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關于孫中山對中國政治現代化的歷史貢獻

彭安玉

摘 要:在尋求中國現代化道路的過程中,孫中山以其杰出的理論和不懈的實踐不僅影響了所生活的那個時代,而且也深刻地影響了以后的歷史。實現以自由、平等、憲政民主和人民主權(選舉、罷免、創制、復決)為主要內容的政治現代化是孫中山現代化方案的核心。孫中山不僅精心設計中國政治現代化的理論方案,而且切實推進中國政治現代化的偉大進程,對中國政治現代化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關鍵詞:孫中山;民權主義;政治現代化;民主共和國

鴉片戰爭以來,建設一個現代化國家以與西方列強比肩而立,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夢寐以求的偉大理想和為之奮斗的崇高目標。從早期的地主階級改革派龔自珍、林則徐、魏源,到辦洋務的張之洞、左宗棠、李鴻章,再到維新派王韜、鄭觀應、康有為、梁啟超,這些“睜眼看世界”、“卓然識大勢”的少數“先知先覺”者,或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或辦工廠、設學堂、建海軍,或呼吁“商戰”進而提出全面變法改良主張。至五四運動,人們尋覓現代化強國之路的內在沖動愈加強烈。在尋求中國現代化道路的過程中,孫中山以其杰出的理論和不懈的實踐不僅影響了所生活的那個時代,而且也深刻地影響了以后的歷史,他的三民主義理論以及《建國方略》、《實業計劃》、《中國國民黨一大宣言》等,構成了近代以來至他為止的最為完整系統、兼具中外精華的中國現代化藍圖,化作了整個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人民矢志不移的宏偉目標與社會實踐。在孫中山的現代化方案中,實現以自由、平等、民治為主要內容的政治現代化是其核心內容。孫中山不僅精心設計中國政治現代化的理論方案,而且切實推進中國政治現代化的偉大進程,對中國政治現代化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一、精心設計中國政治現代化的理論方案 反對封建專制政治,建立民主共和國,是近代中國民主運動的主題,也是實現中國政治現代化的根本目標,主權在民是其合法性依據,民主共和是其最高形式。這與中國傳統的“君權神授”、“主權在君”的君主專制有天壤之別。 1.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制 中國古代是一個高度集權的專制社會。君主集政治、經濟、軍事諸大權于一身,實行獨裁統治。尤其是在秦漢以后,中央集權制的君主專制政體不斷發展和強化,皇權專制越演越烈,到明清時期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造成君主專制的惡性發展。進入近代以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認識到,君主專制制度是造成中國落后挨打的重要根源,進而不同程度地提出了政治變革的主張或方案:龔自珍倡導“更法”[1];魏源力主“變古今官家之局”[2];王韜強調“變法自強”必須首先改革政治,認為“君主立憲制最合于中國”[3];鄭觀應、陳熾、陳虬、何啟、胡禮垣都主張“開議院”[4];康有為、梁啟超提出了君主立憲的全面方案。然而,他們又都認為,中國民智未開,不可立即實行。 孫中山旗幟鮮明地提出以革命的方式推翻君主專制統治,建立民主共和國。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創立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興中會明確提出了“創立合眾政府”的革命目標。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孫中山在《同盟會宣言》中鮮明提出:“所謂國民革命者,一國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愛之精神,即皆負革命之責任”,“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國民政府,凡為國民皆平等以有參政權。大總統由國民選舉。議會以國民公舉之議員構成之,制定中華民國憲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5]68-691906年12月21日,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民報》創刊周年紀念會上發表了《三民主義與中國前途》的演講。他說:“中國數千年來,都是君主專制政體,這種政體,不是平等自由的國民所堪受的”,“顛覆君主政體”,“建立民主立憲政體”是“政治革命的結果”。[5]741912年1月,孫中山在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中表示:“盡掃專制之流毒,確定共和”,“國家之本,在于人民”。[5]82-83在這里,我們看到了孫中山勾勒出的現代民主政治的完整輪廓。 2.否定君主立憲制,批判民智未開論 針對中國人“缺乏共和知識程度”的謬論,孫中山通過比喻予以批駁:“今使有見幼童將欲入塾讀書者,而語其父曰:‘此童子不識字,不要使之入塾讀書也’,又通理乎?惟其不識字,故須急于讀書也。……故今日中國之當共和,猶幼童之當入塾讀書也。”[6]155-156民主政治并非上天先賦,要靠全體國民共同創造,在共同創造的過程中學習、使用和共享。他明確指出:“君主立憲制不合用于中國。”[7]282 3.抨擊軍閥暴政,倡導“人民獨裁” 他在分析民國以來軍閥暴政原因時指出:“八年來之中華民國,政治不良到這個地步,實因單破壞地面,沒有掘地底陳土的緣故。”[6]423什么是“地底陳土”?武人、官僚、政客是也。“須先搬去這三種陳土”,方能使“國基鞏固”。[6]157在論及蘇俄政體時,孫中山指出:“近來蘇俄新發明了一種政體,……是‘人民獨裁’政體……當然比較代議制政體改良得多。”[6]722 4.指出西方政體之不足,獨創“五權分立”之政體 孫中山并不盲目崇拜西方民主政體,他敏銳發現西方政體并不完善,“近世各國所謂民權制度,往往為資產階級所專行,適成壓迫平民之工具”[6]707。“吾人今日當造成一最新式的共和國”[6]764,以防“少數人所得而私”。為了使人民真正掌握國家政權,孫中山提出,人民不但要有選舉權,而且要有“創制、復決、罷官諸權”。為了彌補西方“三權分立”的不足,他發掘中國傳統政治資源,創造了立法、司法、行政、考試、監察“五權分立”的政體。對此,孫中山頗為自豪地說過:“五權分立”,“不但是各國制度上所未有,便是學說上也不多見,可謂破天荒的政體。”[5]81 5.改“官治”為“民治”,倡導平等與自由 中國傳統社會有一個極為重要的特點,即“行政權力支配社會”[8]693。而行政權力的主體是君主專制國家的從上到下的大大小小的各級官吏。換言之,中國古代實際上是一個官吏主宰的社會,官吏掌握的行政權力覆蓋了社會生活的一切領域,此即孫中山所說“官治”。如何“移官治為民治”[9]924?孫中山主張實行普選制、政黨政治和權能區分,力主“地方自治”。實行“民治”,其前提條件必須是人人平等和自由。他說:“四萬萬人一切平等,國民之權利義務,無有貴賤之差,貧富之別。”[9]319國民黨一大宣言指出:“人民有集會、結社、言論、出版、居住、信仰之完全自由權。”[10]124一方面,平等、自由有賴于民主制度的保障;另一方面,平等、自由又鞏固了民主制度,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二、切實推進中國政治現代化的偉大進程 孫中山是一個偉大的理論家,更是一個偉大的實干家。他不僅描繪了中國政治現代化的藍圖,而且身體力行,為實現這一宏偉藍圖嘔心瀝血,終生奮斗,切實推進中國政治現代化的偉大進程。 1.推翻封建專制制度,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起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政體和資產階級民主政府 孫中山在1894年上書李鴻章呼吁改革遭到拒絕后,毅然決然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首先,在組織上先后成立了興中會、中國同盟會以領導革命。1894年,孫中山成立了興中會這一革命組織。1905年,他又將各革命團體聯合起來,成立了全國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組織——中國同盟會,確立了同盟會的綱領,創立了同盟會的機關刊物《民報》。其次,在政治思想上與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改良派進行論戰。孫中山一針見血地指出,清政府已經淪為帝國主義的走狗,只有推翻清政府,“興民權,改民主”,中國才有出路。他認為改良派維護君主政體,反對共和,實為“中國之罪人”。通過論戰,革命派取得了思想上的領導權,從而使民主革命思想深入人心。最后,在軍事上發動了一系列武裝起義。中國同盟會成立后,于1906年發動了江西省萍鄉縣和湖南省瀏陽縣、醴陵縣一帶的農民和礦工起義,起義隊伍發展至3萬人。1907-1908年,同盟會在廣東、廣西和云南接連發動了六次武裝起義。1907年,還在安徽、浙江發動了起義。1911年4月,孫中山又發動了震動全國的廣州起義。這些起義雖然都失敗了,但是,革命黨人前赴后繼流血奮斗的精神,堅定了全國人民的反抗意志。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各省紛紛宣布獨立。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布“中華民國”成立。以孫中山為首的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改元建歷、剪辮易服、保障人權、解放賤民、廢除刑訊等37項法令,并在各地得到程度不同的推行。黃炎培在《我親身經歷的辛亥革命事實》中回憶說:“辛亥以后,(1)很少見口頭上、書面上被稱或稱人‘大老爺’、‘老爺’、‘少爺’;(2)‘磕頭’、‘三跪九叩’、‘打請安’都沒有了;(3)男子一律剪辮子,女子裹腳從此解放了……(4)鴉片一時沒有消滅,但較辛亥以前漸減。”[11]68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