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中學歷史教學探索

何日忠

在傳統教育理念下,教學主要是關注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和掌握知識的程度,學生學的方式與教師教的方式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對立,缺乏必要的融合,并且始終存在著重教輕學和不同程度的學為教服務的狀況。這樣一種狀況的長期延續,極大地影響了歷史教學的發展。如何才能盡快地改變這種狀況,使學生能夠主動、快樂、高效、成功地學好歷史呢?我認為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就能很好地解決這方面的問題。因為新的歷史課程旨在統一“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課程功能已經“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這是極富導向性的課程目標。那么在教與學的交互活動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習慣,提高他們獨立思考、創新思維的能力呢?以下結合自己的教學談點體會。

一、以新的角色、新的姿態面對新課程

1.正確領會新課程理念

在歷史教學中,我們應清楚教師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的方式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切不可因為在過去過分強調教師的方式,輕視學生學的方式,而在當前的改革中,反過來又過分強調學生學的方式,而輕視教師教的方式。在改革實踐中,我們應該深入研究和揭示教與學方式之間的科學關系,特別是教的方式如何作用于學的方式,這直接關系到歷史教學方式改革能否沿著正確的途徑進行。

歷史教學方式是歷史教學活動的樣式,其改變是需要師生共同創造的,因此,我們必須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才能實現歷史教學方式的變革,只有教師唱獨角戲,是不能真正完成歷史教學方式變革的。要相信,課程是教師、學生、教材與環境四個因素的整合,教學是一種對話,一種溝通,一種合作共建,只有這樣的教學所蘊涵的課堂文化,才有著鮮明的和諧、民主、平等特色。體現在課堂教學理念中,我們就必須從“教教科書”轉變為“用教科書”,關注每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人格養成,這就要求教師用“心”施教,不能僅滿足于原有的學科專業知識,還需盡快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論、史學理論、學科教育理論及相關學科理論的綜合修養,并不斷完善以歷史專業知識為主體的跨學科專業知識體系,以適應新課程需要。例如:我在教初三歷史時,就以模塊加專題的形式重新整合了教材,淡化處理了一些學生難以理解的理論和概念,使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條理線索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與結構,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地配合他們的學習。

2.根據新課程的要求自覺調整教學行為

歷史教師應根據新課程的要求,在歷史教學中盡量運用參與式教學,把學生調動到歷史教學活動中去。通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教學活動,調動學生動腦、動手,學會自己搜集、整理、運用各種歷史資料,自己探究、質疑歷史過程,體驗歷史學習過程。這樣,中學歷史課的面貌會發生根本性改變,歷史教學的質量就會有顯著提高。怎樣把這一理念落實到課堂教學中?我是以“鴉片戰爭”一節課為突破口的。我采取逆向思維引導學生挖掘潛藏在教材背后的內容,激發他們的探究心理。為此設計了兩個問題來統領課堂教學。一是:如果沒有禁煙運動,是否會爆發中英鴉片戰爭?二是:鴉片戰爭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近代文明。設計問題一的目的是想讓學生探究鴉片戰爭發起的根本原因及必然性。設計問題二的目的是想讓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認識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本質目的及給中國帶來的嚴重危害。議題到了學生手里,課堂氣氛立刻活躍起來,出現了激烈的爭論。大家對問題有了統一的理解認識: “資本主義的本性是侵略和擴張,只要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他們就會以全世界為活動舞臺,掠奪原料,搶占市場,擴展勢力。隨著西方工業革命完成后,為急于解決市場問題,就是沒有禁煙運動,也會挑起戰爭,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而禁煙運動只是個導火線。”雖沒有以往常規的講解,但效果卻很好。對于問題二有一定難度,我就從《南京條約》人手引導學生,結果學生找到了思路。有的學生說:“鴉片戰爭使中國喪失了一系列主權,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有的學生則不拘泥于本節教學內容,大膽對這一問題持肯定態度,說:“沒有鴉片戰爭,中國將還是閉關自守的封建落后國家,西方近代進步的經濟文化仍不能迅速傳人中國。”面對這一分歧,我及時點撥:“侵略、掠奪,打開中國市場是英國發動戰爭的主觀動機,帶來近代文明則是客觀效果。”這樣“扶”與“放”的結合,老師的角色轉換了,學生的知識面拓展了。

3.充分運用信息技術

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也是本次課程改革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運用多媒體計算機進行歷史教學,可讓學生從聲、形、色、圖等方面去感受歷史、了解歷史、發現歷史、理解歷史,會給歷史課堂教學帶來生機與活力,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

二、轉變學生歷史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師生的雙主體作用

就教與學關系而言,教師教育觀念、教學方式的轉變最終都要落實到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上。因此,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積極倡導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特征的學習方式是實施新課程關鍵的環節之一。

1.積極引導學生多開展自主性學習,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新一輪課程改革以弘揚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為宗旨,在學習方式上特別強調和提倡自主學習。自主學習要求學生對為什么學習、能否學習、學習什么、如何學習等問題有自覺的意識和反應,它突出表現在學生對學習的自我計劃、自我調整、自我指導、自我強化上。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自我意識和自我監控,并養成習慣,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因素,是變革學生學習方式的前提條件。如,我在講《洋務運動》一課時,課前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有人說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也有人說洋務運動是維護清朝反動統治的一場自救運動,沒有使中國富強。誰對誰錯?拿到問題,學生的思維頓時被激活了。一部分學生上網查找資料,論證自己的觀點;一部分學生去圖書館翻閱資料;一部分學生深鉆教材,請教老師。學生以多種方式、多條渠道搜集資料和精選資料、主動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大膽質疑教材觀點,在分析、討論中充分體現了“生生互動”和“師生互動”。上網的那部分學生說:“洋務運動邁開了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企業近代化,國防近代化,教育近代化……是近代中國的工業革命。”去圖書館搜集資料的那部分學生則說:“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向富強。甲午戰爭的失敗,宣告洋務運動破產。洋務運動養肥了中國近代第一批封建軍閥集團。”……學生們圍繞上述問題,將自己研究成果公布于眾,各抒己見,表現了強烈的主動學習意識,從而將歷史學習的空間由課內延伸到課外,由課本內容拓展到書外知識,由被動接受發展到主動探究,由重視學習結果到注重學習過程。這樣,歷史學習對學生來說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愉快的體驗。在這種學習氛圍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大為提高,學習效果事半功倍。

2.利用活動課和研究性學習的開展,促進學生探究式學習

歷史活動課以探究學習為主要特征,強調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注重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在“做”、“收集資料”等一系列活動中培養獲取和處理信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歷史等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如有一節活動課題是:你怎樣評價辛亥革命?我將班上的學生一分為二,讓他們分別擔任正方和反方。正方辯題是:辛亥革命失敗了;反方辯題是:辛亥革命取得了勝利。提前讓學生收集資料,閱讀教材,通過激烈的辯論,有了正確的觀點。正是借助這樣的探究、合作學習,學生的主體性有了很大發揮。

3.引導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合作學習,培養合作精神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學習。合作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的集體意識,形成與他人友好相處的心態,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彌補一個教師難以面向有差異的眾多學生的教學的不足。歷史教師要積極為學生合作學習創造條件,把教與學的過程變成一個合作、互動、民主、開放的過程。如,在講授“絲綢之路”時,我把學生分成歷史、地理、語文、生物四個小組,確立不同的學習探究目標,指導他們分頭去搜集資料。然后,各小組根據自己的學習探究目標,完成相關發言。歷史小組介紹絲綢之路上的名勝古跡,如西安大雁塔、麥積山石窟、敦煌莫高窟、陽關、玉門關、樓蘭古國、安西四鎮等。尋訪名勝古跡,再現絲綢之路的歷史風貌,使學生觸摸歷史,形成強烈的歷史意識。地理小組展示了絲綢之路的地形、地貌的特點及古今地名考證。絲綢之路從黃土高原出發,跨越黃河,經由河西走廊進入茫茫戈壁,向西延伸,顯示了我們祖先征服自然的決心和勇氣,密切了中國與世界的聯系。語文小組搜集了大量有關描寫大漠西域的詩歌,如,王之渙、張籍、王翰的《涼州詞》,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王昌齡的《從軍行》等,活躍了課堂氣氛,陶冶了情操。生物小組從生態環境出發,介紹了絲綢之路的重要植物,如,葡萄、胡蘿卜、哈密瓜等,并從環保意識出發,對絲綢之路興盛一時的樓蘭古國消失的原因進行探討,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觀點。

總之,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學科的教學任務主要通過課堂教學來完成,因此,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每位教師關注的課題。作為中學歷史教師,我們應該主動走近新課程,學習新課程的理念,參與新課程的實驗,讓新課程之花在校園里絢麗綻放!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