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淺談孫中山教育觀對現代教師素質的啟示

李靜 謝坤

【論文關 鍵 詞】孫中山教育思想現代教師教師素質

【論文摘 要】孫中山的教育思想貫穿于他的革命事業中,但對于教育事業的影響仍然很深刻,歷久彌新,對現代教師的素質發展提供了很多借鑒和啟示。

孫中山先生是辛亥革命的領軍人物,帶領中國人民推翻了封建統治,同時他也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他從革命的角度提出了許多見解深刻的教育思想,并為促進教育發展開展了許多實踐措施。從中我們發現他的教育思想對現代教師素質的提高有很大的啟迪作用。

一、學識淵博、品德高尚

教師作為傳道、授業、解惑者,必須具備廣博的知識的體系和高尚的道德素質。孫中山說:“惟必有知識,方可擔任教育,蓋學生之學識,恒視教師以為進退,故教師責任重大。兄弟惟望諸君謹慎小心,養成國民之模范。”[1]教師承擔的是教書育人的重大責任,豐富的學識和良好的師德都是作為教師必備的素質,因此就要求教師不僅要做好“經師”,還要做好“人師”。

“經師”代表一個教師的知識素質,包括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精深的專業學科知識等。學高方能為師,因此沒有淵博的文化知識、不掌握教育技能、不懂得教育理論和教育規律的教師,既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情趣及滿足他們對知識的追求,又不能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知識淵博不僅是時代對于教師的要求,也是教師工作所必須的條件。教師的勞動對象是活生生,有個性、有思維的人,為此教師必須運用豐富的知識和能力才能達到教育目的。夸美紐斯說:“不學無術的教師,消極指導別人的人,是沒有軀體的人影,是無雨的云、無光的燈,因而是空洞無物的”,《學記》里也有“記問之學,不足以為師”。因此,教師只有博學多才,方能吸引學生、指導學生、促進學生發展。

“人師”即師德,代表著教師的道德素質,就是要做到以己為師,以身作則。孫中山曾強調說:“教師的教育對象是少年男女,而青少年時期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時期,其中教師的言行、習慣、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等,都在潛移默化地感染著學生,對他們形成怎樣的世界觀、人生觀,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教育對象的這些特殊性就決定了教育者自身強烈的示范性。此外,孫中山認為教師對待學生要有耐心,不能“虎頭蛇尾”做到熱愛學生,誨人不倦,這也是教師應具備的道德品質。著名文學家托爾斯泰曾說:“如果一個教師熱愛教育事業與熱愛學生相結合,他就是一個完美的教師”。[2]

二、尊重差別,因材施教

孫中山說“質有智愚,非學無以別其才,才有全偏,非學無以成其用……蓋賢才之生,或千百里而見一,或千萬人而有一,若非隨地隨人而施教之,則賢才亦以無學而自廢,以至于淹沒而不彰”。[3]每個人的資質都有所不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尊重這種差別,考慮分析學生的實際情況及其對知識的接受和理解能力量力而行,避免要求學生去做力所不及的事或讓學生放棄力所能及的課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達到“長善救失”、人盡其才的教育目的。 因材施教,即教師要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心理和個性特征,在觀察和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對每個學生施予不同的教學的方法,使每個學生的才能都能得到應有的施展。隨著全民教育思想的不斷落實,關注個別差異,因材施教就顯得特別重要,教師一定要具有觀察和了解學生的能力,并能根據學生特有的特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首先,在教學觀念上,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學生個別差異的客觀性和復雜性;其次,在教學實踐中要下功夫了解和研究學生的個別差異,盡量能夠從原有基礎出發,滿足學生的不同需要,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

三、反對灌輸,強調啟發

孫中山批判封建社會崇尚書本,“死讀死記”,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教學方法,贊揚西方學校的教師“津津啟導,雖理至幽微,事至奧妙,皆能有法以曉喻之,有器以窺測之。其所學有淺而深,自簡及繁,故人之靈明日廓,智慧日積也”。[4]傳統的教學方式一味強調灌輸,學生只是被強迫記住知識,并不見得能理解其中的意思,教師要善于啟發誘導,通過細心講解、實物觀察,讓學生親身體驗,從最簡單容易處著手,這樣才能并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知識,積累智慧。

現代教師一定要具備啟發誘導的教學能力,這樣方能使教師的教學效果更好的呈現出來,而且掌握這種能力對教師自身也是一種專業發展的要求。啟發有很多種方法,教師一定要充分理解各種方法的使用技巧,融會貫通,綜合運用,在了解教材和學生掌握程度的基礎上,遵循教學規律,創設啟發情景,逐步引導學生從“未知”到“已知”達到掌握、運用的地步。此外,教師還應注意啟發的力度,做到“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四、批判歧視,倡導多元

首先,就其性別歧視來說,“中國女子雖有兩萬萬,為教育一道,向來多不注意,故有學問者甚少”。[5]孫中山堅決主張鏟除這種不平等的教育現象,大聲疾呼女子受教育的重要性,倡導開設女子師范院校,并為鼓勵女子師范院校的發展,多次參加其開學典禮。其次,就民族歧視來說,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但掌握教育權的滿漢貴族,對其他少數民族的文化實行壓制和摧殘。對此孫中山堅決反對,他提倡各民族一律平等,并在他的建議下設立了蒙藏教育司,大力發展民族教育事業,鼓勵興辦民族學校,為少數民族地區落后的經濟文化培養人才。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孫中山強烈的多元文化思想認為不論性別和民族,每個人和每個民族都有得到共同發展的權利。

多元文化教育思想是當今教育的潮流,它主張“一個國家由不同信念、行為方式、膚色、語言的多樣化民族所組成的文化,其彼此間的關系應是相互支持且均等存在的”。[6]中華民族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的國家,這種社會的多元文化性,決定了我國應實施多元文化教育,勢必對教師也要求具有多元文化素養。在多元文化視角下,首先要求轉換教師觀念、態度、知識、技能和行為,對教師角色進行重新定位,以期達到多元文化社會對教師的要求。其次,要提升教師的多元文化能力,通過積累經驗和培訓逐步提升多元文化教育的能力。

注釋:

[1][5]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1.357-358,9.

[2]托爾斯泰.教師道德[M].嚴緣華等譯,華東師大出版社,1982.22.

[3][4]孫中山.上李鴻章書,《孫中山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1,9.

[6]鐘啟泉,李雁冰.課程設計的基礎[M].濟南:冊東教育出版社,2000.347.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