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代表”與鄧小平理論
未知
江澤民在黨的十五大上把鄧小平理論寫在了黨的旗幟上,表明了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推向21世紀的堅強決心。究竟如何高舉旗幟,堅持和發展鄧小平理論?江澤民在大力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提出了“三個代表”的偉大理論,堅持和發展了鄧小平理論,有力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一)鄧小平的黨建理論是“三個代表”的生長點和有力指導 首先,在加強執政黨建設的重要性上,鄧小平理論直接啟發了“三個代表”。鄧小平作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明確提出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是關系社會主義事業興衰成敗的重大問題,提出要“把我們黨建設成為有戰斗力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成為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堅強核心”[1](第39頁)。這不僅從根本上糾正了黨的建設問題上“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左”的思想,而且明確地把黨的自身建設同黨所領導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聯系起來,給黨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新的歷史時期黨的建設指明了方向。江澤民順著“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必須從嚴”的思路,認識到永遠保持黨的先進性、建設一個堅強有力的黨對于推進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的極端重要性,提出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 其次,鄧小平的政治囑托催生了“三個代表”。1989年6月16日,鄧小平在《第三代領導集體的當務之急》的報告中,明確指出:“常委會的同志要聚精會神地抓黨的建設,這個黨該抓了,不抓不行了。”1992年初,在南方的談話中,他再次強調:“中國要出問題,還是出在共產黨內部。”[1](第380頁)這是鄧小平對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政治囑托。針對這一囑托,江澤民在這些年的實踐中考慮得最多的一個問題是: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條件下,建設一個什么樣的政黨,怎樣建設黨。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自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四大、十五大以來,在加強黨和群眾的聯系、用鄧小平理論武裝全黨、確定黨的建設的新的偉大工程的總目標、培養高素質的干部隊伍、反腐倡廉和“三講”教育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許多重要經驗?!叭齻€代表”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對鄧小平的政治囑托和上述根本問題做出了最集中最概括的回答。 再次,“三個代表”與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密切相關。鄧小平理論最突出的貢獻在于: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制定了一條以“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為內容的基本路線,開辟了一條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加快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實質上是解決“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叭齻€代表”要解決的是“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這是兩個關聯度極高的問題。因為“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解決好了,黨就能站穩腳跟;而“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解決好了,社會主義才能長治久安??梢哉f,“三個代表”的理論生長點就是鄧小平理論。 (二)鄧小平“三個有利于”思想的思維視角啟迪了“三個代表”; 1、“三個代表”稟承了“三個有利于”判斷時代特點的新視角。任何理論都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三個代表”繼承了“三個有利于”與時俱進的實踐唯物主義品格,在關鍵時刻及時為我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90年代初,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正處于一個尋求新的突破和轉折的關鍵時期。當時由于受種種“左”的觀念的束縛,幾乎每一項大的改革開放政策或建設舉措的推出,都會引出姓“資”姓“社”的爭論。如何從中國的實際出發認識社會主義?用什么標準判斷和檢驗我們各項工作的是非得失?這些問題對我們事業的順利發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鄧小平提出了“三個有利于”的標準?!叭齻€有利于”標準的提出,有效地消除了人們的種種困惑,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支持。 “三個代表”的重要論述則是在世紀之交,人們對黨的性質的理解及黨的自身建設遇到前所未有挑戰的關鍵時刻提出來的。進入90年代后,世界現代化的進程已由工業時代步入信息時代,經濟全球化愈益顯現,政治多極化趨勢業已形成,不同政治制度和價值觀念的國家既相互聯系,又存在著嚴重的政治價值觀念的分歧和斗爭。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分化”、“西化”中國的圖謀從未停止過;多元文化方興未艾,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碰撞,對人們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現代科學技術革命迅猛發展,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的迅速崛起,正深刻地影響乃至改變著傳統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及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如何積極順應時代的變化和發展趨勢,依托現代科學技術加快我國現代化進程,確保黨的先進性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方向,這是時代提出的新課題。江澤民根據實際需要,及時提出了“三個代表”的思想,既為新世紀加強黨的建設指明了方向,也與鄧小平的“三個有利于”一樣,面對新的時代課題,為全面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明了前進的方向,顯示了黨的事業在實踐發展中的連續性。 2、“三個代表”稟承了“三個有利于”觀察問題的新視角?!叭齻€代表”和“三個有利于”都是建立在對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準確把握上,科學地強調了生產力的基礎地位,從而使二者在內容上具有聯結性。鄧小平和江澤民都把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作為社會發展的核心內容。這是因為,生產力是人類改造和征服自然使其適應自己需要的客觀物質力量。一定的生產力,不僅是社會存在的前提,而且是當前生產實踐及其所決定的各種社會活動的物質條件。誠如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是“人類全部歷史的基礎”[2](第532頁)。同時,生產力還是社會生產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推動社會前進的最終決定力量。 在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且發展不平衡的狀況下,鄧小平總攬全局,突出重點,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并把是否有利于發展生產力作為考慮一切問題的出發點和檢驗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面對21世紀,江澤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敏銳地把握生產力發展的總特點,提出了我黨要始終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并以此作為“三個代表”思想的核心。這一思想與“三個有利于”觀察問題的視角的一致性,闡述的重要內容的相互關聯性,是顯而易見的。這對我們在新世紀更加自覺地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3、“三個代表”在價值取向上也和“三個有利于”具有一致性。“三個代表”和“三個有利于”都把關注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我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鮮明地體現了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具有價值取向上的一致性。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運動?!盵2](第262頁)根據馬克思主義理論建立的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使我黨贏得了廣大人民的支持,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