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簡析孫中山與列寧的革命精神
賀瑞
〔論文摘要〕 19世紀后期,世界革命的中心從西方向東方轉移。俄、中兩個封建專制大國,成為各種矛盾的聚焦地,都處于革命前夜。列寧和孫中山,雖然經歷不同,都走上了革命道路,成為本國革命事業杰出的領導人。在革命過程中,他們相互影響,成為志同道合的朋友。辛亥革命鼓舞了俄國革命,在列寧和共產國際幫助下孫中山實現了革命思想的轉變,形成了新三民主義。可以說,列寧與孫中山的革命精神是相通的。他們都為革命事業,奉獻了畢生精力。他們的思想、品德和崇高的革命精神,成為全世界被壓迫人民和被壓迫民族永恒的精神財富。
〔論文關鍵詞〕 孫中山;列寧;革命精神;三民主義;十月革命
19世紀后期,世界革命的中心從西方向東方轉移。俄、中兩個封建專制大國,雖然國情不同,但都成為各種矛盾的聚焦地,都處在資產階級革命的前夜。處在不同國度的列寧和孫中山,雖然有著不同的經歷,卻幾乎同時走上了革命道路,成為本國革命事業杰出的領導人。
一、孫中山的革命精神深深感染了列寧
孫中山于1893年在香港西醫學院畢業后,在行醫期間,目睹了國民貧窮的現實,認識到“醫國”比“醫人”更重要,開始探索救國道路。1894年孫中山上書清朝權臣李鴻章,提出向西方學習,實現富民強國的改革主張,但未被理睬。同年創立興中會,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革命目標。翌年孫中山策劃了廣州起義,失敗后逃亡日本,又轉赴歐美,苦心鉆研西方政治理論,探索救國真理。1900年孫中山發動惠州起義,失敗后逃亡國外。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將興中會、華興會等革命團體聯合起來,成立了中國同盟會,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宗旨的革命綱領,隨后在《民報》發刊詞把它解釋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即三民主義。辛亥革命之前,同盟會組織發動了饒平、欽州、鎮南關、黃花崗等7次起義,這些起義動搖了清朝統治的基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終于取得勝利。
辛亥革命震動了世界。革命爆發不久,列寧就發表了《新生的中國》、《中華民國的巨大勝利》等文章,熱情謳歌了中國革命。1912年列寧看到孫中山的《在南京中國同盟會會員餞別會的演說》后,為之撰寫了《中國的民主主義與民粹主義》,于7月15日發表在《涅瓦明星報》上。列寧稱贊“孫中山的綱領的字里行間都充滿了戰斗的、真誠的民主主義”。“我們現在看到的是真正偉大的人民的真正偉大的思想;這樣的人民不僅會為自己歷來的奴隸地位而痛心,不僅會向往自由和平等,而且會同中國歷來的壓迫者作斗爭。”列寧把孫中山與歐美各國的總統作了比較,認為歐美各國的“共和國總統都是受資產階級操縱的生意人、是他們的代理人或傀儡”,而“這位亞洲的共和國臨時大總統則是充滿著崇高精神和英雄氣概的革命的民主主義者,這種精神和氣概是一個向上發展而不是衰落下去的階級所固有的;這個階級不懼怕未來,而是相信未來,奮不顧身地為未來而斗爭”。“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的資產階級民主派,正在發揮農民群眾在政治改革和土地改革方面的高度主動性、堅定性和果斷精神,從中正確地尋找‘振興’中國的道路。”列寧還預言到,“由于在中國將出現更多的上海,中國無產階級也將日益成長起來。它一定會建立這樣或那樣的中國社會民主工黨,而這個黨在批判孫中山的小資產階級空想和反動觀點時,大概會細心地挑選出他的政治綱領和土地綱領中的革命民主主義內核,并加以保護和發展。”
可以說,中國現代歷史基本上是按照列寧所預見的趨勢發展的。沒有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沒有被孫中山的革命精神所深深感染,沒有對中國革命的深切關注,在1912年孫中山剛剛辭去總統之時,列寧不可能對中國革命作出如此深刻的分析,更不可能預見到中國無產階級會建立自己的革命政黨。
二、孫中山在列寧和共產國際幫助下思想發生了重大變化
1916年6月6日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分成皖系、直系和奉系三大派別,中國出現了軍閥割據和軍閥混戰的局面。1917年發生了張勛復辟的鬧劇,孫中山發表了《討逆宣言》,皖系軍閥段祺瑞借“討逆”之名率軍進入北京。7月,孫中山發出了維護臨時約法的號召,發動了第一次護法戰爭。因孫中山依靠的滇、桂軍閥為了保存實力,與北洋軍妥協,護法斗爭被迫中斷。
在護法運動遭受嚴重挫折之際,十月革命勝利的消息傳到中國,孫中山從中看到了新的希望。從此,孫中山更加密切地關注俄國的情況。與此同時,列寧也在關注著中國革命。十月革命勝利不久,列寧派了一位海軍中將到上海拜見了孫中山,表達了蘇俄愿意幫助中國革命的意向。在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的鼓舞下,孫中山決心重新開始革命事業。1919年10月10日,孫中山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以求實現“改造中華民國”的愿望。1920年孫中山返回廣州,重新組織軍政府,再次舉起護法大旗。然而,由于陳炯明叛變,致使這次護法戰爭又歸于失敗。在孫中山因護法斗爭再次失敗而陷于絕望之時,共產國際的代表馬林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李大釗等人多次與孫中山主動接觸,幫助孫中山總結革命失敗教訓,使他逐步認識到依靠軍閥是不可能完成革命重任的,只有聯俄、聯共、扶助農工,走國共合作的道路,才能使中國革命走向成功。正是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孫中山完成了人生中一次最大的轉變,即從舊三民主義向新三民主義的轉變。
那么,孫中山的思想到底發生了哪些重大變化呢?筆者認為孫先生的思想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俄為師改組國民黨。在孫中山看來,俄國革命之所以成功,“就是由于俄國出了一個革命圣人,這個圣人便是大家所知道的列寧,他組織了一個革命黨……革命黨因為集合許多黨員的力量,能夠全體一致,自由行動,所以發生的效力便極大,俄國革命的成功便極快。俄國的這種革命方法,就是我們的好模范。”正是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孫中山制定了《中國國民黨宣言》和《中國國民黨黨綱》,第一次公開具體地闡明了黨的奮斗目標,主動改組了國民黨。 接受了列寧的民族殖民地理論。在孫中山看來,列寧之所以遭到世界列強的詆毀,關鍵在于列寧說出了真話,列寧將世界分為壓迫民族和被壓迫民族,要求十二億五千萬被壓迫人民聯合起來反對二億五千萬壓迫民族。孫中山認為,列寧不僅區分了壓迫民族和被壓迫民族,“還提倡被壓迫的民族去自決,為世界上被壓迫的人打不平。”而“那些壓迫的人,是逆天行道,不是順天行道。”因此,“我們要能夠抵抗強權”,就得和十二億五千萬被壓迫人民聯合起來,“就要提倡民族主義,自己先聯合起來……共同用公理去打破強權。強權打破以后,世界上沒有野心家,到了那個時候,我們便可以講世界主義。”可見,從孫中山的論述中,他已接受了列寧民族殖民地理論,并將民族主義與世界主義統一起來,把中華民族的解放與各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連接起來,要求共同打破國際帝國主義的強權。要求解決好民權和治權的關系。孫中山認為,世界歷史潮流是朝著“由神權流到君權,再由君權流到人權”的方向發展的。因此,孫中山主張通過革命使中國人獲得民權。要實現人民有權和國家機器有能,使人民和政府的力量彼此達到平衡,就應解決好民權和治權的關系問題。孫中山提出,“人民要怎么樣管理政府,就是實行選舉權、罷免權、創制權和復決權;政府要怎么樣替人民做工夫,就是實行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考試權和檢察權。有了這九個權,彼此保持平衡,民權問題才算是真解決,政治才算是有軌道。”要求把民生主義與共產主義統一起來。孫中山認為“民生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便是。我現在就用民生二字,來講外國近百年來所發生的一個最大問題,這個問題就是社會問題。故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即是大同主義。”孫中山認為,國民黨實行的民生主義,其發展趨勢是將來要實現共產主義。在孫中山看來,“我們國民黨所提倡的民生主義,不但是最高的理想,并且是社會的原動力,是一切歷史活動的重心。民生主義能夠實行,社會問題才可以解決;社會問題能夠解決,人類才可以享很大的幸福。” 從孫中山關于為什么要改組國民黨、中國革命與世界革命關系的論述和對三民主義的重新解釋中,可以看出,孫中山將列寧的革命理論及其精神溶入到自己的革命之中,形成了新的革命思想。在孫中山思想開始轉變之時,列寧和共產國際就在積極推動國共兩黨合作事宜。1922年1月,共產國際召開了遠東各國共產黨及革命組織第一次代表大會。會議期間,列寧抱病接見了國民黨代表張秋白和共產黨代表張國燾,直接提出“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是否可以合作”的問題,并明確表達了希望國共兩黨加強合作的愿望。在列寧的督促下,國共兩黨經過多次會談,1923年1月孫中山與列寧和蘇俄政府駐華全權代表越飛發表了《孫中山與越飛聯合宣言》。《宣言》的發表,標志著列寧所倡導的國共合作的構想已經變為現實,從此,中國革命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三、孫中山與列寧的革命精神是相通的
孫中山與列寧雖未謀面,但相互尊重,相互關心,相互鼓勵,可以說他們的心是相通的。1921年契切林給列寧的信談到,孫中山稱列寧“是他的朋友”。1923年秋,在孫中山忙于改組國民黨之際,列寧的病情愈來愈重,孫中山曾向鮑羅庭詢問列寧的病情,“稱列寧是中國最好的朋友”,他“不僅以一個革命者,而且以一個醫生身份,關心著伊里奇的健康狀況”,希望列寧病情好轉。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國國民黨在廣州舉行了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大會期間,孫中山從蘇俄代表處驚聞1月21日列寧逝世的噩耗,萬分悲痛,立即向大會建議致電莫斯科,對列寧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發表了講話,號召大家學習列寧的革命精神。孫中山認為列寧的“身體雖不在,他的精神卻仍在。”列寧留給我們“最大之教訓”是他的革命黨建設思想,“因為列寧先生之思想魄力、奮斗精神,一生的功夫全結晶在黨中。”因此,我們必須向列寧學習,“把黨基鞏固起來,成為一個有組織、有力量的機關,和俄國的革命黨一樣。”孫中山把列寧贊譽為“為人民造福的杰出領袖”、“革命中最好的模范”,認為列寧“給我們指出了共同的道路”、 “ 他的著作也將永存”。從這些評價中可以看出,孫中山對列寧非常敬佩。他認為俄國革命有力地推動了中國革命,自己的三民主義與列寧的社會主義在精神實質上是相同的,因此,他期望通過聯俄、聯共進一步促進革命,使中國革命早日獲得成功。
1924年11月7日,孫中山發表了慶祝十月革命節的演說,他認為:“俄國革命成功可為中國革命之模范。所以,我們今日來慶祝俄國革命成功實在有兩意義:第一,慶祝俄國革命成功可以救中國革命之危亡;第二,慶祝俄國革命成功可以為將來中國革命之模范。有此兩意義,所以,我們今日要代表中國國民用極誠懇意思來紀念俄國革命成功。”
1925年3月11日,孫中山生命垂危之際,簽了《國事遺囑》、《家事遺囑》和《致蘇俄遺書》。在《致蘇俄遺書》中寫到:“親愛的同志,當此與你們訣別之際,我愿表示我熱烈的希望,希望不久即將破曉,斯時蘇聯以良友及盟國而欣迎強盛獨立之中國,兩國在爭世界被壓迫民族自由之大戰中,攜手并進,以取得勝利。”從孫先生的遺囑中,他對中國的未來和中蘇之間的友誼是充滿信心的,認為列寧與自己留下的兩黨兩國會沿著他們所開創的道路攜手并進,共同促進世界被壓迫民族爭取自由獨立的斗爭。
列寧與孫中山,這兩位偉大的革命活動家,一生為革命事業奮斗不息,真正達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境界。李大釗先生于1926年1月21日的演講中對他們的革命精神作了評介,“因列寧先生想到中山先生,我們可以比較地看他們。中山先生的人格偉大,無論是他的朋友,他的信徒,他的仇敵,都沒有不承認的。列寧的人格偉大,也無論是他的朋友,他的信徒,他的仇敵,都沒有不承認的。”“他們的革命精神,兩人也有相同之點,列寧遇到反動不灰心不失望,中山先生親自說過二次革命失敗亡命東京的時候,手下人人灰心,先生以為革命黨人并沒有損失,不必灰心,再干好了!這樣,列寧精神就是中山精神,就是革命者的精神!”“列寧主義是帝國主義時代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與策略。中山主義是帝國主義時代被壓迫民族革命的理論和策略。在理論上,中山主義與列寧主義是可以聯合成一貫,策略上也是能連貫一致的。所以,列寧主義者可說就是中山主義者;中山主義者也就是列寧主義者!他們的主義同是革命的主義。”“列寧是獻身于世界革命的一個仁勇戰士”,孫中山則是“帝國主義對于中國進攻加緊一步,他的革命的奮斗猛進一步”的戰士,但他們的革命精神是相同的,人品是高尚的。正因如此,李大釗才諄諄告誡國共兩黨同志應以孫中山和列寧為榜樣,緊密地聯合起來,共同承擔起反帝反封建的歷史重任,完成他們未盡的革命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