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關于論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思想

鄭繼海

革命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成為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綱領。此后,民族主義用民權、民生主義成為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用以動員人民起來推翻清朝封建統治的戰斗口號和奮斗目標。 這一階段,孫中山民族主義的內容發生了改變,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1.由“排滿”到“反清” 1906年在東京《民報》創刊周年慶祝大會上,孫中山說:“我們并不是恨滿洲人,是恨害漢人的滿洲人。假如我們實行革命的時候,那滿洲人不來阻害我們,決無尋仇之理”,“照現在這樣的政治論起來,就算漢人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3]。由此可見,孫中山已經把民族主義解釋為推翻清朝封建專制政權,其民族主義思想名曰“反滿”,實為“反清”。

“排滿”和“反清”,從民族思想的發展程度來說差異是很大的。“排滿”是種族復仇主義色彩很濃厚的口號,而“反清”就具有明確的反對民族壓迫和反對階級壓迫的意義。反清,實際上是反對清朝少數統治者對廣大中國人民的壓迫、剝削和蹂躪,反對他們落后的封建主義的統治。 2.把“五族共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列為民族主義的內容 任南京臨時政府臨時大總統期間,孫中山提出了“五個統一”的內政方針,并且將資產階級的民主原則貫徹到政權建設中的民族問題上,提出了“民族之統一”的方針。后來在《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又明確規定:“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4]220,將民族平等的使用范圍進一步擴大了。與此同時,孫中上還渴望民族團結,他衷心希望“五大民族相愛相親,如兄如弟,以同赴國家之事” [4]440。 “五族共和”進一步充實和發展了民族主義內容,使民族主義具有新的生命力。孫中山能提出和接受建立包括滿族在內的民族平等政權,這不僅打破了封建統治階級民族壓迫和歧視的反動觀念對人民思想的束縛,而且是近代中國民族平等思想的一大進步。 (三)第三階段:發展成為新的民族主義思想的階段 這段時間大體上從1923年國共合作籌備時期開始到孫中山逝世。 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思想發展成熟的光輝標志是增添了反對帝國主義的內容。孫中山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明確宣布:“國民黨之民族主義,有兩方面之意義:一則中國民族自求解放;二則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 [5]591 。前者的目的在使中國民族得自由獨立于世界,后者要求國內諸民族宜可得平等之結合。這就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結合起來了,將民族主義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具體來說,這一階段,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思想,有了以下新的內容及改變: 1.明確提出反帝口號,堅決反對帝國主義 由對帝國主義的失望、不滿,發展到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綱領。辛亥革命前后的斗爭實踐,使孫中山的頭腦更加清醒:不反對帝國主義,也就不能很好地反對和根除封建主義。蘇聯十月革命的啟發和中國共產黨人的幫助和影響,使孫中山明確了這一觀念。1924年1月,孫中山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指出:“民族解放之斗爭,對于多數之民眾,其目標皆有不外反帝國主義而已。”[5]591孫中山把革命斗爭的矛頭,對準帝國主義和中國的封建勢力,這是非常正確的。比起舊的民族主義思想來,是一個巨大的飛躍。 2.由民族共和到民族自決 1920年,孫中山主動否定了帶有大漢族主義味道的“五族共和”的主張,認為它“不切當”,“我們國內何止五族呢”。這以后,他把民族主義又注入了新內容,提出民族自決和民族自治的原則。1924年4月,孫中山在《國民政府建國大綱》中明確主張:“對于國內之弱小民族,政府當扶植之,使之能自決自治。”[4]601民族自決的原則,主要有:“承認中國以內各民族之自決權,于反對帝國主義及軍閥之革命獲得勝利以后,當組織自由統一的(各民族自由聯合的)中華民國。”[3]592 3.聯合被壓迫民族,支持弱小民族的民族解放斗爭 在對待世界范圍內的民族關系問題上,孫中山主張民族獨立、平等,聯合“平等待我之民族”,支持弱小民族。他說:“將來的趨勢,一定是無論哪一個民族或哪一個國家,只要是被壓迫的活受委屈的,必聯合一致,去抵抗強權。”[6]他在其著名《遺囑》中,更是集中表達了這種愿望和思想:“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4]994孫中山這時候對于民族問題的認識,已經從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開闊發展到世界受壓迫民族,或者“平等待我之民族”,納入了世界的范圍。無論從認識的深度上,還是其廣度上,都表現出巨大的進步。 三、對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思想的評價 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思想反映了近代中國革命和爭取實現民族獨立、國家統一和富強的時代主題,因此,它是一種進步的思潮,在當時發揮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喚醒和鼓舞了幾代中國人。 首先,孫中山把反滿民族革命與反對封建君主專制的民權革命緊密地結合起來,給民族主義賦予了近代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內容。孫中山曾指出:“我們革命的目的,是為了中國謀幸福。因不愿少數滿洲人專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專制,故要政治革命。”[7]總之,孫中山進行的民族革命要動員廣大人民群眾起來推翻窮兇極惡的滿洲政府,還我主權。但“還我主權”并不是要恢復漢族統治,而是建立民主立憲政體讓國民平等地行使國家政權。 其次,孫中山的民族主義在現實革命運動中起到了積極的指導作用。民族主義不僅給資產階級革命派以戰斗的思想武器,而且也大大地鼓舞了全國各族人民革命斗爭的熱情。孫中山提倡民族主義號召革命,不僅把革命人民的思想統一到反清方向上來,而且加速了革命高潮的到來。吳玉章同志對此作過如下評述:辛亥革命時期的反滿宣傳“起了很大的作用,革命的風暴主要是這樣鼓動起來的” [8]。 當然,如前所述,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思想也有其不足之處,比如舊民族主義時期的“反滿”口號帶有較明顯的大漢族主義色彩;辛亥革命后雖然曾提出過民族平等的口號,但最初也只是局限在“五族”范圍之內;新民族主義時期雖然明確提出“反帝”口號,但同時又主張民族自決和“民族同化”等等。不過,筆者認為瑕不掩瑜,孫中山作為一個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家,其偉大之處就在于他善于根據革命形勢的變化來轉變自己的思想,從而達到揚棄的效果。對此,列寧在評價孫中山思想時,指出他的思想具有這樣的氣質:“憎恨過去,善于拋棄死去了的和窒息一切生命的腐朽東西,決不為了維護自己特權而硬要保存和恢復過去的東西”

四、關于當代民族主義的一些思考 近幾年來,由于世界局勢的演變,民族主義又成為當今世界關注的熱門話題。如何正確評價民族主義,如何處理本民族與其他民族的利益關系是一個重要課題。 通過以上對孫中山民族主義思想的產生根源和發展歷程,筆者認為:民族主義作為一個民族的深沉意識,它是維系民族團結和統一的精神紐帶,具有不可抹殺的對內和對外兩重意義。但我們要謹防狹隘民族主義,狹隘的民族主義帶有分離的傾向,屬于一種封閉、自我阻隔、激化仇外情緒的意識,存在明顯的消極影響。和平與發展是當代的主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孤立起來是不行的,它必須與全世界聯系,充分利用全世界人民的文明財富。我們要堅持民族主義,但是,這是理性的而非激情的民族主義,是開放的而非狹隘的民族主義,是以建設與變革本民族為核心的民族主義,而不是以排斥和凌辱他民族為目的的民族主義。 參考文獻: [1]胡漢民.總理全集:第1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1. [2]胡漢民.孫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1:195. [3]孫中山選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74-75. [4]孫中山選集:二.[M].北京:中華書局,1981. [5]孫中山選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6]民族主義.孫中山選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597. [7]孫中山全集:卷1.[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25. [8]吳玉章.章亥革命.[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6. [9]列寧全集.十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153.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