌村》、《贈衛(wèi)八處士》、“三吏”、“三別”。七言古詩長于陳述意見,感情豪放、沉郁,風格奇崛拗峭;如《醉時歌贈鄭廣文》、《洗兵馬》、《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歲晏行》等。其五、七言律詩功力極高;五律如《春望》、《天末懷李白》、《后游》、《春夜喜雨》、《水檻遣心》、《旅夜書懷》、《登岳陽樓》,七律如《蜀相》、《野老》、《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宿府》、《白帝》、《諸將五首》、《秋興八首》、《登高》等;唐人律詩很少能超過它們。杜甫還有許多五言排律,幾首七言排律,使排律得到很大的發(fā)展。其《秋日夔府詠懷寄鄭監(jiān)李賓客一百韻》長達1000字。但杜甫排律亦多堆砌典故、投獻應酬之作。其絕句即景抒情,反映時事,并開絕句中議論之體,別開異徑,貢獻頗大。杜詩內(nèi)容廣闊深刻,感情真摯濃郁;藝術(shù)上集古典詩歌之大成,并加以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在內(nèi)容與形式上大大拓展了詩歌領(lǐng)域,給后世以廣泛的影響。杜甫也被后人尊為詩圣。杜甫一生潦倒,其詩“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杜甫《南征》)。但死后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jié)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

近千年來,治杜之風不絕。宋代有許多杜詩的編年、分類、集注等專書,如王洙《杜工部集》、郭知達《九家集注杜詩》、魯編次、蔡夢弼會箋的《杜工部草堂詩箋》、徐居仁編輯的《分門集注杜工部詩》。后世注釋杜集的亦在百種以上,較流行的有錢謙益《箋注杜工部集》、仇兆鰲《杜詩詳注》、楊倫《杜詩鏡銓》、浦起龍《讀杜心解》。新、舊《唐書》都有杜甫本傳。兩宋以后,詩話筆記中評點、解釋杜詩的文字非常豐富。中華書局1964年編有《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匯編·杜甫卷》上編《唐宋之部》。明末王嗣有《杜臆》、清施鴻保有《讀杜詩說》。另外,中華書局還將五四運動以來較重要的論文匯編成《杜甫研究論文集》。傳記和新的研究專著有馮至《杜甫傳》、蕭滌非《杜甫研究》、傅庚生《杜甫詩論》、朱東潤《杜甫敘論》。較詳實的年譜有聞一多《少陵先生年譜會箋》和四川文史研究館的《杜甫年譜》。

陸游(1125~1210)

中國有一首家喻戶曉的古詩《示兒》。詩是這么寫的,"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首詩是一位父親對兒子的臨終遺囑。詩中表達了一個行將去逝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國,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國光復的那一天,告訴他勝利的消息。從這首詩中,人們可以感覺到一位老詩人在人生的彌留之際強烈的愛國之心。他就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愛國詩人之一陸游。

南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

自幼好學不倦,在飽經(jīng)喪亂的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20歲時與唐琬結(jié)婚,后被其母強行拆散。這種感情傷痛終其一生,《釵頭鳳》、《沈園》等名作即是為此。29歲時,赴南宋首都臨安(今杭州)應鎖廳試,名列第一,因居秦檜孫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國恥“喜論恢復”,竟在復試時被除名。后得夔州(今四川奉節(jié))通判和蜀州、嘉州、榮州代理通判、知州等職。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鎮(zhèn)蜀,邀陸游至其幕中任參議官。淳熙五年,陸游詩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見,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兩任提舉常平茶鹽公事。在江西任上,當?shù)匕l(fā)生水災,他“草行露宿”,親到災區(qū)視察,并“奏撥義倉賑濟,檄諸郡發(fā)粟以予民”,不料卻因此觸犯當?shù)溃挂浴吧脵?quán)”罪名罷職還鄉(xiāng)。陸游在家閑居6年后,又被起用為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州。淳熙十五年,陸游在嚴州任滿,卸職還鄉(xiāng)。不久,被召赴臨安任軍器少監(jiān)。次年,光宗即位,改任朝議大夫禮部郎中。于是他連上奏章,諫勸朝廷減輕賦稅,結(jié)果反遭彈劾,以“嘲詠風月”的罪名再度罷官。此后,陸游長期蟄居農(nóng)村,于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210年1月26日)與世長辭。

他是一位創(chuàng)作特別豐富的詩人,集中存詩共約9300余首。其中許多詩篇抒寫了抗金殺敵的豪情和對敵人、賣國賊的仇恨,風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壯,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在思想上、藝術(shù)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稱,不僅成為南宋一代詩壇領(lǐng)袖,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 為南宋四大家詩人之一。詞作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了氣吞殘?zhí)數(shù)膼蹏髁x精神。陸游的著作有《放翁詞》一卷,《渭南詞》二卷。他的詩大致可以分為三期:第一期是從少年到中年(46歲)入蜀以前。這一時期存詩僅200首左右,作品主要偏于文字形式,尚未得到生活的充實。第二期是入蜀以后,到他64歲罷官東歸,前后近20年,存詩2400余首。這一時期是他從軍南鄭,充滿戰(zhàn)斗氣息及愛國激情的時期,也是其詩歌創(chuàng)作的成熟期。第三期是長期蟄居故鄉(xiāng)山陰一直到逝世,亦有20年,現(xiàn)存詩約近6500首。詩中表現(xiàn)了一種清曠淡遠的田園風味,并不時流露著蒼涼的人生感慨。“詩到無人愛處工”,可算是道出了他此時的某種心情和所向往的藝術(shù)境界。另外,在這一時期的詩中,也表現(xiàn)出趨向質(zhì)樸而沉實的創(chuàng)作風格。在陸游三個時期的詩中,始終貫串著熾熱的愛國主義精神,中年入蜀以后表現(xiàn)尤為明顯,不僅在同時代的詩人中顯得很突出,在中國文學史上也是罕見的。陸游的詩可謂各體兼?zhèn)洌瑹o論是古體、律詩、絕句都有出色之作,其中尤以七律寫得又多又好。在這方面,陸游繼承了前人的經(jīng)驗,同時又富有自己的創(chuàng)造,所以有人稱他和杜甫、李商隱完成七律創(chuàng)作上的“三變”(舒位《瓶水齋詩話》),又稱他的七律當時無與倫比。在陸游的七律中,確是名章俊句層見疊出,每為人所傳誦,如“江聲不盡英雄恨,天意無私草木秋”(《黃州》);“萬里關(guān)河孤枕夢,五更風雨四山秋”(《枕上作》)等。這些名作名句,或壯闊雄渾,或清新如畫,不僅對仗工穩(wěn),而且流走生動,不落纖巧。除七律外,陸游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的成就當推絕句。陸游的詩雖然呈現(xiàn)著多彩多姿的風格,但從總的創(chuàng)作傾向看,還是以現(xiàn)實主義為主。他繼承了屈原等前代詩人憂國憂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并立足于自己的時代而作了出色的發(fā)揮。

詞的創(chuàng)作不僅工詩,還兼長寫詞。由于他對這種詩體不甚注重,所以詞作不多,現(xiàn)存詞共有130首。他的詞也風格多樣并有自己的特色。有不少詞寫得清麗纏綿,與宋詞中的婉約派比較接近,如有名的(釵頭鳳)即屬此類。而有些詞常常抒發(fā)著深沉的人生感受,或寄寓著高超的襟懷,如(卜算子)“驛外斷橋邊”、(雙頭蓮)“華鬢星星”等,或蒼涼曠遠,或寓意深刻,這類詞又和蘇軾比較接近。但是最能體現(xiàn)陸游的身世經(jīng)歷和個性特色的,還是他的那些寫得慷慨雄渾、蕩漾著愛國激情的詞作,如(漢宮春)“羽箭雕弓”、(謝池春)“壯歲從戎”、(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夜游宮)“雪曉清笳亂起”等,都是飽含著一片報國熱忱的雄健之作。這類詞又和辛棄疾比較接近。陸游在散文上也著述甚豐,而且頗有造詣。其中記銘序跋之類,或敘述生活經(jīng)歷,或抒發(fā)思想感情,或論文說詩,最能體現(xiàn)陸游散文的成就。同時也如在詩中一樣,不時表現(xiàn)著愛國主義的情懷,如《靜鎮(zhèn)堂記》、《銅壺閣記》、《書渭橋事》等。

關(guān)漢卿

元代雜劇作家。號已齋(一作一齋)。大都(今北京市)人。亦說祁州(在今河北)、解州(在今山西)人。約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時,賈仲明《錄鬼簿》吊詞稱他為“驅(qū)梨園領(lǐng)袖,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可見他在元代劇壇上的地位。關(guān)漢卿曾寫有(南呂一枝花)贈給女演員珠簾秀,說明他與演員關(guān)系密切。據(jù)各種文獻資料記載,關(guān)漢卿編有雜劇67部,現(xiàn)存18部。個別作品是否出自關(guān)漢卿手筆,學術(shù)界尚有分歧。其中《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拜月亭》、《魯齋郎》、《單刀會》、《調(diào)風月》等,是他的代表作。后世稱關(guān)漢卿為“曲圣”。

關(guān)漢卿的雜劇內(nèi)容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性和彌漫著昂揚的戰(zhàn)斗精神,關(guān)漢卿生活的時代,政治黑暗腐敗,社會動蕩不安,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人民群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的劇作深刻地再現(xiàn)了社會現(xiàn)實,充滿著濃郁的時代氣息。既有皇親國戚、豪權(quán)勢要葛彪、魯齋郎的兇橫殘暴,“動不動挑人眼,剔人骨,剝?nèi)似ぁ钡难芰墁F(xiàn)實,又有童養(yǎng)媳竇娥、婢女燕燕的悲劇遭遇,反映生活面十分廣闊;既有對官場黑暗的無情揭露,又熱情謳歌了人民的反抗斗爭。慨慷悲歌,樂觀奮爭,構(gòu)成關(guān)漢卿劇作的基調(diào)。在關(guān)漢卿的筆下,寫得最為出色的是一些普通婦女形象,竇娥、妓女趙盼兒、杜蕊娘、少女王瑞蘭、寡婦譚記兒、婢女燕燕等,各具性格特色。她們大多出身微賤,蒙受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種種凌辱和迫害。關(guān)漢卿描寫了她們的悲慘遭遇,刻畫了她們正直、善良、聰明、機智的性格,同時又贊美了她們強烈的反抗意志,歌頌了她們敢于向黑暗勢力展開搏斗、至死不屈的英勇行為,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代,奏出了鼓舞人民斗爭的主旋律。關(guān)漢卿是位偉大的戲曲家,后人列為元曲四大家之首。1958年,曾作為世界文化名人,在中外展開了關(guān)漢卿創(chuàng)作700周年紀念活動。同年6月28日晚,國內(nèi)至少100種不同的戲劇形式,1500個職業(yè)劇團,同時上演關(guān)漢卿的劇本。他的劇作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在世界各地廣泛傳播。

魏源(1794~1857)

晚清思想家。原名遠達,字默深,一字墨生,又字漢士。著名學者,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湖南邵陽縣隆回人。晚年信佛教,法名承貫。嘉道之時,清朝已入衰世,魏源以天下為己任,講求經(jīng)世之學,力圖以此謀求國富民強,從而成為晚清學術(shù)的開風氣者。他由習王守仁心學而改從今文經(jīng)學,論學以“通經(jīng)致用”為宗旨。對于充斥朝野的考據(jù)學風和理學的性理空談,皆加貶斥,提出了“變古愈盡,便民愈甚”的變法主張。道光初年,魏源曾先后任江蘇布政使、巡撫幕僚,主持《皇朝經(jīng)世文編》纂輯事宜,對海運、水利諸政多所建言。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魏源一度應欽差大臣裕謙聘,入浙江參贊軍務。兵敗,感憤時事,撰成《圣武記》14卷。

又遵友人林則徐囑,據(jù)林所主持譯編的《四洲志》,參以歷代史志及兩人記錄,輯為《海國圖志》50卷,后續(xù)增至100卷。《海國圖志》率先介紹西方各國歷史地理狀況,主張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shù),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是中國近代向西方尋求救國真理的先行者之一。道光二十五年,魏源得中進士。之后,曾任知縣等職,官至高郵州知州。咸豐七年(1857)三月,在杭州僧舍病故。有經(jīng)學、史學、文學、佛學著作多種存世,1976年,中華書局集魏源詩文雜著合為《魏源集》刊行。

曹雪芹(1715?~1763?)

清代小說家,《紅樓夢》的作者。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圃、芹溪。祖籍遼陽。祖先原為漢人,后入旗籍,為正白旗。清朝建立后,曹家成為管理宮廷雜務的“內(nèi)務府”成員。曹振彥因建立軍功,官至兩浙都轉(zhuǎn)運鹽使司鹽法道。從曹振彥之子曹璽(即雪芹曾祖父)開始,曹家三代四人相繼擔任江寧織造60多年。康熙南巡六次,有四次住在曹氏任職期間的織造府內(nèi)。曹璽之妻孫氏做過康熙的保姆。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做過康熙的伴讀。曹家與皇帝有著一種特殊的關(guān)系,屬于最高統(tǒng)治層中的成員。

曹寅有很好的文學修養(yǎng),是有名的藏書家和刻書家,工詩詞,又兼作戲曲。曹雪芹出生在南京,少年時代過了一段富貴榮華的生活。雍正五年(1727),大約由于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斗爭的牽連,曹雪芹之父曹以“行為不端”、“騷擾驛站”和“虧空”等罪名,被人參奏,革職抄家。次年曹家從南京遷回北京。大約在乾隆元年(1736),曹家家道稍有復蘇,但不久便徹底敗落。晚年流落到北京西郊,生活十分窮困,靠朋友接濟和賣畫維持生計。他性格豪放,喜歡飲酒,多才多藝,工詩善畫。“詩筆有奇氣”,詩風接近唐代詩人李賀。他有氣骨,孤傲不屈,嫉惡如仇。在窮困艱難的環(huán)境里,他“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堅持寫作長篇小說《紅樓夢》。死后遺留下《紅樓夢》前80回的稿子(生前已傳抄行世),80回以后也可能有部分殘稿,但佚失不傳。今傳后40回,一般認為是高鶚所續(xù)。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