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淺談明治維新與俄國農奴制改革若干政策之比較

余龍生 周振華

[論文關鍵詞]明治維新;廢除農奴制改革;政策;比較

[論文摘要]十九世紀中葉,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走上了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俄國則廢除農奴制的改革為切入點.為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必需的勞動力、市場和資金.但發展緩慢,二者之間差別較大的原因同日俄政府推行的改革政策不無關聯,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在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辟道路問題上.改革的態度不一;二是如何發展近代工業問題上,支持力度不同;三是在發展近代科技教育問題上.重視程度相異。

十九世紀中葉的日本和俄國面對嚴峻的封建統治危機,在如何適應形勢變化的需要、保持國內政治穩定,推進社會近代化問題上,都選擇了自上而下的改革道路。改革后,日本邁上了快速發展的軌道,而俄國卻在近代化的進程中緩慢地發展資本主義,最終成為資本主義世界中最薄弱的一環。原因何在?本文試就明治維新與農奴制改革的若干政策加以比較,從中探求應有的啟迪。

在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辟道路問題上,明治政府和俄國沙皇政府都對上層建筑進行了改革.但對待改革的態度不同。

明治政府成立后。對原有的封建制度進行了重大改革。首先,廢落置縣,全面廢除由來已久的幕落體制,實行中央集權。明治政府成立之初,強藩各自為政,中央政府所能控制的士地,不到全國土地的四分之一;政令無法統一,財權也很分散。對此,明治政府一方面“奉還版籍”,即要求諸候交出對土地和.人民的領有權,使他們只成為中央政府的地方官。另一方面“廢藩置縣“,即取消落國制度,將全國行政區重新分為3府72縣,由中央政府任命的府、縣知事管理;舊落主遷居東京,從國家領取傣祿。

其次。取消封建武士傣祿,改造武士階層,穩定社會秩序。幕府時期,武士階層高居于社會其他階層之上,享有各種特權,是日本社會的寄生蟲。到明冶初年,武士及其家屬仍有近200萬人。為了改造武士階層,明治政府首先廢除了武士佩刀帶劍制度,并取消了武士對軍人身份的獨占權,進而剝奪武士財產特權。1876年8月,明治政府領布《貨幣傣祿公債證書發行條例》,國家以發行公債的辦法,一次性全部收買了封建武士傣祿的領取權。結果.武士成了單純的公債持有者,龐大的封建武士階層宣告瓦解。由于公債的發行,一部分上層武士因從商而轉化為資本家和銀行家、一部分中下層武士則成為小商人,從而避免了因改革將會引發的社會動蕩,穩定了社會秩序。

再次,取消封建行會組織,準許買賣自由,促進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1869年取消各藩糧米外運禁令。廢除各處關卡。1871年統一幣制。1872年下令取締維護封建經濟特權、阻礙資本主義發展的封建行會組織l,株仲間’。

在改革中,沙皇政府對上層建筑也實行了一些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1864年,沙俄政府在各地區建立地方自治局,并廢除封建等級裁判制,建立陪審制,進行公開審訊;1874年,成立了在財產資格基礎上選舉產生的市杜馬等。但這些改革措施是以保護地主階級既得利益為出發點的 ,正如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在最后討論改革草案的會議上所說:“諸位先生.我希望,在審查呈遞于國務會議的各種草案時,諸位會探信:凡是可以保護地主利益的措施都已一一做到了。”例如,所謂“德政“象征的地方自冶局:為了加強對改革后農民的控制,沙皇政府把農民組織在舊有的農民村社寧,實行連環保,村社名義上由農民選舉公拱一員實行‘’自治”,但規定村社隸屬于地方行政機構,必須執行政府的一切法令;地主仍擁有領地冶安權、有權監督屬于他所有的莊園范圍內的村社的“秩序和安全”,有權否決村社的任何決議,有權要求撤換村社公職人員、甚至有權把農民開除出村社。此外,還特設了一個由地方貴族產生的調停吏,負責處理地主與農民之間的一切關系,以保持地主對農民的掠奪。村牡自治如此、各州、縣自治機構同樣由地主階級所把持。這樣的改革、非但沒有給子俄國資產階級以更多的政治權力,反而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設置了新的障礙。

在如何發展近代工業上,明治政府和俄國沙皇都通過討農業的改革與調整.來剝奪農民的勞動產品,以此作為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途徑,在明治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日本近代工業發展迅速;而沙皇俄國直到十九世紀八十年代,近代工業才始了真正的起步。

明治政府對農業所進行的改革開始于1873年實行的地悅改革。地稅是國家財政稅收的一補重要組成部分。沮治政府計劃在實行稅制改革,取消舊稅制的基礎上,建立有統一稅收標準的新租稅制度。明治政府對租稅改革的設想,是“學習西方國家的作法,建立近代資本主義的租稅制度。”這種租稅制度的根本特征.是以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為前提。要促進國內商品經濟的發展,重要的一個條件就是要保護關稅,然而不平等條約的存在,關稅這條路行不通。但為了支付發展資本主義的費用,國家的財源唯靠農民的租稅,因而“明治政府只得在地稅上作文章”。

明治政府又于1873年7月召開地方官會說進行討淪,會后頒布了《地稅改革條例》、《地稅改革實施規則》和《地方官須知》。1875年3月設立地稅改革事務局.7月制定《地稅改革條例細則》。地稅改革主要是將過去的實物貢租改為以貨幣繳付,地稅由土地所有者交納,重新確認土地所有權,經過幾年細致的工作,一直到.881年整個地稅改革工作才大體上宣告完成。日本經過地稅改革,確定了土地所有權,建立起取代封建領主所有制的新的土地制度。明治政府發給土地持有者地券.確認土地歸個人私有,并可自由買賣;這樣,土地成為私有財產,土地商品化和租佃契約化確立。日本的這次地稅改革不管其程度如何,“本質上都是屬于近代資本主義土地關系的性質”。

俄國的農業改革則把重點放在了調整土地和農民的人身問題上,在農奴制危機嚴重和革命形勢迅速發展的情況下,沙皇政府著手準備改革。俄國農奴制改革的基本方針在1856年4月1l日就定了下來J這年。亞歷山大二世說:‘’到處在謠傳.掩要給農民自由;這是不公正的;但是遺憾的是,農民和他們地主之間存在敵對情緒,并因此發生了許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本人深信,遲早我們會解決這種狀況。我想,諸位同我的意見是一致的.因而,從上面解決要比由下面來解決好行得多。這是力求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特權利益。

1861年3月2日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簽署了國務會議批準的《農民改革法令》草案,同時簽署了改革宣言。法令包括17個文件.最重要的是《關于農民脫離農奴依附地位的總法令》,它共分207條,全面地規定了廢除農奴制度的基本條件,還有其他法令,如《關于贖買法令》、《地方法令》等等。

對于土地問題,俄國政府這樣規定.把全國分為三個地帶:非黑土地帶主要屬干工業區,土地價值不高;黑土地帶,地價昂貴:草原地帶.地廣人稀,以休耕為主;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對于份地一般不作明確地規定。以上份地標準面積一般低于改革前農民使用的份地數量,多出的土地由地主收歸已有二在非黑土地帶和黑土地帶,當地主擁有土地只占全部土地的三分之一時,即使農民份地沒有超過最高標準,地主也有權實行割地。如果農民的份地低于最低標準,地主則應該補足或者減少義務。此外,地主因經營企業,一旦在農民份地上發現礦藏或需要修筑道路、水渠等,地主可以隨時交換地段,強迫農民遷移。可見,沙皇農奴制改革的首要間題——土地問題,也是“按照地主的利益來解決的,為地主掠奪農民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還規定,土地所有權屬于地主,農民對份地只有使用權。農民有權將宅園地和份地贖歸私有。農民在不欠債的情況下可以贖買宅園地,贖金額要同地主協商,期限不定:至于買份地,則必須事先取得地主同意,地主亦可強迫農民贖買,一句話:決定權全在地主。而且贖金一般不按實際地價計算,遠遠超過土地價格。其后果必然是導致農民更加貧困。正如列寧指出:’‘臭名昭彰的‘解放’〔農奴制改革〕,實際上是對農民進行殘酷的瓊奪,是對農民施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連串的侮辱。”

要發展資本主義,一個前提為資本的原始積累,從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日本明治維新的地稅改革和俄國的土地改革都是以剝奪農民的勞動產品的形式來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日本為后進的資本主義國家,資本的原始積累極不充分,表現為農民小生產者同生產手段分離極不徹底。因而日本資本原始積累的特點不是農民生產手段的被完全剝奪,而是農民剩余產品〔勞動)的被剝奪。地稅改革就是為了實現這個特點。但這個特點并不是日本所特有的,馬克思曾經說,在俄國,’‘要剝奪農民,不必象在英國和其他國家那樣,把他們從他們的土地上趕走;同樣也不必用命令來消滅公有制。請你們試一試,超過一定的限度從農民那里奪取他們的農業勞動產品,那么,盡管你們用憲兵和軍隊也不能把他們束縛在他們的土地上!”這是俄國資本原始積累的特點,即國家通過剝奪農民的勞動產品,犧牲廣大農民的利益來促使資本主泛在俄國發生和發展。 日本在完成資本原始積累的同時。非常重視發展近代工業。力圖使日本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明治政府發展近代工業,大致經歷了兩個階級:第一階段,大力創辦以軍工企業為主導的國營企業。明治政府在接收幕府和各藩經營的軍工企業后,引進西方先進技術設備.不斷加以改造和擴大。第二階段、廉價“處理.’國營企業,大力扶植私人資本主義。由于興辦國營企業的目的已在某種程度上達到、加之,經營龐大的國營企業招致國家財政虧損等情況、明治政府自18S0年起將大部分國有企業一廉價”處理給一批大資本家。此外、還采取發放巨額補貼,出口優先、減免企業稅和出關稅等辦法,保護資本家的經營活動。1873年至1880年間,政府共發放了3000多萬元貸款、幫助私人興辦企業。

農奴制的廢除使俄國的資產階級獲得了必需的勞動力、市場和資金,資本主義工業也有了一定的發展,但較緩慢,直到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才初步開始了工業革命在主要部門中、機器生產已逐漸排擠手工勞動而占統治地位。歐俄地區工廠〔采礦業除外)從1866年的二千五百至三千家發展到1903年的九千家左右.生鐵和石油產量,1861年到1890年間增加了近十倍。這個時期,頓巴斯、巴庫等新工業中心也相繼形成,非俄羅斯地區的資本主義工業也開始發展起來。雖然俄國工業有了發展,但基本上還是一個靠輸出谷物來換取外國工業品的農業國,二十世紀初、工業總產值在國民經濟中只占41%、也正因為如此,日本在十九世紀末躋身世界資本主義列強,而俄國則在經濟相對落后的泥潭中跳珊與爬行。

在發展近代文化科技教育上,日俄兩國都采取了較大的改革措施,但在重視程度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對國民文化教育水平的影響與成效不一。

明治維新伊始,明治政府就提出“富國強兵’‘“殖產興業”和‘.文明開化’的口號。其中“文明開化”指的就是發展近代科學技術文化教育,改變傳統的思想風尚和生活方式等。1868年3月,日本以天皇誓言的形式發布了政府的施政綱領—五條御誓文.其中的“破從來之陋習”和“求知識于世界”兩條,表明日本在放棄閉關自守以及學習西方的決心。《御誓文》的這一內容和前述改革口號、成為日本近代文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據。

在教育宗旨上,明治政府把學習西方‘興辦文化教育視為立國之本,日本天皇于1879年頒布了《教學大旨》極力主張在學習吸取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科學技術的同時堅持灌輸儒家道德教育;突出強調日本文化教育的宗旨在于根據祖宗的訓典,形成忠孝仁義的思想品德、還要求在學校懸掛古今‘’忠臣義士孝節婦”的畫像。《教育救語》則要求臣民“一旦危急、則義勇奉公,以扶翼天壤‘無窮之皇遠”。其目的是把日本的文化教育公開引上軍國主義的軌道。

在教育的具體改革上、措施之多,渡整之頻繁,重視程度之高,是任何一次改革所無法與之比擬的。概括起來有兩個方面;一是以小學為基礎,大力普及國民教育。1872年、日本制定頒布了第一個教育改革法令《學制令,,文部省把大力發展小學教育,把普及國民義務教育作為實施(學制令,的首要任務,并投人大量的教育經費。因此,日本近代普及教育的速度非常快。據有關部門統計,1873年,其初等義務教育的人學率只有28%, 1891年就達到50.3%。二是大力振興實業教育,造就科技人才。1872年頒布的一學制令”還規定要開辦工〔機械、礦山)、農、水產、商業等10種實業學校,用以進行職業技術教育、并且特別強調為發展近代資本主義生產事業培養初級和中級技術人才的重要性。此外,還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開辦了各種實業講習所。這兩方面的教育活動,以速成的方式訓練了初步掌握西方生產技術的生產者和生產技術管理人員,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日本的這次近代文化教育改革是在明治政府的極端重視與推動之下實行的,改革過程中善于吸取西方先進科學文化和選擇有利于已的教育實際經驗,并頻繁地進行總結和調整、改革普遍提高了全體國民的文化水平,培養了一批專門人才。這也使得日本能夠‘.迅速地從一個落后于西方的封建國家、一躍而成為進步非常快的新興資本主義國家。”但是,日本在發展近代文化教育的同時,又在青少年和民眾中強制灌輸“忠君愛國”,“盡忠報國”等思想,鼓吹和提倡“武士道’,使日本走上了對外擴張、發動侵略戰爭的軍國主義道路,給日本和世界的歷史帶來嚴重的后果。

俄國的近代文化教育改革同廢除農奴制的改革一樣、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進行。沙皇政府也頒布了一些文化教育改革法規。如,1863年的《大學章程》 ,1864年的《初等國民學校章程》和(文科中學和中學預備學校章程》等、這些改革措施主要有這么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適應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開辦各類實科學校,設立實科學校主要是滿足工商業日益增長的從事工商事務人員的需要和有意吸引資產階級子弟不要進入古典中學。由于這種學校跟資產階級保持著密切的聯系。資產階級也很關心它的發展,并愿出資經營,能培養出一些適合于資產階級經營工商業所需要的實際有用的人才。二是保護封建貴族特權利益,開辦古典文科中學、陸軍幼年學校和教會學校。沙皇政府規定、只有在古典文科中學畢業的學生才能升人大學學習。古典文科學校的教育,是使學生把大部分的時間花在古典學科上,修業期長達八年。實際上學生都是貴族的子弟。陸軍幼年學校是專為帝俄軍官和貴族子弟設立的、這類學校注重軍人紀律、強調尚武精神,重視“忠君”、“愛國”思想的培養。與此同時,沙皇還保留了教會學校。此外,在1864年的《初等國民學校章程》中就明確規定,神學在各類學校教學科目中居首位、僧侶有但任教師的優先權。

俄國的這些近代文化教育改革在俄國文化教育發展史上無疑是一個里程碑,它使俄國的文化教育向資產階級方向前進了一大步。但是。它的軍事的、封建的、神學的性質,以致使它具有更大的反動性,“人民群眾這樣被剝奪了受教育、獲得光明、求取知識的權利的野蠻國家,在歐洲除了俄國以外,再沒有第二個。

明治政府與沙皇政府對近代文化教育的重視與否.直接導致國民文化教育水平的顯著差異,從而也就或快或慢地影響了日本和俄國邁人近代化的步伐。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