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小學生最具影響力的中國歷史人物(四)
劉亞東
魯迅(1881~1936)
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號豫山,字豫才。浙江紹興人。
魯迅出身于沒落的士大夫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學,先入江南水師學堂,次年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其間接觸了西方資產階級的“科學”與“民主”。1902年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1904年到仙臺醫學??茖W校學醫,后棄醫習文。
1906年回到東京從事文藝活動,翻譯、介紹俄國、東歐和其他一些被壓迫民族的文學作品,發表了《摩羅詩力說》、《科學史教篇》、《文化偏至論》等富有戰斗精神的論文。1909年8月回國,先后在杭州、紹興任教,課余輯錄亡佚古代小說。1912年到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任部員。到北京后,任社會教育司科長、僉事。1918年初參加《新青年》編輯工作,并在《新青年》上發表了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抨擊家族制度與封建禮教。此后“一發而不可收”,陸續發表《孔乙己》、《藥》、《阿Q正傳》等杰作。同時,他還結合斗爭需要,創造了被稱為匕首或投槍的文體,寫了許多雜文和論文,后來結成雜感集《熱風》,論文則收入《墳》。1920年8月起,先后在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校兼課,編定《中國小說史略》等書,并相繼出版了小說集《吶喊》、1925年領導青年建立莽原社、未名社,主編《莽原》,翻釋介紹外國文學。1926年8月在軍閥迫害下,離京到廈門大學任教。1927年底到上海,專事著述。1929年主編《科學的藝術論叢書》。1930年參加發起并組織成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擔任“左聯”領導工作。其間,還參加了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組織,與國民黨和帝國主義進行斗爭。在上海期間,陸續出版9本雜文集和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先后編輯《語絲》、《奔流》、《朝花》、《萌芽》、《前哨》、《十字街頭》、《譯文》等文學刊物,翻譯了許多外國文學作品。他擁護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提出“民族革命戰爭的大眾文學”的口號。1936年10月19日,這位偉大的文化巨人因積勞成疾,在上海逝世。
魯迅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旗手,對民主革命和現代文學作出了巨大貢獻,并給人們留下了豐富寶貴的精神遺產。他一生著譯約近1000萬字,計有小說集3部,雜文集17部,散文詩集1部,回憶散文集1部,1400多封書信,還有1912年5月5日到1936年10月18日的日記(其中1922年的已佚),以及《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等學術著作。他還翻譯了14個國家將近100位作家的文學作品和文藝理論,印成33部單行本。此外還輯錄、??惫偶?8種。這些著作曾有各種不同版本出版,現有1959年版《魯迅譯文集》10卷,1981年版《魯迅全集》16卷。魯迅的作品充實了世界文學的寶庫,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語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魯迅舊體詩: 1、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魯迅·自嘲) 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魯迅·自題小像) 3、心事浩茫連廣宇,于無聲處聽驚雷。 (魯迅·無題) 4、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春華。 (魯迅·無題) 5、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 (魯迅) 6、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 (魯迅) 7、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魯迅) 8、豈有豪情似舊時,花開花落兩由之。 (魯迅·悼楊銓)
林語堂(1895~1976)
文學家。原名和樂,改名玉堂、語堂,筆名毛驢、宰予、豈青等。福建龍溪人。1912年入上海圣約翰大學。1919年后留學美國、德國。1923年回國,在北京大學、北京女子師范大學任教,支持愛國學生運動。1926年去廈門大學任教,寫雜文,并研究語言。1932年后陸續創辦《論語》、《人間世》、《宇宙風》,推動小品文的創作,成為論語派主要人物。1936年旅居美國。1947年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1954年任新加坡南洋大學校長。1966年定居臺北。著有《剪拂集》、《開明英文讀本》、《開明英文文法》、《大荒集》、《我的話》、《生活的藝術》、《吾國與吾民》、《無所不讀》、《京華煙云》、《風聲鶴唳》和《語堂文存》等。
文武將才 韓信(?~前196)
字重言,淮陰(今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碼頭鎮)人,西漢開國功臣,初屬項羽,后歸劉邦。中國歷史上偉大軍事家、戰略家、統帥和軍事理論家。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陳勝、吳廣起義后,韓信始投項梁,繼隨項羽,后從劉邦。漢高祖元年(前206),經丞相蕭何力薦,始為大將,協助劉邦制定了還定三秦以奪天下的方略。
楚漢戰爭期間,韓信率兵數萬,開辟北方戰場。破魏之戰,針對魏軍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勢,暗從側后偷渡,攻其不備,俘獲魏王豹。井陘之戰,背水為陣,使將士死地求生,人自為戰,大破趙軍?;此畱穑柚铀?,分割楚軍,將齊、楚聯軍各個擊滅。四年二月,被封為齊王。參與指揮垓下(今安徽靈璧南)決戰,擊滅楚軍。韓信熟諳兵法,戰功卓著,為漢王朝的創建作出了重要貢獻。其用兵之道,為后世兵家所推崇。劉邦雖用韓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項羽敗亡后,即奪其兵權,徙為楚王,繼又黜為淮陰侯。呂后知劉邦疑忌韓信,乃與蕭何定計,于漢高祖十一年正月誘韓信至長樂宮,以謀反罪名殺之。韓信著有兵書三篇,已失傳。
賈誼(前200~前168)
又稱賈太傅、賈長沙、賈生。西漢政論家、思想家、文學家。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北)人。18歲時以能誦詩屬書而名聞郡中。后得吳廷尉推薦,文帝召以為博士。每次參議詔令,均能詳盡對答。并得到眾人的贊同,故得文帝賞識,超遷為太中大夫。他認為漢王朝建立20余年,天下和洽,應當改正朔,易服色,更定律令制度,定官名,興禮樂。文帝認為賈誼很有才干,擬任為公卿,但因遭到周勃、灌嬰等大臣的反對而作罷。于是任命他為長沙王太傅。渡湘水時,為賦以吊屈原。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辭賦兩類。散文如《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一稱《治安策》)等都很有名;辭賦以《吊屈原賦》、《鵩鳥賦》最著。
在長沙時,又寫了《鳥賦》,以排遣胸中郁傷之情。后文帝又特地召見他,任命他為梁懷王太傅。曾幾次上疏陳治安之道,建議用“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辦法,削弱諸侯王勢力,鞏固中央集權;主張重農抑商,“驅民而歸之農”;并力主抗擊匈奴的攻掠。他認為“道德造物,德以道為本”生陰陽、天地、人與萬物,萬物變化不息。他還提出“變化因時”的觀點,認為要根據社會的發展,制定出相應的政策和法令。這些觀點對當時和整個漢代的政治有很大影響。文帝十一年(前169)梁懷王墜馬而死,他自傷失職,哭泣歲余而死。賈誼又是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政論文章分析深透,文筆犀利、流暢。據《漢書·藝文志》著錄,賈誼著有《賈子》。今傳《新語》是后人纂輯的賈誼著作匯編。
賈誼一生雖然短暫,但是,就在這短暫的一生中,他卻為中華文化寶庫留下了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他是騷體賦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是《吊屈原賦》、《鵩鳥賦》。在西漢政論散文的園地中,賈誼的散文也堪稱文采斐然。劉勰《文心雕龍·奏啟》稱其奏疏是“理既切至,辭亦通暢,可謂識大體矣?!逼渥顬槿朔Q道的政論作品是《過秦論》、《治安策》和《論積貯疏》。
關于賈誼的詩: 【賈生】 唐 李商隱 宣室求賢訪逐客, 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七絕·賈誼 毛澤東 賈生才調更無倫,哭泣情懷吊屈文。梁王墮馬尋常事,何用哀傷付一生。
蕭何(?~前193)
西漢初年政治家。漢初三杰之一,沛(今江蘇沛縣)人。早年任秦沛縣獄吏。秦末佐劉邦(見漢高祖劉邦)起義。攻克咸陽后,他收取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并知民間疾苦,對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漢戰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劉邦為漢王,以蕭何為丞相,蕭何推薦韓信為大將軍。楚漢戰爭時,他留守關中,侍太子,為法令約束,使關中成為漢軍的鞏固后方,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對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代起了重要作用。漢代建立后,以他功最高封為侯。采摭秦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為《九章律》。又協助高祖消滅韓信、英布等異姓諸侯王,被拜為相國。高祖死后,他輔佐惠帝。惠帝二年卒。
和蕭何有關的成語
成也蕭何 敗也蕭何 蕭何月下追韓信 蕭規曹隨
楊貴妃(719~756)
楊玉環與西施、王昭君、貂蟬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唐玄宗李隆基的寵妃。小字玉環。道號太真。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人。父早喪,養于叔父楊立家。善歌舞,通音律,聰明過人,身材豐腴,姿容絕代。始為玄宗子壽王李瑁妃,召入宮中,深得玄宗寵愛。天寶四載(745)進冊為貴妃,姊妹皆有才貌,分別封為韓國、虢國、秦國夫人,出入宮掖。堂兄楊釗,賜名國忠,升任宰相,權傾朝野。貴妃兄妹使玄宗耽于聲色享樂,不理朝政。天寶十四載(755),安祿山以誅楊國忠為名,發動叛亂,玄宗無軍可調,出逃四川,行至馬嵬驛(今陜西興平西),士兵不行,誅殺楊國忠。玄宗被迫賜楊貴妃自縊。
房玄齡(579~648)
唐代初年名相。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玄齡博覽經史,工書善文,18歲時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隋末大亂,李淵率兵入關,玄齡于渭北投李世民,屢從秦王出征,參謀劃策,典管書記。每平定一地,別人爭著求取珍玩,他卻首先為秦王幕府收羅人才。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謀士。唐武德九年(626)他參與玄武門之變的策劃,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玄齡為中書令。貞觀三年(629)二月為尚書左仆射。十一年封梁國公。至十六年七月進位司空,仍綜理朝政。太宗征高句麗時,他留守京師。二十二年病逝。
貞觀前,他協助李世民經營四方,削平群雄,奪取皇位。李世民稱贊他有“籌謀帷幄,定社稷之功”。貞觀中,他輔佐太宗,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并中央官員;善于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后世以他和杜如晦為良相的典范,合稱“房、杜”。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世稱臨川先生。撫州臨川人(現為撫州市鹽埠嶺),漢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慶歷二年(1042)進士第四名及第。任地方官多年。王安石認為宋代社會貧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因此,在嘉佑三年(1058)上宋仁宗趙禎的萬言書中,要求對宋初以來的法度進行全盤改革,扭轉積貧積弱的局勢,立即實現對法度的變革。封建士大夫也把致國太平的厚望寄托于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臺執政。由于深得神宗賞識,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參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開始大力推行改革,進行變法。王安石明確提出理財是宰相要抓的頭等大事,闡釋了政事和理財的關系,并認為,只有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才能解決好國家財政問題。執政以后,王安石繼續發揮了他的這一見解。在改革中,他把發展生產作為當務之急而擺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雖然強調了國家政權在改革中的領導作用,但他并不贊成國家過多地干預社會生產和經濟生活,反對搞過多的專利征榷,提出和堅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張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導下,變法派制訂和實施了一系列新法,從農業到手工業、商業,從鄉村到城市,展開了廣泛的社會改革。與此同時,王安石為首的變法派改革軍事制度,以提高軍隊的素質和戰斗力,強化對廣大農村的控制;為培養更多的社會需要的人才,對科舉、學校教育制度也進行了改革。變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兩宮太后、皇親國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結合起來,共同反對變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寧七年第一次罷相。次年復拜相。王安石復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繼續推行下去,于熙寧九年第二次辭去宰相職務,從此閑居江寧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保守派得勢,此前的新法都被廢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左宗棠(1812~1885)
晚清軍政重臣,湘軍統帥之一,洋務派重要首領。字季高,一字樸存,號上農人。湖南湘陰人。1832年(道光十二年)中舉。1851年(咸豐元年)太平天國起義后,先后入湖南巡撫張亮基、駱秉章幕,為抗拒太平軍多所籌劃。1856年,因接濟曾國藩部軍餉以奪取被太平軍所占武昌之功,命以兵部郎中用。1860年,太平軍攻破江南大營后,隨同欽差大臣、兩江總督曾國藩襄辦軍務。曾在湖南招募5000人,組成“楚軍”,赴江西、安徽與太平軍作戰。1861年太平軍攻克杭州后,由曾國藩疏薦任浙江巡撫,督辦軍務。1862年(同治元年),組成中法混合軍,稱“常捷軍”,并擴充中英混合軍,先后攻陷金華、紹興等地,升閩浙總督。
1864年3月攻陷杭州,控制浙江全境。論功,封一等恪靖伯。旋奉命率軍入江西、福建追擊太平軍李世賢、汪海洋部,至1866年2月攻滅于廣東嘉應州(今梅縣)。鎮壓太平天國后,倡議減兵并餉,加給練兵。1866年上疏奏請設局監, , 造輪船,獲準試行,即于福州馬尾擇址辦船廠,派員出國購買機器、船槽,并創辦求是堂藝局(亦稱船政學堂),培養造船技術和海軍人才。旋改任陜甘總督,推薦原江西巡撫沈葆楨任總理船政大臣。一年后,福州船政局(亦稱馬尾船政局)正式開工,成為中國第一個新式造船廠。1867年,奉命為欽差大臣,督辦陜甘軍務,率軍入陜西攻剿西捻軍和西北反清回民軍,殘酷鎮壓了陜甘回民起義。陜甘任間,繼續從事洋務,創辦蘭州制造局(亦稱甘肅制造局)、甘肅織呢總局(亦稱蘭州機器織呢局),后者為中國第一個機器紡織廠。
1875年(光緒元年),清政府內部發生“海防”和“塞防”的爭論。時西北邊塞和東南沿海防務均告危急;李鴻章等認為兩者“力難兼顧”,主張放棄塞防,將“停撤之餉,即勻作海防之餉”。左宗棠力表異議,指出西北“自撤藩籬,則我退寸而寇進尺”,尤其招致英、俄滲透。是年5月,奉命督辦新疆軍務。1876年,駐肅州指揮多路軍討伐阿古柏,次年1月占和闐(今和田),收復除伊犁地區外的新疆全部領土。隨即上疏建議新疆改設行省,以收長治久安之效。1879年中俄伊犁交涉時,抨擊崇厚一任俄國要求,輕率定議約章,喪權失地,主張“先之以議論”,“決之于戰陣”。1880年春,在新疆部署兵事,出肅州抵哈密。1881年初,中俄《伊犁條約》簽定,應詔至北京任軍機大臣兼在總理衙門行走,管理兵部事務。同年夏,調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1884年6月,奉召入京,再任軍機大臣。時值中法戰爭,法國艦隊在福州馬尾擊潰福建水師,奉命督辦福建軍務。11月抵福州后,積極布防,并組成“恪靖援臺軍”東渡臺灣。1885年病故于福州。著有《楚軍營制》(附條規),其奏稿、文牘等輯為《左文襄公全集》。
林則徐(1785~1850)
鴉片戰爭時期主張嚴禁鴉片、抵抗侵略的愛國政治家。史學界稱他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字元撫,又字少穆,晚號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嘉慶九年(1804)中舉。十六年中進士。曾與龔自珍、魏源、黃爵滋等提倡經世致用之學。二十五年起,先后外任浙江杭嘉湖道、鹽運使,江蘇按察使、江寧布政使。任上整頓鹽務、興辦河工、籌劃海運,采用勸平糶、禁囤積、放賑濟貧等措施救災撫民。后升任河東河道總督,親自實地查驗山東運河、河南黃河沿岸工程,提出改黃河由山東利津入海以根治水患的治河方案。十二年授江蘇巡撫。江蘇旱澇災情嚴重,他上奏歷陳民間困苦,堅請緩征受災州縣漕賦;致力興修水利工程。為克服銀荒和利于貨幣流通,他反對一概禁用洋錢,提出自鑄銀幣的主張,為中國近代幣制改革的先聲。
十七年,升任湖廣總督。是時鴉片已成為嚴重弊害,黃爵滋上疏主張以死罪嚴懲吸食者。林則徐提出六條禁煙方案,并率先在湖廣實施。八月,他上奏指出,歷年禁煙失敗在于不能嚴禁。九月應召進京,力陳禁煙的重要性和禁煙方略。十一月受命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禁煙。十九年正月抵廣州。他會同兩廣總督鄧廷楨等傳訊洋商,令外國煙販限期交出鴉片,并收繳英國躉船上的全部鴉片。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起在虎門海灘銷煙,20天中銷毀鴉片19179箱、2119袋,共計2376254斤。在此期間,林則徐注意了解外國情況,組織翻譯西文書報,供制定對策、辦理交涉參考。所譯資料,先后輯有《四洲志》、《華事夷言》、《滑達爾各國律例》、《澳門新聞紙》等,成為中國近代最早介紹外國的文獻。林則徐大力整頓海防,積極備戰,購置外國大炮加強炮臺,搜集外國船炮圖樣準備仿制。他堅信民心可用,組織地方團練,在沿海招募水勇,操練教習。七月因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拒不交出殺害中國村民的英國水手,又不肯具結保證不再夾帶鴉片,他下令斷絕澳門英商接濟。義律訴諸武力,挑起九龍炮戰和穿鼻洋海戰。林則徐督師數敗英軍。十一月遵旨停止中英貿易。十九年十二月實授兩廣總督。鴉片戰爭開始后,英軍陷定海,再北侵大沽。道光帝驚恐求和,歸咎林則徐。九月被革職。二十一年三月受命赴浙江協辦海防。五月充軍伊犁。
他在伊犁協助辦理墾務,倡導水利,開辟屯田。又繪制邊疆地圖,建議兵農合一,警惕沙俄威脅。二十五年被重新起用署陜甘總督,次年轉任陜西巡撫。二十七年升云貴總督。曾先后平息、鎮壓西北西南民族沖突和人民起義,整頓云南礦政。二十九年因病辭職歸籍。三十年九月(1850年10月)奉旨為欽差大臣,赴廣西鎮壓農民起義,途中卒于潮州普寧縣(今廣東普寧北)行館。贈太子太傅,謚文忠。林則徐平生愛好詩詞書法,著有《云左山房文鈔》、《云左山房詩鈔》、《使滇吟草》等。所遺奏稿、公牘、日記、書札等輯為《林則徐集》。
慈禧太后(1835~1908)
清咸豐帝奕之妃,同治、光緒兩朝實際最高統治者。那拉氏,祖居葉赫(今四平附近),故稱葉赫那拉。滿洲鑲藍旗人。父惠征,曾任安徽徽寧池廣太道道員。咸豐十二年(1852),被選入宮,封蘭貴人。1856年,生皇長子載淳。次年,封懿貴妃。在宮中的地位僅次于皇后鈕鈷祿氏,且因得咸豐帝寵幸,干預朝廷政事。1860年,英法聯軍進逼北京。她隨咸豐帝逃往熱河(今河北承德)避暑山莊。次年8月,咸豐帝病死,六歲的載淳繼位,她和鈕鈷祿氏被尊為皇太后,徽號慈禧、慈安,俗稱分別為西太后、東太后。死后清朝上謚號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圣顯皇太后”總共26字,為有史以來皇后生后哀榮之最。是清朝政府腐敗、軟弱、無能、殘暴的代表。1861年至1908年間清朝的實際統治者。
由于不滿八位“贊襄政務王大臣”專權,11月,她與恭親王奕等貴族官僚在北京發動辛酉政變,將載垣、端華、肅順處死,其他五人革職或遣戍,改元同治,實行兩太后“垂簾聽政”,自己掌握實權。她任奕為議政王、軍機大臣,管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依靠曾國藩、李鴻章等組織的漢族地主武裝,勾結外國侵略勢力,先后鎮壓了太平天國、捻軍和苗民、回民起義,使清王朝的統治得到暫時穩定。她一方面采用洋務派“自強”和“求富”的方針,開辦一些新式工業,訓練海軍和陸軍以加強政權實力,另一方面,又支持頑固派對洋務派進行牽制,以加強深宮集權。同治十三年(1875),同治帝病死,無子。她立其四歲侄(亦系外甥)載為帝,年號光緒,繼續與東太后“垂簾聽政”。光緒七年(1881),東太后突然死去。中法戰爭期間,她免去奕一切職務,從而獨攬朝政。1886年,慈禧太后以辦海軍為名修葺被英法聯軍焚毀的清漪園(后改名為頤和園)。次年,改“垂簾聽政”為“訓政”。1889年,在名義上歸政于光緒帝,實際仍操縱內政和外交大權。一些中央和地方的高官顯宦長期唯其命是從,在其周圍形成后黨集團。在中日戰爭中,她幻想列強出面干涉、調停,以致戰敗,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1898年,光緒帝實行戊戌變法。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于9月21日發動政變,幽禁光緒帝,廢除全部維新措施,捕殺維新派譚嗣同等6人。慈禧太后宣布重新訓政,并準備廢黜光緒帝。但由于一些地方督撫和外國使臣的反對,乃保留光緒皇帝稱號,立端王載漪子溥為大阿哥(皇儲)。當義和團運動興起時,慈禧太后下令鎮壓未果,不得不于1900年初改“剿”為“撫”,利用義和團的反帝愛國熱情,對外宣戰。8月,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她攜光緒帝逃往西安。再次命令鎮壓義和團,并以慶親王奕、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出面求和,在1901年9月與11國簽訂了空前屈辱的《辛丑條約》。此后,為緩和國內外矛盾,消弭革命,維持統治,陸續推行“新政”,主要措施包括調整官制、整頓吏治、改定刑律、編練新軍、獎勵實業、興辦學校等等。1906年又宣布預備立憲。1908年11月14日,光緒帝死。她命立醇親王載灃子、年僅三歲的溥儀為帝,年號宣統。次日慈禧病死,結束了對清朝長達47年的統治。
共產黨人 毛澤東(1893~1976)
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1936~1976),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1945)和中央委員會主席(1945~1976),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1954)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1954~1959)。字潤之,筆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沖一個農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早期革命活動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后,毛澤東加入湖南起義的新軍。1913~1918年在湖南第一師范學校學習。1919年在長沙創辦《湘江評論》。1920年發起組織新民學會和俄羅斯研究會,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同年在湖南創建共產主義組織。1921年7月,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后任中共湘區委員會書記,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湖南分部主任和湖南省工團聯合會總干事,領導長沙、安源等地工人運動。
國共第一次合作時期1923年6月,毛澤東出席中共三大,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參加中央領導工作。1924年參與中共幫助孫中山改組國民黨的活動。在國民黨一大、二大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執行委員,任宣傳部代理部長。1926年主辦第六屆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11月到上海擔任中共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書記。1927年到武漢任全國農民協會總干事,主持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在此期間先后發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和《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明確提出無產階級領導權和依靠農民同盟進行革命的主張,批評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萌芽。
建立革命武裝和發展農村革命根據地國共合作全面破裂后,中共中央于1927年8月7日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毛澤東在會上提出“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著名論斷,當選為臨時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會后到湘贛邊發動和領導秋收起義,建立工農革命軍第1師,后率部上井岡山,發動土地革命,建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1928年4月,率部與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余部會師后,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任黨代表。5月,在中共湘贛邊界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特委書記,后任中共第四軍前敵委員會書記。6月,在中共六大上被選為中央委員。在此期間的革命實踐中,毛澤東認真總結經驗,先后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創造性地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戰略思想,開辟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唯一正確的道路,標志著毛澤東思想開始形成。
1930年8月,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前委書記兼總政治委員。1931年任中共中央蘇區中央局委員,代理書記,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兼總政治部主任。同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被選為主席。從1930年12月到1933年2月,同朱德領導紅一方面軍先后粉碎了國民黨的四次大規模的軍事“圍剿”。1933年被補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冒險主義反對毛澤東關于中國革命和中國革命戰爭的指導方針,在他們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以后,就把毛澤東排斥于黨和紅軍的領導之外,執行不同的戰略和政策,從而導致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紅一方面軍不得不退出蘇區,開始長征。1935年1月,長征途中,在貴州遵義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見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結束了王明“左”傾路線的統治。隨后又粉碎了張國燾的右傾分裂主義,勝利完成長征。紅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紅軍在陜北會師,開創了抗日救亡的新局面。1935年12月,針對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侵華造成的危機,毛澤東在瓦窯堡會議后作《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策略》的報告,闡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理論和政策。
1936年任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擔任這一職務直至逝世。為了迎接抗日戰爭,提高干部水平,克服教條主義,1937年寫了《實踐論》、《矛盾論》哲學著作,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辯證法。
指導開展敵后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毛澤東領導人民開展敵后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寫了《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等著作,批判了亡國論、速勝論的錯誤思想,指明了爭取抗日戰爭勝利的途徑。1938年11月,為了克服王明的右傾投降主義的錯誤,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發表《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問題》的講話。
1942年號召全黨開展整風運動,使中共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達到高度的統一,為戰勝困難和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1943年3月,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書記處主席,以后在歷屆中央委員會都連續當選為主席直到逝世。抗日戰爭時期,先后發表了《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等重要著作,闡明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政策和政治、經濟、文化綱領,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成熟。
領導人民解放戰爭抗日勝利后,毛澤東針對蔣介石企圖消滅共產黨及其武裝力量的現實,提出“針鋒相對”的斗爭方針。1945年8月,毛澤東親赴重慶與蔣介石談判,簽訂《雙十協定》。1946年夏,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毛澤東分析了雙方力量對比,提出了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和打敗蔣介石的政治方針與軍事原則,在粉碎蔣介石全面進攻、重點進攻后立即轉入戰略反攻。1948年9月~1949年1月,指揮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大戰役,取得了戰略決戰的勝利。接著,號召“將革命進行到底”,發動渡江戰役,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大西南、大西北,推翻了國民黨政府。1949年3月,主持召開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并作重要報告,決定把黨的工作重心從農村轉向城市,規定了黨在全中國勝利以后的各項基本政策。同年6月,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闡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的性質及其內外政策。9月,主持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制定并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選舉產生了中央人民政府,當選為主席。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門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的功績與過失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的頭三年,以他為首的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領導全國人民一面在國內完成了繁重的土地制度改革和其他民主改革任務,一面迫于美國軍隊攻入北朝鮮、威脅中國東北部的形勢,進行了抗美援朝戰爭,同時迅速恢復了國民經濟。
1953年,按照他的建議,中共中央宣布了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開始有系統地實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和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由他主持起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并選舉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主席,任職到1959年。1956年4月作《論十大關系》的講話,對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進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同年9月,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中共召開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指出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已經轉變為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但是這個方針并沒有得到認真的執行,因而導致了以后的一系列指導工作上的錯誤和挫折。1957年2月,他作《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提出正確區分和處理社會主義社會中人民內部和敵我兩類不同性質矛盾的學說,這個學說在他以后的活動中也沒有得到真正的實行。中南海豐澤園。
1958年,他發動大躍進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從1960年冬到1965年,在中共中央的領導下,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初步糾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的錯誤,使國民經濟得到比較迅速的恢復和發展。在這期間,他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初步糾正了農村工作中和其他方面的“左”的錯誤。但不久,他又把主要的注意力轉向了他所認為已經再次成為國內主要矛盾的新的階級斗爭。
從50年代末開始,他領導中共同蘇共領導人奉行的大國主義和干涉、控制中國的企圖進行了堅決斗爭。70年代,提出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思想(見三個世界理論),并且開始打開了對外工作的新局面,為中國進行現代化建設創造了有利的國際條件。1966年由于對國內國外形勢作出了極端的估計,他錯誤發動了文化大革命,被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操縱和利用,造成10年之久的全國大動亂,使中國的許多方面受到嚴重的破壞和損失。
毛澤東始終堅持反對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維護民族的獨立和國家的主權,維護世界和平。就他一生來看,他對中國革命建立的不可磨滅的巨大功績,遠遠大于他的過失,他仍然受到中國人民的崇高尊敬。1981年6月,中共中央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毛澤東的歷史地位作出全面、公正、實事求是的科學結論。毛澤東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仍然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是中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其主要著作收入《毛澤東選集》,其他已公開發行的著作有《毛澤東書信選集》、《毛澤東農村調查文集》、《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和《毛澤東詩詞選》等。毛澤東有三子二女。長子在朝鮮戰爭中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