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文化遺產發展文化產業——平遙古城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業發展
史忠新
論文關鍵詞:平遙古城 歷史文化遺產 保護規劃 旅游業
論文摘要:平遙古城是全人類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文化遺產是地方政府的第一要務。在保護文化遺產中平遙地方政府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第一,制定古城保護規劃;第二,實施古城居民搬遷工程;第三,全面加強古城基礎設施建設。保護文化遺產的價值在于供世人觀賞、研究與利用,所以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仍然任重而道遠。
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業發展似乎是一對對立的矛盾。一方面每一處世界文化遺產都有其各自的獨特性、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因而保護工作便成為第一要務。而另一方面由于世界文化遺產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美學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因而具有極高的旅游價值,成為眾多游客的旅游目的地。但是由于大力發展旅游業,導致了人類的過度活動,有可能會造成對歷史文化遺產的破壞。加之,不少地方為更多地吸引游客,追求更高的票房價值,在遺產地制造大量假古建、人工景點和服務設施,對歷史文化遺產“原真性”的破壞更為嚴重。因此,如何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旅游業開發和諧地統一起來,使之步人良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軌道,便成為一個世界性命題。盡管世界各遺產地對此進行了不同的探索,且不乏成功的范例,但是由于經濟、文化、社會環境的差異,不可能形成統一的模式,這就要求我們要從實際出發,認真探討,自主創新。平遙古城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更是世界級文化遺產,如何積極保護好這座有著2800多年歷史的古老城堡,同時又著眼于開發其史學研究價值和經濟學價值,平遙縣委縣政府經過了十年的探索,走出了一條有自我特色的路子,確立了自己的觀念。
一、平遙古城是全人類的歷史文化遺產
文化遺產的保護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涉及到歷史、傳統、文化、倫理、法律法規等方面。但保護工作的重點,首先在于保護好這些構成歷史文化遺產的實物遺存硬件要素。因為以實物形態存在的硬件要素既是文化遺產的直接體現,也是歷史文化資源和文化信息的載體,具有強烈的直觀性、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沒有這些實物形態硬件要素的存在,便沒有歷史文化遺產本身。
平遙古城始建于2800多年前的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一公元前782年),據明代史料載,平遙古稱陶,周宣王時,大將尹吉甫率師北伐獫狁,至于太原,師次于此,遂增城筑臺,教士講武,古陶城成為周王朝堅固的北方屏障。在以后的兩千多年滄桑歲月中,平遙歷來都為中國北方重鎮,其歷史久遠,遺存豐富?,F在境內尚存地面古建筑、古遺存270余處,99處被列為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1處。尤其是平遙古城的完整保存,更為世界所驚羨。平遙古城作為古縣治所在地,曾幾易其址,北魏時縣城遷址至此,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F存古城自明洪武三年(1370年)擴建以來,630多年間多次經歷戰火與動亂的洗劫,即使在新中國建立以后,也曾歷經了“大躍進”、大煉鋼鐵、大辦工業,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破“四舊”的沖擊,然而也未對古城造成較大的破壞,仍然保存了完整的古城墻、古民居、古街巷、古店鋪、古廟宇。古城墻巍峨壯觀,氣勢恢宏,登臨其上頓覺胸襟豁然,既可觀賞明代完整的城防工程,又可領略古城內成片明清建筑的韻律美和古城外田園阡陌綠樹的自然美。古城內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條蚰蜒巷,青石鋪路,古韻猶存;4000處古民居、300座古店鋪錯落有致,風貌依舊,古氣盎然;左道觀右寺廟、左城隍右縣衙,儒釋道三教并存,布局井然;老票號“日升昌”端莊靜謐,蘊藏厚重,為中國近代銀行業鼻祖;鎮國寺保存有五代時期木結構建筑萬佛殿,宏偉壯觀,別具匠心,為國內僅存;雙林寺更是“東方彩塑藝術寶庫”,彩塑作品驚世駭俗,與敦煌壁畫齊名。正如國內著名專家阮儀三教授所說:平遙古城是中國境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時期的中國古代縣城的原形,是這一時期漢民族中原地區縣城建筑體系的典型代表和漢民族歷史文化的宏大載體。平遙古城還曾經是近代中國的金融中心、銀行業的創始地,晉商文化的發祥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評語中指出:“平遙古城是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杰出范例,平遙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政治、文化、社會、宗教及經濟發展的完整畫卷?!?/p>
二、保護文化遺產是地方政府的第一要務
平遙古城于1986年被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97年l2月3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然而在申報之初,平遙古城盡管風貌猶存,但由于年久失修,自然毀損、風雨剝蝕和人為毀壞,古城內許多古建筑處于一種瀕危境地。正是以文化遺產申報成功為契機,十年來縣委縣政府動員群眾,全舉縣之力,聚八方之財,在省、市政府和國家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在鄭孝燮、阮儀三、王景慧等知名專家的幫助指導下,自力更生、自我加壓、艱苦奮斗,堅持“保護為先、適度開發、綜合整治、協調發展”的方針,展開了大規模的古城保護工作。
(一)制定古城保護規劃
科學的保護規劃,既是遺產保護的決策依據,也是保護工作實施的法律依據。平遙縣政府堅持保護為重,規劃先行。聘請上海同濟大學和山西省城鄉規劃設計院制定了《平遙古城保護總體規劃》和《古城保護詳規》,報經省政府批準實施,并提請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并頒布了《平遙古城保護條例》,將平遙古城的保護工作納入了法制化軌道。由國家旅游局和中科院為平遙古城制定的《旅游發展規劃》已經于2006年通過專家評審,目前已進入實施階段。
(二)下決心實施古城居民搬遷工程
申遺之初,平遙古城內2.25平方公里的面積上居住著4萬多居民,機關、企業、學校、醫院、商店,都聚集在古城中,每天車水馬龍、交通擁擠、人聲噪雜,給古城保護造成巨大的環境壓力,成為古城保護的難點。居民生活諸多不便,大力度實施古城內居民搬遷,成為古城保護的必然選擇。根據古城保護規劃的要求,在古城外另建居民新區,實施分期搬遷,逐步將古城內人口降至2萬人左右的合理密度。1997年縣政府機關率先搬遷,幾年時間已拉動古城內一批工廠、學校、醫院、居民搬出了古城,古城內常住人口減少到現在的3萬多人,既改善了居民生活條件,提高了學校和醫院等社區服務功能,也緩解了古城保護的壓力,同時還為游客提供了較為通暢的游覽空間?,F在新一輪對古城墻的保護搬遷工作也已啟動。 (三)全面加強古城基礎設施建設
申遺之初,古城內基礎設施長期滯后,對古城保護形成了極大壓力??罩?、房頂上電視天線蛛網密布,各種線路縱橫交錯,有些線路甚至老化裸露,隱患重重;街上,白天電桿林立,參差不齊,晚上路燈昏暗,忽明忽滅;地下既無給排水系統,又無道路硬化,衛生設施不足,常年垃圾遍地,污水橫流,晴天塵土飛揚,雨天道路泥濘,古城墻和一些古建筑常年遭污水的淹漬;由于人口密度過大,古民宅外邊看風貌依舊,里邊看則變成了大雜院,院內亂拆亂改,亂搭亂建,院外不協調建筑和違章建筑隨處可見,有的在古建筑物上貼磁磚、刷涂料,五顏六色不倫不類,造成嚴重的建設性破壞和視覺污染。為此,縣委縣政府拉開了規模宏大的建筑環境建治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攻堅戰。首先從凈化天空人手,所有電視天線全部拆除,實行有線電視入戶;4000處古民居,其中400座重點保護民居院內亂搭亂建的小棚、小房全部拆除;所有違章建筑、不協調建筑限期全部拆除;城內所有外墻磁磚、涂料全部鏟除;限期恢復原貌,保護古城整體風貌。城內大小街道全部硬化,上下水全部配套,主街道全部青石鋪路,電力、建筑、有線電視等空中線路全部管道人地;消防車、消火栓、滅火器、垃圾箱、垃圾池等按要求全部配齊;主街道和各景點修建高標準旅游廁所,民居內旱廁所分年度全部改造;城墻外護城河、環城路、環城保護帶按規劃基本恢復;古城外建城區實行集中供氣、供熱;古城外環路,主干路和旅游通道,全部改造為城市一、二級路,實現了綠化、美化、變化。平遙古城從整體上扭轉了過去臟亂差的局面。
三、保護的價值在于供世人提供觀賞、研究與利用
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旅游業的發展并不沖突。對于文化遺產應該實行積極有效的保護與適度開發,通過積極保護可保持文化遺產的延續,通過適度開發,又可較好地推動文化遺產的可持續保護、可持續利用。平遙對于文化遺產堅持積極的有效保護,而不是消極的保守性保護,堅持適度開發,而不是閉鎖式欣賞。在現實條件下,發展旅游業是開發文化遺產經濟學價值的優先選擇方式之一。問題的關鍵是如何開發,平遙已經注意到防止遺產地在旅游開放中的過度商業化傾向。現在在一些旅游區的過度商業開發已經成為一大弊端。濃厚的現代商業味,對傳統文化和各自的特色文化形成巨大的沖擊,原有的獨特的特色文化正在淡化、變味或者消失,代之而來的是雷同的、庸俗的現代商業氣息。在歷史文化遺產地進行旅游開發,重在挖掘該遺產特有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價值。平遙古城之所以成為人們所向往的旅游勝地,不僅在于古城保護的完整建筑,更重要的是在于由那些城墻、街坊、民居、寺廟、店鋪、縣衙等所構成的整體風貌特色和古色古香的環境文化特色;在于風味小吃、手工藝品、地方特產、民俗活動構成的古城生活文化特色在于其蘊藏深厚的晉商文化、傳統建筑文化和濃郁的地方傳統文化。從2001年起連續舉辦的6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更使平遙古城聲譽鵲起,馳名海內外。
四、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仍然任重而道遠
平遙古城的保護工作盡管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還遠不是評功擺好的時候,工作空間還很大,而且越到后來工作越有難度。旅游業盡管已有較好的發展,但整體上尚處于開發期,與先進地區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旅游經濟量與文化遺產的品牌還不適應,還需要加大力度。新的文化遺產正在不斷發現,有待于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不適時機地去發掘、整理、開發、利用。另外,盡管平遙漆器的大漆工藝已成功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還有許多蘊藏于民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待于進一步發掘和發揚。文化的出路在于走出象牙塔,與經濟相聯姻,創建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但平遙文化產業的開發還處于初級階段,有待于獲得重大突破。
總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旅游業的發展,還有許多深層次的問題尚待研究解決,但是歸根結底,文化遺產重在保護,要寓利用于保護之中,沒有永久性保護,便沒有可持續利用。我們的目標在于取得遺產保護和旅游發展的雙贏,造福人類,造福后人。